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朝天宮詳細介紹

備註:分靈廟宇都需要有分靈神尊、新聞資料、分靈的歷史及相關分靈照片,如官方粉絲專頁提供分靈謁祖進香照片、還有新聞媒體報導的分靈廟宇是否真的是此廟,還要上網搜尋查證,才可以打上去。 2010年3月31日,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在媽祖神像前下跪哽稱,不滿董監事派系對壘,造成廟務無法推動,要求提前解散董監事會,請內政部接管。 曾蔡美佐表示朝天宮有300多年歷史,信徒多,每年香油錢上億元,但朝天宮19位董事當中大致分為3派,也就是董事長曾蔡美佐、副董蕭慧敏,以及曾蔡美佐的弟弟蔡永常之3方派系角力。 而4年前,為了爭董事長職位,曾蔡美佐和弟弟蔡永常,互不相讓,也被外界形容是姐弟鬩牆,最後曾蔡美佐奪下董事長一職。

  • 相傳,在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樹璧和尚(臨濟正宗第34代)自福建省湄洲朝天閣迎請媽祖金身前往臺灣,並自笨港登陸;因媽祖指示,且當地居民強烈要求,於是就地建廟、收徒與傳法。
  • 朝天宮本由民政廳列為三級古蹟的古廟,在皇民化運動期間嘉義市大舉廢廟除神,所有寺廟財產統歸入財團法人嘉義市濟美會所有,全部神像寄奉至城隍廟,而開基媽祖暫祀彌陀寺,其廟地因先人護產得法,未被徵收,惟廟宇被賣給商人作為倉庫,1945年(昭和二十年),又遭美軍轟炸,戰後,免費周章,順利收回土地重建廟宇。
  • 於1907年(明治40年)由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首倡重修,以當時北港區長蔡然標為首組織募款委員會,募款委員奔走全臺各地募款,同時聘請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修建工程,至1912年(明治45年)完成三川殿、龍虎兩門、三官大帝殿及凌虛閣、五文昌殿及聚奎閣等殿宇。
  • 如果想欣賞整個北港朝天宮與北港老街的輪廓,最佳的位置就在廟埕後方的「媽祖文化館」頂樓。
  • 從五樓高的視野居高臨下,讓旅客可以清楚俯視整座朝天空的輪廓樣貌,感受廟宇的氣勢磅礴!
  • 後來經過擲筊請示,得知媽祖欲在此地建廟,而造就了今日的朝天宮。

較正式的記載是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庄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庄的活動。 該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依例舉行遶境活動,其出巡範圍為新港鄉市區四村。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2021年辛丑年法會之際,特別迎請天上聖母開基二媽、開基三媽、鎮海媽搭乘台鐵環台,途中且安排北部、東部、南部宮廟駐駕賜福,再回到北港朝天宮舉辦水陸大法會,連結全台宮廟之心,法師率眾等齊誦經祈福,為臺灣、為全球蒼生祈求除疫息災、安康富順;為歿者祈求拔薦超脫、安詳自在。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

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吃頓美味的早餐,總能讓人開啟一天的好心情。 來到北港小鎮,走在北港老街內會發現不少五金雜貨的店家,呈現出雲林典型務農社會的形貌,而農人在上工之前會吃上豐盛的一餐,煎盤粿成為最經典的北港美食組合、也是北港人日常會吃的早餐。 金捷發煎盤粿上午賣煎盤粿,時間來到中午,攤位收掉後還原成金捷發五金行,晚上騎樓又變成小吃攤,不同時間來到這裡會發現同一個角落有不同的生命展現。 新港奉天宮自民國50年代開始單方面堅稱,嘉慶四年(1799年)笨港溪(北港溪)暴漲,自古笨港街中將市街一分為二,沖毀大半市街及水仙宮、協天宮、天后宮三大廟,從此之後,笨港天后宮之「開台媽祖」及另外三尊媽祖神像之下落便無確切證據,現新港奉天宮宣稱該宮持有「開台媽祖」。 1964年,當地人士召開吳地、三槺榔、十八庄信徒聯合會,希望能夠擴大新港媽祖的遶境範圍。

