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街外6大優勢

縣道159號為連接高速公路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西起北港路、友愛路,再接嘉雄陸橋進入市區,接中山路經過嘉義車站,並連接林森西路、林森東路。 縣道163號的起點在西區的民生北路與林森西路口,通過嘉義市區,在西區的民生南路轉新民路。 縣道159甲線支線的起點在西區的民族路與中山路、新民路口,通過嘉義市區,在東區的大雅路二段至一段往東進入番路鄉。 省道台1線為南北向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路線大致與縱貫鐵路平行(經忠孝路 、博愛路)。

嘉義市主要鐵路車站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一等站嘉義車站、簡易站嘉北車站及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簡易站北門車站,嘉義車站亦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始站。 嘉義市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以臺灣民間信仰、道教、佛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一貫道等為大宗。 嘉義市東區設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事務所,管轄東區(山線,含嘉義市)、西區(海線)、北區(雲林)、南區(北台南)等地之教會;另市域內之嘉山教會則轄屬於番路鄉之鄒族族群區會事務所,不隸屬於嘉義中會。 市內常見的宗教民俗活動有基督信仰之聖誕節報佳音(由各教會主辦、市政府協辦)等。 而嘉義市「高空盪鞦韆」為玄天上帝廟之玄天上帝誕辰例祭的傳統遊藝,此遊藝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嘉義城隍廟於農曆八月二日舉行城隍爺千秋聖誕遶境活動,歷史悠久。

嘉義街外: 嘉義街外

陳澄波一八九五年出生於嘉義,曾以《嘉義街外》油畫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一九四七年代表嘉義市協商二二八事件,遭軍隊槍斃並懸屍示眾三天。 《淡水夕照》是他五幅淡水系列油畫的代表作,拍賣前就被預估將達四千五百萬元港幣(約一點八億元台幣)天價。 2002年,鑒於臺灣前輩藝術家傾一生之力投注於臺灣近代新美術之啟蒙與發展,臺灣的交通部郵政總局特籌畫發行「臺灣近代畫作郵票」系列,向社會大眾推廣臺灣本土畫家之藝術成就。 首套郵票以臺北市立美術館館藏之四位已逝臺灣畫家的作品為圖案,其中也包括陳澄波於1927年完成的《夏日街景》這幅畫。

位於太保市「高鐵嘉義車站特定區」的台灣高速鐵路嘉義車站,東北距離嘉義市區約12公里,西南距離朴子約6公里。 嘉義公車捷運高鐵嘉義站緊鄰高鐵嘉義車站,已於民國96年(2007年)1月通車,搭乘嘉義公車捷運,從位於市中心的臺鐵嘉義車站至與高鐵嘉義車站車程為20分鐘。 嘉義車站位於嘉義市區的中心,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線的鐵路車站,在日治時期同時匯集臺鐵、林鐵、糖鐵,形成「三鐵共站」,唯臺灣糖業鐵路北港線已於1982年停駛(同時也是臺灣最後一條糖業鐵路定期營業線)。

琳瑯山閣與慕元樓均毀於二戰末期的空襲中,戰後雖曾再重建,如今均已不存。 嘉義公會堂則是1989年拆除,原址改建為中正公園。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嘉義縣農會於1950年由原臺南縣農會分出獨立設會,並分設出嘉義市農會,期間歷經嘉義市改制省轄市,而農會原址並未搬遷,形成嘉義縣農會仍設於嘉義市境內的情況。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是嘉義地區的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當地居民之民、刑訴訟和審理由該機關辦理,其上訴法院為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是嘉義地區的檢察機關,為當地檢察官執行檢察事務之執行機關。 閩南【潮州、漳州】多種語言嘉義市漢族移民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閩、粵兩省,以福建泉州府和漳州府為主,漳州籍略多於泉州籍,少數來自福州、興化與廣東。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1年底嘉義市戶數約10.2萬戶,人口約26.5萬人,全市人口以西區14.6萬人較多,東區11.9萬人較少。

嘉義街外: 文化設施及觀光景點

1930年民眾黨再分裂,林獻堂、蔡培火等人另成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嘉義支會於9月成立,許多沒有參與文協活動的地方仕紳,特別是與官方立場較為友好的工商界人士,紛紛加入自治聯盟。 李昭容(2020)將嘉義地區參與文化協會運作的成員整理成一張「文協嘉義支部相關人士住宅及活動地點」地圖(陳靜慈繪製),所呈現的是另一種社會運動的人際網絡。 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之後,蔣渭水等人另組臺灣民眾黨,並在各地成立支部。

