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祠8大分析

諸如清明祭祀、劃田資助學宮義學、纂修省志訪核人物、議立社倉、籌建義莊、義會、開創義市、建立文會,創辦學校、競選國大代表、選拔校長鎮長保長、成立消防水龍會乃至元宵活動、打更防盜等等事宜,一般都通過大宗祠管事會討論議決或贊允。 遇有族人違犯家規公德,大宗祠則採取“開大宗祠”的辦法予以嚴肅懲治。 開大宗祠時,總管事端坐於正堂,族人旁聽於堂前兩側,違者罰跪於堂前。 由於這樣,非應姓鄰村也間有乘開大宗祠之便,委託應氏大宗祠裁決事端。 明代,有應仕濂獨建縣學,應尚道家設私塾,應屏山創建善林書院。 至清代,又有應修創建西園書院,應孟義建造洞靈書院,應鼎和營建培風書院。

有應公在台灣可分為六類:一、路倒病死無人收埋。 二、墓地一帶的無主枯骨,三水流淹死人收屍。 義民爺是在生前有忠孝節義事蹟,而有應公祭祀對象不一定是好人,有些善惡不分為非作歹者,民眾居於害怕作崇或同情而加以奉祀,如受刑人、廖添丁、李師科。 豐原樂天宮重建時,須動用廟前放置無名遺骨的石窟,遂計畫將遺骨另遷到豐原第十公墓的百姓公廟中。 但當地人黃玉波認為該百姓公廟,廟小且破舊不堪,就想這些孤魂籌建祠廟,於是籌募新台幣十五、六萬,於1968年農曆七月初八破土,興建半年完成,以「群靈祠」命名,並成立管理委員會,由黃玉波擔任主任委員。 臺灣本省習俗,凡因大病住院者,在入院、出院時,會在醫院附近設香案,祭拜醫院中的先歿孤魂,稱為「院主」或者「院公院婆」、「醫公醫婆」,感謝其庇佑。

“芝英這麼多古蹟如不加以保護,二三十年後有可能全部被毀。 ”眼下,應昌金正在着手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他希望文化底藴深厚的古蹟和美好的歷史故事能夠代代相傳。 「後勁」目前所在的行政區為高雄市楠梓區,周圍被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簡稱高雄煉油廠)及楠梓加工區等石化及電子製造工廠所環繞著。 此地名稱來自明鄭時期軍屯制度,因緊鄰著後勁溪,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又在半屏山下,地勢平坦且肥沃,故農業活動發達,清代時期已形成村莊。 農業聚落型態延續到日治時期才開始轉變,先是日治末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興建,國府來台接收後改為高雄煉油廠,並成為日後石化產業聚落,使當地地貌與生活帶向另一階段的發展,也造成後勁生活環境的污染。

當時永康芝英人應公延育在刑部任職,知道申時行才高八斗,愛惜人才的他冒險用自己的官轎把申時行藏入自己轎中,躲避驗證公差,把申時行送入考場。 申時行考試及第後,為報應公之恩德,寫了“三吳文宗”的牌匾送到芝英應氏大宗。 狀元、榜眼、探花為三吳,文宗意指應公為“狀元、榜眼、探花”文化祖宗、恩師。 應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應氏始祖的場所。

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準備工作。 其中一項,就是要匡計好“份子數”,搞好籌劃。 應氏大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應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特別是在2013年聖雲宮舉辦元宵節甘尾會乞龜活動時,居民在擲筊時,出現了「立筊」,神明指示兩件事,如上所述,除了呼請後勁先祖共享宴饗之外,另一件事便是提及「反五輕運動必成功,村民須團結一致」(參見圖5),又再次證明了地方公廟與後勁反五輕運動的高度連結性。 後勁的地方公廟中,唯一沒有搬遷是福德祠即土地公廟,現址為楠梓區後勁北路與後勁西路的中間,屬於T字形路口(路沖)。

