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5大著數

屏東校區位於屏東海生館內,直接利用館內硬體設施與專業研究師資,培育海洋生技產業高科技人才。 臺灣社會與風俗為一門和在地宗教文化,有著濃厚關聯的課程,由在臺灣宗教領域研究多年的李世偉教授開班授課,帶領學生前往花蓮各地廟宇,親身體驗廟會爬刀梯、觀落陰等民俗活動,擺脫傳統對宗教文化的想像,實際走出校園教室讓學生感受最真實的臺灣宗教文化。 本土文化專業學程 本系本土文化專業學程,提供地方文史、東台灣群族與歷史文化、民俗與宗教等主題課程,另外配合本系的閩南語師資人才培育,外聘台語專業兼任師資,是本土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的搖籃。 這樣的課程設計也延伸至研究所的授課,強調在區域研究上的學術訓練與實證演練。 課程提供三大主軸,包含「區域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傳統」與「地理技術應用」使學生的專業訓練更趨近人文地理學及區域研究。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

本系以臺灣及區域文化研究及應用為核心,旨在培養地方文史、社區發展、地方創生與文化創意產業等跨領域專業人才。 教學方式多元,結合數位人文,重視田野調查的技能,並獲教育部認定為「中等學校社會領域地理專長」及「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專長」之師資培育科系。 招生對象主要為第一類組,對社會科領域,尤其是對地理及歷史較有興趣的學生。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為國內臺灣研究相關科系中,課程結構唯一獲教育部認定為具培育中等學程社會領域地理主修、及高級中學地理科的科系。 發展之重點與方向,在幫助學生掌握臺灣研究的相關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以臺灣學的內涵與特色為基礎,並擴及對鄰近地區的理解。 師資陣容包括人文地理學群、歷史文化研究學群及人文數位專業領域,以培養臺灣文史研究、文化導覽與推廣、社區規劃及地圖繪製等人才。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 學習方法

目前擔任宜蘭縣史館專案人員,藉學以致用、發揮所長,繼續發揚鄉土文化。 傳統臺灣的歷史,可以說是以漢人為中心的西部、北部開拓史;東臺灣的歷史,長期以來一直被放在邊陲的位置而受到忽視。 藉由對東臺灣歷史文化的瞭解與還原,將可以補足以西部臺灣為主軸研究的「臺灣開發史」之缺憾,並從過去東臺灣篳路藍縷的開發歷史中,緬懷各族群先祖開發的艱辛,進而珍惜今天,展望未來。 此外,課程模組化的推行,院系間互相承認學分,降低主修學分,鼓勵學生選修跨領域學程,讓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以及生涯規劃來修課,提升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加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成為東華校園特有的學習風氣。 歷史系本學期除安排太魯閣實察外,潘宗億教授即將在12月初帶領系上師生到臺東參訪天主教白冷會及與歐思定修士座談,進一步讓師生認識這些「正港臺灣人」的故事。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

在國境因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的政策下重啟開放之際,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以下簡稱高階EMBA)偕同國際企業學系(以下簡稱國企系),由學務處張國義副學務長及國企系欒錦榮主任率團,於2022年11月9日至14日前往日本東京進行海外企業參訪與研習。 透過互動式參訪,迷你個案研討,以及與IT新創企業CEO直接對話,深入了解全球及日本的IT產業環境,以及日本IT企業與臺灣廠商的合作模式。 語謙認為對地理有興趣、勇於學習、喜歡戶外活動的人很適合就讀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因為除了自己本科的課程外,她表示東華通識課超級有趣,體育課還有潛水、帆船、獨木舟、定向越野等特別的選擇。 讓語謙印象深刻的課程是「演說與辯論」,因為學習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訓練英文口說能力;「夏威夷文化」則是能體驗當地的食物與舞蹈,感受夏威夷文化中的Aloha精神;「素材運用與空間美學」則是一堂氣氛輕鬆、可以發揮創造力的課程。 另外,體驗獨木舟是東華的特色活動之一,只需要繳交200元費用,新航之舟則是學校團體舉辦的一系列入學活動,目的是讓新生可以快速熟悉東華的環境,而語謙也從籌辦新航之舟中發現自己不足之處,她也期許未來自己可更勇於表達個人想法。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共有三大學程:台灣文化學系核心學程、歷史地理基礎學程、區域文化學程,其中僅有台灣文化學系核心學程為必修課,而同學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其餘兩個學程的課程,只要達到規定學分即可。 關於畢業的出路,進入公部門或是繼續升學都是選擇,不過,若未來想往教職發展,語謙建議在大一大二就要開始修教育學程,為之後的考試做準備。 臺灣文化學系(含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是建立在臺灣及區域研究為核心的跨領域知識建構,培養具有跨領域視野及關心臺灣本土發展的專業系所。