讓人才剛從北港老街走進光明路,遠遠的就聞到了煎台飄出的香氣。 像是距離北港老街不遠的「北港春生活博物館」就大量保留了在地生活的文化,更提供體驗、餐飲服務等等。 園區過去為「盛椿木業」工廠,經營了七十年後,工廠轉型成觀光工廠,改造成展示木造玩具及古董傢俱的場所,也設置了許多現在已經消失的傳統遊戲。 而園區中養殖了許多小雞,當旅客一入園就會被小雞圍繞著,可以體驗餵雞,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得很開心,每次來我都會報名「筷子DIY體驗」,體驗把兩根木棒刨成一雙筷子,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不容易的。 除了參拜之外,我們最喜歡沿著「中山路」逛街,而這條中山路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港老街」。 老街的街頭是北港朝天宮,街尾則是北港觀光大橋,除了老街本身,周邊有許多小巷弄也暗藏玄機,一條一條逛,可以挖到很多不同的風景。

嘉義朝天宮: 嘉義朝天宮

在所有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南瑤宮笨港進香擁有歷史最久、最具文化內涵的祭祀儀典,也在人與人的匯集交流中,展現了最真摯樸實的鄉土風情。 肇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的笨港進香活動,延續迄今已跨越兩個世紀,對於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承弘揚,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進香團,更曾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 順應這樣的傳統,1912年廟宇重修落成後舉行建醮大祭,地方官員與仕紳體驗到媽祖祭典對地方經濟帶來的效果,於1915年、1916年左右定下正月15日至17日舉行三天遶境活動之慣例。

1907年(明治40年)開始重修廟宇,1917年(大正6年)完成修建,共歷時十年。 南瑤宮香火由楊謙自古笨港天后宮攜來,基於飲水思源,遠在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信徒定期會前往古笨港天后宮進香,同時探望楊謙後代。 為何北港目前以農曆3月19、20這兩天的迎媽祖最為盛大,其實過去曾以元宵節較盛大,乃經過日本時代的變革,才逐漸變成今日面貌。

生炒鴨肉羹看似簡單的做法,從鴨肉的選用就開始經過嚴格把關,採用新鮮的現宰鴨隻,搭配師傅多年炒鴨肉的經驗,才能集結出這一桌的美味。 北港張記古早味手工麵茶每日清晨開門營業,小小的攤位賣著古早味麵茶與杏仁茶,經常擺攤不到三小時,單品就全部賣光光。 開業半世紀的粳粽林是口味相當特別的北港美食之一,現在已經傳承至第二代,老闆依然秉持著半個世紀以來的做法,用「爸爸的方式」賣著「北港人的記憶風味」。 可任選兩種料,有熬煮過的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芋頭、粉圓、漬鳳梨等等,將原本軟軟的鹼粽加冰之後口感變得更Q軟,也讓人意外傳統的鹼粽居然可以變成甜蜜冰品,也是台灣別的地方吃不到的北港美食。

嘉義朝天宮: 台灣最早媽祖廟

歐陽伯伯水煎包的水煎包還有分菜包跟肉包,而除了水煎包之外還有蔥油餅、鐵板麵以及飲品可以選擇。 來到嘉義除了雞肉飯、砂鍋魚頭之外,炭火炒鱔魚也是一大必吃美味喔! 位於東區蘭井街上的阿吉鱔魚麵,可是在地人很愛的鱔魚麵店,獨門碳香炒鱔魚麵,再配上免費的柴魚,就是很道地的嘉義下午茶組合。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廟於1811年(嘉慶16年)落成,定名「奉天宮」。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他們家的鱔魚都是當天新鮮進貨的,賣完就沒有了,想吃的可要早點來嘿~店內的人氣餐點有:炒鱔魚麵跟錦滷鱔魚麵,錦滷的是炒完麵後再淋上勾芡的醬汁,醋味再多一點,如果喜歡酸一點的朋友,很推薦可以點錦滷口味的,不過不論是一般的炒鱔魚麵還是錦滷鱔魚麵,都相當美味,很值得你一嚐。 百年前因港口的設置使得北港成為物流轉運站,貿易頻繁往來,加上朝天宮香火不間斷的百年信仰,造就北港一代又一代的的繁榮景象。 物換星移,碼頭不在了,但朝天宮前的北港老街依然車水馬龍。 除了遊覽車日日載進滿滿的香客之外,也慕名而來不少遊客在老街周邊尋找古老北港的脈絡。 而在這樣的喧囂與熱鬧之中,有一間藏身在老街內的中藥行,在時代的巨輪中悄悄的轉身,成為結合傳統漢方與西方咖啡香的新潮咖啡館「保生堂:漢方咖啡館」。 且笨港毀滅論為民國50年代間才突然冒出,若新港為本港正統應早在民國50年代前即有史料考證,且笨港若真的毀滅時統治者也應要有史料記載(笨港為台南以北最大城市之一),若依格式不符且疑點百出的景端碑單獨闡述如此重大之台灣史,可謂不符歷史精神,恐無法服眾。

