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法會必看攻略

整個區域的公普又稱大普,基隆地區由輪值字姓宗親會主辦,在慶安宮、主普壇舉行舊俗於七月廿五、廿六、廿七等三日舉行。 1952年起,國民政府大力推動「掃除迷信」政策,管制民間信仰儀式與宗教活動,以「節約拜拜」為名,規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度,相沿至今。 近年大小私普又逐漸各自擇日舉行,不再統一普度。

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 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踊」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超渡親人的意義,除了慰藉在世之人心靈,更重要的是,先亡親人的境界對現世子孫命運有著極大的影響,若能得祖先庇佑,兒孫自然發達;祖先得到超渡,子孫也自然幸福安康。 即便自己的親人過世多年,可能已轉生至某一道(例如人道),也可收到功德。

主持:萬靈兼主、無極無聖英皇、文昌帝君、金闕應元吏部尚書、金闕應元農部尚書、日光大帝、中山真人、中正真人、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廿字主宰。 天帝教的秋祭法會是透過有形無形之間的配合應化共同完成,每年法會之前無形皆會公佈無形組織,以民國107年戊戌年中元龍華秋祭法會的無形組織如下。 迎神禮—恭請無形主持仙佛駕臨,登壇昇座,執主法會權柄,代表法會對仙佛的誠敬,並懇求仙佛超拔先祖、先靈與求超性靈,並賜金光加持薦福,護持法會順利平安。 方老師突然間發現易君身上的動力被封鎖了,詢問她的意見,而易君的回答也是與方老師的意見相同,突然之間好像整個動作都停頓了. 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法會: 道教中元法會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著,侯東旭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農民在這天會祭祀田神,稱為齋田頭,除了是漢代以來的習俗,也常與秋分前後的秋社合併。 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 天帝教的秋祭法會不同一般民間的普渡,並不供食,而以誦經超薦為主,目前參加的人員主要為天帝教同奮,亦歡迎同奮親友或社會大德共同參與,感受「有形配合無形、無形應化有形」的超薦法益。 於填好報名表後,對所祈福及超薦的對象,須於法會前誦唸完成規定之經典,祈福誦唸的經典為「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超薦誦唸的經典為「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 臺灣今日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罐頭、泡麵、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 因臺灣人以「黃尾」之稱覺得不吉,經協調後,改成今日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即便自己的親人過世多年,可能已轉生至某一道(例如人道),也可收到功德。
  • 每年七月,香港各區都有由不同族群舉辦的盂蘭勝會,有些是由特定族群的團體舉辦,有廣府人、潮汕人、海陸豐人、混合族群等。
  • 整個區域的公普又稱大普,基隆地區由輪值字姓宗親會主辦,在慶安宮、主普壇舉行舊俗於七月廿五、廿六、廿七等三日舉行。
  • 盂蘭盆節與除、清、九三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

台灣的燈篙會晝夜升降,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 台灣人認為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公分)為限。 江南、華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薩像前念經膜拜,請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大開方便法門,引渡祖先。 其餘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慈悲道場寶懺》(俗稱《梁皇懺》)、《慈悲三昧水懺》、《千手觀音大悲懺》等其他法事。

中元法會: 七月初一要拜拜!盤點農曆七月不能不拜的五個大日子

青松觀每逢農曆的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九月初九、十二月二十二,都會公開為信眾舉行「讚星行大運」儀式。 信眾除了得到高功、經生為他們進行讚星科儀、祈禱消災延壽之外,更可親身參與由壇內經生帶領的「行大運」儀式,以祈得到星斗護佑、時來運轉。 八月一日早上九時起,再次啟請神明,稱為「重白」。

中元法會

雲林縣虎尾鎮有分為東、西、南、北、中、德興、福德等七區域進行普渡。 無形除寬釋幽靈亡魂,也釋放地曹陰氣能量,維持天地人三曹的和諧共振。 同奮於平時誦誥救劫,在此中元時節也要參與秋祭法會,發揮慈悲心,誦經超薦先祖、先靈、冤親債主,以求陰安陽泰、化戾徵祥。

也象徵給水中孤魂有寄托之所,即所謂「奉厝」的意涵。 習俗中,各字姓水燈頭如漂流越遠,火勢越盛,則代表宗親運勢旺盛。 一方面向基隆四大廟(田都元帥府/哨船頭覺修宮、慶安宮、奠濟宮、基隆城隍廟)祈求平安。 一方面也是則透過陣頭、排場展示,展現各宗族於地方上的發展。

整個儀式包含開壇、為大士爺等神祇開光、發表、請觀音、請神、請三界公、安灶君、安監齋、開懺獻供、拜懺招孤魂、拜大士山、寒林所、同歸所等。 發榜文通知人、鬼、神祇將展開中元普渡的儀式,請十方孤魂前來,並請大士爺監視普施壇所。 基隆主普壇於清代時,皆臨時搭建於當地「新店」、「草店尾」或媽祖宮廟埕等處,而後以木料固定搭建於高砂公園。 1929年,以水泥興建主普壇建築於忠四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出口處。 1971年遷建於中正公園,1974年落成使用,初命名為「文化館」,後又改稱「民俗文物館」。 每年農曆七月前,輪值主普宗親會,便會發包雇工裝飾,高懸主普字姓,並標明「金雞貂石」四字,裝設電動花燈,整棟建築滿布五光十色的燈火,為市區中元節一景。