在疫情逐漸趨緩的情況,系隊都積極參與活動,每位球員也是熱情滿滿,珍惜上場的每分每秒。 藉由比賽展現運動家精神,不分年齡,不分科系,互相加油打氣,互相鼓舞,感謝這得來不易的比賽,也希望球員們能夠保持著這樣的正向態度,在未來人生舞臺上發揚光大。 大學網為幫各校招到優秀學生,並吸引年輕人歡聚的平台,特採公開分享的社群經營。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 專業選修課程

文化資產概論課程除了法規所規範的文化資產,更擴及現地文資考察的技巧、線上文史資料的整合運用。 隨著數位化技術與網路科技的發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運用也與數位技術密切的結合,本課程也從數位人文的角度,運用ARCGIS故事地圖平台,引導同學撰寫具新媒體特色的文資深度報導。 本系同時具備兩個師資培育的優勢,包括「中等學校社會領域地理專長」及「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專長」。

每年提供超過 200 位國際學生交換名額,可前往捷克、波蘭、美國、韓國、日本、大陸及港澳等國家與地區。 在校內,除了有 400 門英文授課課程與外語自學平台外,學生亦可申請全英語授課之學士班,藉此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學生共同學習與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東華大學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就業競爭力,整合教學資源,重新規劃課程設計,為國內第一所開創及全面實施課程學程化大學。 由各學系依其特色、定位將課程模組化,再結合不同的模組形成學程,學生透過系統化、彈性的課程設計,除專業課程的深度學習,亦可依其志趣與能力自由跨修增進學習廣度,並配合與學、產業界合作及實務實習課程,提升跨領域能力及多元專長,以契合就業需求。 國立東華大學成立於 1994 年,共有三個校區,壽豐校區面積達 251 公頃,適合學術研究與生活的優良環境。

學員們都感受到,企業能啟用國際專業人才的延攬與任用,融入多元文化,並能接受組織內部各種衝撞,即能激勵出企業的創新火花。 有別於都會型大學的研究方式,致力於打通高高在上的學院式研究與當地社區之間的傳統藩籬,也為學術研究方式開展了另一個方向。 「2022英語、雙語與全英語教育之意義與實踐論壇」係由國立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之外語領域中心與特色發展計畫,以及英語培力研究院籌備處共同辦理。 本次論壇於12月2日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採線上會議形式,以專題演講及圓桌論壇方式進行。

  • 大學網為幫各校招到優秀學生,並吸引年輕人歡聚的平台,特採公開分享的社群經營。
  • 透過互動式參訪,迷你個案研討,以及與IT新創企業CEO直接對話,深入了解全球及日本的IT產業環境,以及日本IT企業與臺灣廠商的合作模式。
  • 本次論壇於12月2日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採線上會議形式,以專題演講及圓桌論壇方式進行。
  • 東華大學共有八大學院,包括全台唯一的原住民民族學院,而東華圖書館也是其特色之一,不但為校園地標建築,藏書量更名列全國大專院校前十名,學術資源非常豐富。
  • 高階EMBA創新創業組的黃子郡與葉芊汎則表示,此行看見日本武士精神與職人精神的經營意志落實在企業管理實務上,細膩又精準的管理哲學,以員工為中心,保持企業創新精神,在轉型期間有很多策略作為確實值得學習。

