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保生大帝廟不可不看攻略

此尊金身為軟身,據目測應該有五尺多,非常雄偉,濃眉大眼卻又慈悲微笑,是尊相當帥氣的神像。 相信大家一般會想到玄天上帝或是東嶽大帝,但在筆者的故鄉嘉義民雄,也有一尊人稱帝爺公的醫神,祂不僅醫人無數,更是西安村的境主。 1995年12月30日,因自由路拓寬,廟身必須拆除,將神像暫厝於臨時行宮。 新廟耗資近六千萬元,經兩年興建完成,佔地一百廿坪,全部採純南式建築,於1996年4月30日舉行入火安座及落成啟用儀式,市長張文英、立委蕭萬長、曾振農、市議長蕭登旺、省議員黃永欽、國代張炳文、保安宮主任委員蕭樟根等人剪綵。

嘉義保生大帝廟

當地耆老表示,仁武宮主祀的保生大帝,據說是在明朝永曆27年(西元1673年)鄭經西征時,將原屯墾於高雄仁武的官兵,調到諸羅(嘉義)鎮守。 先天宮最有名的祭典就是五年舉辦一次的「王船祭」,這跟廟中的主神「五年千歲十三天王」的稱謂神號有關。 筆者的祖父有一次應友人邀請,前去幫忙婚禮迎娶,但那天正好他犯沖,本來不應該參加,保生大帝還特別指示他,絕對不能參加,否則會有性命之憂,但他因為生性善良,不忍推辭,果然在迎娶的當下犯沖。 雖在保生大帝的暗中保護之下,保住了性命,但他也因此右眼受傷,視力減弱,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嘉義保生大帝廟: 【嘉義咖啡】嘉義最早奉祀保生大帝廟「仁武宮」旁的日系外帶咖啡-Supiidoスピード

本宮距五十一年重建後,歷近三十餘載,歲月摧蝕,廟貌斑剝,殿宇罅漏,尤礙觀瞻,乃由董事長召開董監事會決議重修,以古式廟頂配合原廟型制修建。 爾來香火日漸旺盛,而原有金爐破損不堪使用,由第五屆董監事共同決議重建,工程費壹佰參拾陸萬元正,民國八十五年(歲次丙子年)陽月完成今之美觀大方金爐。 但是,當地卻流傳一句順口溜:「暗街暗眠摸,仁武大道公」,耆老們以閩南語唸出,更有一番風味,也道出「仁武宮」與高雄仁武的淵緣。

  • 看到這裡,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何這裡的人不是稱呼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呢?
  • 4.「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 仿佛王得祿深受龐幸,事實上王得祿平定海盜蔡牽被嘉慶擢任福建水師提督, 與皇帝並無民間傳說的交情,嘉慶在位時僅接見王得祿一次。
  • 由於仁武宮為當地信仰中心,每逢祭祀慶典時,人潮湧入廟宇,廟內空間無法容納,因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購買廟前、後土地,於原廟基後方,建造地上3層、地下1層的後殿,廟前腹地則做為慶典時的活動場所,仁武宮規模再次擴張。
  • 其中蕭孟容將一尊保生大帝神像迎請隨行,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臺灣。
  •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1799年(嘉慶四年),笨港溪洪水橫溢,沖毀笨港街面。 信眾遂於麻園寮(新港舊稱)現址重建新廟,至1804年(嘉慶九年)落成,由王得祿命名為「大興宮」,並敬獻一張桌案。 1840年(道光二十年)及1858年(咸豐八年)歷經兩次重修,今日廟旁涼亭保存一塊咸豐八年的「大興宮重修喜捐緣金名碑」。 清朝時期,先民自中國大陸攜保生大帝大、二、三大帝的金身來台,初始奉祀於土埆厝內。

嘉義保生大帝廟: 嘉義仁武宮

根據《鳳山縣采訪冊》所記:道光廿一年(1841)武生簡敬心募建,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簡逢春修建,後歷經改建。 廟埕上曾有一株三百多歲的古榕樹,民國六十六年被賽洛瑪颱風吹倒。 4.「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 仿佛王得祿深受龐幸,事實上王得祿平定海盜蔡牽被嘉慶擢任福建水師提督, 與皇帝並無民間傳說的交情,嘉慶在位時僅接見王得祿一次。 早期在仁武宮鼎盛時期,每天前來求籤的信眾絡繹不絕,從早上開門到晚上10點從未停歇。 這樣的轉變突顯先人在開拓的時候,因生活艱困,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費,才轉而求助宗教信仰的力量。

