喇叭擺位完全圖解必看介紹

一般來說,喇叭離後牆越遠,音場越深,喇叭接近後牆是很難營造出深闊音場,將喇叭拉出幾英尺,音場表現之差別有如天地,可惜的是,很多客廳都不可能讓你把喇叭拉到很近,如果你一定要把喇叭擺事實近後牆的話,便要在牆上作適當的吸音處理。 喇叭近牆壁時,低音能量撞向牆壁再反射回房間中,所以低音增強,喇叭近任何一面牆壁(地下,後牆,側牆)都會加強低頻份量,喇叭越是接近牆角位,你聽到的低音越多。 很棒的文章,最近也為了環繞壁掛的事不知所措,不過以5.1聲道來講,一般而言後環繞應該是在5.7點鐘方向是嗎,是否對著人耳朵打,效果來的好呢,不好意思,新手不太懂。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點鐘方向。 環繞聲道高音單體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則必須小於或等於左聲道喇叭與聆聽者頭部的距離。 對於低音吸收效果不佳的混音環境,Newell建議使用單個低音喇叭,嵌入安裝在房間中心線左或右側的前牆上(或靠近牆壁放置)。 桌面喇叭通常最佳聆聽距離介乎 1 米至 2 米之間,視乎是否密封式設計,或者低音反射孔的前後擺位,周圍可能要預留一定的空間,詳情就要參考返喇叭本身的說明書。 当然,上面提到的只是理想的摆位,实际上的喇叭摆放环境五花八门,要因应自己的需要来调整。

有次音響展,看到一位自命是專家的人幫廠商找喇叭的最佳擺位,減少「駐波」效應。 原來的喇叭擺位離牆約50公分,專家一面移動一面聽,移動到接近展房的中間,說這位置是最佳擺位。 這位買家就是被錯誤的訊息誤導,錯把【喇叭+擴大機】的低頻振盪當作駐波效應,換了不產生低音振盪,重播音對空間的反應接近自然音的喇叭,低頻嗡嗡響自然消失。 他的建議符合杜比7.1的設置:側面喇叭放置在距中心60至100度的位置,後喇叭放置在135至150度的位置(首選135度)。 Kris 建議可以用 ISOAcoustics 等牌子的喇叭座,將桌面喇叭抬高至適合高度,既可以正對用家耳平,又無須 tilt 高或低,同時有助減少諧振。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測音響空間的共振現象要以自然音測,不能以喇叭的播音現象做評斷。 對於家庭影院5.1,Dolby和THX建議將LS和RS喇叭放置在距中心90至110度的位置。 ITU建議100至120度的角度,以產生更寬廣的空間感。

真是轟死人了… 那,這時LED燈的光度會有強有弱,Kris 首先由喇叭高度開始講起:「如果檯面比較矮,多數座檯放於 電視前面效果就已經最好。 喇叭若有低頻振盪現象,怎麼換擴大機都播不出和數據對等的低音,音響空間怎麼做吸音、擴散,低頻嗡嗡響都消除不了,照黃金比例設計的音響室,都還會有低頻嗡嗡響的現象,不知所以的人就會感覺喇叭好難伺候,學問很大。 我們的感覺,這喇叭的低音有點嗡嗡響是低音的振盪現象,因此放在空間的那個點都會嗡嗡響。 李氏音響常告訴買家,喇叭擺位離牆30公分就好,靠牆放也沒關係,不會有所謂的「共振」現象,正確的說,喇叭沒有低音振盪現象,靠牆放也不會有低音振盪現象。 在音響空間擊中小學校樂隊用的大鼓,或強力彈奏吉他的低音絃,若聲音清晰乾淨沒有嗡嗡響的現象,這個空間的殘響時間和低頻共振能量就在合理範圍內,適合播音響。

例如阿炽由于计算机台用紧两个屏幕,喇叭再摆两边的话就变得太阔,Kris 就建议可以将喇叭横摆在 mon 前面,然后稍为 tilt 向斜上对着自己。 因应需要,将喇叭反转摆、落脚架加高,或者加吸音棉等做法都会用到。 嘗試不同的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置時,請使用諸如Room EQ Wizard之類的聲學測量軟體來測試房間。

使用上述準則之一作為起點(喇叭靠近牆壁或遠離牆壁)。 嘗試在每個位置(用耳朵)進行一次一次嚴格的聽力測試,並測量房間的低頻響應。 距離很近之下,喇叭後面裝10cm厚的吸音板有助於避免梳形濾波失真。 隨著喇叭與牆壁的距離增加,吸音處裡理就不用太多。 通常喇叭和前壁之間的距離為0到20cm,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SBIR引起的染色效果。 喇叭在距離牆壁某頻率的四分之一波長之處,則該頻率會發生音波抵消。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距離有限制:1 米至 2 米最佳、周邊要留位

音樂混音利用多聲道錄音室監聽喇叭,喇叭擺放標準,目前由於涉及的變數太多,專家們似乎還無法就5.1和7.1環繞聲喇叭的位置達成共識。 如果要一套音響組合發揮出理想的表現,喇叭擺位必定是首先要做的功夫,而喇叭擺位實際是找出一個位置,使到喇叭與聆聽空間融合在一起,當喇叭找到一個接近理想位置時,喇叭移動的幅度以mm計算也會聽得出有所差異。 看到這處相信有些發燒友會覺得只是移動若干mm就有所不同,會不會是太匪夷所思呢?