本系配合國立東華大學的學程設計,系內規劃有「人文地理」及「本土文化」兩大專業學程;跨院系有「文化創意產業學程」、「東臺灣生態文化學程」;另支援本校師培中心,提供中等教育「地理科」及「本土語言閩南語專長」之相關師資培育課程。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在人文社會科學院「深耕計畫」、教學卓越中心「三創教學課程」等資源支持下,於11月20日共同舉辦田野實察。 該活動由歷史系陳鴻圖教授帶領,並在歷史系李道緝主任、潘宗億教授協助下,帶領修習臺灣史相關課程112位同學,走訪太魯閣國家公園綠水合流步道、布洛灣山月吊橋及小錐麓步道。

大學課程與實作學習中,均關於對現象、問題與人的觀察、反思、理解,也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行政事務處理等的能力。 目前,擔任美編與行政,包含平面設計、社群小編、行政業務處理等,均實際應用大學時的學經歷程,讓工作更得心應手。 本系的課程以臺灣研究為核心,並將教學延伸至中國、東亞及世界之課程規劃,以培養學生兼真在地研究與全球化之視野,並朝向區域地理和文化研究邁進。

與會貴賓包括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校內外執行EMI、雙語課程教師,以及泛太平洋大學聯盟教師與國際學者。 臺灣文化學系的學習重點在於掌握地方學及區域研究的核心理論與方法,以臺灣研究的內涵為基礎,擴及對鄰近地區的理解。 語謙表示常有人將台灣文化學系跟台灣文學系搞混,她說台灣文化學系簡稱「台灣系」而非「台文系」,且兩個系學習的內容也大不相同,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著重在地理,而台灣文學系則是在文學。

大學生為二到四人套房宿舍,研究生則有單人雅房及雙人套房二種房型,房內配備完整,皆具備冷氣、網路與電話。 「我是一個夢想家,而他是一個實踐者。」對語謙來說,戀愛經驗是影響她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因為過去的她總是天馬行空,也沒有儲蓄的概念,直到遇見了他,才開始學習在夢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並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同時也察覺到家人的重要性,體認到愛是無私的奉獻。 這幾年的求學生活也讓語謙可以盡情探索花蓮的各個角落與人事物,像是到溪邊跳水、仰望夜晚的星空,甚至站在海岸山脈的起點,遠眺花東縱谷與太平洋。 最後,語謙強調對於任何事情都該用認真的態度去面對,要學習用欣賞的角度看待世界,維持動力,繼續往未來路邁進。 東華大學共有八大學院,包括全台唯一的原住民民族學院,而東華圖書館也是其特色之一,不但為校園地標建築,藏書量更名列全國大專院校前十名,學術資源非常豐富。

近年來致力文化資產再利用與國際學術交流,推動文化資產教育親子化結合環境教育、博物館及地方館營運管理。 這是111-1文化資產概論課程邀請的學術講座,邀請到目前正在執行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計畫的林曉薇老師,為本系師生介紹相關核心概念以及目前推動的成果。 近年由文化部主導的臺灣文化路徑計畫,以重要的臺灣文化主題為核心,從具脈絡的敘事角度出發,將整合性文化保存經營之概念導入相關硬軟體設施與經營,促進文化的多元詮釋與交流傳播。 國立東華大學111學年度校慶盃慢速壘球競賽在徐輝明副校長、體育中心楊昌斌主任及林國華組長致詞下拉開活動序幕,並於11月19日圓滿結束。

本系專任師資陣容完整,主要為人文地理學領域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另有人類學、史學、文學、空間資訊領域博士,共9位專任師資以及一位中研院民族所合聘教師,另配合學程需求聘有多位客座教授及兼任教師。 「來東華唸書就要好好認識東台灣的土地和歷史」,這是陳鴻圖教授每學期辦理課程戶外實察最大的理念,希望帶領東華師生接觸「後山」花東兩地特殊的人文與地理,讓來自各地的大學生對學校周遭的社區、鄉鎮、部落有探索契機,進而對「東台灣」這塊土地產生地方認同與在地想像。 高中對地理感興趣,嚮往旅遊,藉踏查應證課本內容,因此大學選擇地理相關科系就讀。

