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期症狀詳細資料

對於寶寶來說,胎盤脫離非常危險,很容易胎死腹中,必須要趕快回診就醫。 懷孕後,有些孕媽咪會出現頭痛、頭暈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激素變化所引起的現象。 不過,頭痛有時候也會伴隨孕吐或壓力產生,如果孕婦經常睡不好,再加上孕吐狀況,便容易出現頭痛。 這通常是所有懷孕媽媽最有感的身體變化,隨著胎兒的體積增大,孕婦活動會愈來愈吃力與困難,但是這不代表妳得整天躺在床上休息,即便只是散步或快走,也好過完全不動。 不過也建議媽媽們在運動時量力而為,多留意自己的動作和腳步,避免碰撞或滑倒。 懷孕期間,婦女身體的水分會增加,這會導致乳房、手、腳都水腫。

  • 如果這是你的第一胎,很幸運地,只要專注於自己和另一半即可。
  • 懷孕初期可能腹部兩側會有點抽痛,通常是韌帶拉扯所引起的疼痛,因為子宮變大、韌帶拉長,這是正常現象。
  • 34%為輕度殘疾,20%為無殘疾,12%為腦癱。
  • 若是攝取太多鹽分,容易讓水分滯留,對身體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 後期宮縮頻率可能會增加,加上肚子變大,子宮韌帶、恥骨受到牽扯產生疼痛都是正常的。
  • 肥胖並不直接導致早產;然而,它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而這兩項都是危險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生產徵兆之一的「落紅」,除了出血之外,也可能混和黏液出現,其作用為封住子宮口,避免外來物質入侵,當子宮頸擴張、即將生產時,黏液栓子就會順勢脫落流出。 總而言之,如果懷孕後期發現不明出血或是大量的陰道分泌物,請立即就醫檢查。 先別覺得矛盾,其實這兩個症狀是由其他懷孕後期不適所共同造成,像前面提到的腰痠背痛,以及寶寶體積增加,壓迫到橫膈膜和呼吸肌肉所導致的夜間打呼,還有腿部抽筋與水腫,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失眠的原因。 建議懷孕媽媽可以側睡,減少腹部壓迫,或是在睡前進行冥想或其他放鬆精神的活動,可以提高入睡效率。

1990到2010年代,許多國家的嬰兒早產率都有上升趨勢。 早產相關併發症,相較於1990年造成157萬名嬰兒死亡,2013年降低到了74萬名。 23周以前出生的嬰兒,存活率幾乎為零;懷孕23周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為15%,24周為55%,25周存活率則接近八成。 好媽媽熱門討論導覽 7年級的媽咪請進 懷孕初期症狀 台北坐月子中心 大展臍帶血 懷孕前兆分泌物 悠之家月子中心 媽媽手冊換贈品?

懷孕後期症狀: 寶寶的成長狀況

最後,應該留意應慢慢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才能使身體獲得足夠的時間做調適。 在食物應注意事項方面,針對補充鈣質來說,童鈺雯營養師建議準媽媽應該多喝牛奶。 懷孕後期,一天最好能喝2杯牛奶,可以選擇「脫脂、高鐵、高鈣」奶粉,以1杯(3湯匙奶粉)的量來說,「脫脂、高鐵、高鈣」奶粉可以提供約500至600毫克的鈣質(一般牛奶約250毫克)、2至3毫克的鐵質(一般牛奶很微量)。 持續性子宮收縮:30分鐘有5~6次子宮收縮的頻率,這樣的宮縮頻率,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產程進展,進而導致早產分娩。 要不要餵母乳其實因人而異,可以自己做選擇,我自己是喝配方奶長大的,也不覺得有比較不好!

