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保福德祠詳細資料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5月,基於市區內各有西門、北門、南門福德祠,獨缺東門福德祠,因此,將原供奉於城隍廟內的東門土地公-福德正神,迎請至原交通隊部所在、即元清觀前的現址,並完成盛大的入火安座儀式,進而整修為「大東門福德祠」。

東門保福德祠

今年中西區首次將社造成果發表由實體改為線上辦理,以線上小旅行的故事、照片、影像、互動小遊戲等呈現社造成果,十分感謝大埔福德祠贊助「虎爺福氣招財零錢包」,持續為線上成果展活動加溫,協助中西區透過網路傳播,讓更多人看見社造溫暖正面的力量。 朝外向外拜天公,廟裡供奉神尊有三位福德正神伯公、註生娘娘、延平郡王令旗以及虎爺。 目前本祠之交誼境除了上述5間廟宇外,與延平郡王祠之開山王、小南小城隍廟、崑明殿、伍德殿、朝聖宮、福興堂、太子宮以及烏橋新南宮等附近廟、堂均有往來。 民國五十七年,因福德祠建物又有多處損壞,管理人蔡萬生募款重修。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府城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東門保福德祠: 台灣土地公廟

竹塹城(淡水廳城),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於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廓,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 迎曦門是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城門,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土地婆造型與一般土地公有很大的不同,表情極似真人、栩栩如生,頭上的職帽也以金屬打造,鑲嵌亮片、寶石。

小南天福德祠是台灣最早土地公廟,在1666年就成立土地公廟祭拜,現在已經成為在地人心中的財神廟,以求正財為主,許多生意人或保險業者都會前來這裡祈求好財運。 小南天福德祠的籤詩也較為不同,信眾必須連續擲筊杯三次,一正一反為「信」,兩正為「笑」、兩反為「陰」,依據三次擲杯結果抽籤。 墾號,康熙,仕紳,土地公,土地公廟,王世傑 (金門),神明會,福德正神,竹塹城,臺灣,金門縣,檀越,明治,新竹市,日治時代。

台灣第一位以美食類別通過英國攝影大師協會L MPA考核。 每年接近農曆伯公的生日,大埔福德祠總是燈火通明,來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與大老闆,皆在這幾天前來焚香祈求生意興隆。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東門保福德祠: 臺灣

〈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提到兩人是「陰私請餉」來蓋屋的,卓克華推測兩人可能是班兵,如此一來可能在康雍年間桐山營班兵在臺已經把大上帝廟當成待渡之所。 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 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東門保福德祠

2003年,臺灣銀行要將此地還給國有財產局,里長便趁此時買下廟地。 2009年,國有財產局以「不當得利」的理由追討大約新台幣兩百萬元,東門里因經費依然不足,於是便尋求立委以讓土地公廟以綠化的名目來維持。 同年7月報導時,中正區公所向市府建議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把已由民政局列管保護、林森南路61巷的老樹旁土地變更為公共設施保留地,被記者說是將創下臺北市首次案例。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 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 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其實新竹地區許多土地公廟有「福地」的匾額,故新竹人往往俗稱土地公廟為福地。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現中國臺灣省臺中市東區東門里天乙街36號主神土地公例祭農曆八月初十地圖東門里福德祠,或稱東門福德祠,是位於現中國臺灣省臺中市東區東門里的土地祠,為日治時期遷來的客家人所建,並有一棵因八七水災而供奉的榕樹。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

1959年,八七水災造成臺中縣市交界地區大淹水,鄰近幾戶民眾因爬上此祠的榕樹而獲救,後為感激將大樹封為「樹王公」,與土地公一併供奉。 1978年,關西鎮客家人池坤城捐獻土地、庄內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原石頭土地公則埋在神案底下,也在伯公神像右邊祭祀客家的龍神。 像是臺北市的長慶廟亦有外地移來的客家人所捐助,並將石頭公換成神像。 據中正區東門里劉姓老里長回憶,日治時期當地為臺灣總督府宿舍區,有名日本人的宿舍後院種有一棵榕樹,供俸一顆上面寫著「福神」的石頭。 戰後,宿舍新主人是信奉天主教的臺灣銀行高級主管,宿舍後院不再開放給土地公信眾進出。 約1973年,一位在童年時與日本小孩為玩伴的老人,在與該主管的子媳談過後,讓屋主願意於農曆每月初二與十六將後院開放給民眾進行祭拜。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1922年)以後日本政府有計畫地改變民眾信仰日本宗教,企圖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玉皇上帝」、「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不動產認定上的許多問題。 宗教祭祀團體可以是寺廟管理條例、或民法財團法人(動產則為基金會)、或人民團體法社團法人管理的寺廟,但也包含祭祖為主的祭祀公業,或是祭祀神明的神明會。.

東門保福德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光復初期,大埔街拓寬,豆腐店部分土地被徵用,信徒乃將福德正神再遷至今裕興菸酒專賣店址(開山路170號)。 因地理師向信眾透露打鐵舖(現廟址)有五水會流,日後必得發展,信眾乃募款建廟,暫將福德正神寄祀於臨水夫人廟。 在西屯區何明里有同名為「東門福德祠」的土地廟,其神據耆老說原在現中國臺灣省省城大東門(今東區建成路大東紡織廠一帶)所祭拜。 現中國臺灣省日治時期,陳姓等客家農民從苗栗銅鑼一帶移居到今東門里,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買下了近旱溪河床、洪水侵襲的農地,逐漸開拓成水田,並建立伯公廟。

東門保福德祠

後因道路開闢民宅被毀,信眾又將神像遷至豆腐店(今大埔街65號)。 大埔福德祠今年12月25日將規劃辦理「百虎百福.府城虎城福城」寺廟文化推廣系列活動,向市民朋友彰顯傳統信仰文化的彌足珍貴。 本祠位於台南市開山路,正面可眺望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之濃蔭,廟前為開山路與大埔街之交接口。 廟方表示,在土地公神像前有「招財母金」(即錢母),上完香後拿錢母順時鐘繞香爐三圈,接下來收到錢包隨身攜帶;招財錢母效期通常是一年,一年期滿後可將裝著錢母的袋子拿去任何一間廟裡的金爐化掉,裡面的1元也可花掉,再到廟裡求新的即可。 大埔福德祠的土地公与六合境另外两间土地公庙的土地公据说为亲兄弟,其中大埔福德祠是排行老三的“三伯公”,大伯公是仁厚境福德祠的土地公,而二伯公是油行尾福德爷庙的土地公。

  • 東門保福德祠,又稱東門堡福德祠、東瀛福地、開臺福地,是一所位於臺灣新竹市的土地公廟,位於東前街25號。
  • 因地理師向信眾透露打鐵舖(現廟址)有五水會流,日後必得發展,信眾乃募款建廟,暫將福德正神寄祀於臨水夫人廟。
  •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