志學車站距離東華大學僅需步行約 10 分鐘,每天均有普悠瑪、自強號停靠,學生直接搭乘火車返鄉更方便。 太魯閣客運、花蓮客運每天均有班次開進東華大學校內,平均一個小時一班,學生可直接從教學區搭乘客運前往市區、花蓮火車站,提供學生一個更安全、舒適的交通方式。 東華大學為全國唯一實施百分百保障大一、大二住宿權之大學,校內提供住宿率高達 70%,為全國大學之冠。

田野調查被視為地理學的「啟蒙儀式」,是知識生產的重要方法,因此田野經驗的累積關係到地理學專業能力的發展。 本課程透過實作學習與專題發展,並規劃多天期的田野實察活動,讓學生親臨田野 ,將課室內所教授的地理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經驗案例相串連,以厚植田野調查的基礎技術與知能。 人文地理專業學程 本系人文地理專業學程,提供三大訓練:區域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傳統與地理技術應用;另配合跨系整合走向,著重以區域的面向,整合族群、歷史與空間等社會學門的知識建構,發展跨系整合的專業課程。 本系在原教育大學體系轉型的科系中,具備較完整的人文地理專業師資,並與東臺灣研究有緊密的區域連結。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研究所畢業後,參與地方政府多項文史調查、出版之計畫,也是花蓮相當具代表性的走讀解說老師。 目前成立文史工作室,深耕在地文化,現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762書庫的負責人。 2015年榮獲「第22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是本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受獎者。 「語言是族群文化的祖譜!」發揚語言文化是責任,也讓我體會了海外的人情之愛。 從多元化的自我學習,多方探討自我挑戰及嘗試,謙虛地保持做中學、學中做的思維,經營自己的教學使命式。

人文地理學不只是高中地理的「人經交聚政」,更強調從空間、地方與尺度的地理視野來探究社會。 課程學習藉文獻解讀梳理脈絡,且透過田野調查探索現象,並涵蓋數位人文與專案發想,以發展出具人文素養的專業融用。 本系同時具備歷史與地理的教學、研究優勢,並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與教學設計。

IT產業的發展瞬息萬變,惟有持續創新,以及延攬各界跨域人才,才能確保未來的競爭力。 此行的另一個重點,是參訪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所創立的松下電器,在參訪過程中,也體驗到企業在ESG的努力,透過人工智慧與環保科技,創造了Green Housing的概念,讓所有學員們體驗到智慧家居生活與減碳的完美結合。 2016 年《遠見雜誌》大學排名調查中「國際化」項目,東華大學評選入全國前 15 名。 東華大學目前與五大洲逾 160 所國際知名大學簽訂合作交流協議,積極與世界知名大學建立雙聯學制。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的學習主軸共有地理、田野調查、文獻解讀、數位資訊應用四大領域。 建立在臺灣及區域研究為核心的跨領域知識建構,培養具有跨領域視野及關心臺灣本土發展的專業系所。 高階EMBA創新創業組的黃子郡與葉芊汎則表示,此行看見日本武士精神與職人精神的經營意志落實在企業管理實務上,細膩又精準的管理哲學,以員工為中心,保持企業創新精神,在轉型期間有很多策略作為確實值得學習。 而國企系EMBA的古春梅及高階EMBA創新創業組的韓英傑更驚呼,「這是一堂在教室所學與實務相結合」的超值課程,證明高階EMBA所設計的課程能與產業發展無縫接軌。

此行成果豐碩,所有的成員透過幾位社長的分享與對話,體驗到日本式企業經營的特色,IT產業在日本及全球的發展,以及日本企業轉型及策略的全球佈局。 為期六天的海外企業見學過程,安田社長分享了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策略佈局、轉型期間的企業承諾、以及2017之後開始招募海外人才對於組織文化的衝擊等等。 而海外招募的人才對於現有組織的文化相融,並不是海外人才配合日本文化,而是全體員工融合多元文化,才能有更多的創新作為。 而佐藤社長則是分享個人在職涯上的失敗經驗,不論是語言不通的國際企業環境,或是接手鉅額虧損的公司,以及創立新公司即遇到311大地震,這些失敗經驗卻是累積未來成功的重要養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鼓勵所有員工創新,除了希望員工都能保有好奇心,還要能創造新奇與顧客的感動或驚訝,這些都是企業能持續創新與成長的DNA。

