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5大著數

多元:強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有機會接觸與自己背景、經驗不同的人,挑戰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學習、瞭解並尊重彼此不同所帶來的轉變與成長。 互惠:強調互相教導學習,提供服務者協助被服務者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幫助其成長,被服務者也幫助服務者瞭解社會問題癥結所在。 它的哲學核心要素是「互惠」,也是這個「互惠」的理念才將服務學習提升到哲學的層次。

服務學習

由管理層、教師、職員及學生組成一個統籌小組,專職負責服務學習的教育,定期召開會議,清楚界定各人之職責。 甲、 設立或聯絡與「服務學習」有關的學生組織如制服團體、社會服務團等。 「……為所有學生提供終身學習所需的重要經驗,並因應個別學生的潛能,使能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發展,成為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公民,為社會、國家以至全球作出貢獻。 「服務學習」正好配合這個方向,為學生提供多種的學習經歷,這些經歷可以配合各學習領域的學習,也可以藉這些寶貴的經歷培養他們的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 也可以配合「全方位學習」,以豐富學生切身體驗的學習,從而達致全人發展。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以包容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內容、處理內容的範圍和深度,並可靈活地採納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方式,以切合不同學生的需要。

服務學習: 「服務」與「學習」的關係

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公民素質,培育他們成為社會上的良好公民,回饋社會。 本年度,學生曾探訪老人院、獨居老人、智障人士及病院,並與不同機構合作,進行綠化社區計畫,除了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外,還促進社會的和諧。 03年8月至04年1月的社會服務總時數為2549小時,參與師生總人次為1140人,受惠對象的總人次為2160人次。

評估的結果,可提供資料讓學生改進學習,也讓教師可以檢討和改善教學。 老師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家長、教職員及有關人士提供有關服務學習的資訊及宣傳服務學習活動,如通訊、通告、告示、展板、橫額、小旗幟等,也可以在內聯網或互聯網發放消息。 教師宜與合作機構商討有關實施服務的時期及服務的次數。 在服務時間方面需考慮學生的課程與社區機構的需求,安排數天、數週、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服務。 一般而言,開始實施服務學習的時候,服務時期適宜較短,以便能作及時的檢討及改善。

服務學習: 服務和學習有什麼關係?

1989年11月國家青年議會成立,目的是增強青年人對社會的歸屬感及貢獻。 議會的其中一個部門是負責統籌服務學習,該部門於2000年1月成立。 議會將服務學習視為學與教的一種模式,認為服務學習能促進青年人對社會的承擔,故致力舉辦工作坊、講座、研討會等訓練老師及教育工作者,將服務學習帶到課程中。 近年來,不少學校已逐漸發展服務學習活動,將之視為學校的主要關注事項。 服務學習之定義多元而分歧,而「服務」與「學習」二者關係與比重亦有不同類型。 例如,學校提供一般的志工活動,偏重服務工作,但是服務內涵與課程多無關,也少有、甚至毫無教師或督導在服務過程中提供相關指導與反省。

服務學習

教師可以按不同的課程內容及目標,修訂以下各評估表格/問卷的內容,或自行設計問卷,以切合不同項目的需要。 有以學科為本的活動,有以學會形式推行如圖書館學會、環保學會等,有以訓輔小組推行的計畫如大哥哥大姐姐、領袖生及升學及就業輔導等,亦有如童軍、紅十字會等各個制服團體的服務學習活動。 學校的服務學習活動不乏探訪,探訪對象包括長者、病童、弱智人士等,亦有為長者清潔家居,安排活動給傷健人士等。 一些學校設有親子義工計畫,邀請家長加入義工隊,讓家長與年紀較小的學生一同參與義工服務。 有關學校推動服務學習的實際情況,請參考本網站的「示例篇」。 按照二零零三年的教育發展計畫規定,在將施行的學分制計畫中,學生須要在畢業前修滿指定的服務時間和學分,才能畢業。

