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家詳盡懶人包

此外,目前臺灣健康檢查或社區整合性篩檢盛行,常常有人經篩檢得知感染幽門桿菌但是卻沒有臨床症狀,因而對於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產生疑惑。 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大部分無症狀的感染者多處於此一階段,經年累月個人依不同速率依循多階段 Correa 過程演進,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人會引發潰瘍,少數人可能最後發生胃癌。 人體胃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來進行食物分解及消化,這個機制可同時將經口進入的有害病菌除去,胃黏膜本身也有保護的機轉。 慢性胃黏膜發炎可能導致腺體萎縮、消失、組織轉化,產生癌前病變;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高危險因子,有9成的胃癌都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並除菌治療,是防治胃癌關鍵。

  •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1983年兩名澳洲學者在刺胳針(The Lancet)學術期刊發表,在慢性胃炎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學者們也自己進行人體試驗,證實將幽門螺旋桿菌注入胃內可以造成胃黏膜發炎。
  • 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方法,病患把含有碳十三的尿素喝入胃內,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我們測定病患呼氣的碳十三量,可以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
  • 農委會表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溫度上升,病蟲害增加,才會導致農藥用量大增,除了要更嚴格把關外,也感受到極端氣候下,農民的無奈。
  • 慢性胃黏膜發炎可能導致腺體萎縮、消失、組織轉化,產生癌前病變;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高危險因子,有9成的胃癌都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並除菌治療,是防治胃癌關鍵。
  • 李宜家教授目前擔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以胃癌為例,李宜家教授以積極篩檢和治療台灣民眾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致力於胃癌的一級和二級預防與治療。 李宜家醫師現任台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主持人,也積極從事馬祖、彰化縣胃癌篩檢與預防,也擔任台灣全國乳癌、口腔癌、大腸癌篩檢監測計畫的主要協同研究人員。 除了幽門桿菌可能造成胃病之外,民眾仍需避免醃製、過鹹、不潔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含有亞硝酸鹽對胃部健康有害,也應多吃新鮮蔬果,其中含有β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對胃壁有益。

李宜家: 李宜家

澳洲雪梨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表示支持,中國駐德使館外,也有群眾舉起白紙高喊習近平下台。 新冠疫情雖在歷經3年後漸漸進入尾聲,台灣國境也終於解封了,然而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卻仍餘波盪漾,別說各行各業大多還沒緩過來,…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高雄鼓山區一個晚上接連2起小客車誤闖輕軌事件,分別發生在晚間6點多及晚間9點多,一位駕駛酒駕開上輕軌,輪胎卡在泥濘中無法動彈,另一位駕駛疑似路況不熟,輕軌人員以鷹架棧板協助車子脫困,好險現場沒有人員受傷,詳細情形連線記者陳俐臻。 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可以說是「想大、大不出來」的一種感覺;如果還帶有血,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覺得頭暈,上廁所發現全是黑色糞便,內視鏡檢查發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經過快速尿素酶試驗,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況康復。 李宜家說,消化性潰瘍若拖著不治療,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出血、穿孔,或出口阻塞等併發症,最嚴重者就可能導致胃癌。 但很多有慢性胃炎者,可能自行買胃藥緩解不適,或就醫時醫生僅說「發炎」,卻沒有追究原因,沒有對症下藥。 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慢性胃炎可能產生上腹不適,嚴重者會產生消化性潰瘍,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藝人賀一航在6月3日因大腸癌病逝,這個連續11年蟬聯國人罹患癌症比率的榜首癌症,其實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都可以達到8、9成以上。 而比起不停便秘、拉肚子的「自我診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則提出「裡急後重」,才是判斷大腸癌最準的症狀。

李宜家: 健康勝過財富

王女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聲音越來越沙啞,且脖子也有變粗的趨勢,便前往醫院進行詳細檢查,這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了癌症。 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多症狀,但事實上95%的大腸癌都是息肉變成,如果已經長成3公分以上的大息肉,因為開始有血管增生、惡性變化,其實已經算是癌前病變,如果能在這時候就切除,那當然就是「沒事了」,只需要定期追蹤,也不用做任何額外的治療。 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桿菌,因而臨床上較難使用血清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確診。