1999年,奉天宮又因集集大地震受創,至2007年完成古蹟修復工程。 第一次是1904年(明治37年)芮氏地震規模6.1的斗六大地震;第二次是1906年(明治39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 在兩次大地震後,奉天宮結構受到嚴重毀損,僅存神房與觀音殿。

但早期因為台灣人經濟較為窮困,鮸魚肚(鮸ㄇㄧㄢˇ)吃不起,意外發現油炸過後的豬皮吃起來有類似鮸魚肚的口感,才因而發明了假魚肚來取代鮸魚。 北港有不少老字號煎盤粿店家,共同撐起北港美食的懷舊味道。 而我比較常光顧的是位於北港鎮光明路上的「陳家煎盤粿」,小小的攤位已經開業70年,從我阿嬤的時代就存在於此,至今傳承至第三代經營,煎台上放滿了米腸、米粿、香腸等等,這些都是煎盤粿的主角,用熾熱的煎盤將食材煎到「恰恰」,是這股香氣成就了經典不敗的北港早餐味。

此無形文化資產因嘉義縣同時登錄”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登錄過程非常粗糙,相對反映臺灣人的某種民族性。 參見 蔡侑樺,2020年,現行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後之修正機制:由「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談起,收錄於逢甲大學第四屆歷史與文物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論文集。 相傳,在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樹璧和尚(臨濟正宗第34代)自福建省湄洲朝天閣迎請媽祖金身前往臺灣,並自笨港登陸;因媽祖指示,且當地居民強烈要求,於是就地建廟、收徒與傳法。

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六月正式開工興建,至民國六十五年(1976)十月竣工。 45 祭典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廟方會迎請太和街三山國王與六房媽來共襄盛舉。 位在新港鐵路公園旁的陳氏姊妹蒸餃也是來到新港人氣很夯的小吃之一,不論內用還是外帶統一就是要排隊等候,除了賣招牌的蒸餃、酸辣湯,還有豬腳、豆干、海帶’、肉皮等可以選擇。 北港李記生炒鴨肉羹是北港在地開業多年的北港老店,至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 原本的店面也全面翻新過,新穎舒適的用餐環境,販售著許多饕客記憶中的鴨肉美味,從鴨肉飯、鴨肉盤與鴨骨麵線等等,都是老饕餐桌上不可或缺、必點的單品。 洋蔥、蔥、蒜頭在大鍋中拌炒爆香,接著再將手工切塊的鴨肉加入大火爆炒,空間中瞬間滿滿香氣四溢,接著將帶著焦香的鴨肉混入羹湯中,一碗鑊氣的生炒鴨肉羹就此大功告成。

現在在都市中已經很難買到與吃到了,個人最喜歡芭蕉飴,甜而不膩的口感讓人一口接一口,吃著也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小時候吃糖的快樂時光。 其福古早味果汁攤小小的餐車,在地經營數十年,冰櫃裡放滿了各式新鮮水果,酪梨、木瓜、西瓜、鳳梨、柳橙等等,檯面上還有椰子、南瓜,各種可以變成清涼飲品的水果都集結在之中。 每一杯飲料都是新鮮現打,價錢約三十元到五十元之間,在這個什麼都漲價的年代來其福喝飲料真的很划算。 除了賣現打果汁,也有水果切盤,而如想品味中南部特有的番茄沾薑汁的「蕃茄切盤」,則是要選在番茄盛產的秋冬來才吃得到,夏季則是以西瓜、鳳梨為主。

