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碧雲寺9大優點

庄廟為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並屬東山碧軒寺三十六庄頭的香路之一, 正月初十當日位居香路的庄民,須準備香案桌,並輪流酬神搬戲 可知該庄與東山鄉的關係密不可分。 庄廟為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並屬東山碧軒寺三十六庄頭的香路之一, 正月初十當日位居香路的庄民,須準備香案桌並輪流酬神搬戲,可知該庄與東山鄉的關係密不可分。 這個小聚落多數人口都已外移,早年常有水患,村裏不平安。 佛祖媽每年都會路經此地,爾後經佛祖媽指示,初十來到村落時,將轎裏的線香送給該村落的公廟香爐內,以受佛祖媽加持保佑地方。 所以每年路經此地主事者就會承襲傳統幫佛祖媽「換香」。

  • 東山碧軒寺主祀觀音佛祖,另外配祀三寶佛、地藏王菩薩、伽藍菩薩、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公等多位神祇,由於神威顯赫,其信徒遍布全省各地,為東山鄉重要信仰中心。
  • 石牌坊:位于木牌坊后面,是一座汉白玉的冲天石牌坊,四柱三间,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
  • 弥勒殿(天王殿):建于明朝,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子未包入墙中。
  • 每年東山佛祖皆回碧雲寺過年,此時觀音大媽、二媽、三媽團聚在一起,其樂也融融。
  • 右侧还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因孙中山已入殓,未使用。
  • 本寺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護送佛祖回碧雲寺過年及農曆正月初十恭迎佛祖回駕,為年度重要民俗慶典活動,今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 自杭內出庄於1號橋口便是香路口,會經一戶養雞人家處直上後,便是古香路。

此外,中心是横三世佛,东、西、南、北各门口分塑有护法神韦驮天、地藏王、接引佛和瘋和尚。 在北面屋梁上还蹲坐著济公,传说济公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迟到,所以没了座位,就爬上屋梁蹲坐在上面。 关于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还有许多传说,其中第295尊暗夜多罗汉和第360尊直福多罗汉传说是康熙帝和乾隆帝。

東山碧雲寺: 東山迎佛祖

過了數年,應祥法師於鄰近的玉枕山腰處覓得「半壁吊燈穴」的寶地結廬而居,並將正二媽迎移其間。 寺廟屋頂的中脊,由於最接近天際,因此常會出現和祈願相關的剪黏做裝飾,如道教廟宇常見的「福祿壽」、「財子壽」三仙,或著祈求廟宇免受火災的「雙龍搶珠」、「雙龍拜塔」。 而碧雲寺的屋脊,則採取的是吉祥性質的「雙獅戲球」,中間桌子上擺了一顆繡球,兩隻獅子嘴巴張開,咬著線頭玩耍。 山門是碧雲寺的入口,是將人和神活動空間做一區隔的地方,在這裡,匠師安排了佛教的護法神「四大天王」來守護著碧雲寺,就如同傳統廟宇的門神一樣。 保安宮備有熱食及飲料供香客享用,在此地也會提供信眾躦轎腳改運。

南廊房、北廊房:正厅两侧有廊房连接厢房,现为《孙中山与碧云寺》展览室,分别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 经过对展览内容升级改造后,《孙中山与碧云寺》展览在2011年9月12日重新对游客开放。 展览分为“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6个部分。 每年固定農曆正月初三日,由爐主前往東山碧軒寺擇日恭請觀音佛祖正二媽來爐主家中,慶祝大轎班觀音佛祖佛誕千秋。

東山碧雲寺

木牌坊两侧各有一砖照壁,砖雕精美,中心盒子雕三条游龙,四个岔角各雕一龙。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4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张瑗奉命巡视西山时,起初将之当作前朝皇帝的陵寝,后来得知是魏忠贤衣冠冢,遂于同年五月十二日上奏,五月二十二日诏平其坟。 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在明朝的规模上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新建成金刚宝座塔、水泉院、罗汉堂等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東山碧雲寺: 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今有廿來戶,以吳為大姓;庄廟「聖安宮」,主祀觀音佛祖,今廟為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所建為公厝性質。 平日鮮少有人通行於此,早期為碎石子泥路,後經信眾集資以水泥鋪地修建。 農曆12月23日,當天清晨僅數百位信徒從東山一路步行跟隨佛祖回碧雲寺,來到碧雲寺已是午後,大家走了十幾公里的山路,汗流浹脊臉紅通通,但卻神清氣爽。 大家將佛祖請下轎,送入佛龕內,簡單隆重的祭拜後,再搭乘接駁車回東山。 爾後,應祥禪師奉觀音佛祖指示(西元1706年),將自大陸迎請至台的觀音金身(正二媽)迎請至東山,並建草茅安奉,隨後便自行回碧雲寺繼續修行之路。 券门两侧开有楼梯,可以顺此登上塔台,出口处有一座方形汉白玉罩亭,东面开有券门,内设石供桌,券门上刻有“现舍利光”,门边有西番缠枝花高浮雕。