1984年首次全國服務學習調查顯示,27%有提供服務課程的高中學校中,有9%有服務學習的課程,課程也結合了正規課程。 到1999年的全國調查結果顯示,83%提供服務課程的公立高學校,有49%提供服務學習的課程。 以12年制中小學教育(K-12) 來看,有64%的公立學校學生參與由學校安排或組織的社區服務活動,其中32%的學校將服務學習活動融入學校課程中,應用在各級及各個學習領域中。 資料顯示有83%提供服務學習的公立學校,有給予課程負責教師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程度的支援 。 1999年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暨快速反應調查系統 顯示,約有12,605,740名學生參與服務學習。 此外,不少大學也設有服務學習課程,作為畢業前的必修科;社區組織及機構亦提供網上資源供參考。

服務學習: 【活動轉知】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團隊競賽及運用單位表揚計畫」(公告截止至111年12月20日)

「服務學習」正好提供一個很好的門檻讓學生在自己社區的真實情境,應用所學的技能與知識。 透過服務不同階層、不同需要的人,使學生更能接受不同文化的差異及個別差異、藉此提升個人、社會及公民責任感,使他們對社區更投入、更關注,從而提升德育及公民素質。 也使他們更願意奉獻自己,服務他人,加強他們對社會服務的意願,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工作的認識和培養對工作的正確態度。 「寓服務於學習」這個詞彙在1984年被正式採用,義務工作發展局向學校推廣「寓服務於學習」的意念。 該局進行了學生從服務中學習的研究(義務工作發展局1982,1983),又為學生及教師舉辦講座、研討會和工作坊、出版手冊和教師用書,以及資助「寓服務於學習」的計畫。 為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及提升學生學習效能與質素,美國聯邦政府訂定各種法案和教育政策。

  • 此外,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校內組織,如校友會,家長教師會等籌募經費。
  • 另外,《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估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
  • 志願服務已普遍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新策略。
  • 全方位學習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這有助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 在正規課程上,學校安排2節宗教教育科作反思和分享,並邀請社工分享。

學校名稱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項目目標 (與「國民身份認同」有關之目標) 聖匠小學 韶關山區考察團 到韶關山區小學考察並贈送物資。 教師可於《資源篇》中的《反思題目》內選取合適的題目供學生反思,撰寫他們自己的心得。 另外,《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估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 而評估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反思活動宜配合服務學習活動,使學生能透過服務學習經驗及反思,加深對課題內容的理解且更明白課題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

我們除了在初中增設種植課,以給予同學體驗綠色生活的的機會之外,更與本地大學生合作,製作與「樂齡科技」相關的概念產品。 同學更可藉著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關注長者們的生活日常,從中培養同理心。 將服務學習的元素加入適當的學科/學習領域中,例:將服務學習連繫到一系列的寫作活動,如活動後的反思或給老公公/老婆婆的慰問信等。 1.為經濟弱勢家庭青年者(領有政府核發之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須提供身分證字號並檢附個人資料使用授權同意書(如附件1)。 (四)針對經濟弱勢家庭青年、原住民族青年、新住民(子女)青年,得衡酌實際狀況優予補助,以兼顧資源分配之平衡性。 (一)至海外國家、地區或機構,提供志願服務計3個月(即90天)以上,且不跨年度執行,並於該年11月底前完成服務。

服務學習

故此,「服務學習」對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有極大的幫助。 服務學習」,就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也就是在「服務」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效果,同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提的「從做中學」。 並由教師、主任、校長或邀請校外嘉賓如受助機構負責人、區議員等頒發獎狀、服務時數證明書或頒發由服務機構所發出的證書、感謝狀或紀念章。 而參與嘉許活動的對象可以是教職員,家長、服務對象、社區領袖、機構負責人等。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中國連州之旅-學生服務及農村生活體驗計畫 與連州青年探訪小學、到連州與農戶一起生活、探訪孤寡、貧窮老人。 據文獻記載,「服務研習」一詞最早是由經過美國各級學校的推廣發展後,衍伸出許多的解釋和做法。 而在台灣比較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由學校與社區結合,共同協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能去服務他人,並且在服務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成長。所以服務-學習是學校教育的一環」(林勝義,2002)。

而根據民政事務局統計,現時本港11個制服團體共有約12萬名會員。 3.為新住民身分青年者(包含本人或其子女),須檢附戶籍謄本影本1份(以戶政事務所提供「記事不省略」之戶籍謄本或新式戶口名簿,如有註記本人或父母已結婚登記並載明本人或父母一方外籍配偶之原生國籍)。 (二)同一計畫,如已獲教育部或本署其他專案經費補助者,不得再依本計畫重複提出申請補助。 重複申請經本署查證屬實,取消補助 資格,原補助經費須繳回撤案。

