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英文全攻略

高中聯考制度之目的在於透過全面統一的考題以及依分數高低排序分發學校,公平地篩選出不同能力水準之學生,是當時大多數人所認同的鑑別工具與入學方式。 雖然聯考也曾爆發舞弊與盜竊考卷事件,但聯考制度在社會大眾的一般印象中仍被認為具有相當高之公平度,並被認為在此方面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 同時,聯考制度也被認為給臺灣帶來了一個公平透明的社會流動管道,使出身清寒家庭的學生有能力向上流動、脫離貧窮。 會考五科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科,成績分為3等級並加註4標示:精熟級A(A++、A+、A)、基礎級B(B++、B+、B)、待加強級C。 1986年, 會考英文科課程甲和課程乙首次加入聆聽考試。

事後考試局和印務局檢討保密手法,翌年重新修訂多項保密措施,並經廉政公署審核。 除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法文科外,各科成績共分六級,即A(a)、B(b)、C(c)、D(d)、E(e)及F(f),其中A級為最高,F級為最低。 F級以下之成績將不予評級—UNCL(不予評級,Unclassified),而F及UNCL視為不合格。

而課程甲主要是給一些英語能力較遜的人報讀,是考評局和政府所承認的成績制度。 2007年至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提供39個科目,考生最多可報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報考6至8科。 (1987年或以前,考試局只容許考生最多報考9科。)雖然考試科目眾多,學生於選科時卻受制於個別學校的規定。

學生各科成績分為A至F級,表現低於F級的成績被評為U,即「未能評級」。 考評局進行常模參照評級時,會選定一批近年在公開試中表現較穩定的學校為「對照組」,以鑑定在該次考試中,對照組學校按預定百分比考取不同等級的學生得分,稱為臨界分數(Cut-off Score);再根據臨界分數,考生須獲得相應的分數才能達到某個等級。 不過,常模參照主要比較學生的相對表現,未能顯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具備的能力。 考生藉着香港中學會考的成績,可循中六收生程序,入讀官立、政府津貼學校之預科課程,又或直接報名入讀直接資助、私校預科課程。

考評局為使一眾閱卷員的答卷評分可以一致,會編寫評卷參考(Marking scheme),詳列每題給分和扣分標準。 因為學生可以從中知悉得分重點及失分陷阱,從而增進考試技巧,故此評卷參考成為不少學生備試的重要資料。 不予評級和缺考的科目成績不列入會考證書,因此如所有科目都為不予評級或缺考,則不獲發會考證書。 由於本港各區接收電台訊號的穩定性不一,考評局幾乎每年都收到訊號干擾的報告,招致考生不滿。 早年曾有試場被的士台無線電訊號干擾,或因電力中斷而令廣播受阻。 每年聆聽考試日,港台均會特別調派人手駐守發射站,並安排後備錄音帶以備不時之需。

會考英文: 國中教育會考英語閱讀 試題

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均要求考生在應屆高考前的會考考獲最少合共7科及格,當中必需包括數學科。 香港中文大學更要求考生在任何一次會考中考獲最少7科及格(包括兩科語文科),但不需包括數學科。 自2002年考評局在兩個考試取消一級二等制以後,加上大學近年減少在聯招收生的比例,會考成績成為了高考成績之後,第二重要的收生考量。 而且部分大學的科目,甚至會把會考高考成績比例作四六又或五五之分。 所以事實上,香港中學會考是現時學制下,大學入學考試的第一階段。 理論上只要在該屆會考或以前,語文科 以外的科目取得不低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但5分以上的成績,就可以申請預科學位。

會考英文

109年因受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考試時考場需開啟門窗,為避免受噪音干擾,英語科聽力題未施測。 〈突發事件難忘,考起考評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東方日報》,2010年7月23日。 據某討論區會員所說,當日試場內有數名考生於同一時間向監考員提出如廁的請求。 有會員懷疑該批考生是在洗手間利用手機的上網功能上網作弊。 而根據考試準則,考生不可在考試期間打開手機的開關,並要把手機放在置於椅子下的袋中以免作弊。

1974年會考亦把原來的中國語文科,分拆為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兩科。 後來考試局接受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從1986年會考起取消註明應考語言。 在試題方面,除了面臨單一次考試機會加大學生壓力之外,高中聯考的命題方式也被認為因為命題委員有限、缺乏預試等原因,而使題目的難度與鑑別力難以掌握。

會考英文: 成績計算及應用

麥長華在廉署人員警戒下承認盜取及複製同事之夾萬鎖匙,然後從夾萬取出並複印八科試題及評卷參考給兒子熟讀,兒子於應考時把答案默寫於答題簿上獲取佳績,當中包括英國語文(課程乙)、中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和歷史。 廉署落案起訴麥長華「准許他人取閱考試局試題」罪,他於東區裁判法院首次提堂時承認控罪以求減刑。 資深大律師王正宇為麥長華求情時表示, 麥氏家族中多人英年早逝,被告因而憂慮自己或會早死,故希望兒子早日成才成為家庭支柱。 麥長華獲社署安排於一間社區中心教授結他, 同時亦被考試局革職和取消退休金。