有應祠: 有應祠

祭祀後,焚燒銀紙,頂多焚燒鬼魂可用的金白錢、刈金(九金、四方金)等,廟旁所建焚燒紙錢之處亦稱「銀爐」。 然隨其信仰傳布,建築形式常不斷擴大,甚至與一般廟宇無異,甚至有加設籤詩桶、乩童者。 而有應公也常因為靈異神蹟,而在信仰中升格成正神,成為地方守護神。 中國民間信仰中認為無人埋葬、奉祀的死者,及舊時受限於宗法制度,女性(孤娘)未出嫁而亡者,或因各種意外、被害而過世者,即為厲鬼,將會無法安息而為祟,以尋求香火供養或報復。 人們對此等厲鬼深感畏懼,因此由國家或社會為其主持祭祀,藉由統一安葬、祭祀,以安撫亡靈,使生民恢復平靜。

於是就將祂們收埋、建廟,才有了散布在各地的「OO公/爺廟」。 當然這些廟宇不只限於死於械鬥的好兄弟,也有為了天災、海難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大量死亡的人民而建的廟宇。 家裡有拜拜習慣的人或許有聽過「路邊的小廟不要亂拜」這樣的警告,怕不熟悉民間信仰的小朋友亂許願卻遇上了「陰廟」,招來不好的事情。 其實所謂「陰廟」不全然如傳說中的一樣可怕,像是祭拜有應公、大眾爺的廟宇也算是「陰廟」,但這些廟宇的誕生是鄉親們的一片善心。

據祠內的《高雄市後勁福德祠整建沿革碑》記載,從《鳳山縣采訪冊》中可得知本祠在咸豐六年(1856)即已存在。 然而初期廟宇的樣貌,因缺乏相關資料,已無法得知。 不過在民國50年(1961)重新修建時,是採傳統閩南式建築風格,三開間兼帶拜亭的格局,屋頂為馬背山牆形式。 之後因廟宇老舊損壞,故在民國97年(2008)11月8日(農曆)動土整建,至民國99年(2010)3月15日(農曆)竣工。 廟旁有一紀念碑,名為「後勁先靈紀念碑」,詳細碑文如附錄,設置此碑的緣由為2012年農曆8月27日保生大帝曾降旨說明曾經埋葬在後勁公墓的先民,因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建校時而被迫遷移至他處,但一直期盼能回到後勁故居,於是請求保生大帝的協助。 故保生大帝指示廟產管理委員會在萬應公.

雖然地區設置有地方文化館-後勁文物館,展示了後勁自然生態、宗教文化、祖先等歷史文物,但或許是因設置地點位於活動中心五樓,實際上與後勁居民的生活連結很低。 在鳳屏宮旁邊是後勁黃昏菜市場,市場攤販原先都集散於聖雲宮的周圍空地,而現今黃昏菜市場的位置,事實上是鳳屏宮舊廟的所在地,但因颱風受損後,廟方決議重建後改遷至現址。 如前所述,老菜市場攤販在聖雲宮重建時而多半搬遷至此,隨著市場攤販的遷移,後勁人活動中心亦隨之轉移至鳳屏宮周圍,原先聖雲宮周圍商家繁榮的景象就因此沒落。 經訪談了解攤販之所以不願意回原地,一為攤販與顧客群已形成固定購買路線,沒有再次遷回原地之動機;二為現有地點緊鄰學專路,交通較為方便,而且鳳屏宮廟埕腹地較廣,相較於聖雲宮周圍街道較為狹窄,不易停車購物,故無法吸引攤販回流。 尤其是在聖雲宮新廟重建時(1990年~1995年),保生大帝被安奉至鳳屏宮祭祀時,進而帶動副境主廟鳳屏宮神農大帝的香火更為興盛。

芝英作為應姓古村,更為應氏第100世孫的他所關注。 自晉代汝南郡應氏第46世祖,應詹遷居芝英至今有1670餘年歷史,為南宗應氏第一世祖,各代祖宗給後人傳下古樸民風、肥沃良田、參天古木、青山綠水的環境。 ”為訪祖探幽,應昌金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8月份廣東南社之行,卻有了意外收穫。 在其他應姓古村,老應收集了他們的村譜,發現他們與芝英應氏祖宗有血脈聯繫,證實芝英是江南一帶應姓的發源地。