  • 菩萨殿内原有明代的5尊菩萨像,后来被毁,现在的是1995年重塑,自左至右依次为大势至菩萨(骑麒麟)、文殊菩萨(骑青狮)、观音菩萨(骑朝天吼)、普贤菩萨(骑白象)、地藏菩萨(骑谛听)。
  • 東勢福德祠位於東山國小上的青葉路與育德街口,於正月初十及十二月二十三號,佛祖媽及香陣皆會行經於此。
  • 经过对展览内容升级改造后,《孙中山与碧云寺》展览在2011年9月12日重新对游客开放。
  • 在臺灣日治以前興建的廟宇中,常見的石獅造型有「閩南獅」、「嶺南獅」,前者都是屬於南方獅,前者盛行於福建一帶,後者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南部。
  • 亭内为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碑身两侧雕刻缠枝莲纹,中央是乾隆帝用满、汉文书写的《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记述了碧云寺历史沿革及规模,碑身下有龟趺海墁。
  • 罗汉堂:位于孙中山纪念堂的南跨院,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仿杭州净慈寺而建,平面呈“田”字形,每面9间,中间形成4个小天井。

碧雲寺之觀音殿、山門、寺埕列為古蹟範圍於民國九十年 ( 二○○一 ) 五月動工整修,於民國九十四年 ( 二○○五 ) 一月整修完竣。 嘉慶三年(西元一八○三),有安溪、土庫、番社(今東山鄉)儒生林啟邦等八位,因仰慕應祥師學養品德,而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 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六)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九人皆應試登科,九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師徒所開墾的田地(俗稱九股仔,今碧雲公園),捐作寺產,並於嘉慶十三年(西元一八○八)正式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 時光荏冉,歲月如梭,如此過了數年,由於應祥師通徹孔孟之學及勘輿之術,發現於枕頭山南麓半山腰有一處「半壁吊燈火」之靈穴更適合靈修參禪;應祥師遂獨自帶著觀音佛祖上山,披荊斬棘,草建茅堂,即為為本寺之前身。 由於置於山門前,不像其他立於三川殿的石獅,有著結構固定的作用(需與廟宇本體連接),因此兩獅各一撮的毛茸茸尾巴,也被完整地雕刻了出來。 每當寺廟有活動時,廟方人員會為兩獅披上紅綾,增添兩獅的威風。

東山碧雲寺: 火山碧雲寺

主要建筑有外山门、山门殿(内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孙中山纪念堂、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 碧雲寺於民國八十六年 ( 一九九七 ) ,由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民國八十九年 ( 二○○○ ) 縣政府研擬修護碧雲寺計畫。

砖牌坊三间七楼(一主楼,两夹楼,四次楼),三券门洞,券脸及上下枋无饰纹,坊额无匾。 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亭:石桥及河道后面有两座御制碑亭,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南北各一座。 亭内有《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文、蒙古文,右亭内为汉文、藏文,碑文介绍了金刚宝座塔的由来。

金刚宝座塔与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形制相似,在建筑规模上超过了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此塔通高34.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金刚宝座式塔。 宋庆龄守灵休息室(北厢房):2011年9月28日,位于孙中山纪念堂正厅右侧的“宋庆龄守灵休息室”开放,这是1929年以来首次对游客开放。 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檐八角攒尖顶,顶覆黄琉璃瓦,上下檐饰斗拱,红墙红柱,二龙戏珠彩画。 亭内为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碑身两侧雕刻缠枝莲纹,中央是乾隆帝用满、汉文书写的《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记述了碧云寺历史沿革及规模,碑身下有龟趺海墁。 碑亭前的御路上有一块陛石,装饰图案以凤为主,有鹤、蝙蝠等图案,但无龙。 弥勒殿(天王殿):建于明朝,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子未包入墙中。

東山碧雲寺

在康熙年間,由禪師自泉州的開元寺分靈來台,至今已超過三百年,神像來台後,曾奉於大仙寺、碧雲寺,但道光年間的反清事件使得碧雲寺被焚毀,才由東山先民將佛祖媽帶下山,並起建碧軒寺安奉。 一年一度,帶觀音佛祖「回祖家」 從關子嶺山上來到平地的東山市區,先民們不忘佛祖媽與碧雲寺之間的聯繫,每年農曆12月23日必定恭迎佛祖媽上山,返碧雲寺過年,等年過完後,才浩浩蕩蕩地帶佛祖媽下山。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已被政府認證為法定之民俗活動,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整個香陣及信眾穿梭在竹林中,宛如火紅人龍一般,為迎佛祖過程中,相當有特色的香路路段。 1.由於杭內村外至碧雲寺山路路程(古香路),此路段因地形陡峭,體力無法負荷或不利於行者,本寺於白河鎮杭內聖安宮庄外備有接駁車,可直接搭乘上碧雲寺。 適逢過年前,雖然隨行沒有太多喧嘩的陣頭,但這場由平地走到深山的感念之路,一種思古幽情、飲水思源之情,東山人都一直默默進行著。 年底的恭送活動,其路線遵循著前人所留下的古道香路來行走。 寺正式初建於道光甲辰年五月(西元1844年),由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發起募款建寺,並頒賜「碧雲傳香」匾額一塊(現懸掛於正殿上方),嗣後有現東山鄉十六村白河鎮四里,協同祭祀並修建 。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