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8大分析

醫師診斷憂鬱症後,會依病況不同決定最適合的療法,一般而言,輕度至中度憂鬱可選用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重度憂鬱則必須用藥物治療,並依治療策略決定是否合併心理治療。 施佳佐指出,親友須自己心理維持健康狀態,適度抒壓、喘息,整理好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38歲李太太(化名),育有一子,因明顯憂鬱、歇斯底里、情緒失控,由先生陪同求診。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多陪伴病人,讓他感覺到有人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若情況嚴重則鼓勵病人就醫,必要時向119求助,協助送醫;當憂鬱症狀好轉時,更有可能付諸自殺的行動,所以要特別注意病人的安全。 張家銘說,現在憂鬱症的治療主要還是靠藥物、心理治療,以及環境的改變,通常嚴重的生理症狀會需要藥物來輔助,比如食慾不振、失眠、動力下降、疲累等,改善了生理的症狀,才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心理的不舒服。 相對於藥物是「全身性的生化治療」,rTMS則是「針對腦部的物理治療」。 藥物對於憂鬱症的身體症狀改善較有效,rTMS則對於思考與動力症狀效果特別好,速度又較快。 由於藥物是全身性作用,副作用較多,rTMS除了少數患者會頭痛外,沒有太大副作用。 唯一要注意的是TMS有極小機率會誘發癲癇,須經醫師謹慎評估方可施行。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憂鬱症發作怎麼辦?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

但切記,「活動」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經醫生許可會引起亢奮的藥物。 即使在室內,鮮花、日光、新鮮的空氣、和明亮的色彩,都能幫助減輕憂鬱症。 周圍的人要積極鼓勵她就醫,用它自身的個性說服他就醫。 讓他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 不過症狀只是一個初步的判斷,自我評估也可能會失真,現在也有一些做法會參考腦波、電腦斷層,但主要還是以醫師問診時的經驗來判斷。

服用抗憂鬱劑是長期的抗戰,一般來說,服用藥物約2-3週便會逐漸出現療效,三個月內可達到治療效果。 一般重鬱症病人第一次發作應持續接受6個月以上的治療,再慢慢減藥。 因此,病人一定要對醫師及藥品有信心,耐心確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切勿自行停止服藥。 若遇到藥物副作用,請盡速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改善和解決方式。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電痙攣療法。

  • 憂鬱症患者治療之路相當漫長,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心理照顧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親友的陪伴也很重要,唯有全方面的照護才能防止憾事發生。
  • 所以,如何預防復發很重要,首先就要說到憂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
  • 心理諮商適合輕微憂鬱症的患者,或是重度憂鬱患者會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會藉由談話的方式,改變憂鬱症患者的認知及對應行為,在心理諮商過程中試著敞開心房、談論心理壓力,讓心理諮商師 帶著患者一起走出低落的情緒。
  •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當憂鬱症發作時會陷入憂鬱無法自主調節情緒,使無法脫離長期負面情緒,嚴重可能會有自殺行為,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若是憂鬱症發作時該怎麼辦?
  • 張正辰主任強調,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讓大腦功能傷上加傷。

經由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診斷,李太太罹患了憂鬱症,在經由藥物、心理治療及婚姻諮商,病情已有改善,家庭關係也較和諧,目前仍持續治療中。 台中精神科專科推薦-昕晴診所,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擁有清朗無雲的心情與寬廣如藍天的心境,所以認真為每一位進來造訪的病患提供最悉心、專業的建議與協助。 我們不強調在藥物治療的藥效性,而是在心理治療能提供給每位病患最多的幫助。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覺得腦袋想東想西停不下來怎麼辦?3個舒緩焦慮、低潮的實用方法,重新拿回情緒主導權

但憂鬱症其實是因為大腦內物質不穩定,就像是感冒、得了腸胃炎或內分泌失調一樣,外在環境跟身體狀況不好等各種原因重疊之下就會發病。 應體認自己的「精神抵抗力」變得很差,的確就是生病了,就跟身體免疫力變差就容易生重病一樣,都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及早治療及早痊癒。 如果當成秘密不說、獨自默默承受不採取任何行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而在生理因素中最被研究學者討論的是神經傳導物質,且許多憂鬱症用藥也是循著這些機制在輔助憂鬱症的治療,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在憂鬱症情緒控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此外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將近是男性的兩倍,且在女性生育年齡(15-49歲)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峰,研究認為女性荷爾蒙是影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而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飲食中缺乏Omega 3脂肪酸的攝取或是Omega 3脂肪酸和Omega 6脂肪酸攝取比例不平衡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由於藥物是全身性作用,副作用多且持久,除了ECT之外,新一代的腦刺激治療副作用較少,多在治療後一天即消失,是憂鬱症患者的新選擇。 雖然相關主張仍未獲廣泛認受,但亦同時開了一扇窗給我們了解,情緒的出現,可能在提醒我們要處理一些「深層次矛盾」。 都市女性生活受壓,不少人睡到半夜也在擔憂明天工作、放工也提不起興趣見朋友,嚴重的甚至不止失眠,讓不少人擔心已患抑鬱症。 在美國的統計數字中,12歲以上人士,幾乎是每20人便有1人患上抑鬱症,當中各個年齡組別的統計中,皆是女性患病比例較高。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以下檢測問題可協助你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初步判斷有沒有出現憂鬱症的相關症狀,再根據檢測結果評估是否需要更精準的檢查與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訊,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的眾多疾病中,憂鬱症高居榜首,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憂鬱症! 衛福部研究數據亦指出,台灣有將近200萬人有憂鬱症狀,佔總人口的8.9%(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盛行率佔5.2%)。 然而,實際上發作過憂鬱症狀的人數可能還要更多,因為有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了,也不會自我檢測,更不用說主動尋求治療。