台大醫師提醒,肇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發炎應對症下藥,別只吃胃藥,以免增胃癌風險。 劉志銘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方式與飲食習慣有關,共食、共杯、飲水、生食等都會引起,特別是家戶內傳播,此外一親等內的家屬有的話也都是高風險族群。 因此建議一般民眾若平時上腹部不舒服、「胃鄒鄒」、脹氣建議可刪減幽門桿菌,現階段醫生評估50歲以上或是一親內有胃癌家族史者健保可提供做胃鏡,就可同時檢測幽門桿菌,年紀輕的民眾則消化道不舒服也建議可以自費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消除幽門桿菌,就越能預防胃癌發生。 從連江縣立醫院醫師開始、院長直到衛生局局長,一直都在連江縣服務的縣長劉增應觀察,一直以來胃癌、肝癌就是馬祖民眾健康最大威脅,一直希望可以改善民眾健康,如今透過篩檢與投藥,幽門桿菌感染率從原本七成,降低到只剩一成,比台灣平均還要低,這不只是連江的經驗,也可能成為全新類減少胃癌的威脅,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李宜家說,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傳染方式是經口傳染,包括不乾淨的飲水、食物、唾液,也有家庭群聚感染的現象。

李宜家教授目前擔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也從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專長是癌症的篩檢與預防,特別強調以人群為基礎的癌症篩檢,以及預防醫學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特別是對於食道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

雖然幽門桿菌感染是主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抽煙、酗酒、壓力、以及非類固醇消炎劑(止痛藥)或阿斯匹靈之使用,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若再加上幽門桿菌的感染,消化性潰瘍的風險會更增加。 典型的症狀為上腹部感到疼痛,其他常伴隨的症狀有腹脹、溢酸等等,不舒服可發生於空腹或進食後,有時會半夜痛醒。 所以李宜家建議,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注意家族史,再來是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少糖少燒烤、多吃蔬菜,而且要戒菸,50歲以上還要注意每2年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有異常就要做大腸鏡篩檢,這樣幾乎可以完全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此法因為僅需採集糞便因而簡易安全,適合社區一般民眾大規模篩檢。 今年 70 歲,今年逐漸出現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的症狀,家人發現其皮膚缺乏血色身體虛弱,遂送至門診就醫。 就診時醫師理學檢查發現眼結膜已有明顯貧血現象、上腹部觸診有硬塊,安排胃鏡檢查發現為進行期胃癌。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農委會表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溫度上升,病蟲害增加,才會導致農藥用量大增,除了要更嚴格把關外,也感受到極端氣候下,農民的無奈。

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盛行率隨地區開發程度略有不同,台大團隊針對台灣地區未曾接受過除菌治療的民眾調查,估計大約有30%左右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在過去我們對此細菌不太瞭解的年代,有許多病患因為反覆發生併發症而接受胃切除手術,而現在我們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來根除幽門桿菌,顯著降低胃病及併發症的發生,兩位學者因為這個發現而於 2005 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曾因心肌梗塞於冠狀動脈放入兩個支架,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胸悶情形控制良好。 但是有時覺得上腹部不太舒服,就診時跟醫師詳訴他那種不舒服感覺好像跟心臟痛不太一樣,遂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切片檢查並未發現惡性細胞,但是有幽門桿菌感染。 今年 65 歲長期膝蓋疼痛,醫師曾建議置換關節,但是想到手術就害怕,不知不覺止痛藥就服用了 1 個月,膝蓋疼痛較為改善,但是胃好像伴隨有點不舒服。

民眾透過胃鏡、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檢查,就能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蹤跡。 根據台灣胃癌地圖,李宜家說,雖然近年來胃癌發生率有逐漸下降趨勢,台灣部分偏鄉地區仍呈現「紅通通」一片,胃癌發生率普遍較高,馬祖近年因台大深耕防治,情況已經轉好,但可推測其他胃癌發生率高的偏遠地區,民眾的幽門螺旋桿菌帶菌率應該偏高,應該積極進行胃癌防治。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0日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主因,早期染菌可能發炎、消化性潰瘍,又以偏鄉帶菌率較高。

