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紀念詳細介紹

他引述《詩經》、《尚書》等,說明儒家早期承襲中國神道設教,其道德觀是以基督宗教為基礎,然而在孔子刪《詩經》、《尚書》、秦朝焚書、後儒誤讀而揚人性棄天道超越性的說法後,而偏離大同為一的天道論 。 李春生對時興的西方思想幾近採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出自於其基督宗教擁護的立場,一方面則是他對天演論、民主、共產思想的理解來自於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論》、穆勒《群己權界論》添加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的內容。 李春生站在基督宗教立場上,以上帝為天道說,駁斥天演論的現代科學觀外,更指出此物競天擇學說會導致天道大同的淪喪。 1894年甲午戰爭,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5月29日,日軍依照條約前來接收,臺灣民主國與日軍爆發乙未戰爭,6月2日,清方與日方完成台灣交接,6月2日,日軍攻下基隆,臺灣民主國兵敗如山倒,敗兵次日退入臺北並在臺北城內劫掠,騷亂不絕。 李春生等仕紳協議,派商人代表辜顯榮單獨前往基隆,並透過美國記者禮密臣(J. W. Davidson)、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前往基隆請日軍進駐維持秩序,6月11日,日軍進入臺北,方使秩序安定。

他認為聖經能給人靈明的心智,以聖經為基礎而批判當時的學術與政治思想。 李春生也博覽當時流行的著作,並且評論當時的學術思想,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學、進化論、馬克斯的共產主義等。 到台灣後發現淡水一帶的土地肥沃,將福建泉州的烏龍茶,引到台灣來種。 李春生是台灣第一個以獎勵投資的方式,先貸款和把茶種給農民種植,並教農人烘焙、製茶作業,交貨時無息扣掉貸款,農民因得利而勤於生產,使茶業在短期內快速發展。

李春生紀念

日本統帥樺山資紀帶軍入城後不久,便親自登門拜訪李春生,請他出來幫忙治理台灣。 樺山答應後,李春生便將他的家業交給三個兒子經營,自己專心幫助處理政務。 1884年劉銘傳在台時期,有意在台北城外建設新的商區。 李春生與台北的首富林維源(板橋林家)共同合作,建設大稻埕,開發了千秋與建昌兩條以洋樓的方式而建的街道,於是外商逐漸聚集在這一帶(圖4)。 劉銘傳因見台北商務發達而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這兩位商人是出資最多的人。 除此之外,劉銘傳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很多都是由他的出資、出力幫助而成功的。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郵便電信支局)

1904年 — 67歲代表大稻埕教會參加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第一屆「台北長老中會」,首議教會需用漢字、白話字記事,摒除羅馬拼音記事法。 臺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 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臺灣建設。

李春生紀念

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持,現今座落於臺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 現在在甘州街附近的貴德街有一座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禮拜堂,是子孫輩與其信徒為紀念李春生而特別興建的。 李春生除了商業上的才能外,對國事與宗教也十分投入。 曾在牡丹社事件後發表七篇《臺事》論營臺策略,也多次捐款資助北臺各地教會的興建。 嗣後更著書發表對時事與哲學的評論,以及基督教教理的闡釋等。 一生評論時事95篇,著書12部,除了是一代實業家,也是思想家。

李春生紀念教會設立於1935年5月5日,設立人為李家第三代子孫李延旭、李延弼,其目的為紀念已故先祖李春生長老,首任牧師為鍾天枝牧師,教會屬於北部中會直屬小會。 這棟為李春生名下的建築,何時興建、興建目的無可考,只知曾租給政府作郵便局使用,1923年6月郵局業務結束歸還給李家。 李春生孫子李延旭、李延弼於1935年決定捐出作為李春生紀念教堂使用。

李春生紀念: 教會前身是台灣第一間郵局。(圖1 影片檔 /擷取自我們EYE旅行)

教堂禮拜堂原為1樓,因諸多考量將禮拜堂改至2樓,加強功能性。 並將空間改採菱形,有別於一般教堂長方形之佈置,天花板則設計為風箏狀,寓意為提醒教徒以耶穌之心為心。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與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各項設備更新,使教堂更顯莊嚴外也添增便利性。 2樓有著兩扇對稱的牛眼窗(牛眼窗:具裝飾意味的圓形窗戶,常見於牆與圓頂上),下方有經典毛莨葉作裝飾(毛莨葉: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呈尖形,花梗較長,多用為雕飾),搭配大門線腳樣式的平拱窗(平拱:門窗上楣使用發散式砌法,呈現水平狀)。

1900 年,孫文曾訪臺,希望總督兒玉源太郎支持革命,未果。

楊晉龍,2014,〈臺灣地區光復前基督徒的儒家經學傳播一斑─李春生著作中的詩經學訊息〉,《文與哲》,期24,頁 。 林淑慧,2005,〈清末臺灣政經思想─以文人論述為主軸〉,《第四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思想與臺灣主體性》,頁91-108。 李明輝,2016,〈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43-60。 李明輝,2011,〈李春生與儒家思想〉,《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1-24。 古偉瀛,2011,〈從宗教著疏來看李春生的身分認同〉,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93-128。