“雖然隨着天災人禍,芝英的古建築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但現存的可修復的要比南社多一半以上,而且宗祠的建築工藝難以相比。 ”應昌金説,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廟、里巷、牌門等構成,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這些在芝英也是俯拾即是,可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現在,別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芝英連市重點文物都不是。 從明清至民國,芝英有應氏祠堂72幢。 上進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兩進一般空着,作聚會之用。

有應祠

9台南四草大眾廟:鎮海廟,廟後有大塚,掩埋靈骨無數。 這些靈骨的來源有四,一是在各戰役中,戰死於北汕尾島,台江的兵民。 四是停棺於四草湖,待運回大陸而末運的棺木。 這些靈骨的遊魂甚多,四草居民為防範遊魂作崇,乃迎安平萬善堂大眾爺,分香來此建廟鎮壓。 鬼的種類:人死為鬼,但因死法不同及有無處理或祭祀又分為三種,一是厲鬼:非自然死亡且得不到任何處理或祭祀,靈魂飄蕩無所依歸,會作崇給人使人不得安寧,若得到處理即可變成有應公,即有求必應的鬼魂。 二是祖先:不管死法如何,只要有後代子孫祭祀,屍體得到處理,靈魂就得安寧,且會庇祐子孫,即家中供奉的公媽。

有應公的祭祀,多於死者骸骨發現或罹難處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謂陰廟,部分並結合墓塚、骨灰罈或金斗等祭拜。 在古時,生前有官職、爵位、封號者,枉死之後亦視為神明,不被視為有應公;另外過世以後,經天子、朝廷或諸侯追贈封號者,則脫離了有應公,成為正神。 今日國體共和,已無帝王敕封,如經上蒼或地方大廟主神敕封,則會升格稱為某某將軍、某某元帥、某某千歲等。 祭祀陰界神明的廟宇,如城隍廟、地藏庵、東嶽殿、閻羅宮等,為神廟而非陰廟,兩者不可混淆,亦不可相提並論。

有應祠: 神明也開藥單!「眼科看媽祖,內科看保生大帝」民間信仰求籤抓藥,讓醫大生反思這件事…

「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責任就落到主政者或社會大眾上。 現在看施公祠,雖然顯得有些窄小,但在遷建的當時,這地段可是屬於繁華的街市之中,猶如台北的西門町鬧區一般。 再從高高的院牆,左右有廂房,正殿前尚留有小小的中庭,格局方方正正,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整體而言,雖然沒有華麗豐富的裝飾和特殊的建築構造,難得的是它承繼了三百多年來不間斷的香火,保留下台澎地區的唯一。 登錄種類:祠廟公告1985年11月27日參觀費用免費詳細登錄資料開放08:00–17:00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

「反五輕運動」與後勁地方公廟的連結起源自萬應公. 有應公廟,1987 年7 月,反五輕運動初起時,一位住在金田里的婦女因身染病痛,去萬應公廟擲筊問神意。 結果連擲兩次,筊杯竟然掛在供桌邊圈,出現此神蹟後,後勁民眾請當年的爐主陳財,在鳳屏宮內擲筊請示神明,當問到「是否要後勁大團結,堅決反五輕」時,連續得到九次的「聖筊」。 飽受長期污染的在地居民,得知此一運動獲得神明支持後,提振了反五輕的信心而紛紛響應。 後勁地方公廟與社區之間,除了延續著農業社會信仰中心的傳統,也是居民團結與動員的力量,如同後勁人最為人所知的「反五輕運動」,自民國76年(1987)開始,一直到民國104年(2015)中油關廠而落幕,寫下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重要的篇章。

有應祠: 台灣美食網

一般而言,對於這類無主孤魂蓋以有應公稱之,或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嗣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等;女性則名為有應媽,澎湖本地多以夫人媽、姑娘、姑婆等名之。 有應公廟是現代臺灣民間對一般無祀祠的通稱,此名源自「有求必應」,《臺灣文化志》中卷:「相傳奉祀香火以慰藉其孤魂者,則祈願所求之事,必有所應。(因廟楣必揭掛「有需必應」之匾,故稱為有應公。 )」清代官方祭祀有應公每年凡三祭,即清明日、農曆7月15日與10月1日。 但現大多數有應公的祭祀多於集中於7月普度時進行。 傳說自此以後,在地人討海遇到危難時,經常會碰到十八王公顯靈相救,於是集資建廟奉祀,小祠建成之後,顯靈的事蹟愈多,信眾也慢慢擴及整個北海岸,終而成為北台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有應公廟。 余玟慧,《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頁171。