嘉義保生大帝廟

東石港先民隨著鄭成功渡台之後,在東石港定居下來,由於要追崇先賢聖神,恭塑保生大帝,在當地用簡單的草堂祭祀神明。 之後 神蹟逐漸遠播,香火也越發興盛,到了康熙六十年(辛丑年)才興建正式的廟宇,稱為福隆宮。 當時廟宇的屋頂上方生有冬青樹,經常有白鶴率領各種鳥類飛來,讓廟宇的靈驗更顯光芒。 在這段期間又恭奉紀府千歲,於是兩神聖顯靈的事蹟更是不可勝數。 臺灣嘉義市西區保安里自由路245號主神保生大帝建立时间雍正元年(1723年)地圖北社尾保安宮,是位於臺灣嘉義市西區保安里的保生大帝廟,為北社尾的信仰中心,與當地的蕭姓族群關係密切。

洋仔保生大帝廟早年先稱「大道公廟」,後稱「大帝宮」,再改稱「保生大帝宮」,後改為「保生大帝廟」,曾列3級古蹟,然於1972年拆除重建後,刪除三級古蹟列管。 自古相傳,昔時一位來台經商之蔡姓商人,為祈望旅遊平安,自大陸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慈濟宮恭請大帝分靈金身至嘉邑下菜園奉祀,其時神威十分顯赫,信者咸以是賴。 光緒初年,下菜園一帶發生瘟疫,大帝展神威,攘除瘟疫,普救黎民,幸得安居。 自是之後,大帝金身歸公奉祀,乃在下菜園建一廟厝安座神位,嗣後。 日據時代遷至西門町六丁目十九番地,改設公廳,香火鼎盛。

民國50年(公元1961年)再次整修,重修前殿廟壁及廟頂,並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左右牆廊以及拜殿,正殿中樑柱則是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 1917年,為慶祝台中車站落成並祈福,臺中樂成宮與臺中萬春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共同祭祀活動,並邀請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等五間媽祖廟參與,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為「七媽會」。 本庄舊稱山子腳,戰後改為瑞豐村,住民一百餘戶,周姓者居多(祖籍廣東省饒平),聚落由來已早,奉祀保生大帝,據傳發源自民雄後庄(今西安村)之保生大帝廟,而玄天上帝係分香自梅山之上帝廟。 嘉義市仁武宮是諸羅古蹟之一,主祀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廟規模雖不大,但歷史悠久,是嘉義市最早興建的大道公廟。 最近行經興中街、北榮街交叉口,在嘉義市最早興建祀奉「大道公」保生大帝的廟宇「仁武宮」旁,出現了一秒到日本的外帶咖啡店「Supiido」! 同樣出自延平街「咖啡X文具店」Cafe&stationery之手,同樣溫暖人心的日系精緻,不同的是從早上八點就營業(是的,主人家這邊結束後又要回Dadala工作啊),在廟埕旁轉角,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風景。

类型登錄等級:民俗公告2010年8月23日詳細登錄資料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較正式的記載是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庄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庄的活動。 該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依例舉行遶境活動,其出巡範圍為新港鄉市區四村。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成立大興宮管理委員會,發動重修工程,強化廟體結構、重新彩繪門神等。 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遭遇九二一大地震,至2004年(民國93年)完成重修,並新建涼亭、環保金爐、盥洗室、排水工程等設施。 同年四月廿七日(農曆閏二月廿八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及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雲嘉地區發生兩次大地震,大興宮受損甚巨,由當時的新港區街庄長林維朝倡議重修。

現今新港廟方單方面宣稱1622年(天啟二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新船平安橫渡台灣海峽,至湄洲媽祖祖廟請求媽祖神像,供奉於船上,船隻行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神示永駐此地。 先民稱之「湄洲伍媽」、「船仔媽」,又因為笨港為台灣島最早開墾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

神明相當的慈悲,先禮後兵,燒化金紙並度化祂們,希望祂們不要再為難村民,而一些不服管教的頑劣分子,帝爺公不再容情,操五寶、放鞭炮,驅趕這些惡鬼,保護村莊。 當時還有從俗稱家將窟的嘉義市聘請家將來協助帝爺公驅魔降妖,惡鬼們逃竄時,保生大帝乩身與家將一同驅邪,成為了一場傳說戰役。 雖然地方早已恢復安寧,但這項習俗就此保留,每年一樣會進行路祭,相信這也是慈悲為懷的保生大帝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教訓,小心行車,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民雄保生大帝廟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創立,為先民從中國迎請保生大帝來台,左右護法為康、趙元帥,從祀太子爺、福德正神,左右偏殿供奉太陽星君與太陰星君。 最早的廟址位於現址的龍邊,廟曾於清光緒年間、民國十六年時重修過,後又由庄眾發起重修,改為現代建築,於民國六十六年入火安座。