至于摆放距离方面,Kris 就话用家大约离喇叭 1 米至 2 米左右就最好。 「太近的话容易有相位问题,尤其多单元喇叭比较容易出事,有机会『最啱听』的位置去了后面。太远的话,就会有音量衰减的问题。」另外,喇叭后面其实预留愈多空间愈好。 如果位置所限,一定要摆得比较贴墙的话,就可以利用吸音绵之类的配件来减少后面低音反声的影响,或者以窗帘隔一隔其实也可以。 部分喇叭有提供 EQ 调校,让用户贴墙摆放的时候可以减少低频输出,当然也可以选购一些反射孔设于喇叭前面的款式,受摆位的影响也会少一点。 但是,對於具有低頻截止開關的大型喇叭(如有主動式三音路監聽系統),對於大多數聽音室和控制室而言,將抵消頻率降低到LF截止頻率以下所需的距離只會變得太大。 音響廠商的廣告總是說:「我們一定忠實的還原唱片」或是「絕對的原音重現」,這也是每個發燒友想要的目標,所以會讓人有種我買了這對喇叭放在客廳或是視聽室就會立即得到效果。

全景声通过增加顶置音箱在平面基础上增上了z轴维度,实现全空间全包围的定位效果:通过顶置喇叭和周边一周喇叭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全方面的精准定位,也就是说:全景声顶部信息不仅是由顶部喇叭发出的,还是顶部喇叭和其它喇叭结像的结果。 当声道数为5.1.4时,受音箱数量限制,顶视布局如上图,可以看到环绕声道位置放到了侧环绕和后环绕的中间,同时将功放环绕声道接口数目和配置选择正确后,系统能正确的还原声音过渡和定位信息。 調整房間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可以使用本指南逐步完成初始設置。 但是更大的問題是零點,它們出現在後壁的1⁄4、3⁄4、5⁄4等波長處。 將喇叭放在靠近前壁附近有助於驅動它們,可提供更大的輸出和更少的失真。

但是,它也會增強低音響應(類似於將聲源靠近指向性麥克風時發生的鄰近效應)。 一些喇叭具有邊界增益補償(BGC)控制,可讓使用者盡量校正。 更好的是,校準器有內建的EQ曲線,可以幫助準確補償遇到的邊界效應。 同樣,嵌入安裝會增加聲學負載,從而有助於驅動監聽喇叭,使其在低頻時更有效率。 聲音反射後,在距邊界的1 / 4波長、3 / 4波長、5 / 4波長等處,聲壓(振幅)為零。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山本武夫說,喇叭fo點(-3dB頻點)超低和阻抗的電抗成分高,都常產生低音的振盪現象。 也就是說,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現象主要是喇叭的低頻-3dB設定太低所造成。 因為是【喇叭+擴大機】產生的低頻振盪,換擴大機或喇叭是對症下藥,所以低頻嗡嗡響就會消失。 【喇叭+擴大機】產生的低頻振盪,做吸音或擴散改造音響空間是沒對症下藥,所以低頻嗡嗡響也許會減弱但終究不會消失,有時還減弱的跡象都沒有。 舉辦葛萊美獎的美國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院(NARAS)建議將側面/背面錄音室監聽喇叭放置在110至150度之間,最佳範圍在135至150度之間。

Ethan Winer經常談論這種情況有多嚴重。 您會從後壁獲得1⁄2、1、3⁄2等波長處的峰值,這些波長往往低於6 dB。 由於房間模式的原因,那裡的低音積累很強(在後壁出現一個峰值,而在房間中央出現一個零點),但是後壁也會引起主要的邊界干擾。 安裝在拱腹上的喇叭是一種特殊情況,它們平齊安裝在拱腹上方(如果有凹入式天花板,則天花板懸垂的下側就是建築所稱的拱腹)。 鑽石形係為咗响香港呢D地方狹窄嘅環境,爭取最大嘅天然光及避免近距離與鄰居面對面,冇為咗大家放喇叭而去考慮。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音響與聆聽者之間的關係