老師可以選擇利用不同機構所提供的教材進行施教或自制教材。 教材可包括閱讀資料、討論題目、工作紙、反思題目等。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透過服務學習而能達致的教學效果有很多,一方面既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亦可提升其公民責任感(詳見《理念篇》《服務學習的價值》)。 在1981年,義務工作發展局將「寓服務於學習」 引入香港。

然而光是叫我們的學生奉獻時間和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希望利用賣旗這個社區服務活動作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學生們需要漸漸地加深對服務經驗的分析,從而加深對服務經驗的體會。 至於服務次數方面,也同樣要按課程與機構的需求去作決定,可以是固定的安排,如每一、二週服務一次或以課外活動的方式,或由學生自行決定服務的時間。 學校可以選擇成立服務學習小組(或同類組織)推動服務學習活動。 也可以與其與他校內的組織,如公益少年團、學生會、家教會等配合推行服務學習。 價值觀是學生發展的外顯或內在的信念,是行為和決策的準則,而態度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

另外,透過參與非本地的服務學習計劃,同學不但能幫助弱勢社群,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及異地的風土人情,更可提高他們策劃、組織及應變能力,在行程中亦能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 書院以「培育同學承擔社會責任」為其中一項重要使命,特別鼓勵同學參與社會服務計劃。 而「服務學習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服務他人,並從服務中學習的意思。 感謝「香港順龍仁澤基金會」及「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令書院同學有機會到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台南及中國內地為當地有需要人士傳遞愛與關懷。 您的熱心襄助,讓理大得以將服務學習提升至更高水平。 我們透過舉辦更多富影響力的項目、發掘新的服務地點及擴展服務規模,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學習機會, 並為他們提供持續發展的渠道。

嘉許活動能使學生為他們所作的事而感到自豪,且能增強他們的自尊感,使他們更願意於日後繼續參與服務學習活動。 此外,嘉許活動能令服務學習活動為人所知,有助日後招攬新的會員、增加社區的支持,甚至帶來新的贊助。 《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鑑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如:「教師觀察整體學生表現評估表」、「與參與教師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與參與學生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等。 而評鑑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意見調查表:教師可參考所有有關人士的意見調查表,包括學生、教師、義工及受助機構等以評鑑服務活動過程的優缺點及對整體學生的素質有進一步的了解。

(一)配合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推動,結合非營利組織及大專校院資源,共同發展青年長期志工服務機會,增進青年國際關懷之實踐力。 這次的行程伴隨著很多未知因素和變動,從一開始不確定小孩是否放假,後來的天氣問題導致行程上有很多改變,到最後順利地完成所有服務,我真的很有幸能參與其中,從策劃和執行活動的過程中學習,並認識到雲南大學的朋友。 另外,大矣勒村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人類要怎樣與大自然共存。 他們的祭祀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就是對大自然 的敬畏和尊重。 他們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巧妙地運用天然資源來生活,達致永續的發展方式,而這種 生活方式卻已經在現代城市慢慢消失。

「寓服務於學習」以結合社會服務和學校課程的形式出現,用以嘗試「衝破現有的各種障礙,將課堂和社會服務合而為一」(義務工發展局,1981)。 服務前,透過各機構之服務需求做行前培訓,讓學生在服務前更了解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使有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達成服務目標。 :透過計畫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教導他們在目睹家庭暴力時如何向外求助,並學習保護自己,和如何適當地向父母表達困擾情緒;向社區推廣預防家庭暴力、建立和諧家庭的訊息。

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共同設立「專責工作小組」,策畫課程內容及評估,安排社區 / 社會服務,作出行政安排及協調,安排及分配學科老師和機構社工的角色。 由香港小童群益會和學校討論服務活動的進行程序,並製作活動和反思工作紙。 首先會舉行學生簡介會,由社工介紹內容,老師跟進分組安排。 至於服務則由社工負責聯絡服務單位,老師協助帶隊外出。 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良好公民,政府致力發展社區參與活動。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