畫面中具有作為地區特色之閩南式建築、以及活潑的雞群與人物等,讓街道筆直地伸向遠方的地平線,並與電線桿會合。 前景起伏不整的小路,以及突出的人物活動是全幅作品的核心重點所在。 再回到那張一開始的地圖,發現其實從陳澄波的故居走路到琳瑯山閣,不過是步行五分鐘的距離。 嘉義街在藝術與社會的網絡,呈現的是一種交流的親密感,就像路上散步會遇到陳澄波與林玉山等大師,而醫師之間也普遍有著醫療專業之外的各種文化交流,這正是1920年代嘉義街的獨特氛圍—「一種日常的經典感受」—或許也是今日嘉義可持續努力營造的地方感。 1930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在城市的發展歷史上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1924年(大正13年),以將近三十歲的高齡考入當時畫家的聖殿—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是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之一。 1930年,嘉義市役所委由慈惠院收容行旅病患,廉價照料在旅程中受傷、染疾的旅客,後改委由嘉義鄰保館執行。 此外也廣設醫院、專科診所、公營診療所等幫助貧困者就醫。 由於當時的臺灣社會仍重男輕女,與家長動輒對家庭成員施以暴力,導致棄嬰、婦女賣春、虐童現象嚴重。 當局因此有改善接生環境、設立兒童樂園(今嘉義山子頂內公園)、小兒科醫院與托兒所等措施。 截至2015年底,嘉義市內由政府機關所指定的文化資產包括二處國定古蹟、十四處市定古蹟、十五座歷史建築以及兩處文化景觀,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為鑿於荷治時期的紅毛井,而為國定古蹟之一的「嘉義舊監獄」則是因為是臺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而獲得指定。

陳澄波,1895 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鄉土畫家,受過正規的東京美術學校繪畫訓練,作品時常入選當時的各大展覽。 1926 年,他的作品《嘉義街外》,入選當年日本的帝國展覽,讓初試啼聲的他展開知名度,成為家喻戶曉的畫家。 陳澄波為嘉義人,熱愛故鄉的他,其作品常與嘉義的風景、文化相關,而《嘉義街外》正是他其中一幅為故鄉所做的畫,他於畫中運用了透視法,加上嚴謹的構圖,再搭配他特有的筆觸與配色,將自己的故鄉──嘉義,用繪畫的方式留下歷史的記憶,也讓後人得以一窺當時嘉義的發展與變遷。 陳澄波是臺灣美術史上藝術家為社會犧牲的第一人。 陳澄波自幼便以鴻鵠之志為人生目標,期許自己為社會及藝術奉獻一切,在其油畫作品中亦可見到陳澄波對於故土的思念及在地情懷的牽繫,乃追尋梵谷依性寫形及依情賦色的真性情,揮灑獨特的筆觸與強烈色彩的張力。

嘉義市各區在衛生所下有「衛生促進委員會」的編制,就近提供民眾基本醫療資訊、保健服務等。 嘉義市醫院分布以東區最多,西區則在藥商家數上居前。 由於嘉義市醫療資源明顯比鄰近鄉鎮豐富,因此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網絡以彌補東西區資源差異,是嘉義市在追求「健康保全城市」時需注意的問題之一。 嘉義市的傳統商圈原本聚集在東區,但在戰後經濟起飛時期也逐漸向西區發展,許多新式餐飲娛樂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嘉義市議會是嘉義市的民意機關,代表嘉義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市議員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共有23位市議員,第一選區(東區)10席市議員、第二選區(西區)13席市議員,議長、副議長由23位市議員互選產生。 关于越南得農省的一個同名行政區,请见「嘉義市 (越南)」。 在《嘉義街外》入選1926年第七回帝展後,陳澄波於1927年冬季及1928年1月期間陸續創作幾幅同主題作品。

1925年8月的演講會由嘉義在地與留日青年所組成的「嘉義會」主辦,所邀請的講者中有四位是嘉義在地的醫師,而留日嘉義青年上台演講的成員中,有一位東京美術學校的學生,講題是〈藝術與社會〉,這位講者就是時年三十歲的陳澄波。 1911年嘉義市區改正第一期工程完工,之後自來水與電力設施隨之逐步普及。 阿里山鐵路正式通車後,嘉義製材所與杉池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重地,嘉義各種現代化建設如學校、電力、自來水、公園、棒球場…等,如跑馬燈般出現在市民的眼前,並開始影響、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 1906年嘉義啟動市區改正與各項公共建設之後,迄至1930年嘉義街升格市制的二十餘年間,也是清代的嘉義城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首次在空間與社會發展各面向發生劇烈改變的特殊階段。

