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0gm10大好處

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可確保對焦環直接且線性地反應手動對焦的精細控制。 對焦環的轉動會直接轉換為相應的對焦變化,因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時,控制體驗更為即時而精準。 瞭解使用 Sony E 接環鏡頭拍攝影片的四大獨家優勢。

FE 24-70mm F2.8 GM II 同時使用了「鬆」「緊」兩個鬆緊度的變焦環。 在拍攝 roll 機途中需要 ZOOM 近或 ZOOM 遠,轉動焦環時可以更加順滑,帶來像 PowerZoom 的電子變焦效果。 而把設定校成「緊」,就可在需要微幅變焦調整時更加準確。 今時今日 GM 鏡以至 G 鏡都有的無段光圈環,現在都加入了 FE 24-70mm F2.8 GM II。

2470gm

另外也配備光圈鎖開關,可防止光圈環不小心在 和 F2.8 到 F22 的設定間移動。 點擊播放:使用 Sony 鏡頭拍攝影片的優勢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搭載防塵防滴的更新設計 6,即使在艱困的室外拍攝環境下,仍可額外增添可靠性,氟鍍膜還能保持前方鏡片乾淨。

最短對焦距離在 24 mm 時為 0.21 公尺,70 mm 時為 0.30 公尺,最大放大倍率則為 0.32 倍。 FE mm F2.8 GM II 為更新後的「大三元」標準變焦鏡頭,將新一代光學技術和自動對焦性能放入輕巧方便的變焦設計,為拍攝靜態影像和影片提供最大行動性。 可與高性能的輕巧 α System 機身完美搭配,適用於眾多拍攝環境。 自從 Sony 無反相機推出以來,24-70mm F2.8 G-Master 可說是數碼工作人士、追求大光圈散景朋友的必備大三元鏡頭。 不過此鏡的設計已屬多年前產物,好多用家都希望 Sony 能推出新版,提升一下周邊畫質、最近攝影距離,特別需要的是將鏡身減輕。 Sony 今日就正式發佈 FE 24-70mm F2.8 GM II 全新鏡皇二代目產品,追求輕巧鏡身,而且回應了好多用家的期待。

2470gm: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全新 FE 24-70mm F2.8 GM 鏡頭備有超音波馬達 對焦系統,採用一套全新處理運算可將鏡片快速地準確定位,有效提升自動對焦的準確度。 鏡頭的流線形設計輕巧易攜,並具有防塵及防潮功能,鏡身有 AF/MF 轉換、對焦鎖定、變焦鎖定以及遮光罩釋放按鈕,大大提升鏡頭的使用性。 新鏡頭的 9 片光圈葉片設計無論於任何設定皆保持接近圓形,並加上 Sony 原廠 Nano AR 鍍膜,可抑制反射及保持影像銳利清淅。 對焦功能對於慢動作、4K 或 8K 影片而言相當重要。

搭配 α 系列機身,即可用這款鏡頭準確對焦並順暢追蹤動態主體。 搭載四個 XD 線性馬達與進階控制技術,達到極度精準的自動對焦。 最新鏡頭設計技術可減少惱人的影像偏移與視角差異,締造流暢、生動的影片畫面。 XD 線性馬達可提升自動對焦及追蹤性能,以高影格率錄製精緻細節。 提供獨立對焦環及光圈環,線性響應手動對焦可確保對焦環直接、線性地對手動對焦做出反應。

2470gm: 鏡頭控制

前玉鏡片的氟鍍膜可防止水滴、油脂和其他汙染物附著,即使有任何污染物或指紋附著在鏡頭表面,也能輕易拭去。 當初玩Sony無反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係Minolta fans, keep住一大手Minolta AF鏡頭,A7夾住啲Minolta AF鏡玩咗好多年,一直好滿意其潤澤的表現。 霸氣十足的花型遮光罩,罕見的加上了遮光罩釋放鈕,但這顆按鈕是突起表面而沒有做內凹處理,操作上相對容易誤觸。

  • 至於今代 FE 24-70mm F2.8 GM II,Sony 就提供了更加純淨的散景波波。
  • 除了可更近捕捉小型物件的細節之外,更可進一步增強背景的散景,得到更淺的淺景深效果。
  • 點擊播放:食物攝影|年菜擺盤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 Sony 不僅致力提供能夠令人振奮的產品體驗、服務和內容,同時亦在所有業務範圍內努力對「零環境影響」的目標作出貢獻。
  • 要享受完整的 Sony.com 瀏覽體驗,請更改設定,允許使用 JavaScript。
  • 更輕巧機身當然令操作感大幅提升,而鏡身有更多設計提升鏡頭各種耐性。

無段光圈環最重要是拍攝影片時,可順滑地調整影片的景深,配合變焦焦點改變,可製造出極具創意的影像效果。 直接驅動超音波馬達 能將假反射抑制到最低,同時運用更精鍊的演算法,強化自動對焦 的運作速度。 截至 2022 年 4 月產品發表會為止,相較於全片幅自動對焦 mm F2.8 標準變焦鏡頭。 點擊播放:為視覺創作者改良影片功能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在第二代鏡皇 FE 24-70mm F2.8 GM II 發售時,第一代產品 FE 24-70mm F2.8 GM 亦會同時繼續發售,建議零售價比對現在再減港幣 $2,500 元。