會考英文

考評局在2003年起更改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Past paper and Examination Report)的出版形式,新版附上了試卷參考答案,並可讓任何人士閱覽。 1980年起,考生可以在個別科目(主要為數理科)使用科學型計算機。 一般而言,政府機構的工作(例如警員)如規定申請人學歷需要「中五程度」,通常也會要求會考取得最少5科及格,包括中英文達到2級/E級(課程乙)。 反之而言,會考成績未能取得一定科目合格(一般定義為不足5分)的考生,也可透過報讀毅進計劃等的課程,取得類似的資歷。

考評局亦於2009年開始,在部份電台接收差的試場,安裝紅外線接收系統。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成為會員可以使用各項會員優質服務功能,例:線上測驗、下載歷屆試題詳解、考前重點整理,及訂閱電子報等。 自由不受限:只要一台手機或電腦,就能隨時觀看,在家能自行安排學習時間,靈活有彈性,家長也能在一旁陪伴孩子學習,看得到孩子學習過程更安心。

原於1987年4月11日上午11時舉行的中學會考英文科(課程甲)聽力測驗,由於包裝試題的政府印務局出錯,部份試場收到的試題與包裝所示不符。 因不夠時間把正確試題送往試場,考試局決定中止考試,並於5月16日同一時間重考,共有七千多名考生受影響。 採用一級二等制,每級細分為A(01)、A(02)、B(03)、B(04)等,一直至F(12)的12個小等級。 實行這制度,是因為1990年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成立,大專院校欲根據中學會考成績,有條件取錄經聯招報讀學生。 次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亦由原本一級三等制,改為一級二等制。

根據學者分析,與傳統基測相比,會考出題方式較為多元,以理解類型佔大多數。 同時,會考增加應用與分析型題目,包含更多高層次認知分類的題型。 雖然會考的理解型題目大多較簡單,但當中仍有少數屬於難題。 這些難題當中大多需要學生理解較複雜的線索、找到關鍵字、從上下文推論,或是分辨正、反方之敘述。 至於應用型題目大多較困難,而當中少數較簡單之題目需要學生將文字敘述轉化為數據,同樣的,分析型題目也多數屬於較困難之題型。 本文為《唐山大地震》一書的序言,該書同時是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卷五報告文學類建議書目之一。

舉例來說,新高堂書店當時每年都會出一本《臺灣各中等學校入學試驗問題集》,收集前一年臺灣男女中等學校入學考題,為當時主要之升學參考書。 當時為準備升學考試,也流行課後至教師家補習,補充所學,但多不收費。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1978年開始舉辦香港中學會考(會考),被譽為香港最具規模的公開考試之一,資歷備受本地及海外認可。

其兒子雖未被律政司刑事檢控,但因在考試前以不正當方法獲悉試題內容而違反考試規則, 被考試局取消全部科目的成績,日後可重考。 以上考試主要目的在篩選學生入港大,學生報考科目少,未能全面考核其中學學業成績,不是理想的中學畢業考試。 1932年2月2日,教育當局議決設立中學會考,以取代這三種考試,而中學會考仍由香港大學主辦。

在1998年母語教學制度實施及以前,超過75%的應屆考生都報考課程乙的考試。 但在1998年後至課程合併前,報考課程甲的人數逐年地增加,特別在2004年以後,大約有3成的學生都報考較易的課程甲的課程。 母語教學制度實施下的英文中學皆報考課程乙的課程,而中文中學則有各自的做法:全部學生皆指定應考課程甲/乙,或按學生校內成績決定他/她適合應考的課程。 學生的會考成績,也可用來申請職業訓練局各院校(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又或其他專上院校開辦的文憑/高級文憑、副學士先修班等課程,由於一般成績較好的考生大多會選擇修讀預科,所以這些課程相對的成績要求比較預科教育低。

學生若免試已經錄取,但還有意報考各縣市明星高中,必須先放棄免試入學錄取的學校,參加特色學校招生考試。 中華民國對於升高中考試最早的規定源於1933年的《中學規程》,當時規定中等學校學生必須經「入學試驗」方准入學。 戰後,臺灣本地學校紛紛改制為中華民國體制,單獨招生考試入學方式遂得以留存,各高中自行辦理招收新生的各項試務工作。 2022年為全新課綱的教育會考,其考試內容多以新課綱強調之素養導向為主,基礎題題數會下降,閱讀題會增加,例如:國文國學常識題數會減少;英文聽力基礎題增加、新增「跨領域」題型;數學科新增「題組題」、自然科新增「跨科」主題;社會科「純記憶題」減少,並重視圖表閱讀。

