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習俗10大著數

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 德州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

  • 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
  •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 到了江戶時代,商人在中元時期的結算期時,贈送禮品給客戶的風氣相當盛行,在那之後更加加速了日本人在中元期間送禮的習慣,也因此現在日本職場經常都會收到合作公司的中元禮品。
  •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 在台灣,中元節則起源於清朝,當時由於移民開墾初期,各種商業糾紛、土地、水源爭奪等問題,加上族群地域觀念濃厚,造成漳、泉兩地移民發生大規模械鬥,死傷慘重。
  • 目蓮從小就被引渡出家,後來因為他的母親不僅吝嗇成性、不愛佈施,平日又喜好殺生,甚至只要有僧人上門,還會命人驅趕、毆打,如此惡形惡狀,死後便被打入阿鼻地獄。

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 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 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12-13]從儀式和日期兩個方面仔細考察,會發現道教中元節一方面的確仿效佛教盂蘭盆會,另一方面與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無關係。 道教中元節其實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它是中古時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證。

中元節習俗: 日本中元送禮禁忌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遠比“七夕”、“清明”熱鬧。 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

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中元節放河燈,據説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 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裏了。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這段感人故事讓中元普渡大拜拜的文化流傳至今,現在家家戶戶準備供品祭祀、作法、誦經,為孤魂餓鬼超渡。 中元節時間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上古天子為慶賀初秋豐收,會以新榖祭祀祖廟,酬謝大地,感念祖恩。 道教融入中元後,人們開始有了中元節拜祖先的習俗,並祈求中元地官大帝 ,赦免祖先亡魂之罪業,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放河燈

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專案了。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 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中元節習俗: 中元节文学记述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台」、電子花車。 日本、琉球則有盆踴,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中元節禁忌: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中元節習俗

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 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

中元節的普度活動延續到現在,不僅成了民間重要節日與活動,各地政府也會藉此機會設食普度好兄弟,供養佛菩薩,祝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快樂。 廟普,目的只是向鬼示好及超渡往生,祈求合境平安,生意興隆。 這七個區域祭典彼此都有值年的主普執事者及儀式。 每年從七月一日起,各區就分別搭建普壇,備辦香案及祭品。 孤衣山,以及可長達數百公尺的供桌,供參拜民眾放置供品。 台灣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義民廟公普為代表。

相傳中元普渡的由來,主要來自於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從小就被引渡出家,後來因為他的母親不僅吝嗇成性、不愛佈施,平日又喜好殺生,甚至只要有僧人上門,還會命人驅趕、毆打,如此惡形惡狀,死後便被打入阿鼻地獄。 廣東:在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有祭祀的傳統,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香燭和紙錢祭奠先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 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特色。 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 道教融入中元後,人們開始有了中元節拜祖先的習俗,並祈求中元地官大帝 ,赦免祖先亡魂之罪業,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 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可以回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會到處遊蕩、徘徊。
  • 最常看到的就是當地的名產點心或是餅乾,也就是大家來日本玩時,在名產店看到的那些點心餅乾,經常會是拿來當作送禮的對象。
  •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是孝道、仁愛。

農曆七月十五,是台灣民間重要節日,佛教徒稱為盂蘭盆節,道教稱之為中元節,每當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餅乾零食去祭祀好兄弟,也是俗稱的「中元普渡」!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 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

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 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中元節”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説法,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

中元節習俗

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