2470gm: 標準變焦鏡頭新紀元

透過先進的光學設計和全新 11 葉片的光圈元件,全焦段都能拍攝精緻的 F2.8 景深拍照。 在設計和每一枚鏡片的製造過程中,球面像差的精準控制能力強化了景深拍照效果。 兩枚 XA 鏡片具備 0.01 微米的精準度,能抑制洋蔥圈散景。

作為 G-Master 鏡頭,其實開發者最重視散景時背景燈光所呈現的「散景波波」。 在第一代 GM,或者 85mm F1.4 GM,好多用家都因為它的散景夠靚而揀了 Sony。 至於今代 FE 24-70mm F2.8 GM II,Sony 就提供了更加純淨的散景波波。 波波裡面的洋蔥圈效果降得更加更加低,令相片氛圍不會被波波裡面的雜質搞爛。 今代 FE 24-70mm F2.8 GM II 用上 11 塊光圈葉,比上代的 9 片更多,從相片樣本或者記者會當時的拍攝體驗,也發現這些散景波波普遍都更加圓潤,在中間以外較側邊的地方也較難出現檸檬散景。

小編就在日前參與了 Sony 的「試鏡」活動,以下同大家分享在會場的試用感受,兼用 flickr 分享一下試相。 全新鏡頭內置 3 組非球面光學元件,包括全新研發的極精準 XA 極致非球面鏡,能有效於整個對焦距離及光圈範圍內保持高畫質,並同時減低像差,令整個畫面皆清晰銳利。 此外,鏡頭的 ED 超低色散鏡片及 Super ED 鏡片將色彩像差減至最低,並保持影像的高畫質,而散景亦保持自然色彩。 FE 24-70mm F2.8 GM II機身首先作出了很大程度的設計改變,令到鏡身由上代的 886g 減至第二代的 695g,為目前市場上最輕巧的 24-70mm F2.8 自動對焦鏡頭。

點擊播放:食物攝影|年菜擺盤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 + 左方向鍵←。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使用 F2.8 拍攝時的景深拍照非常適合特寫畫面。 浮動對焦可確保在焦段和所有對焦距離中一律維持理想銳利度,內對焦機制則可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拍攝令人印象深刻的近拍。

用戶在零售商購買後,須於 2022 年 5 月 31 日或以前登入 MySony 帳戶及為產品進行登記保養。 已登記之用戶,將於 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自動獲取額外星級服務 1 年。 Sony 亦指 FE 24-70mm F2.8 GM II 採用了 Nano AR Coating II 最新塗層,能進一步降低面對強光拍攝時的色散現象。 要享受完整的 Sony.com 瀏覽體驗,請更改設定,允許使用 JavaScript。

FE 24-70mm F2.8 GM II 大堆頭用上 4 個 XD 線性摩打,Sony 稱其追焦速度較上一代快 2 倍。 而且 XD 線性摩打操作時的噪音能大大降低,在寂靜地方拍攝影片,都不用擔心將摩打噪音收錄到影片中。 同時新鏡也減低了呼吸效應,在改變對焦對象時,不會作巨大範圍的伸縮。

2470gm

當 AF-C 模式中的快門速度設為 1/250 秒或更高,最大連拍影格率將取決於使用的拍攝模式。 MTF (調變轉換函數) 說明鏡頭重現每個小細節的能力優劣,以密集且細的線條之間所能達成的對比為測量標準。 最主要的特點,還是在於那非常均衡且協調的照片表現,是一顆表現柔順,個性也相對容易相處的鏡頭,搭配 A7R II 這類較新世代的機身,在晴天下非常容易拍出色調通透討喜的照片。 MTF (調變轉換函數) 說明鏡頭重現每個小細節的能力優劣,以密集且細的線條間所能達成的對比度為測量標準。 Sony 不僅致力提供能夠令人振奮的產品體驗、服務和內容,同時亦在所有業務範圍內努力對「零環境影響」的目標作出貢獻。 擁有極致表面精確度的 XA (極致非球面) 元件與 ED 元件完美配合,呈現能捕捉驚人質感和細節的非凡解析度。

奈米抗反射 鍍膜 II 技術可在鏡頭表面鍍上均勻的抗反射鍍膜,有效抑制耀光與鬼影。 鏡頭的設計能抑制在拍攝風景、運動賽事或其他各種主題時,可能造成清晰度降低的內部反射。 」系列,個人認為除了在畫質的提升外,最主要的著重重點應是在散景與整體畫面的平衡性。 當然,要獲得這樣的拍攝品質代價自然不低,撇除較高昂的售價不說,光是這樣的重量與體積,在想帶出門隨拍時就會讓人有些猶豫。 如果用家同時有 Sony 便攜相機,就要留意新推出的白色無線遙控器手柄,特別適合白色機身的 ZV-1 影像網誌相機。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