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李春生用他的影響力,要求把品格不良的軍官調回日本,改派基督徒官員來。 把台灣列為非軍政統治區,是以文官為主體而治理區。

西元1887年李春生參與投資鐵路及煤礦,對於台灣的現代化做出極大的貢獻。 李春生因做洋行買辦起家,除幫助英商經營台灣北部茶葉產銷,也開始自製茶業外銷、經銷煤油,非常成功,被稱為「番勢~李仔春」「臺灣茶葉之父」,估計財富僅次於板橋林家。 李春生出生於清道光17年(西元1838年),15歲起跟隨英國人學習語言與商業,19歲在廈門就當上英商怡記洋行掌櫃,因此嶄露頭角,28歲來到台灣擔任萬華寶順洋行總辦,並負責管理茶葉種植與生產。 [大正12年1月27日](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 吳文星,1995,《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 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報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臺北:正中(收入《李春生著作集》,冊2,頁 )。 吳文星,1993,〈清末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頁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收入《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 ;《李春生著作集》,冊2,頁 )。 古偉瀛,1995,〈從棄地遺民到日籍華人─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 。 曾天從所編撰的《臺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哲學篇〉:「至於其根本論值,則似有一貫精神透澈於其間者。基督教之宗教道德精神是也。」而中西牛郎也曾為其小傳定調李春生的思想體系以基督宗教為其中心。 李春生獨尊基督新教,對天主教、東正教及伊斯蘭教則抱持否定態度,就傳統中國思想則肯定儒家、排斥釋教、道家學說,對近代時興的天演論、民主思想、共產思想也有所批判。 李春生信仰基督新教,奉「天道」為其思想體系之核心,而就其晚年撰寫〈孟子與墨子之較量〉也肯定墨子「兼愛」的和平觀念 ,可窺視其中心思想。

1896年赴日訪問歸臺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 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 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李氏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 由於李春生自幼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在教會中練就了卓越的外語能力,加上自修漢學且具經商能耐,使他很快活躍於廈門商界。 日後李春生自行創業,除外銷茶葉外,並以煤、樟腦、米、糖為大宗,且進口煤油、布匹、洋貨,因經營得法,迅速累積財富,彼時僅次於板橋林家。

李春生紀念: 台北李春生紀念館

林淑慧,2008,〈知識啟蒙與現代性─李春生主津新集的文化論述〉,《臺灣史料研究》,期31,頁45-65。 李黃臏,2000,〈虔敬上帝與追求富強─臺灣思想家李春生的哲學思想分析〉,《育達學報》,卷14,頁56-74。 李黃臏,1997,〈李春生及其哲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卷41,頁 。 古偉瀛,2011,〈義和團與臺灣:以李春生為中心〉,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 。 古偉瀛,2011,〈以教代政─試論李春生的政教觀〉,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67-92。

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位於清末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富商、洋行聚集。 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 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建築樣式融會中西風格,十分具有特色,列為台北市第一百處古蹟。

日本人來台的最有貢獻的基督徒官員,算是後藤新平。 在他治理下,台灣在軟體、硬體方面奠下良好的基礎,短期內成為一個有現代化制度與社會的地區。 1896年回日本時,李春生應樺山邀請到日本考察。 他在日本時看到日本人的品格、勤勞,工作效率和敬業精神;就連在賓館服侍他起居的婦女,都舉止優雅有禮,十分敬業,這一切使他非常感動。 便在接待他的賓館剪去長髮,改穿西裝,決心向日本人學習,以日本人的優點改革台灣文化。 在日軍登陸之前,台灣由唐景崧所組成的政府便早已全盤潰散,台北城一片混亂。

這兩扇牛眼窗設計,使建築也有被推測原為「電報學堂」所建一說,可方便供電報線出入。 最上方脊飾處(脊飾:屋脊端點凸起的小塔),設有十字架,表達教堂之途。 2.教堂所在區域為清領時期劉銘傳建設臺灣,發展近代交通、郵電、商務的重要場所,及洋人活動重要居留地區,見證貴德街自清領時期末至日治初期的發展,具歷史意義。

王世永、黃盧煌,2013,〈淡水河、基隆河交會處的諾亞方舟─李鏡智牧師與臺北市三角埔教會〉,《博雅教育學報》,期11,頁67-90。 臺北:日日新報(1978李超然印,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203)。 1923〈孟子與墨子之較量〉,《臺灣日日新報》,版8 [大正12年1月27日](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 李春生褒孔教而貶釋道,在於他認為孔子有天道的信仰,並且引用《論語》、《中庸》等著述論證其立場,也因釋道偶像崇拜違逆天道而斥絕。 李春生認為,孔子後繼的儒家學人捨棄天道思想,使得黨同伐異層出不窮,釋道二教趁虛而入。