不管是認定對方獅子大開口或不願為再婚的一方繼續付生活費,… 不少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之後,都被台灣的「開放」與「文化」驚訝,有日本人妻就坦言,自己剛到台灣的時候,「上公廁」這件事情,… 2022九合一選舉結束,既如預期又大出意外,國民黨堪稱大獲全勝,而選前驕氣滿滿聲稱「選不好,國際怎麼看我們」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請辭,… 夏日曬太陽最好是早上8點前,下午4-5點後,至少在戶外曬15-20分鐘,冬天曬太陽時間要增至30分鐘,但要注意防曬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建議收費標準,一次40分鐘的TMS治療,費用為5,000元,建議需含至少20次以上治療才能完成療效。

  • 我並不是在否定「努力」的效用,不過在努力前,我們要先了解,哪些地方是我們發自內心嚮往的,也是我們個人所認同的。
  • 5.正念紓壓練習:正念課程讓人學習活在當下,喚醒內在的寧靜,減少恐懼與擔心,有能力處理生活壓力;搭配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改善憂鬱困擾。
  • 都市女性生活受壓,不少人睡到半夜也在擔憂明天工作、放工也提不起興趣見朋友,嚴重的甚至不止失眠,讓不少人擔心已患抑鬱症。
  • 唯一要注意的是TMS有極小機率會誘發癲癇,須經醫師謹慎評估方可施行。
  • 運動在臨床中也發現可以刺激腦部生化反應途徑,可以重新整合被憂鬱症干擾的神經元結構,可以輔助憂鬱症患者治療的有效方式。

在心情低落時,我們的想法也可能會像那副面具般吞噬我們。 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從身體接收到一些訊息,並且意識到事情好像不太對勁,然後便開始揣測各種可能的成因。 很快地,我們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各式各樣負面的想法以及自我批評的聲音。 如果我們認同這些想法並任由它們吞噬我們,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更加低落。 其實這是每一個患者跟患者身邊的人都常常會出現的疑問。 雖然憂鬱症不僅僅是單純存在於思想上的問題,而是實際上大腦也會出現反應的症狀,但是反過來說,大多數憂鬱症也不只是大腦突然出現問題,很多時候也跟外在的刺激有深刻的關聯。

CES全名為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是利用微弱的電流達到重整大腦迴路的作用。 CES是可居家使用,儀器與手機大小差不多,利用耳夾將電流傳遞至腦部。 患者必須每天使用CES 40-60分鐘,約4-6週可見效果。

憂鬱症患者治療之路相當漫長,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心理照顧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親友的陪伴也很重要,唯有全方面的照護才能防止憾事發生。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直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系統調整回來,同步改善身體的不適感與情緒的憂鬱焦慮感。 自律神經功能逐漸恢復後,身體的症狀就會減少、減輕,到了各方面都恢復正常時,憂鬱症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憂鬱症患者也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身體症狀出現,例如:明顯的倦怠感、睡眠障礙或飲食障礙,此外還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要下床、出門、洗澡,都會變得異常困難,甚至成天臥床。 不同患者,罹患憂鬱症的表現症狀都不盡相同,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情緒與身體層面的症狀,就診後,醫師會評估患者是否實際具有這些症況、以及程度如何,來幫助判斷憂鬱症病況以及做出憂鬱症分級。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許多研究顯示心律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與憂鬱症相關。 其實我們心臟每一跳所用的時間,都有些微的不同,這種變化幅度,就稱為HRV。 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的HRV較健康人小,當憂鬱症改善後,HRV也會增加。 憂鬱症不但剝奪人對快樂的感受能力,還會影響身體跟思緒,飲食、睡眠以及生活秩序因此很容易就脫軌。 憂鬱症也是一樣的,先從最基本的保持規律作息,三餐定時,睡眠時間固定做起,避免熬夜,讓身體狀況保持在穩定健康的狀態。