然而,個別學校容許學生以自修方式報考該校未有提供的科目。 一般而言,除兩科語文科和數學外,大部分的文法中學一般都只會提供傳統的科目供考生應考(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經濟、中國文學、會計學原理、物理、生物、化學、附加數學、電腦及資訊科技這十一科)。 例如,在香港中學會考取得C級的考生,在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將極有可能取得A或B級成績。 值得留意的一點是,報告同時強調上述結論僅在涉及數學及科學範疇的科目基本上成立,而在人文範疇的科目香港中學會考並未有較優勝的地方。

  • 於2006年以前,香港中學會考的英國語文科,提供兩個課程——課程甲(Syllabus A)及課程乙(Syllabus B),源自以前中中會考和英中會考的英文科課程。
  • 課程乙的程度較深,成績評級則等同普通教育文憑GCE O-Level水準。
  • 此舉也是要預備1996年英文科的新課程,原來的聆聽卷改為聆聽、閱讀和寫作綜合卷,不適宜再採用多種版本。
  • 例如「禮貌科」面試考生進教室時,面試委員事先會在椅子上故意放一些東西,考生必須小心地將椅子上的東西挪開,然後很有禮貌地鞠躬再慢慢坐下。
  • 事後考評局查無試題外洩,但有五人因懷疑背誦範文而被扣分。

自 2012 年舉行 HKDSE 中學文憑試以來,JUPAS 聯招八大院校的最低收生成績要求是「3322+2」,即中文、英文、數學、通識、以及一科選修科,均必須取得指定分數。 不過,多間大學今年調整了收生策略,實行「彈性收生」安排,就穿了就是即使考生的「中英數通」失手不達標,只要符合相關要求,都可能獲取錄。 1966年放寬了英文必須及格的規定,以照顧英文差幾分及格的考生。 (〈本屆英中會考學生喜訊,及格規定放寬〉,《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一頁,1966年6月29日。)中文中學會考亦有類似要求,主要分別在規定國文科必須及格,而非英文科。 於1992年5月8日舉行的會計學原理科考試,考試局在每小時100毫米暴雨下(當時沒有暴雨警告制度)宣佈考試如常進行,但因為天氣理由導致部分考生無法前往試場,更有考生於前往試場途中不幸遇上山泥傾瀉而身故[來源請求]。 雖然在會考守則明確指出颱風或暴雨警告不直接構成延考的理由(因兩者屬獨立的組織),但考試局仍決定在5月30日再次舉行一次會計學原理科的考試,而已經應考第一次會計學原理考試的考生,可選擇應考與否,但應考的話,成績皆以第二次考試作準。

會考英文

在評卷參考封面,均印有中英文的呼籲,著閱卷員「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容許本評卷參考落入學生手中」,對學生請求「應嚴詞拒絕」,避免學生當作標準答案,「以致但知死記硬背,活剝生吞」,偏離「現代教育原則」,又和「着重理解能力與運用技巧」的考試宗旨相違背。 除中國語文科及英國語文科外,其他會考科目的成績共分六級(A、B 、C、 D、 E及 F),A級為最高等級,F級為最低等級,F級以下成績不予評級(以UNCL表示)。 考評局發現此事時,已正值於中六收生程序的尾聲,除向考生作出道歉外,也為受影響的考生提供免費覆核。

聯考時代,國中畢業生向上升學仍有的瓶頸,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1987年公布的資料,全臺國中畢業生未能考入任何一間高中、高職或五專的比例達24.63%,顯示升學之路競爭激烈。 民國47年(1958年),「臺北市公立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成立,為全臺首個高中聯招制度,臺灣地區進入聯考時代,此後全臺各地高中聯招會陸續成立。 民國71年(1982年),原基宜區、桃竹苗區、台中區、彰化區、嘉義區、台南區、高雄區、花蓮區等八個地區的聯招會合併,「台灣省立高中聯招聯合命題委員會」成立,1984年,省聯完成全省統一出題,全臺自此被分為「北聯」與「省聯」二卷。 民國82年(1993年),政府修法,放鬆原本必須參加高中入試且其成績須達標的限制,開始試辦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畢業生得以國中在校成績免試分發進入高中;1996年,開始試辦推薦甄選制與申請入學制度,入學考試已非進入高級中學就讀的唯一途徑。 在考評局的成績證書背後註明,課程甲的C級成績,等同於課程乙的E級成績(即減去兩級),而政府和大部分公營機構亦承認這兩個英文課程的成績關係。 然而課程甲的成績不能銜接GCE O-Level,大部分的大學課程和部分機構也不承認課程甲的成績。

會考英文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