但如果決定要餵母乳了,建議在懷孕7、8個月的時候,可以開始吃卵磷脂,卵磷脂可以促進神經傳遞、活化腦細胞、預防脂質堆積在血管、改善動脈硬化(可預防塞奶),如此之外還能改善壓力造成的精神疲勞。 懷孕期間的頭痛與偏頭痛的狀況相似,值得注意是假如孕前有偏頭痛問題,懷孕後亦可能加重頭痛症狀。 一般而言,孕期頭痛都是在可以忍受的程度,倘若是嚴重的頭痛狀況,就必須進一步觀察有無病灶,排除是否有腦部病變的問題。 不過孕期腹痛的原因很多元,盲腸發炎、阻塞、尿道發炎、先兆性流產等都可能會造成腹部疼痛,所以必須先判斷是否與懷孕有關,排除子宮異常的狀況。 懷孕初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陰道分泌物會增加,正常的分泌物會呈現透明或淡白色,但如果分泌物為粉紅色或褐色,甚至是紅色出血,則很可能是先兆性流產,應立即臥床休息與就醫。 有一個針對無症狀菌尿的孕婦給予抗生素的綜述研究,其研究品質不高,不過其中指出給予抗生素可以減少早產,也可以減少新生兒體重過低的比例。

懷孕後期症狀: 不適與治療

然而在後期由於子宮體積及重量都大幅增加,孕婦在平躺時易壓迫下腔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減少,心臟得不到足夠的回流血液,自然心臟血液輸出量也隨之減少,而造成血流灌注不足的問題。 通常至少10%的孕婦在懷孕後期會有較明顯的不適,具體症狀是在平躺時忽然會感到心悸、頭暈、眼睛發黑、盜汗等。 治療方式就是立刻改變姿勢,減少子宮對血液回流的壓迫,一般是建議左側躺,一方面可以增加回流到心臟的血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子宮及胎盤的血流量,避免胎兒受到低血壓的影響。 週的過程中,一方面期待寶寶的誕生,另一方面孕媽咪的身體也必須經歷許多變化。

陳醫師提醒孕媽咪需要在35至37週時,接受乙型鏈球菌的篩檢(利用無菌棉棒在陰道口和肛門口採樣檢體,有效期約5週),但若是早產高危險群需要提早接受檢查。 由於乙型鏈球菌是造成新生兒感染死亡的第一名,發生率約10至30%,早產兒感染乙型鏈球菌者,死亡率約20%;33週以前死亡率更高達30%;足月出生的寶寶感染乙型鏈球菌者死亡率約2~3%。 由於抗生素的使用和1970年代死亡率50%來比較已大幅降低。 目前政府有全面補助500元的檢查,小貝比出生後有任何症狀也必須給予抗生素治療。 懷孕後的女性,身體內外將出現各種轉變,目的是為了孕育肚子裡的貝比。

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多休息、減少過度勞累;不要久坐久站、彎腰駝背、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姿勢;並且穿著舒適的平底鞋為宜。 在正常的懷孕過程中,孕婦全身的「水量」可以增加6.5公升以上。 其中的3公升存於母親的血液、乳房及身體組織中,加上越來越大的子宮阻礙了下肢的血液循環。 這些因素都會讓下肢水腫的症狀,隨懷孕週數的增加而越趨嚴重,甚至有下肢靜脈曲張出現。 通常這種水腫在經過一個晚上的平躺休息後會有改善;但是靜脈曲張則要到生產後才會恢復。 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長期站立或是坐姿,儘量臥床休息,使用彈性襪並配合大小適中的鞋子,也可以改善症狀及避免腳部疼痛。

孕期急性脂肪肝:孕期急性脂肪肝所引起的腹痛大多為右上腹持續劇痛,並可能伴噁心、嘔吐症狀,抽血會發現肝功能指數明顯上升,如果懷孕前就有這樣的隱患,也建議必須趕快回診,寶寶可能會有點危險。 但是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可能是早產跡象:10分鐘子宮收縮2~3次以上的腹痛症狀,休息也沒辦法緩解,就醫檢查也發現子宮頸有落紅、子打開、變短的跡象,就可能需要依照醫生囑咐安胎。 在懷孕後期子宮體積及重量都大幅增加,孕婦在平躺時易壓迫下腔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減少,心臟得不到足夠的回流血液,自然心臟血液輸出量也隨之減少,而造成血流灌注不足的問題。 平躺時忽然會感到心悸、頭暈、眼睛發黑、盜汗等。