嘉義朝天宮

這個活動隨著地方經濟的活絡而逐年擴大,為今日留下當年製作的神轎、鼓亭、大旗等文化資產。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信仰禮俗中,首先在2008年7月11日被雲林縣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2011年4月21日受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同年北港媽祖遶境舉辦授證儀式,並由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鍀代表保存團體受證。 據說樹壁和尚將中國湄洲媽祖祖廟朝天閣中的媽祖神像請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後,曾在一處古井下休息,就暫時將媽祖神像安置於古井上,不過後來當樹壁和尚要動身離開時,媽祖神像卻再也搬不動。 後來經過擲筊請示,得知媽祖欲在此地建廟,而造就了今日的朝天宮。 朝天宮本由民政廳列為三級古蹟的古廟,在皇民化運動期間嘉義市大舉廢廟除神,所有寺廟財產統歸入財團法人嘉義市濟美會所有,全部神像寄奉至城隍廟,而開基媽祖暫祀彌陀寺,其廟地因先人護產得法,未被徵收,惟廟宇被賣給商人作為倉庫,1945年(昭和二十年),又遭美軍轟炸,戰後,免費周章,順利收回土地重建廟宇。

嘉義朝天宮

關於1935年決定變更遶境時間的理由,報載說明乃基於元宵時天氣仍然寒冷,各團體準備不及所致。 若對照日人作息時序發現,變更到農曆3月的理由或許與日本以陽曆4月為年度起始的作息時間有密切關係。 在臺灣社會不斷日本化的過程中,落在陽曆4月中至5月初的農曆3月19日因而取代落在2月中至3月初的上元慶典,成為北港朝天宮一年當中最主要的遶境慶典活動。

嘉義朝天宮

新港奉天宮是臺灣一座媽祖廟,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53號,座落於新民路與中山路口,坐北朝南略為偏西,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主要奉祀天上聖母。 1775年(乾隆40年)之後,至1851年(咸豐元年)期間,北港朝天宮可能也曾經過整修,根據嘉慶年間住持浣衷和尚蓮座顯示,其曾重興朝天宮兩次,但相關興修內容缺乏具體文獻記載。 1851年(咸豐元年)至1861年(咸豐11年)左右朝天宮再經歷一次盛大規模之整修,據1894年(光緒20年)《雲林採訪冊》及《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文獻記載,該次整修增建供奉媽祖父母及兄姊之聖父母殿,並增建東側室仔一間、西側室仔七間,使朝天宮成為四進縱深,並有左右兩側護龍之廟宇。 1894年(光緒20年)由於北港街大火,朝天宮前殿及一間室仔遭到火損波及。 公車:搭乘嘉義客運前往北港站班車→於北港派出所(北港朝天宮)站下車→步行約四分鐘抵達「雲林北港住宿‧朝天宮行旅」; 火車: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客運前往北港 … 公車:搭乘嘉義客運前往北港站班車→於北港派出所(北港朝天宮)站下車→步行約四分鐘抵達「雲林北港住宿‧朝天宮行旅」;火車: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客運前往北港 …

說到嘉義人的隱藏版美食,位於嘉義東區芳安路上的豆豆 小籠湯包、蒸餃,絕對是榜上有名,因為他們家可是有著「嘉義鼎泰豐」的厲害稱號喔! 他們家的小籠湯包,皮薄、餡多、湯汁多,內餡是用蔥和豬肉下去混合而成的,口感紮實且味道鮮甜,雖然一顆要10元,但是吃完一盒8顆就相當有飽足感囉! 另外,一定要來碗他們家的酸辣湯,裡面料有木耳、豆腐、筍絲、鴨血, 湯頭十分酸辣夠味,跟小籠湯包完全是完美組合。 一樓大殿的部份柱聯為嘉義市知名書法家,也是宮內常務董事楊渭濱先生的先父楊三清先生的墨寶,而二樓的關公、太歲與文昌殿的柱聯則為楊渭濱先生的真跡,楊氏父子皆專精隸書,字體穩重圓潤。 日發製飴廠是藏身在北港巷弄中的古早味,販售著當日現作的北港飴(新港飴)及芭蕉飴,堅持以手工與古法的方式每日新鮮現做,嚴選用料熬煮攪拌四至五小時的麥芽,最後加入花生,做出小時候經常吃到的懷舊甜點「北港飴」。