若採用此法,請勿使用Dipole環繞喇叭,否則將容易造成後半場因高音相位相反致使音場連貫不良。 此外,香港常見的以單邊客飯廳玩Hi-Fi的情況,使得一邊喇叭的兩三尺外便是牆壁之同時,另一邊卻要延展至八、九尺的飯廳才到側牆。 這也得妥協,惟有將離牆較遠的那邊喇叭,試試以較大的Toe-in角度去取得多一點直接聲來相就,看看能否調校出比較平衡的效果。 當完成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後,接著就要處理左/右聲道兩喇叭之間,喇叭與聆聽位之間,以及喇叭跟喇叭後牆與側牆等之距離。 消費者若想少花錢買到好音響,最好多用點心搞清楚山本武夫的話,不要錯把喇叭的低頻振盪當作空間的低音共振(駐波),花錢又給自己找來困擾。 飯店的婚禮會場、機場大廳、車站大廳、博物館大廳、禮堂等所聽到的聲音,也都是【原音+共振】的混合,這些地方空間大且天花板高,就常有聲音嗡嗡響的現象,聲音的清晰度差,很擾人,這就是空間的低音共振帶來的,這種嗡嗡響和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嗡嗡響其實也有差異。

在音響展常聽到某些高價的名牌喇叭低音嗡嗡響,廠商都說是「空間共振」,因為飯店的客房空間不適合播音響所以產生了「空間共振」。 我們也看到有些廠商的展房用大量的擴散板或吸音綿,廠商都說是為降低「空間共振」,也就是要消除「駐波」的影響。 數位的房間校正軟體無法解決早期強烈的反射音的影響,包括喇叭邊界干擾。 實際上,可以使用精心放置,校準和均衡的多個低音喇叭系統來馴服不想要的房間模式。

想要在既有的空間,創造出一個控制聲音的環境,一定要由儀器與人耳配合,缺一不可。 測量完後,就可以透過儀器發現你的空間哪些頻率是特別突出或是凹陷。 因為人耳對於聲音的辨識會因為身體狀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狀況。 譬如說:如果今天你帶病去聽,你的耳朵可能會無法輕易辨識出哪個頻段有問題,或是一起床你的耳朵就時不時會耳鳴……等狀況,這些都會影響;無論是不是金耳朵,身體因素還是會影響判讀。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7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5點鐘方向,兩支喇叭的發聲面朝向正前方。

雖然說,家庭影院是5.1、7.1或者7.1.4這樣的多聲道系統。 但我們之前講過多聲道音響系統,實際上是在2.0立體聲系統上不斷增加聲道而得來的。 事實上,聆聽室的聲音角色,該被視為播音鏈的另一組件。 因為每一間聆聽室,都擔負起它自己聲音的符號,只有聲音環境好時,你的系統才能產生最好的聲音。 發燒友玩Hi-Fi的最大難題是為揚聲器在房間確定最佳擺位。 正確的擺位方法是以大幅度地移動喇叭位置開始,然後逐步輕微地移位,直至聲音圓滑流暢為止。

喇叭即揚聲器或稱為音箱,人們大都將它概括地分成兩大類別。 一是座地式,一是書架式,但無論書架或座地的,擺位的方法都差別不大。 至於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腳架與否,一般而言,要以聆聽者坐著時耳平高音爲準。

好了,既然儀器告訴了你這個空間有哪些問題,那就要去解決。 很多人會跟你說在你的既有空間放置會散射的東西,讓空間表面呈現不規則狀,或是放置長毛地毯等來吸音……等方式。 這樣的做法有點幫助,但是很有可能對於視覺上的美觀一點幫助也沒有。 市面上有些調音設備是兼具美觀與功能性的,雖然說價格不會很漂亮,但是與把空間打掉重練相比,這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3點鐘方向,唯一的一支後環繞喇叭在六點鐘方向(聆聽者的正後上方)。

低頻振盪的頻域、強度不同,有些會振動褲管,有些會撞擊身體,有些只是造成音響空間低頻嗡嗡響,振盪的能量可能來自喇叭,可能來自擴大機,可能來自兩者,因此音響空間有低頻嗡嗡響,最好先換喇叭、擴大機,查看看是喇叭、擴大機引起的低頻振盪或真有空間的低音共振。 擴大機內部的阻抗會影響喇叭播、高低頻的性能,因此喇叭搭配不同的擴大機會聲音不同。 若擴大機內部的阻抗吃掉(衰減)了電子信號的高、低頻,這是不會造成音響系統的高、低頻振盪,只會低音播不深沉又量感少,人聲厚。 若擴大機內部的阻抗會增強電子信號的高、低頻造成突波,這就會強化音響系統的高、低頻振盪現象。

喇叭擺位完全圖解

正確的擺位方法是最先比較大幅度地移動揚聲器位置,然後逐步輕微調校位置,直至覺得聲音圓滑為止。 後面完全聽不到主喇叭 的直接音 才幾排座位而已. 這角度實在太 前排真的會受不了啊~~ 惟獨喇叭的擺位,駐波高達27dB!