有些改變會從懷孕初期持續到生產,有些會隨懷孕週數增加而變得更明顯,例如子宮在懷孕後期會快地長大,而造成各種壓迫的症狀;另外也有些症狀是到懷孕後期才逐漸出現。 大部份的孕婦在三十週以前並不會感到強烈的子宮收縮痛,只會感到下腹部緊繃,摸到一個較硬的子宮而已,它收縮的壓力一般很少超過20毫米汞柱。 到了三十週以後,子宮的活動力會逐漸增加,不僅收縮的力量增強,收縮的頻率也相對增加,這時候孕婦除了有緊縮的感覺外,甚至會感到疼痛。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營養室童鈺雯營養師表示,要避免懷孕後期體重過胖,最重要的就是在選擇食物上要謹慎,烹調方式上要改變,減少油脂攝取量,控制懷孕期的整體熱量攝取。 有些準媽媽害怕懷孕後期營養不夠,所以就拼命吃,吃得太多,或是攝取的食物種類偏向高油脂,結果就都胖在自己身上。 一般來說,目前衛生署建議懷孕媽媽,每天所攝取的熱量,應該高出原本所需熱量的300卡左右,才可以提供胎兒足夠營養,又不至於讓自己變得太胖。 懷孕期間,孕婦媽媽們攝取足夠的鈣含量,不只可以幫助到寶寶在肚子裡的成長,也能幫自己留住鈣質,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除了藉由持續和發作時間來判斷外,假性宮縮比起疼痛,反而是肚子悶、硬的感受較為強烈。 對初產婦來說,有時候在難以判斷的情況下,不妨前往醫院檢查,也能讓自己安心。

懷孕第四個月(13~16週) – 寶寶俱樂部 Publish Brand 很開心也很驕傲的推出了 2014 春季的全新服飾系列新作 “Good Fellers.”,而繼第一章後,第二章也正式的全面推出。 惠氏營養品全力支持母乳餵哺,並在可行情況下長時間持續母乳餵哺。 因應嬰兒的成長及發展所需不同,媽媽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引入輔助食品並繼續母乳餵哺。 受到日益增大的子宮擠壓,孕婦下肢的血液要回流心臟會變得愈來愈困難,導致血液積聚在雙腿和雙腳,引發靜脈曲張和水腫。 另外,久站也是加劇懷孕水腫的兇手,因此懷孕媽媽除了要多按摩和伸展肢體外,也可以考慮沒事時將雙腳墊高,促進下半身血液流動,如果真的要久站,不妨穿著彈性襪,以減少血液滯留在下肢。 其他減輕腰痠背痛的方式包含選擇有椅背的椅子,減少腰背的負擔,以及視情況冰敷或熱敷疼痛部位,並避免穿有跟的鞋子,三不五時活動一下,不然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也容易造成痠痛。

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的歷史與早產風險的增加有些許關係,隨著墮胎數量的增加,風險也隨之增加,儘管尚不清楚這種增加是由墮胎引起的,還是一些和墮胎混淆的風險因素(例如:社會經濟地位)。 若以醫學方程終止妊娠的婦女沒有表現出更高的風險。 不符期待的懷孕或非預期懷孕也是早產的危險因素。

如果第2次受孕距上次分娩僅有6個月甚至更短,則該孕婦早產的機率會提高2倍。 對於工作性質和從事勞力工作是否會提高早產的機率,相關研究的結論雖然有不同的看法,但高壓環境、高強度勞動以及長工時已被認定應與早產有關。 有時宮頸會在沒有疼痛收縮的情形下提早擴張,此時孕婦一直要到即將分娩的時候才會知道。 懷孕前兆第1個月 , 月經停止 這是一般人最常注意到的懷孕初期症狀,只要是一般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月經正常,在性行為後超過正常經期兩週,就有可能是懷孕了。 本文除與懷孕媽咪們分享新版的媽媽手冊 ─「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之外,還會特別介紹這本「孕婦健康手冊」有哪些特色,以及能為懷孕媽咪們提供哪些資訊。

