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比利電影必看攻略

不過,正正因為三位的演技不算出眾,也成功的襯出 James 的出色演技。 所以,無論這是導演的設計也好,純屬巧合也好,這樣的對比也不失為過。 書中亦提到,獲釋後的比利曾捲入殺人案中,最終是否為兇手則不得而知。 紀錄片訪問了比利的姪女,她是比利去世前的主要照顧者。 她坦言,叔叔臨終前在病榻上詢問她:「你認為上帝會寬恕我這輩子中的所作所為嗎?我殺了人,你認為祂還會原諒我嗎?」似乎曾為殺人而懺悔。

24個比利電影

電影片尾還留下了伏筆,所以很有可能會再出續集;若然要留住觀眾繼續睇續集,劇本可能要更花心機了。 24個人格住在比利的身體裡,不同國籍、不同口音與語言、不同年齡與性別、不同個性與喜好、不同專業與才能,24個人格會對話、討論、甚至吵架,簡直就像24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裡面,中邪了! 過去曾經看過有關人格分裂的電影 … 許多人了解的比利密里根多半是透過傳記小說《24個比利》,但好幾十年下來我們看到的是當時一群專家們的說法,電影的《24個比利》則給了大家另外一群專業人士們的看法。

24個比利電影: Netflix 紀錄片《24個比利》上架,擁有 24 種獨特人格的犯罪故事

究竟比利密里根一連串脫序行為是24個人格導致或單純演很大? 美國紀錄片《24個比利》是以歷史上相當經典並有著各種研究論文、書籍訪談、電視娛樂跟醫學紀錄的解離性身分症狀患者比利密里根,被診斷有24個人格在他身體內。 但也有許多心靈疾病在探討多年雖然有著治癒案利卻始終抓不到病症,憂鬱症、躁鬱症、過動症等等患者每人發生情況都有所不同,這也增加醫治的困難度,其中被泛成為多重人格症的「解離性身分症」在醫學中依舊有所爭議。 不過,小編會覺得《末世街10號》更值得看,因為除了結局是反智外其他一切都是出色的。 至於《思.裂》,作為少數真正講述超過十個人格的多重人格題材電影,它有它值得看的點。 但基於各方面都不算出眾,記憶點亦不多,確實也難以叫人「埋單」,而這也反映了在票房上。

但是儘管過了這麼久,醫學界對於這種症狀的判定,卻仍然比不上癌症或是其他疾病那樣明確。 解離性身份障礙在精神醫學界一直是非常具爭議性的精神疾病,它需要長期的觀察與各種診斷方式才能確認,而很多民眾甚至打從心底並不相信它,認為這只是某些罪犯為了脫罪的藉口。 很可惜這部電影在節奏上與影像資料整合沒有處理妥當,使得整體呈現的影片混亂且讓人不耐煩,並且講述太多不是觀眾想看的細節部分,例如24個人格究竟都是什麼樣的人? 之前有傳將會由 Leonardo DiCaprio 主演﹑由小說《24 個比利》改編而成的電影《The Crowded Room》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不過今年終於迎來同樣是講 24 個人格的《思.裂》。 但相比起前者,《思.裂》的故事走向明顯更為變態。 除了紀錄片外,比利的故事還將會在名為《擁擠的房間》的新 Apple TV+ 節目中被呈現在電視上,蜘蛛俠Tom Holland將會參與演出,令人期待這個那麼具有挑戰性的角色他將會如何演出。

24個比利電影: 影評《思.裂》:變態超能版的 24 個比利  故事夠潛力惜最終崩壞

行入書局,大家都可能在暢銷書架上見過《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和《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可能就擺在《被討厭的勇氣》隔離。 就算你未睇過,都或者會好奇點解本書會長賣長有,連電影《思.裂》(Split)、《異能仨》(Glass)的啟發靈感都來自於《24個比利》。 在「比利戰爭」一書中,因在利馬醫院中為受虐病患挺身而出。 紀錄片也訪問了比利的姪女,她是比利去世前的主要照顧者。 她坦言,叔叔臨終前在病榻上詢問她:「你認為上帝會寬恕我這輩子中的所作所為嗎?我殺了人,你認為祂還會原諒我嗎?」這句為他一生的悲劇寫下句號。

  • 比利最後被轉入的利瑪醫院和戴頓司法中心以極為不人道的方式對待病患,讓比利的病情陷入前所未有的惡化,,曾一度打算自殺。
  • 在不同人格浮現時,連血壓與心跳頻率都會隨之改變,像是《24 個比利》的主角威廉密里根(William Milligan,暱稱「比利」)甚至有聽障人格。
  • 其後 Joaquin 退出了,就由 James 頂上了。
  • 小說上市後造成轟動,不但佔據暢銷書榜首,還入圍「愛倫坡獎」並獲得「柯德拉斯維茲獎」,原本罕為人知的多重人格疾患,一時間成為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的重大議題。