  • 1915年 — 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臺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 黃俊傑、古偉瀛,1995,〈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 。
  •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
  • 李春生紀念教會設立於1935年5月5日,設立人為李家第三代子孫李延旭、李延弼,其目的為紀念已故先祖李春生長老,首任牧師為鍾天枝牧師,教會屬於北部中會直屬小會。
  • 一生評論時事95篇,著書12部,除了是一代實業家,也是思想家。
  • 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這是需假借外力的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為主的儒家系統、康德系統有本質上的分歧。
  • 8月,李春生向總督府申請各地設「保良局」,李春生擔任設於大稻埕的保良總局會辦。
  • 李黃臏,2000,〈虔敬上帝與追求富強─臺灣思想家李春生的哲學思想分析〉,《育達學報》,卷14,頁56-74。

福州:美華書局(收入《李春生著作集》,冊4;黃哲永、吳福助(編),2007,《全臺文.六十五》。 8月,李春生向總督府申請各地設「保良局」,李春生擔任設於大稻埕的保良總局會辦。 事後李春生因辦理保良局及協助維護臺北城治安有功,臺灣總督府乃上報日本內閣賞勳局同意表揚,隔年(明治 29 年)2月3日李春生以外國人身分獲頒勳六等旭日章,與禮密臣隨總督樺山資紀赴日考察,寫下《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李春生紀念

他生前一再交代後輩要「一生要以事奉主為人生目標」,而不是當官或賺大錢,這也成為他留給後代無形的資產。 從愛家到外展-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八十周年特刊。 翌年,為擴展福音,將廢止郵便局後房舍捐出做為據點至今。 1915年 — 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臺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 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也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 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 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這棟2層樓的建築,位在貴德街上,這裡在清末是外國人居住的地區,富商、洋行聚集,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

當時台北總共有十七萬人作茶業工作,可見當時茶葉的外銷生意如何旺盛(圖4)。 他的貸款與收購,充分展現了基督徒的誠實、愛心和信用。 當時由台灣外銷的茶葉額款,是全滿清帝國裡的最大宗。 黃俊傑、古偉瀛,1995,〈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 。 臺北:正中(收入《李春生著作集》,冊4,頁 )。 黃俊傑,1995,〈李春生對天演論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以天演論書後為中心〉,《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71-105。

李春生(西元1838年-1924年)為臺灣近代史重要人物,於臺灣清領至日治時期活耀,是著名的買辦、貿易商,從事茶葉、樟腦、洋貨的進出口事業致富。 該建物見證臺灣清代發展近代化之交通、郵電、商務等政務,大稻埕公共建築及宗教建築等歷史特色,也為洋人活動居留的留下紀錄。 西元1884年,巡撫劉銘傳擬於台北城外開闢新市場,李春生與富紳林維源合作興建千秋、建昌二街西洋樓店(現在的貴德街),提供各國外商租用,是台北最早的西洋式街道。

隔年 2 月則始擔任清廷洋藥釐紀念總局監察委員、臺灣茶葉顧問等職務。 1878 年(光緒 4 年)受臺北知府陳星聚任命為臺北城建築委員,與板橋林本源家的林維源共同督造,四年後臺北城竣工受巡撫丁日昌薦舉五品同知銜加賞戴藍翎,而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勸請李春生與林維源於大稻埕築千秋街與建昌街,鼓勵外商投資。 1890年福建臺灣省設蠶桑局,林維源任局長、李春生則任副局長,於觀音山麓種植桑樹。 隔年蠶桑局因劉銘傳內調而廢止,李春生則因功加同知銜,賞賜花翎。 除了擔任「築城委員」外,曾擔任過「土地清丈委員」及臺灣鐵道「敷設委員」,對臺灣鐵路建設也有所貢獻。 李春生紀念教堂現今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日據後期(1922年後)為港町二丁目15番號,清朝時期為建昌街一丁目51番號。

李明輝,1995,〈李春生東西哲衡及哲衡續編中的哲學思想〉,《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2-39。 臺北:正中(收入《李春生著作集》,冊1,頁 )。 吳文星,1995,〈清末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變革圖強議論為中心〉,《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 。

李春生經營事業有成;他因為臺灣茶葉與煤油致富,除了成功製銷標牌「Formosa Oolong Tea」的烏龍茶到歐美市場而譽為「臺灣茶葉之父」外,也因熟悉洋務深獲華洋公府重視,在民間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騰雲有資產20萬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 一說調查中的「圓」,非日圓,而是銀圓,如此則其身家又加倍,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約2日圓。 《臺灣通史》〈貨殖列傳〉將李春生與陳福謙、黃南球並列 ,《臺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誌‧歷代人物篇〉中〈貨殖〉 一節亦為之列傳 。

李春生紀念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