嘉義街外: 展覽紀錄

大正九年(1920年),第八次改革隸臺南州嘉義郡之下,開始實施地方自治,嘉義正式成為自治團體的嘉義街,昭和五年(1930年)嘉義街改陞為「州轄市」,嘉義市自此正式誕生,為臺南州直轄。 陳澄波一生縱貫台灣、東京和上海的現代藝術風潮,在美術史上具舉足輕重的代表性,畫中洋溢著對故鄉及時代的熱情及感染力,透過畫面呈現二十世紀初期,台灣藝術邁入現代化過程的複雜樣貌。 其精彩豐富的一生,反映台灣藝術史在不同政權統治下所經歷的曲折波濤;同時也是近代東亞美術現代化過程的歷史縮影。 其於繪畫的成就,以及推展台灣藝術文化的努力,功不可沒,為台灣近現代藝術史上極具重量級畫家。

  • 1994年,《嘉義街外(二)》首度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之「陳澄波百年紀念展」公開展出。
  • 陳澄波於二二八事件受難時身上穿的衣服,其中刀痕彈孔清晰可見。
  • 同治年間嘉義縣城已出現專作街市,例如魚仔市、米市街、布街等,反映當時商業的活絡情形。
  • 除了養濟院、振濟倉外,1796年由民間發起、官方支持的育嬰堂在城隍廟旁成立,是臺灣第一座孤兒收容設施,也是後來嘉義慈惠院的前身。
  • 設籍嘉義市之市民可免費申請市民卡,作為市民身分識別,具有交通、文化、健康及社會福利等市政服務功能。
  • 目前所知陳澄波共畫過四幅《嘉義街外》,在畫面中他畫出具有透視感的筆直新道路、林立路旁的電線桿、舊溝渠、露出屋脊燕尾的溫陵媽廟、大量綠色植物與日式宿舍區的紅色圍牆。
  • 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罕見。

配合臺鐵捷運化政策,新增一座通勤車站:嘉北車站。 1926年以《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油畫第一人入選該展,其後多次入選槐樹社展、春陽展、光風展等。 1933年返台,隔年與同期台灣藝術家繼赤島社後再創立「台陽美術協會」。 而在創作上,也拋棄一切束縛,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

而1906年發生的梅仔坑大地震,除了帶來嚴重破壞,也給了日本政府加速進行市區改正的絕佳良機。 集雅莊郵票錢幣社,2002,臺灣近代畫作郵票 。 陳澄波於二二八事件受難時身上穿的衣服,其中刀痕彈孔清晰可見。 曾於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後由其後代捐贈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保存。

1931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他以一幅畫作「清流」獲選當代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參加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嘉義市工業釀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7年,大正製酒株式會社社長赤司初太郎在現今嘉義車站右邊(原信義路與縱貫鐵路間)設立嘉義酒廠,以廢糖蜜生產酒精、燒酒等。 後來1922年時日本實施專賣制,將嘉義酒廠收歸專賣局所有,由臺南支局管轄,名稱也改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嘉義出張所」(後改隸屬嘉義支局)。

當時除了酒精、燒酒外,還生產糖蜜酒、藥酒、糯米酒等酒種。 嘉義酒廠是當時專賣局酒廠中唯一生產無水酒精者,這種酒精透過提煉,可以達到幾近無水的純度,與汽油混製後可生成酒精汽油。 無水酒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主要供應給受盟軍石油禁運影響的日軍航空隊,因此在盟軍空襲中,嘉義酒廠也成為空襲目標之一。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7月1日,在許世賢等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再次升格為省轄市,「市公所」改為嘉義市政府,初不設區,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10月6日,將市區劃分為東區、西區等二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 3月8日,紛爭暫時平息,但已有300多名普通市民傷亡。

1990年代起市政府才推動農業轉型,除了稻田轉作園藝作物外,也鼓勵成立產銷班、休閒農場、市民農園,或浮萍專業區,朝農村再造發展。 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罕見。 第九屆嘉義市市長,經2014年嘉義市市長選舉後,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突破了歷史當選,再造嘉義市的新勢力。 經2018年嘉義市長選舉後,由黃敏惠當選嘉義市市長。 嘉義市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制為省轄市,初分為東門、西門、北門、南門、八獎、竹圍、北鎮、東山等八區,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劃分為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區,同時水上、太保自臺南縣劃入,併為水上區、太保區。

