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寺靈骨塔6大分析

當時靈泉寺得到日本政府的贊助,與日本曹洞宗建立合作關係,善慧法師大弟子德融,還是第一位前往日本研習佛法的臺灣僧侶。 又有士紳許梓桑、顏雲年、辜顯榮的護持,成為臺灣佛教的重鎮,與全島一百多間佛教寺院和齊教齊堂都有連絡。 在善慧法師的帶領下,陸續完成佛殿、禪堂等工程,建築係四合院式,前殿為奉祀彌勒菩薩、兩側配祀四大天王,正殿供奉本尊釋迦佛,並從緬甸迎來白玉佛像五尊,由福建名匠林起鳳師雕塑佛菩薩、十六尊者、護法諸天等聖像。

一般消費者購買靈骨塔(納骨塔)位,很多只是買到「使用權」,而由靈骨塔(納骨塔)公司開給「永久使用權狀」。 當然,當這家公司不存在時,使用權的爭議也就發生了。 另外,私立靈骨塔(納骨塔)經營者是否遵照法令,提撥靈骨塔(納骨塔)位售價的2%充作基金,交付公益信託?

禪宗寺廟的配置從「伽蘭七堂」之說與唐代「百丈清規」制,發展到南宋的「五山十剎」,已經由以三門,佛殿,法堂,方丈,僧堂,廚庫組成的基本佈局,擴展到包含經藏,輪藏,鐘樓,以及伽蘭堂,祖師殿和塔林的完整配置。 有部分靈骨塔(納骨塔)位的買賣,是「所有權」的買賣。 就像買房子一般,會有一張塔位所在地政事務所給的「建物所有權狀」,保障購買者權益。 而再同一樓層,坐向的價格沒有差別,但是塔位架上的樓層價格就有很大的懸殊,其間價差約在5~8倍。

二戰後,隨著開山堂的木構腐朽嚴重,內部空間已不敷需求而進行整建,於民國84年(西元1995年)竣工,此整建讓室內已無法看出釋善慧之前生活的痕跡。 以「代代昌盛滿福榮」為設計理念,璞園獨立式墓基的面板,均使用 24K 純金粉裝飾。 原有建築位於新建的萬佛寶殿地塊上,由於其歷史文物價值,拆除前已進行了完整測繪記錄,以備日後研究或展示使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文物部门,都十分重视保护这里的文物史迹,派公安部队所属的陵园警卫中队日夜放哨巡逻,与整个中山陵园地区一样,每天24小时从不间断,使建筑物和树木没有受到破坏。 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制定了《春秋二季祭奠阵亡将士办法》,即黄花岗起义纪念日;秋祭日期为9月3日,即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9年国民党败退前夕,“代总统”李宗仁还曾率领文武官员到阵亡将士公墓举行了最后一次春祭。

善導寺靈骨塔: 納骨塔

日後自己若有時間或逢到祖先忌日,再去靈骨塔/寺廟拜拜,若是身居國外不克到場,也可遙祭(在家裡準備一桌子將菜飯擺好朝向門口以自己的意念呼請拜拜)。 接著廟方會為祖先更換成廟宇統一的牌位,並且帶領子孫們在地藏王菩薩前唱讀疏文,請菩薩早日接引祖先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若只是暫放的話,就不需要更換牌位。 靈泉寺當年興起的政治和地緣條件消失,加上與中國大陸來的僧侶有語言隔閡和理念不同的問題,逐漸沒落,直到晴虛法師就任後,力圖振興,整建寺貌。 第四任晴虛法師開築汽車道路,將人行山路向四腳亭和台肥二廠方向各開築道路三公里長、八公尺寬,迄今仍為市民沿用。

因此,教會墓園經常可見納骨塔矗立其中,目前教會不太鼓勵在教堂建築裡興建納骨塔,因為如果教堂改建、位移或轉讓的話,骨灰可能遭到破壞。 靈泉禪寺靈泉三塔建築原是一層樓塔基,上方配置三座圓頂塔身,三座塔分別為開山塔、優婆塞夷同塔、報恩父母塔,三塔共構於塔基之上,合稱為「靈泉三塔」。 二戰後,因空間不敷使用,在舊有建築的基礎上改建,形成今日所見樣貌。 靈泉三塔的樣式為較少見的仿造印度佛塔,目前已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的保護之列。 開山堂平日沒有開放,現今1樓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地藏王菩薩、目連尊者、彌勒菩薩、韋馱尊天菩薩、伽藍菩薩;2樓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 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落成的銅質靈泉開山善慧氏壽像,銅像原安奉於開山堂內,後移至靈泉寺新建之祖師堂供奉,釋善慧銅像表現寫實風格,展現日本時代塑像與煉銅技術,為臺灣工藝史之重要作品。

善導寺靈骨塔: 祖先牌位遷移處理要知道這些!

塔基的結構體為磚石造承重牆柱,柱間跨距不大,磚柱配置緊密,加上石材橫樑,撐起上方的混凝土平頂。 因為平頂上方為3座6角形塔身,於是塔基的室內結構為了支撐上方的塔身,以紅磚砌成3處環形空間,室內設置階梯狀平臺用於放置骨灰罈。 「御開山碑」是釋善慧的弟子為紀念釋善慧、釋善智、釋善性創建靈泉禪寺,於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開山堂落成典禮所立,現移至靈泉禪寺山門。

善導寺靈骨塔

一日,屠户忽然提刀,气势汹汹地闯到寺院,赌誓要杀掉那个断其财路的善导。 他在寺院四下问人,知道善导大师住处,于是握紧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 这是善导大师鼓励行者发愿文中的一段,文中可以看出大师很重视往生的内因外缘具足,并且大师是认可上品往生的,并不是真宗所说的超越三辈九品。 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一说安徽泗县)人,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世寿六十九。

