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天后宮8大好處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 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

問起島上是否有可看之處,當地人建議他們到面對外海的濱磯去看海,或是到附近的媽祖廟走走。 天公即為玉皇大帝,由於其為神明界地位最高者,故臺灣民間天公信仰多不塑神像,而改以天公爐代表,天公爐三條鏈條懸掛,象徵請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為代表,遙拜玉皇大帝,又稱之為「三界爐」或「三界公爐。爐腳為狻猊,爐身則以左右輔以呼應之降龍爐耳紋。 廟內石雕文武殿分別雕塑文武故事,除了立體石雕外,大理石壁畫也是天后宮的一大特色。 「對場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拼場」,係台灣傳統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築師傅分別獨自建造,合力完成這一座建築。 特色就是建築左右兩邊相對應之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狀、樣式、手法卻各異;形式則可分為左右對場或前後對場。 國家薪傳獎大師黃龜離與 25 歲少年師黃土旺拚場。

身旁神明則包括副將周倉、義子關平以及國姓爺鄭成功。 文殿主祀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

和平島天后宮

這座在基隆甚至可能是台灣北部最早的媽祖廟,創建過程相當傳奇,明末西班牙、荷蘭人先後入據和平島,倭寇及中國海盜出沒頻繁,傳說某次海盜在湄州迎奉媽祖金身三尊,進入社寮島(今和平島),當要離開? 錨,竟拉不起來,向媽祖問筊,諭示留在島上,經居民安奉膜拜,船始得順利啟航,今之三尊媽祖聖像,一尊在天后宮供奉,另兩尊分別由慶安官及社尾太子爺廟迎奉。 此外,廟中除主祀湄州天上聖母,並同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殿內裝飾雕刻多出自名師之手,廟宇氣勢雄偉、美侖美奐值得至此一覽。 位於和平島上的天后宮,據傳為基隆地區最早祭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宮廟,文獻記載於清乾隆12年時被封賜為「大雞籠港口天后宮」,但是卻曾擁有一塊遠朔至明朝萬歷年間的「海波不揚」匾額,推算後年代應有三百年以上歷史,可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媽祖廟,更是和平島地區民眾,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和平島天后宮: 和平島天后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昌帝君是蜀王張育、梓潼神亞子與文昌星君等三個神靈合併而成的神明。 一樓後殿圓通殿主祀三尊道教主神,分別是道教八仙的呂洞賓,也稱為孚佑帝君;兩旁分別祀奉水神或海神大禹水仙尊王;以及麻張上人的清水祖師,又稱為烏面祖師。 建廟傳說是有一艘海盜船在航經社寮島(今和平島),無法繼續航行,經向船上供奉的媽祖求筊後,認為神意要留在和平島,為日後社寮天后宮的由來。 此後居民稱此神像為「大媽」,會挖其底部來治療痢疾。

和平島天后宮

九份環山面海,擁有變化多端的山海美景,保有純樸的舊日生活風貌。 九份櫛次鱗比的房屋順應山勢,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行走時,感覺像是走在屋頂上。 其街道呈“豐”字型,橫向由上至下分別是輕便路、基山街和汽車路,縱向則是由數百石階延伸的豎崎路,步行的方式穿梭於巷弄之間,是拜訪九份首推的旅遊方式。 除了主祀媽祖,並同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殿內裝飾雕刻多出自名師之手,廟宇氣勢雄偉、美侖美奐值得至此一覽。 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

廟方在2007年3月31日在基隆市史蹟館展示過這些清治、日治的文物,曾引起注目。 乾隆十二年(1747年),名為「大雞籠港口天后宮」。 嘉慶元年(1796年)重建,增二廂房偏殿前殿中井。

和平島天后宮: 基隆市 中正區公所 Zhongzheng District Office, Keelung City

在相當大的廟堂裡感到有那麼大,事實上或許更大吧! 單是呈赤黑色木紋的一塊大木板,本身就已很夠看了,整片以介於圖案與寫生中間的手法描繪而成的一顆巨大的石榴果實⋯⋯。 我留連回顧這扇門地走出了這個廟,看到腳下有鳥糞落在地上,往上看,才發覺高處屋簷處處都堆積著白色的鳥糞。 佐藤春夫來台首先踏入台灣的土地是基隆,他描述著,一陣熱從地上湧上來,那時是七月初,正是盛夏,陽光毫不容情的往地面撒,再毫不留情的反撲到這位外來者的肌膚上。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 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廟前屋簷下方的吊籃及三川殿樑柱上方的木雕金龍,左右兩邊外觀造型竟然各異其趣,原來這是當年建廟時兩大民俗藝師,拼場較勁手藝的結果,雖然是拼場但也造就了天后宮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 1912年,基隆慶安宮為慶祝改築落成,其管理員許梓桑偕同地方仕紳池清祥、張添福等九人遠渡湄洲媽祖廟進香,並恭迎媽祖蒞基安座,此神像稱為「湄洲謁祖三媽」,日後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會迎至和平島天后宮供奉,直到1990年代中止。

