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10大伏位

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 三圣殿区全长90米,以七宝莲池为核心,左右配殿,主殿与连廊相接,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设置格局。 既寓意一个敞开双臂接引的博大胸怀,又再现了盛唐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 殿内供奉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之像。 有净土变壁画,营造出一种置身西方佛国那欢快、欣悦的氛围,是围绕“接引”主题的加以诠释与渲染。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他21岁,本要与博通经学的范宣子共隐。 听说道安法师在太行恒山传教,便与弟一同前往。 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毅然出家为僧。

東林寺: 東林寺について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慧遠大師踐約來廬山擬偕慧永法師往廣東羅浮山潛修,途經潯陽,見廬山清靜足以息心,留住龍泉精舍,後移居西林。 東林寺正對香爐峰,四周群山環抱,門前為虎溪橋。 如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毀於左良玉軍隊,咸豐三年(1853年)再毀於太平軍。

東林寺

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遊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託了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 佔地3300畝的東林寺淨土苑,主要以修學道場的概念來佈局,除了在大佛朝禮區濃墨重彩地渲染出淨業行人對阿彌陀佛的虔信之外,其他修學區域力圖簡潔質樸。 拜佛台位於登臨大佛階梯的中段,台中設置以供養為主題的雕塑,前可瞻仰大佛尊容,後可回望三聖殿、天王殿,台中主要為供養拜佛之用。 東林寺淨土苑規劃伊始,便是以自然景觀控制性規劃為前提進行設計的。

東林寺: 曹洞宗 天宗山 東林寺

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 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知中华国运绍隆,东林祖庭亦必道场再兴。 桥头有二菩萨迎接的石雕,脚下有黄金为地(铜路),周边有模拟的七宝地,表明已徜徉在极乐地面上了。 接下来是极乐路,栏板有净土图案,柱头有极乐莲华及迦陵频伽等图案。 到尽头有“故乡风月”铜浮雕,沿左右环道上大佛台。

東林寺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進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譯《無量壽經》六次,在《般舟三昧經》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彌陀佛。 三聖殿區全長90米,以七寶蓮池為核心,左右配殿,主殿與連廊相接,形成一個略似故宮午門五鳳樓的設置格局。 既寓意一個敞開雙臂接引的博大胸懷,又再現了盛唐淨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樓榭的繁盛景象。 殿內供奉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之像。 有淨土變壁畫,營造出一種置身西方佛國那歡快、欣悦的氛圍,是圍繞“接引”主題的加以詮釋與渲染。

東林寺: 東林寺地理位置

周边有连廊与过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众绕塔供养修行,瞻拜舍利,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 大殿为重檐庑殿,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 大雄宝殿殿后直对登山台阶,台阶起伏延伸。

《佛説無量壽經》雲:若人齋戒清淨,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間斷念佛,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為令廣大淨業行人握持往生淨土之左券,東林寺常住定於每月12日組織進行一日一夜精進經行唸佛共修。 經行期間(24小時內)日中一食,嚴持八關齋戒,止語,不睡、不坐、不卧,只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念其他名號、經咒。 大雄寶殿區全長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兩個區域展開。 周邊有連廊與過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眾繞塔供養修行,瞻拜舍利,緬懷佛的功德,生起唸佛的善根。 大殿為重檐廡殿,殿身深七間,平面為九間,是中軸線上規模最大的殿堂。

東林傍依瀑布,林木葱鬱,煙雲出沒,虎溪潺潺環流。 慧遠《廬山略記》雲:“北負重阜前帶雙流。 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湧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減經水旱而不異,尋其源,出自龍首也。 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於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玄雲之所入也。

  • 复(拓)建 1978年,释果一应邀振锡东林。
  • 1、在九江市火車站或市區乘坐的士前來東林寺,包車(不是打表計費)費用在35元左右,直接送到東林寺門口。
  •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
  • 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

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 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 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 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占地3300亩的东林寺净土苑,主要以修学道场的概念来布局,除了在大佛朝礼区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净业行人对阿弥陀佛的虔信之外,其他修学区域力图简洁质朴。

同年十月一日,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藤堂恭敬专程将原自东林引种之白莲种子回馈祖庭。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慧远大师践约来庐山拟偕慧永法师往广东罗浮山潜修,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后移居西林。 东林寺正对香炉峰,四周群山环抱,门前为虎溪桥。 如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毁于左良玉军队,咸丰三年(1853年)再毁于太平军。

東林寺

後來,慧遠大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湧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大佛台後有山頂平台,設置四十八願石柱,雕刻四十八大願,形成一巨大能量場。 周邊長廊環繞,可供信眾禮佛修行禪觀所用。 接引橋巧妙利用山體谷澗互為兩點支撐而就,橋體為拱形,如空中飛虹,橋欄雕塑與橋道體現“水火二河白道喻”。 橋道為蓮華圖案,步步蓮華,趨向彼岸阿彌陀佛。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到破坏,挪作他用。 直到1978年,方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重修。 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 一日,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