然而他的精神狀況浮浮沉沉,有時變得激動、好鬥、威脅身邊人話要「殺了你」,亦曾干犯不少輕微罪行。 而得悉患癌後,比利十分恐懼,但毫不在乎自己身體狀況,繼續酗酒。 兩本書都睇過的朋友,打開Netflix見到《24個比利》紀錄片登上香港熱門觀看前10名,可能會心思思諗應唔應該重睇一次。 其實一睇無妨,因為書的結局講述主角比利好似已放低包袱,迎來一個美好結局,但原來紀錄片話你知,事實並非如此。

24個比利電影: 人格

他們首次在雅典心理健康中心被大衛.考爾(David Caul)醫師發現。 除了原人格(比利)之外,有兩個主要的人格亞瑟和雷根,由他們判定下列其餘的七個人格為「不惹人厭人格」,他們之間可以自由分享意識。 影集版《擁擠的房間》將由湯姆霍蘭德主演,期待他在《迷途之心》後再度演技炸裂。 相對於電影版的遙遙無期,Apple TV+ 倒是搶先一步宣布開拍預計十集的影集版,由執導影集《泰坦》 、《安眠醫生》 的阿奇瓦高斯曼 擔任編導,湯姆霍蘭德 飾演比利。 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每一个孤独地对抗黑暗的人都值得温暖与拥抱,每一朵诞生于这个世界上的花儿都拥有自由绽放的资格。 比利的悲剧源于家庭,但他自己却花了一生去消受,而且还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

這個人格不僅有超強的身體素質,還能支配所有人格。 《分裂》當中的多重人格凱文由《X戰警》系列電影中扮演X教授的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飾演,而《擁擠的房間》將由去年終於奪下小金人的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擔綱演出。 按潘瑋柏自己的說法,這張專輯靈感和概念,源於他在得到金鐘獎後的「低潮期」期間,在一個瞬間就產生很多不一樣的情緒,心裡想「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吧」,於是把這樣的一個元素體驗過之後融入專輯內。 而《24個比利》原來就是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的真人真事傳記式小說的名字。

幾年之後,比利最終搬回了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他的姐姐在那里為他購買了一座移動房屋。 他在那裡度過了餘生,直到 2014 年因癌症去世,享年 59 歲。 比利戰爭》一開始只在1994年於日本出版,北美則得等到根據此一真實人物與書籍改編的電影《擁擠的房間》(The Crowded Room)上映後,才會由Bantam正式出版。 這部電影在IMDB的資料表示還在前製準備中,暫定2008年上演,但還不知進一步的情形。

  • 此外,睇完本書的朋友應該對比利這號人物好奇非常,會上YouTube搜尋比利的片段。
  • 他們首次在雅典心理健康中心被大衛.考爾(David Caul)醫師發現。
  • 雖然睇就幾好睇,但第一集都幾無聊,介紹太多背景資料,營造懸疑氣氛多過講故仔,了解過吓比利故事的觀眾可以較1.5倍速飛過,又或上維基睇完就算,第二集講述比利成長故事先有啲睇頭。
  • 對類似題材早有經驗的兩人聯手,會激出什麼新火花,非常值得期待。
  • 書中亦提到,獲釋後的比利曾捲入殺人案中,最終是否為兇手則不得而知。
  • ※ 上述文件資料摘錄自小知堂文化出版的《24個比利》一書。

關於「分裂人格/多重人格」這種心理劇類型的題材,對現在的觀眾來說應該已經習以為常了,歐美劇、日韓劇當然不用說,台劇也採用過相關類型。 不過這種題材最早進入流行文化的眼界,應該要數科幻作家丹尼爾凱斯 執筆、於 1981 年出版的紀實體小說《24 個比利》 。 後來有多位精神科醫師診斷出他患有解離性身分障礙,並在他的腦中發現多達 24 種獨特人格。 這樁案件引起廣大關注,這些醫師的分析也成為了比利無罪判決的辯護策略。 比利最後因精神障礙獲判無罪,他的官司則影響了日後精神病患罪犯的法律判決。 目前醫學上認為要如何判定雙重人格、多重人格缺乏多樣本的臨床經驗,並且透過娛樂媒體的渲染轉變成一種很酷的流行病,並給以自戀型罪犯、反社會人士的一種自我開脫的罪名。

24個比利電影

在加上許多司法人員和媒體民眾認為有多重人格症狀和比利犯罪是兩件事情,因為24個人格而蓋過被比利傷害的受害者,合理化他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而就連比利的家人之一也支持這個說法,他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多重人格一向都是展現演技的最佳角色設定,而《思.裂》本身找來的演員並非 James McAvoy,而是 Joaquin Phoenix 。

24個比利電影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