五番肉羹就在新港鴨肉羹旁隔沒幾家,主要就是賣肉羹,當然也還有滷肉飯、滷蛋、油豆腐、味噌湯等可以選擇。 但絕大部分的朋友都來這買肉羹,不論是香菇肉羹、肉羹麵(飯、米粉)都是大家會點選的。 在新港臭酸麵吃飽後就很想喝杯飲品,而我們就選擇了一旁的冷凍芋,這裡的招牌當然就是芋頭。 飲品的選擇很多,有冷凍芋投、綠豆湯、薏仁湯、芋頭牛奶、古早味紅茶、奶酪等等,內用或外帶都可。

特別的是,公園內不僅有中國式的庭園造景,還有一尊高達四十公尺高的媽祖石雕像,這是北港朝天宮與中國湄洲祖廟友誼的象徵,為湄洲祖廟出石材及石雕工打造的兩座巨大媽祖神像之一。 於2009年第一次擴大舉辦8天7夜「歡喜‧會香‧迓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溪口鄉、六腳鄉與雲林縣元長鄉、北港鎮,並與北港朝天宮於正月初十展開60年來首度會香的破冰之旅。 北港朝天宮與許多臺灣早期媽祖廟一樣由佛教臨濟宗僧侶建立,清朝時期禪宗僧侶不拘於佛寺常在一般民間信仰寺廟擔任住持,甚至傳法傳徒。 北港朝天宮的臨濟宗僧侶系統自開山住持樹壁和尚開始共傳17代,為臺灣早期臨濟宗的重要傳法地點,第九代住持頓超和尚(朝天宮第16代僧侶)逝世後,第17代僧侶松茂和尚早逝;松林和尚年幼而請家人帶回,自此朝天宮之樹壁和尚法脈中止。 但寺廟仍先後聘請同屬臨濟宗法脈之臺南竹溪寺及高雄元亨寺法師擔任住持,而朝天宮之刈火、開光、三元法會、焰口施食亦由上述兩佛寺派佛教法師主持至今。

1928年至1929年(昭和3年至昭和4年),擴建龍虎兩門,整修屋頂剪黏、廟內油漆,並更換石柱。 1937年至1940年(昭和12年至昭和15年), 禁止燒金紙,金爐遭到拆除。 經歷寺廟整理運動,部分神像遭到燒毀,或由廟方私下收藏保管,祀神一度僅剩下媽祖及五文昌。

  •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 這間位在朝天宮附近、北港博愛路與大同路口的「輝煌牛肉湯」就是在地開業60年的老店,也是在地人的北港美食名單。
  • 且笨港毀滅論為民國50年代間才突然冒出,若新港為本港正統應早在民國50年代前即有史料考證,且笨港若真的毀滅時統治者也應要有史料記載(笨港為台南以北最大城市之一),若依格式不符且疑點百出的景端碑單獨闡述如此重大之台灣史,可謂不符歷史精神,恐無法服眾。
  • 現在在都市中已經很難買到與吃到了,個人最喜歡芭蕉飴,甜而不膩的口感讓人一口接一口,吃著也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小時候吃糖的快樂時光。
  • 其福古早味果汁攤小小的餐車,在地經營數十年,冰櫃裡放滿了各式新鮮水果,酪梨、木瓜、西瓜、鳳梨、柳橙等等,檯面上還有椰子、南瓜,各種可以變成清涼飲品的水果都集結在之中。
  • 至1935年,決定將正月15日的活動變更到農曆3月19日、20日兩天,原正月15日則舉行為期一天之小規模遶境,乃與今日北港朝天宮舉行的遶境時間相同。

1930年代在移風易俗的大環境氣氛下,正月15日三天的繞境活動先於1933年被縮短為兩天。 至1935年,決定將正月15日的活動變更到農曆3月19日、20日兩天,原正月15日則舉行為期一天之小規模遶境,乃與今日北港朝天宮舉行的遶境時間相同。 至1938年,因戰爭爆發,再度縮小農曆3月19日遶境活動僅留存一天。 在戰爭結束前,應曾有一時停止媽祖繞境活動,直到戰後才再逐漸恢復昔日媽祖遶境盛況。 在日治初期遶境規模較小的農曆3月19日活動應承襲自清代北港媽祖至臺南大天后宮作客,回鑾後遶境祈安植福。 在1915年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后宮出現磨擦之後(糖郊媽事件),導致兩廟交流中斷,仍維持農曆3月19日規模較小的遶境活動。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