這時,那些想法就不會對你、你的感受和行為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力。 然後你就可以選擇你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而非受它們控制與驅使。 坊間那些勸告人們要正向思考的心理自助書籍並未說明一個事實: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腦袋裡浮現的想法,只能控制我們在那些負面想法浮現時的反應。 A.以下五項(或更多)症狀在兩週中同時出現,造成先前功能改變;至少包含以下症狀之一憂鬱情緒或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出現活著很累,很痛苦,自我了斷的想法(很多人會被自己的自殺意念嚇到,覺得自己怎麼會這麼想)。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朱柏全主任進一步表示,聽到其他人聽不見的聲音,妄想、幻覺、幻聽,莫名動機缺乏、社交意願低落、情緒憂鬱等,都是思覺失調症的常見表現,但多數病友缺乏病識感,因此錯失治療黃金期。 民眾可以善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花1分鐘快速回答15個思覺失調症早期徵兆,只要符合條件,代表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風險,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最重要的事情是獲得他人協助, 與你的朋友和家人交談,或向心理諮商師或輔導員求助,市面上也有許多關於憂鬱症的有益的書籍和網站可以緩解當下的情緒。 先不論有多少社會學研究,確切指出社經地位與就讀的學校有顯著關係,在我們這麼絕對去思考的過程中,盲目的社會價值驅動著我們,從眾地去追求單一、扁平的成功目標,卻忘了回過頭來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我自己有多少能力,我的專長又是在哪些領域。 這些重要的思考歷程,對許多台灣的孩子來說,是「消失的」。

倘若患者反應過大,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持續超過2週;或有自傷、傷人意圖,親友就須特別當心並協助就醫。 請大家注意,憂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會有發作期,緩解期,康復期與復發期。 根據長期追蹤研究顯示,約有50%的患者在憂鬱症緩解後6個月內會再次發作,而10年內約有85%的患者會復發。 藥物或腦刺激治療等生理療法常常是急性治療的主軸,心理治療,正念練習,運動,魚油等身心保健方法,則是長期保養的手段。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當憂鬱症發作時會陷入憂鬱無法自主調節情緒,使無法脫離長期負面情緒,嚴重可能會有自殺行為,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若是憂鬱症發作時該怎麼辦? 很多人其實對於憂鬱症的理解,多半是來自道聽塗說,所以常常有很多錯誤的誤解。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

也就是當下長期所處的環境或是狀態,比較顯著的例子就是高壓的職場、失和的家庭關係、或是暴力的生活環境、貧困的經濟條件等等,都很容易壓迫到身心的發展,有時候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離開這樣的環境。 引導從事平時有興趣的活動;初期鼓勵參與較簡單易完成的活動,以協助獲得正向經驗;漸有進步時,可鼓勵參與職能或娛樂活動,重建自尊與自信。 在平常飲食時,應該避免食用影響血糖波動大或刺激性食物像是酒類、菸、咖啡等,並攝取一些含有維生素D或是益生菌的食物,可減緩情緒的浮動。

除此之外,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就是讓患者多去活動身體,因為運動可以讓心情轉化變好外,還可以紓壓、拋除長期籠罩的陰沉心情,更重要的事可以專心在不同的事情上,研究數據也表明有充足運動的人擁有較低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相信每個人都期盼症狀被妥善治癒,然而在沒有治療好的情況,仍有極大可能造成憂鬱症復發,當面臨時該怎麼辦? 就讓台中憂鬱症治療推薦-昕晴診所帶我們了解憂鬱症復發真相。

另外,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至五人罹患憂鬱症,而終身盛行率更高達20%,繼癌症、愛滋病後,憂鬱症已成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國內憂鬱症的人口比例被嚴重的低估,其中焦慮症很容易合併產生憂鬱症,58%的焦慮症病人會轉變為憂鬱症憂鬱。 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會對全家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唯有正面應對才能阻止一起陷入憂鬱風暴! 不知如何處理憂鬱症者的言行舉止時,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就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及時拉他一把。

門診中,她抱怨自己照顧小孩及兼顧工作壓力太大,先生卻無法給予同理心及足夠支持,使她因焦慮而失眠,時常有負面想法,甚至想自殺,卻又擔心小孩沒人照顧。 憂鬱症治療就有點像是做一個身材的控管一樣,如果狀況只是稍微開始轉壞,那可以靠自己稍微做改變,狀況會慢慢變好,但如果狀況急速惡化,問題可能就沒那麼好解決,需要靠外力協助,而憂鬱症如果已經不輕微了,就需要藥物介入治療。 當憂鬱症再次復發,如下的症狀又會再次席捲而來,這時最好立即就醫,回診讓醫師評估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憂鬱症惡化及持續發作。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