出現腰痠背痛的主要是因為懷孕時受到賀爾蒙的改變,使得關節軟化、鬆弛,越到妊娠後期,母體也會受到變大的子宮壓迫下肢靜脈與神經,影響血液循環以及背痛的現象發生;同時間胃部因為受到子宮的往上擠壓,孕媽咪也容易感到胃不舒服。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震宇表示,由於懷孕後期肚子快速的變大,所以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一一的找上門,像是覺得肚子好重、腰痠背痛、水腫明顯、更容易覺得疲累等,此時,身體不舒服的現象主要以下肢為主。 陳醫師建議,如果覺得腰痠背痛可以使用孕婦專用托腹帶,此乃採用物理式的支撐方式,目的在於減輕腹部的重量,減緩脊柱彎曲的角度,但如果使用上反而覺得更不舒服,則不要使用。

肺是子宮內最後成熟器官之一;所以許多早產嬰兒靠著呼吸器度過了生命的頭幾天和幾週。 一般來說,早產兒未發展完全,而足月嬰兒則是發展成熟。 在37週出生的早產嬰兒,如果肺部已經產生了足夠的肺部介面活性劑,可以讓肺部在呼吸之間保持擴張,則通常不會有與早產有關的問題。

懷孕後期症狀

菲律賓人也是早產的高風險群,據信在美國出生的菲律賓人中有將近11-15%是早產兒(相較之下,其他亞洲地區族群僅7.6%、白人僅7.8%)。 菲律賓女性的早產率排名世界第8,在前10名中是唯一非屬非洲地區的國家,因此身為菲律賓裔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因子。 不過這種情形在其他亞洲人族群或西班牙裔移民當中並不存在。 迄今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不同族群間會有早產率的差異。 由於腦損傷和發育遲緩的風險對於存活的早產兒有顯著影響,因此是否需積極照護這些早產嬰兒的倫理爭議仍存在。 除非有其他醫療狀況如妊娠毒血症,孕期直到39週以前不建議採取引產等提前分娩措施,對於剖腹產而言也適用這樣的建議。

懷孕後期症狀

所以很多孕婦在懷孕時一用力就容易有尿液從尿道滲出,也就是所謂「尿失禁」。 這些症狀大部份在產後都會恢復正常,但是要小心的是,若有泌尿道感染的話,也可能有類似症狀。 尤其孕婦因為膀胱壁會變得水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往上造成腎臟感染,因此一旦有症狀最好找醫師鑑別診斷。 原則上多喝水、多上廁所、不憋尿等都是預防感染的好方法。

肌膚狀況變敏感,留意家裡的清潔用品,例:洗碗精、洗衣精,換成天然的成分,也可喝白木耳飲補充膠質、銀耳多醣,讓肌膚維持水嫩。 一般認為早產和母親的遺傳因素有些關係,預估的遺傳比例是34%。 不過家中早產的發生情形不太能繪出清楚的遺傳模式,因此支持早產是具有多基因性質的非孟德爾性狀的觀點。 的病症可能是早產的嚴重危險因素;以前的幾項研究未能認識到有氧性陰道炎和細菌性陰道炎之間的差異,這可能解釋了結果中的一些矛盾。

很快的進入32週了,後期的產檢變的比較頻繁,還好媽媽有控制住你的體重,目前2143算是正常了,但忍住甜食其實有點辛苦,夢到大吃巧克力也是挺解饞的。 容易屁股酸疼,坐骨神經痛,因懷孕期間腰椎附近韌帶較鬆弛,脊椎過度前凸,椎間盤受到異常擠壓。 肚子緊繃、硬硬的,類似月經來時的疼痛感可能伴隨腰痠或骨盆垂重感,休息一下可緩解,若疼痛不止還是要協尋專業醫師。 持續不斷的噁心、疲累感可能讓妳什麼事都不想做,但是適度的運動可以有助控制體重,晚上更好入睡,也為之後的懷孕歷程做更好的預備。 大約在懷孕初期的末段(12週後),可以透過血液、超聲波等檢查,知道寶寶的性別以及診斷是否有染色體異常、心臟問題、唐氏症等等。 此外,在美國和英國黑人女性的早產率達15-18%,比白人女性高出一倍以上。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