有應公是有應公廟所祭祀的對象,祂們是沒有子孫供奉、不知姓名的枯骨,由於清代至台灣拓墾之移民,或因水土不服,或疫病、械鬥等各種因素客死他鄉,死後草草埋葬,日久容易曝露,墳墓經風雨沖擊損壞,枯骨四散各處,人見之恐懼,害怕無緣鬼魂作祟而建祠奉祀。 不同稱呼中又以有應公、萬善爺的稱呼最為普遍。 台灣有應公廟非常普遍,大部分規模皆很小,多於骸骨發現或罹難處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謂陰廟,一般而言多無廟門,也無門神,門楣上常懸掛有紅布,題有「有求必應」字樣。 屋脊亦不做鴟尾等雕飾,與一般廟宇不同。 然而部分廟宇因信徒眾多,建築形式常不斷擴大,甚至與一般廟宇無異,而有應公也常因為靈異神蹟,而在信仰中升格成正神,成為地方守護神,例如客家人信仰的義民爺。

  • 然而,應姓卻是永康市的大姓之一,尤其在芝英街道一帶,應姓占人口的絕大多數。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再從高高的院牆,左右有廂房,正殿前尚留有小小的中庭,格局方方正正,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整體而言,雖然沒有華麗豐富的裝飾和特殊的建築構造,難得的是它承繼了三百多年來不間斷的香火,保留下台澎地區的唯一。
  • 因其無後,斷以遭冤強死,無法在另一個世界安息,往往會回到活人世界以威嚇恐怖手段,求覓飲食及供養或復仇洩恨。
  • 這些資金均由各宗祠資助,希範意義是希望子孫後代都能像范仲淹一樣人人做好事。

陰廟的格局多半較小,往往可見於江邊山畔,險阻之處。 另外焚獻的紙錢也常是「銀紙」,而非一般祭祀神祇使用的「金紙」,除了亡魂可用的刈金(或四方金、九金)、金白錢等。 此類的廟宇可能會配祀土地公,有墓旁土地神之意味。 民眾通常為了避免冤魂於地方作祟,若依照遺體的發現或處理方式,可分為水流公廟(發現於海邊或河岸)、金斗公廟(用金斗甕裝盛)、大墓公廟(建墓祭拜)等。

許多新莊地區信徒,如遇爭執無法決斷時,常到此詛咒發誓,以示己之清白。 若受到委屈,也常常會到新莊地藏庵來投訴於文武大眾爺、董大爺。 有應公在民間信仰中神格相當低,指一般無主孤魂野鬼,被收容祭祀,因有應公各地形成背景不同,名稱特多。 如聖公媽、萬善爺、七王爺、六義士、十八王公、水流公。 百姓遇到惡疾不順時,也常以為是犯沖厲鬼,因而勤加祭祀以防鬼害。 日治時期大正3年(1914)廟址(媽宮澳東街、今署立澎湖醫院處)被徵用闢為醫院院舍,故與海壇館一同遷建於中央街今址,神像初置於海壇標兵之伙房供祭祀(即現址),復由施琅部屬之後代項秀明於是年重建。

有應祠

芝英古建築連成一片,往往一個曬場、池塘周圍就豎立着四五個雕樑畫棟的宗祠。 大宗祠堂裏本來還有一塊“日見天顏”的牌匾,與“三吳文宗”同樣有名,説的是應氏一太公在朝廷為官,每天喊“上朝”“退朝”,所以“日見天顏”,非常有意思,但現在已不知所蹤。 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弄堂中,滿眼歷經滄桑的古建築,應昌金無不如數家珍。 他介紹説,芝英現留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紫霄觀。 據永康老縣誌記載建於南北朝梁大同年前,至今有1460餘年歷史。