仁武宮是1座三進兩廊的縱長型廟宇建築,整個平面佈局成規則的矩形,依中軸做左右對稱的配置,由外埕、前殿、內埕、正殿及新建的後殿所組成。 相較於臺灣同時期其他的廟宇建築來說,仁武宮以格局較小、進深較少為特色。 原本的廟宇建築雖因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破壞,致使文物無法保留至今,但仁武宮建築主體,經歷300年風霜與數次整建,仍保有原始風貌與架構。 還記得過往參訪「仁武宮」時,只看到用大圖輸出的門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託進行門神彩繪修復調查與記錄,在這個月初修復完成歸位,終於第一次見到出自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之手門神的我,實在好不感動! 除了門神外,廟內龍、虎邊還有石質浮雕壁畫也重新清潔維護,再現匠師們細膩工藝與歷史美感。 過往醫療不發達,信眾身體不適時會到保生大帝廟乞求藥籤,現今「仁武宮」仍設有眼科、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科的籤筒與藥籤,雖隨著時代變遷醫療普及、求藥籤信眾漸少,仍能透過現存樟木結構縱長型建築、細緻典雅彩繪壁畫、不同科別籤筒與藥籤,呈現不同年代變遷的歷史見證。

今雖已不同於過往,但廟內所留下的籤筒與藥籤,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民國甲辰五十三年(1964),村長周寅及爐主林永堂、頭家陳啟章、張雲錦、周枋宜、林木、林朝盈、陳神龍、高允福、周木強、周大樹、何復香等發起募捐七千餘元,加以油漆並雕畫門神,廟貌煥然一新。 保生大帝爺廟例年於神前選卜頭家爐主,主持當年之祭典事務,並公選廟宇管理及財產管理各一人,而以當任村長為總董事。 里長蕭瑞煌接任第四屆董事長,常務董事黃茂山兼總務組長,王火傳兼任會計組長。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廟於1811年(嘉慶16年)落成,定名「奉天宮」。 於2011年擴大舉辦9天8夜「山海遊香迎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大林鎮、民雄鄉、竹崎鄉、水上鄉、太保市、朴子市、東石鄉、布袋鎮、六腳鄉與嘉義市;這年正逢民國100年奉天宮邀及100家宮廟一同參與賜福,並與溪北六興宮正三媽百年首次在元宵節當天於奉天宮內會香。 新港奉天宮是臺灣一座媽祖廟,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53號,座落於新民路與中山路口,坐北朝南略為偏西,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主要奉祀天上聖母。 新港大興宮主祀保生大帝,新港居民又稱「保生大帝廟」或「大道公廟」,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大興村,為單殿式傳統廟宇建築。

如今遶境範圍包含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溪口鄉、六腳鄉,以及雲林縣北港鎮及元長鄉,共八天七夜。 昭和十二年(1937年)地圖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二戰結束,嘉義仕紳集資購回本宮產權,並重建廟宇。 於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正月初一,恭迎保生大帝歸廟安座,讓仁武宮恢復祭祀。

嘉義保生大帝廟

廟內留有1907年(明治四十年)的木匾,刻記當時的奉獻人與修繕緣金。 而除了主神之外,廟裡所從祀的諸神還有左右護法康元帥與趙元帥、三十六神將等,之後又增祀中壇元帥、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濟公活佛、關聖帝君、註生娘娘、三官大帝等神明。 在祭祀活動方面,每年農曆三月十三日至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聖誕,農曆五月初二日為保生大帝飛天升道日,農曆七月十三日則是境內普渡。

而在這本最新的著作《惡念的燃點》裡,天地無限更加大展身手,故事由一宗一家三口焚屍命案開始……但這本小說卻不只是命案推理,還結合了隨機殺人案件、YouTuber生態、大數據影像分析、邪教……甚至還有激烈的槍戰與爆炸案。 《惡念的燃點》似乎想要一口氣挑起當下隱藏在台灣社會的各式惡念、怨念、與貪念,然後一把火燒燬殆盡。 台北市教育局表示,荷蘭在台辦事處希望找到可以讓荷蘭籍學生假日期間接受母國教育的校園環境,教育局便請日新國小協助出借教室,荷蘭在台學校3日舉辦聖尼古拉日慶祝活動時,並向日新國小表達感謝。 仁武宮的建築特色是木石混合構造,廟內的木質鏤刻、石雕非常有看頭;廟門左右兩側以石雕門枕(俗稱乞丐椅)代替石獅,也是一大特色。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