在釀酒業從市區遷至民雄工業區後,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舊址已成為嘉義市立美術館(左)大樓,原「嘉義酒廠」舊址現在是文化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右)。 1764年時諸羅縣城已是以十字街為中心的繁榮城市。 同治年間嘉義縣城已出現專作街市,例如魚仔市、米市街、布街等,反映當時商業的活絡情形。 當時諸羅縣的市場可分為一般市場和牛墟兩種,牛墟是買賣牛隻的地方,每月開市9次(新曆1、4、7或2、5、8或3、6、9等組合),牛隻養大後可牽至此處販賣,交易完成後買主會在牛角繫上紅布帶再牽回。 牛墟不只是交易的場所,也是農民閒話家常、交換情報的公眾聚會地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50年,接收且撤退到臺灣的國民政府完成農地改革,大力獎勵糧食增產以供應更多民生和軍需。

《典藏藝術雜誌》社長簡秀枝指《淡水夕照》、《淡水》原為國巨企業董事長陳泰銘蒐藏,證明是眼光獨到的投資;她研判買主可能是台南紡織侯家。 國巨發言人王玉玲說,陳泰銘長期透過國巨文教基金會收藏陳澄波、常玉等畫家作品,包含《淡水夕照》,也將持續買進當代本土畫家作品。 南紡發言人廖孟省昨受訪指,未聽聞副董侯博明提及此事,但侯喜愛收藏名畫,辦公室展示不少珍藏畫作。 此外,在1920年代的嘉義扮演文化啟蒙運動推手的,是一批在日治初期受醫學教育養成的年輕醫師們,這些年輕人具有醫療專業與文化涵養,基於各自執著的不同理由,帶給彼時社會一個嶄新的階級觀點與文化視角。

嘉義街外

陳澄波將他熱愛的嘉義,運用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揮灑在畫布上,他曾說過:「一個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的人,若不能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還能夠算是個藝術家嗎?」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故鄉的熱愛,讓後人得以一睹他筆下那單純樸實的嘉義。 可惜陳澄波日後於二二八事件蒙難,一位熱愛鄉土的畫家,就這樣離開人世,無以繼續揮灑他的熱情,讓後人不勝唏噓。 《嘉義街外(一)》1926年/ 畫布、油彩。 入選1926年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原作於二二八事件波及而佚失。 2002年 《嘉義公園》以高於估價4倍的579萬4100元港幣(約2416萬元台幣)成交,創台灣油畫家最高價紀錄。

嘉義街外

高鐵旅客在搭乘嘉義BRT前往高鐵嘉義站享有當次免費,第二次起或非搭乘高鐵之旅客搭乘嘉義公車捷運前往高鐵嘉義站仍照表收費(違者屬逃票行為罰十倍票價),在高鐵站上車需憑當日當站高鐵票根可享一次免費搭往其他站。 而高鐵嘉義站與西區相當接近,可從與嘉義車站後站相連的嘉義轉運站搭乘嘉義BRT至高鐵嘉義站,故高鐵亦為嘉義市便捷交通之一環。 嘉義市境內經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入2004年9月版的《臺灣博物館名錄》的博物館有祥太文化館、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附設陳澄波文化館、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紀念館、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日本時代所興建的市定古蹟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為市內唯一指定為古蹟的教堂建築,隸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 此外同為日本時代的「嘉義郡役所」(舊嘉義市政府)曾一度列為暫定古蹟,但於2010年2月經「嘉義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決議不指 定為古蹟後,在該年3月由文建會公告撤除暫定古蹟地位,並已於該年10月進行拆除,只留下舊建築的羅馬式風格柱子以資紀念。

嘉義街外

日治時期,在日本人的治理下,臺灣人過著與清代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也逐漸轉變,有些人在帝國的統治下,選擇成為一個「日本人」,有些人則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愛這片孕育他們的土地。 當時的藝術界,即有不少畫家決定以繪畫的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熱愛,而創作出《嘉義街外》的陳澄波,正是其中一人。 《嘉義街外》都描繪位於嘉義市西門町一町目街道(今臺灣嘉義市西區垂楊路、國華街口),其作畫視角具有相仿構圖。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