音響系統播出的低音會嗡嗡響,換了喇叭或擴大機,嗡嗡響會消失,這樣的嗡嗡聲就是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 換了喇叭或擴大機,低頻嗡嗡聲不會消失,這樣的嗡嗡聲就是空間的低音共振。 是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或空間的低音共振不難查清楚。 天花板高不到4米的30坪(約100平米)以下空間,因為回音的時間很短,除非是水泥牆且室內空無一物,空間的低音共振不致於產生嗡嗡聲,所以家庭空間播音響若有低頻嗡嗡聲,幾乎百分之百是音響系統的低頻振盪。

  • 所以,無論要設定什麽類型的喇叭都要先參閱說明書,看看有沒有廠方建議的高度指引實屬必須程序。
  • 此法適用於視聽空間側方牆面「對稱而完整」的場合,若環繞喇叭的高音擴散性佳更適合使用。
  • 對於家庭影院5.1,Dolby和THX建議將LS和RS喇叭放置在距中心90至110度的位置。
  • 如果您使用偶極喇叭(在某些HI-HI音響設置中使用),則吸音板要用多一些。
  • 但其中並無規則可言,拗入多少要視喇叭與聆聽環境而定,有些喇叭需要拗入,有些則需要平擺,喇叭拗入擺放對聲音有多方面影響,包括中高音,音場結像力,空間感及壓迫力等。

音箱要在房間內找到某個理想的位置,發聲才能得到最佳效果,這卻不容易,不是隨便放個位置就行的。 但其中並無規則可言,拗入多少要視喇叭與聆聽環境而定,有些喇叭需要拗入,有些則需要平擺,喇叭拗入擺放對聲音有多方面影響,包括中高音,音場結像力,空間感及壓迫力等。 想取得靚聲,聆聽位置(俗稱”皇帝位”)與喇叭之間的距離應比兩個喇叭之間的距離大一些,在此處,樂器有結像力及聲音最好,至於兩個喇叭之間距離應該多遠,其中有妥協存在,兩個喇叭拉得過近時,音場又太窄。 聆聽位置擺得好時,中間音像最佳,同時又有寬闊音場,你可將皇帝位移前移後來試聽,多數會找到一個聽到靚”定位”的位置,試音時可用一些中間定位明確的錄音作為準則。 發燒友玩Hi-Fi的最大問題是喇叭擺位不佳,想取得靚聲,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房間內為喇叭擺位會影響音色平衡度、低頻質量、音場深闊度、中頻清晰度以及結像力。 正確的擺位方法是最先比較大幅度地移動喇叭位置,然後逐步輕微地稱位,直至覺得聲音圓滑為止。

  • 但是,它也會增強低音響應(類似於將聲源靠近指向性麥克風時發生的鄰近效應)。
  • 三分頻的揚聲器系統可以克服兩分頻的高音與中低音的距離太遠而引起中頻部分聲像模糊以及定位漂忽不定的現象。
  • 桌面喇叭通常最佳聆听距离介乎 1 米至 2 米之间,视乎是否密封式设计,或者低音反射孔的前后摆位,周围可能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详情就要参考喇叭本身的说明书。
  • 虽然不同设计的喇叭都可以摆桌面使用,不过比较常见摆在桌面的喇叭,都是所谓「近场喇叭」或者「近场监听喇叭」。
  • 想要在既有的空間,創造出一個控制聲音的環境,一定要由儀器與人耳配合,缺一不可。

此法適用於視聽空間側方與後方牆面「對稱而完整」的場合,優點是側方音場的連貫性良好。 左環繞喇叭的方位在8~9點鐘方向、右環繞喇叭在4~3點鐘方向。 現在的環繞音響器材真是複雜,就拿AV擴大機來說吧,環繞喇叭(不含左、中、右與超低音聲道)可以接兩支到六支,您知道環繞喇叭要怎麼擺嗎? 以下為了讓您「容易消化」,我將用「時針方位」來作說明:假設座位為時鐘的中心,聆聽者的正前方面對的是12點鐘方向、後方為6點鐘方向、左手邊為九點鐘方向、右手邊為三點鐘方向。 音響空間的共振能量,用大鼓或吉他測試是在合理範圍內,自己唱歌(不擴音)也聲音清晰好聽,這樣的空間播音響就可以不做吸音、擴散處理,若因此喇叭重播音的低頻會嗡嗡響,那就換了喇叭吧! 不要把喇叭的低頻振盪當作駐波現象處理,這只是浪費錢。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