一說2003年老大公廟中元節立燈篙和交接手爐儀式從慶安宮改為中正公園上的主普壇,是因當年主普的賴姓宗親會主委兼和平島天后宮主委賴澄龍不滿此神像所有權有關。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 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 佐藤春夫搭乘備後丸(日本郵船)抵達台灣基隆後,便被好友東熙市帶往社寮島(今和平島)去,他說那兒有琉球人彈唱三弦琴。

和平島天后宮

光緒年間,和平島的北管子弟班開始以海船到臺灣本島表演廟會助陣。 日據時期曾為百人大社,2007年登入基市府文化保存團體。 信徒會贈送配件供此廟媽祖神像穿戴,除有清朝的繡花鞋,日後還有絲質手套、墨鏡、手錶、皮鞋等甚至衝鋒槍模型等。

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 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 在薄明中,可看到裡面紅色的的布幕或旒之類的後面戴著金色燦然的頭冠的女神神像。 ⋯⋯朝著祭壇右手邊,好像有通往裡面去的大門扉,寬約四尺左右吧!

在廟方介紹牌上說明,和平島天后宮原名「大雞籠港口天后宮」,創建於1747年(清乾隆12年),1937年時,日本政府為了重劃道路,將宮廟拆除,僅留下左廂偏殿,戰後1949年天后宮遷移於現址。 這座在基隆甚至可能是台灣北部最早的媽祖廟,創建過程相當傳奇,明末西班牙、荷蘭人先後入據和平島,倭寇及中國海盜出沒頻繁,傳說某次海盜在湄州迎奉媽祖金身三尊,進入社寮島(今和平島),當要離開船錨竟拉不起來,向媽祖問筊,得到諭示留在島上,經居民安奉膜拜,船始得順利啟航。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 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武聖殿主祀恩主公關聖帝君,儒教以文衡帝君、佛教以伽藍護法、道教則以盪魔真君來尊稱關羽。

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從和平島天顯宮往下拍,照片中右側的一座橋就是連結基隆與和平島的橋,而一旁還有荒廢的「阿根納造船廠」。 左右家第一次來到基隆港,是在2014年的夏季環島,那時小小停留基隆港邊,沒有真正走進雞籠,這一次來,不僅逗留在基隆港邊,還開車繞了基隆外環道,特地過一夜的我們逛了當地的書店——「見書店」,也在廟口吃小吃,那些泡泡冰真的清涼美味。 從「臺灣博物館」離開後,我們開車往北走,第一次國道一號走到最北點(最南點的高雄前鎮,我可就常常走)。 抵達基隆港時,雖是七分熱,但陽光很刺,讓人睜不開眼睛的那種刺眼。

  • 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 香爐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冬月由上海同椿裕治坊造,朱光齋敬獻。
  •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 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後來人們便 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無法找到四人位置,於是與女兒分開坐,他們少女有自己的事要聊,有自己美麗的樣子須自拍留存。 坐在窗邊的我,急著把自製的旅遊手冊拿出來溫習,望窗外看,數隻黑鳶正在天空上盤旋,在南部住家,天空飛的是大冠鷲。 很多天沒看到陸地,有點懷念,但接觸到的陽光使我有點感到是來到異境的心情,因而躊躇著沒直接走進市街,只在碼頭附近低迴。 避開雖然波浪不大但黝黑可見的磯石,舢舨划到了砂岸上,在岸邊還好,但一走上了砂地,那灼熱的海砂的熱氣馬上從褲管口竄進來,傳到大腿的部位。 九份老街在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一帶,帶有日治時期風格的建築群順著山勢而建,一座座舊式房屋,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保留舊時生活風貌,古韻濃厚,紅燈籠、窄巷道、青石階、斑駁的木質建築,為不少影視作品提供了靈感,老街也因《悲情城市》和《千與千尋》再次聲名遠播。

1927年市區改正,宮廟遭拆除,僅留偏殿奉祀媽祖。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廟宇近於造船廠,被盟軍轟炸,主體建築幾乎都被破壞殆盡。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 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

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也來到基隆,亦是七月,下過太陽雨後的基隆,不那麼炙熱,七分熱。 得義堂在天后宮旁側殿,主祀田都元帥,是和平島著名的北管社團。 在清朝由宜蘭傳入,咸豐年間於天后宮成立亂彈藝團。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