高中就讀於桃園市立永豐高中,透過申請入學的方式進入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目前是四年級生。 在學業表現上,擅於整合資料並有系統的呈現,面對所有挑戰都會全力以赴。 課外之餘在早餐店打工,體會到賺錢的辛苦,因此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事物會更加珍惜。 林曉薇老師長期以「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及「產業文化景觀」為主軸,積極推動文化資產教育親子化,並結合環境教育、博物館及地方館營運管理等延伸運用。

2006年因撰寫網路部落格因而踏入文史圈,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報考臺灣文化學系。 多年來持續推廣花蓮在地人文走讀課程,常受邀至地方政府單位開辦相關講座及走讀課程。 人文古蹟教育及推廣向下扎根是未來的目標,期盼將臺灣文化的重要性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年學子能提早認識家鄉之美。 鬼魅,在各種人類歷史都扮演重要角色;即便進入現代社會,逐漸興盛的文本與都市傳說,仍看到鬼魅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本課程多採密集授課,除閱讀文本,並以不同媒介與授課方式讓學生了解鬼魅課題,例如桌遊、電影、小說、或田野調查。 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直接感受鬼魅在人文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的學習主軸共有地理、田野調查、文獻解讀、數位資訊應用四大領域。
  • 國立東華大學111學年度校慶盃慢速壘球競賽在徐輝明副校長、體育中心楊昌斌主任及林國華組長致詞下拉開活動序幕,並於11月19日圓滿結束。
  • 大學課程與實作學習中,均關於對現象、問題與人的觀察、反思、理解,也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行政事務處理等的能力。
  • 與會貴賓包括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校內外執行EMI、雙語課程教師,以及泛太平洋大學聯盟教師與國際學者。
  • 本課程透過實作學習與專題發展,並規劃多天期的田野實察活動,讓學生親臨田野 ,將課室內所教授的地理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經驗案例相串連,以厚植田野調查的基礎技術與知能。
  • 而國企系EMBA的古春梅及高階EMBA創新創業組的韓英傑更驚呼,「這是一堂在教室所學與實務相結合」的超值課程,證明高階EMBA所設計的課程能與產業發展無縫接軌。

太魯閣實察過程,陳鴻圖教授進行綠水合流步道解說導覽首先到達國家公園內綠水合流步道,該步道為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一部分,步道沿著峽谷山壁開鑿而成,景色非常壯觀,步道中段經過日治時期設立的「弔靈碑」,係為紀念當年殉職警察所立。 午後再前往布洛灣山月吊橋,從高聳的吊橋上凝視太魯閣峽谷與立霧溪兩岸,陳教授解說布洛灣的地理環境及太魯閣族的歷史文化。 來到臨近太管處的小錐麓,步道有著蔥鬱的低海拔闊葉植物及自然原始疊石階梯,由東段進入,從自然路面接上棧道階梯,隨地勢上升後視野逐漸開闊,東眺東西橫貫公路牌坊及立霧溪出海口,西觀立霧溪曲流與砂卡礑紅橋。 陳教授沿路解說砂卡礑步道與大禮大同部落史,讓同學感不僅受到立霧溪谷風涼意和山林蕭瑟冬景,還有太魯閣地區所承載的開路歷史、族群遷移與環境變遷。 出社會後進入觀光業,並取得導遊領隊證照;2017轉至博物館單位,客源多為本國旅客,深度旅遊也成為本國的觀光趨勢;雖然身在觀光業,卻意外的學以致用,且深感在地文化才是觀光的核心以及永續的力量。 以推廣鄉土文化為志向,研究所畢業後先回到故鄉擔任無尾港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並於2016年擔任宜蘭綠色博覽會-專案計畫人員負責規劃體驗活動,後擔任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劃師,協助社區營造及文化推廣。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