在閩南式中元普渡中,祭祀講經既畢,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是謂「跳鍾馗」。 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請眾家好兄弟趕緊回返陰間,勿再逗留於人世。 今日臺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閩南人、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送大士後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 一種是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在柱上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

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曾誠熾” 道長初到香港,當時之生活甚為艱苦;因其心存弘道,對道教常存一份熱誠之心,;故位於九龍石硤尾租了半間石屋,除作居住用途外,再於家中供奉由廣州帶來的 “呂祖師尊”神像。 找來三位對道教有認識之朋友,以一個簡單的沙盆和乩筆來開乩,開始其展開弘道之理想,而當時只有曾道長有緣有法能持鸞開乩。 或者還有《七如來懺》,請七大如來加持,第一位是「寶勝如來」,能令餓鬼業火消滅。

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公分)為限。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彩色三角形紙旗,是為「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地址。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燒完四色金紙后,再呼請好兄弟加以祭拜。

因此後人也習慣於農曆七月十五這天,藉由供養十方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報答父母、祖先恩德,為他們累積功德,免去因果之苦重新投胎做人,與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 佛教有《八十八佛寶懺》、《梁皇寶懺》、《慈悲藥師寶懺》、《大乘金剛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慈悲懺首》,最為主是《燄口施食要集》和《地藏菩薩本願經》。 道教有《太乙天尊接引浮生法事》、《呂祖懺》、《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三寶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佛像放置高台,貼出榜文,硃筆簽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脫離惡道。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 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 此時天尊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花、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佛陀開示:「佛法殊勝,能幫助我們解冤解業、消災解厄。」我們不是只有參贊普桌來超渡祖先、與冤親債主釋結而已。 對我們本身而言,就是在累積大功德,彌補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並在佛前行廣大的供養,虔心禮佛懺悔,消除五毒的障礙。 參加法會的過程,無形中能消弭許多怨氣,化消本來會遭遇的橫劫不幸,轉戾氣為祥和,令我們自己心境平和,福自然而生。 在青松觀修奉的諸多科儀中,尤以「讚星禮斗」科儀最能得到廣泛信眾的踴躍參與。

  • 佛教有《八十八佛寶懺》、《梁皇寶懺》、《慈悲藥師寶懺》、《大乘金剛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慈悲懺首》,最為主是《燄口施食要集》和《地藏菩薩本願經》。
  •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燒完四色金紙后,再呼請好兄弟加以祭拜。
  • 農曆七月十四日清晨,慶安宮延請道士舉行「發表科儀」,由各宗親會執事、爐主共同參與祭祀。
  • 雲林縣虎尾鎮有分為東、西、南、北、中、德興、福德等七區域進行普渡。

道教祭儀中,豎燈篙用以招請天界諸神與冥界鬼魂前來,接受供養。 基隆中元祭則在農曆七月十一日,立六根燈篙於慶安宮與主普壇前。 所立燈篙須擇選高直而堅硬的青竹,削去竹枝,留下竿尾,俗稱為「透腳青」,象徵有始有終,閩南語所謂「有好尾」。 每年農曆七月初主普宗親會會邀集基隆市長、市議會議長、法國在台協會代表,於「清法戰爭遺址」舉行普渡,準備葡萄酒、法國麵包等西洋食品及印製成美金、歐元的冥幣祭拜,並由佛教法師舉行灑淨。 當地正砂社區發展協會、正砂里辦公室、安瀾橋大砂灣發展促進會等地方團體,則化妝踩街。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神功戲、歌臺、藝閣、電子花車表演常因過於喧嘩遭到部分週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 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 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 1855年(咸豐五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但他們未必會到場觀看,導致該排座位經常空置,很多人就誤以為是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中元法會

願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 填寫祈福祿位,送出後,因配合版面觀世音菩薩的設計,會跳出「……念觀世音菩薩聖號3000聲迴向」,您可以維持以往每位唸3000聲阿彌陀佛聖號即可,不用改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要改也可以。 的設計文句,讓信眾於資訊時代,善用網路「雲端」系統,可以隨時隨地「祈願」(祈福或超薦),減少紙張牌位的時空限制,避免焚燒牌位之空汙問題。 基隆地區如獅球嶺三姓公、佛祖嶺義勇祠、西定路金斗公廟都保持類似的習俗。

首爾江南區的奉恩寺則有“生命解放”活動,在大雄殿演出踏路、靈山齋、六法供養、合唱、舞蹈、京畿民歌以及道場雜耍等節目,祀願一年來因各種天災人禍去世的靈魂極樂往生。 當地佛教界希望讓盂蘭節發展爲助人爲樂的節日以及與塵世鄰里共慶的活動。 農曆七月鬼門開又被稱為鬼月,而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台灣民眾多會舉辦中元普渡的儀式,而這個宗教活動為結合佛教、道教思想的儀式。

唯由宗親會主辦的主普壇公普仍維持在中元節當日舉行。 普渡的原意就是超渡四方的孤魂野鬼,通常以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為其誦經普渡亡魂,餓鬼囚徒都可以得到解脫。 但後來台灣地區道教信仰與佛教信仰結合,其盂蘭盆節普渡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 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動「節約拜拜」,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渡,之後順應民情,由各家廟宇自行決定普渡期程。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