李宜家

台南市環保局要招考清潔隊隊員,上午舉行負重考,男女生各要揹15公斤跟揹8公斤的沙包進行折返跑,過程中,不少人都跌跤,但還是站起來奮力完成,就為了能通過考試,有份穩定的工作跟收入,環保局表示,這次報考的… 选字时要避免多音字、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的词出现,并且注意音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 起名时要避免结构、部首相同,名字笔画不宜太多难写,笔画不能太悬殊,要平衡。 字义应构思新颖、寓意美好,不宜盲目跟风、不辨性别、词义不雅或使用避讳字。 李宜家指出,碳13呼氣一次成本約1000元,14天的治療藥物約600元,也就是說,僅需要1600元的成本,後續可以省下若罹患癌症的化療等龐大醫藥費,成本效益非常大。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李宜家

而要判斷是否有大腸息肉、或是早期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確認到底是息肉還是腫瘤。 「侵入法」乃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也可進行細菌培養以了解其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 若只是用緩解胃部不適的質子幫浦抑制劑等胃藥抑制胃酸,根據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會繁衍得更「快樂」,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反而更高。 不過,他指出,胃癌是可以預防的,研究指出,超過八成的胃癌都是由幽門桿菌和螺旋桿菌感染引起,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來看,若根除幽門桿菌,每年可以減少77萬名胃癌發生。

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方法,病患把含有碳十三的尿素喝入胃內,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我們測定病患呼氣的碳十三量,可以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 劉志銘表示,胃癌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死因,台灣自2000年至今,每年都是3500到4000人左右的胃癌發生人數,雖然台灣人口老化,分母變小雖胃癌發生率會下降,但胃癌發生總人數不減反升。 但一般人常用自我判斷症狀來檢測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其實那些自我檢查,大多都太廣泛了,比如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太多腸道疾病都會有這些問題了。」李宜家說,還有大便變細的「細」,其實太主觀,有時候肉吃多一點,大便就細了、纖維吃多一點,大便就粗了,根本不算症狀。

今年 28 歲,高中時代每逢考試上腹部就容易悶痛,無論吃飽或是空腹都有上腹不適的情形。 多年前念大學時也曾經接受胃鏡檢查,胃部僅僅有點發炎,曾服用一些制酸劑似乎有效,但是無法斷根。 然而,醫師經過切片檢驗發現病因為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幽門桿菌)感染,經過除菌治療後,不舒服偶爾仍會發生,但是程度已大為改善。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教授林肇堂、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的研究團隊,從2004年即深入馬祖,廣邀馬祖民眾吹氣篩檢幽門螺旋桿菌,並對帶菌者做除菌治療。 經多年追蹤發現,只要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可將胃萎縮發生率降低超過7成,且降低5成胃癌發生率。 李宜家表示,六都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率會比較小,因都市化、衛生習慣較佳,且比較有機會接觸醫療資源,增加除菌機會。

制酸劑、組織胺-2受體拮抗劑、質子幫浦抑制劑皆可抑制胃酸幫助潰瘍癒合,但若帶菌者未根除細菌,停藥後大多數都會復發,相對地,根除幽門桿菌可以有效降低潰瘍的復發。 在胃潰瘍病例中,有少數外觀為良性潰瘍者實為早期胃癌,應聽從醫師指示接受胃鏡追蹤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於 1983 年澳洲學者馬歇爾及華倫在 TheLancet 學術期刊發表在慢性胃炎中可以發現此菌,兩位學者也使用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自己進行人體試驗,證實將幽門桿菌注入胃內可以造成胃黏膜發炎。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1983年兩名澳洲學者在刺胳針(The Lancet)學術期刊發表,在慢性胃炎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學者們也自己進行人體試驗,證實將幽門螺旋桿菌注入胃內可以造成胃黏膜發炎。 以台灣來看,目前成年人的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1.4%,預估台灣人成年人有590萬人有幽門桿菌感染。

台大醫院今天舉辦「胃癌防治新26準則榮登Gut醫學雜誌期刊」記者會,包含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台大院長吳明賢、連江縣縣長劉增應,以及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秀熙、內科部教授李宜家醫師、消化內科醫師劉志銘均出席。 經口傳染是幽門桿菌的主要傳染方式,包括不乾淨的飲水、食物、唾液,也有家庭群聚感染的現象。 一般來說,幽門桿菌的感染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其盛行率隨地區開發程度略有不同,我們針對臺灣地區未曾接受過除菌治療之民眾調查,估計大約有 30% ~ 40% 感染幽門桿菌。 大陸杭州有1名35歲的王姓女子,因為平時上班過於忙碌,導致養成了經常熬夜、半夜才睡覺的壞習慣。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