目前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巿)定古蹟。 所以現在所看到的施公祠其實是二合一的「連體廟館」。 本祠於民國三年遷建迄今業已超過九十年了;期間,繼任管理人項炎奐先生曾於民國五十九年和八十年整修過兩次,目前已被文建會列為三級古蹟,民國九十三年因內部已殘破不堪,由時任管理人項忠信先生主持,依原樣再行重修。 在北海岸的十八王公廟更是出名,當然不只是肉粽賣得好,祂的靈驗和傳說也十分有名。 十八王公廟祭祀的是清朝同治年間,一艘船遇上了海難,船上十七人都遇難,只有一條狗活了下來,當北海岸的居民發現這艘船後,便把十七人的遺體都葬在一處,沒想到那隻狗也跟著跳了進去殉葬,因此尊稱為「十八王公」,還立了一隻巨犬雕像,成為著名景點。 在華人傳統觀念裡,死者需要生者祭祀才得以安息,要不然祂們就會成為厲鬼來報復,可是械鬥大家都打成一團,各個族群的屍首混在一起,有的因為無法辨識,有的是沒有親屬來收屍,那怎麼辦呢?

有應祠

南社是一處在地圖上遍尋不着的地方,古村落卻頗有名氣。 它隸屬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村內古建築眾多,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社名揚海內外,每天有數千人蔘觀,門票每張50元,收入可觀,當地村民均領工資,我慕名前去看了以後很有感悟:“呀,我們芝英不是也有這麼多古建築嗎? ”回到永康後,應昌金花3個多月時間遍訪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弄清楚族譜記載及口耳相傳的每一處古蹟記載,發現“未經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的南社與芝英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豐原的客家族群在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的閩客械鬥後,遷移到東勢避難。 在2011年報導時,豐原的陽廟、陰廟或商家在鬼月大肆祭拜的風俗已減少,部份超市也少見搶購祭祀用品的人潮。 秦漢以前,閩族和閩越族有自成體系的巫術與神鬼崇拜,閩越國滅亡後,閩越人的神鬼崇拜大多消失,個別神靈如武夷君、太姥等融入遷徙入閩的漢族神鬼崇拜中。 漢代以後,福建境內的神鬼崇拜十分龐雜。 主要由這樣幾部分構成:一是閩越族固有的神鬼;二是閩越國的王公貴族被奉為神靈;三是當地一些巫覡去世後演變為神仙;四是若干隱居福建的漢族方士去世後被奉為神仙;五是早先入閩且有功德於民的漢人名士或名將死後被奉為神靈;後來漢族的神鬼逐漸占主導地位。

  • 康熙58年(1719)《鳳山縣志》所載「慈濟宮:一在鳳山上莊。一在硫磺水莊。一在半屏山後」。
  • 現在,大家生活富裕了,許多地方開始修村志、宗譜,作為應氏後人,應昌金也對應姓的來源產生了興趣。
  • 如有應公廟、萬應公廟、萬姓公廟、萬緣公廟、萬靈公廟、萬義公廟、萬善爺廟、大眾爺廟、百姓公廟、眾姓公廟、萬善同歸廟等(「公」、「爺」等字可用「媽」、「婆」等字替代)。
  • 而後河南平頂山市古應國墓考古組組長、考古專家王龍正博士來芝英對應氏後裔進行了考察。
  • 大宗祠管事會在族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 “古應國是兩週時期中原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
  • 新廟空間包含正殿、鐘鼓樓及廟埕,屋頂為重簷歇山式,格局是兩殿式。

花生、菜脯,加上香菇與魯肉,平凡的組合卻是出奇的好味道,旅遊北海岸必買好伴手。 地圖上一目瞭然的古蹟,應昌金可沒少花工夫。 有時候,一個古蹟的具體位置、準確稱呼,往往要折騰好幾天。 “景宗公祠”在“文革”中被毀,誰也説不清準確位置,應昌金花了一個星期,才從一位敬老院的老人處打聽出確切方位。 “瞭解古蹟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再不進行搶救發掘,等這些老人去世,日後恐將逐一失傳。 ”應昌金説,每個宗祠裏都掛有各種牌匾,而且每塊牌匾都有美好的傳説。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