今寺址為基隆市信義區六和路1號,屬智誠里。 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两位祖师之德能如出一辙,加之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甚深不可分的因缘,时人都赞称少康大师为“后善导”,誉之为“今弥陀”。 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曾重修少康大师塔坟,称之为“后善导塔”。 大师念佛精诚,戒若冰清,律己峻严,待人慈恕,道行高深,超凡入圣。 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 五樓展出之各形石雕藝術,多為魏晉六朝時期佛教造像之藝術精品,歷千百年而完整無缺,彌足珍貴。

  • 要購買靈骨塔位,一定要到現場瞭解實際環境、位置。
  • 屋面為硬山雙坡斜頂,前廊的騎樓為其最突出的造型特色,正立面三開間的柱廊高兩層,柱礎線條收分簡單明確。
  • 靈骨塔(納骨塔)位的價格高低相差很多,其間的差異,包括許多因素,如地區、位置、環境、設備、管理、產權和公私立等方面。
  • 納骨塔,或稱靈骨塔、骨灰龕、寶塔,是存放往生者骨灰的建築,骨灰則存封在骨灰罈裡,有的納骨塔也可以放置撿骨後的骨甕。
  • 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便于便在心中默默祝祷道;“若我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 ”刚发愿毕,即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 往生后一百余年,少康大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中看见大师《西方化导文》屡放光明,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 大师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 ”后来少康大师念佛一声,随出佛像一尊,被称为“后善导”。 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善导大师之所监造。

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之理论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目前台灣各大博物館中,雖然珍藏了許多中國歷代文物,但有關佛教藝術的文物不甚完整,尤其是魏晉至唐宋年間的石雕藝術精品甚為欠缺。 善導寺為了彌補國內博物館對魏晉至唐宋年間石雕藝術的不足,廣泛蒐集魏晉以來各類佛像及文物,於1986年成立佛教歷史博物館,開放民眾參觀;該館遂致力於蒐藏,以為彌補國內博物館早於此一內容之缺憾。 善導寺設有陳列室三間,分別設於五、六、七等三樓;五、六兩樓為藝術館館址,七樓藝文館則展出佛教書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塔身之下為塔基,塔基原是1層樓的建築規模,平面呈長方形,表面為鑿面石片面飾,開設3個拱門,拱門兩旁為對聯、上為門額;中門的門額書寫「靈泉三塔」;左側門的門額書寫「東寶座」、右側門的門額書寫「西蓮臺」。

善導寺靈骨塔

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 佛教學者江燦騰在著作《二十世紀台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中》,特別以靈泉寺的發展來說明日治時代的臺灣佛教。 日本統治臺灣後,希望以臺灣和日本共同的佛教信仰來進行民族聯誼,甚至希望扶持臺灣本土佛教來影響中國佛教。 當時臺灣的重心已轉移到北部,日本正也在興建基隆港以取代逐漸沒落的淡水港,混合中國叢林與日本寺院風格的靈泉禪寺就在此背景下興盛。

前院則豎立一塊捐助1940年所立之「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昭和庚辰秋獻納造路信徒芳名」名冊石碑。 起初,該棟建築曾是地方文人雅士聚會之重要場所,日治後期則作為釋善慧居所使用,釋善慧圓寂後則改為主祀觀世音菩薩用途。 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少康大师后来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 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

已拆除的「大圓滿覺」,「金剛窟」,「藏經閣」為寶蓮禪寺最早的一棟主體建築,由三個三開間形制的廳堂並排連接而成,共有九個開間,是嶺南地區常見的廟宇形制。 中央的「大圓滿覺」為主殿,左邊的「藏經閣」與右邊的「金剛窟」均有二層的夾層,分別作藏書與僧舍使用。 由於寶殿的量體宏大,以及對中國古典建築形式的期望,設計的挑戰與構思在於如何結合樓閣的建築造型,將萬佛寶殿多層的空間需求,對應成樓閣立面的基本構成:基座,大殿,平坐,樓閣收分,與重簷歇山頂的升起。 大殿中央三開間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佛與阿彌陀佛,側左右兩間分別為弟子迦葉與阿難,殿內側周邊動線則配以壁畫雕刻。

昔日此寺所在處是基隆經暖暖通往台北的要道,開山堂1891年成立,為俗名江雀的德緣尼師的父親與叔父所建,當時是文人雅士聚會重要場所。 後面設有靈塔,相傳起初是收容未出嫁女子的靈骨。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长到七岁时尚未开口说话,一日他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在大雄宝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

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为恳切,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专,悲感自责,因而加功用行,精进念佛。 屠户进而又想,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有无止息的烦恼,不由心中升起极深极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之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极乐世界,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

善導寺靈骨塔

大师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证三昧、开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观经疏》《观念法门》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 其间亦往返京师光明、慈恩、实际诸寺,大弘法化。 臺灣各地方政府也興建公立納骨塔,價格一般而言較私立機構低,不過亦有政府單位缺乏經費導致公立納骨塔年久失修的情況發生,公家也常因都市計畫,要求民眾將年代久遠的公墓中先人骨甕取出,改為安放到大型的納骨塔,以獲取新土地。

在宗教推廣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寶蓮寺的建築由嶺南的地方風格,轉化為北京的官式宮殿形式,在歷經百年的發展後,又將步入了一個新民族形式的嶄新階段。 60年代之後,隨著戰後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信眾的規模增加,寶蓮禪寺的建築形制與形式進入了另一個發展的階段。 1963年籌建,1970年完成的大雄寶殿為七開間的重簷歇山頂,採明清式樣的北京宮殿建築形制。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