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md懶人包

一张74分钟的CD唱片,抓取音轨得到数据文件大概在700MB左右。 这样,为了在MD碟片上同样存储74分钟的音乐内容,就要对音频数据进行压缩。 索尼公司当时倡导使用ATRAC3的编码,这是一种有损压缩的音频技术,除了MD碟片外,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的几年里,Realplay的RM早起封装文件中也多使用ATRAC3音频编码。 而我们也不用嘲笑ATRAC3的没落,毕竟MD播放器产品是发布于1992年的……当时MPEG1 Layer 3的品质同样不够好。 毫无疑问,使用MO的技术是索尼希望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磁带功能的产品,虽然CD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唱片制品和硬件支持设备,但磁带机仍然拥有更大数量的用户群,大家看中的是除了播放外的录音功能。 sonymd MO磁光盘的技术于1989年发布,而MD碟片和播放器投入市场是1992年。

sonymd

IPod Classic在播放MP3时,声音也略显生硬,中性的风格在不够高的音乐文件下显得要干涩了不少。 最具机械感的数字随身听,03年时用奖学金和压岁钱把当时的旗舰级R900娶进门,还配了8张碟。 和之前听过的随身听相比,R900有好多可以折腾的地方,各种录制、压缩、机内编辑。 无意中发现这货录音功能很强,配上索尼自己的立体麦,效果不错。

sonymd: 测评报告

录音使用了Monitor 02 US Dragon作为数字源,可以肯定的是,它要比当年我使用CD随身听录制的效果好得多得多。 在最大音量时,R900播放标准电平测试文件输出电平为-15.2dB,在录音端进行补偿。 为了大家对测试成绩有一个参照,使用SONY EJ2000的成绩进行对比。 在数字音频播放器中,MD播放器一直属于比较小众的部分,而MD随身听对于90后出生的发烧友们恐怕更是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 但MD确是一个在存储、音频编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今天回头来看MD产品,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录音和放音功能,将压缩音频引入唱片工业[虽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稳定性出色便于保管[被用于广播等工业应用]。 但技术日新月异,MD本身的核心技术决定了它的前景非常有限。

sonymd

主观听感测试中,我们仍然使用E888,作为与这些随身听同时代耳机水平的代表;另外还使用VSONIC GR07 MKII、创新Aurvana Air等耳机作为参考。 Sony 對此表示 MD 機器的需求大幅減少,是停產主要原因。 Sony 在 sonymd 2011 年停產最後一部 MD WALKMAN sonymd 產品 MZ-RH1,當時新聞稿表示 Hi-MD 碟片依然繼續生產到 2012 年 9 月為止。

sonymd: 音频与音乐

這次新聞稿也表示普通版 MD 將會繼續生產,並持續提供 MD 錄放音產品的維修服務。 MD即Mini-Disk,准确的说是Mini-MO-Disk,而MO才是MD碟片的准确命名。 MO是Magnetic Optical的缩写,字面意思是“磁光盘”,它的标准尺寸与一张3.5英寸的软盘差不多,而我们这里要谈到的应用于音频制品的MD就是小型的MO盘。 Sony 從 1992 年推出 MD 以來,共生產約 2,200 萬台 MD Walkman 隨身聽產品,以及 500 萬台 MD 音響產品。 這次 Sony 停產最後一款 MD 產品,也宣告 20 年的 MD 歷史宣告下台一鞠躬。

MD由于它的尺寸小巧成为了随身听产品中的宠儿,而索尼也试图发行MD为载体的正版唱片,但可以录音的功能成为MD播放器的一把双刃剑,为了版权问题,索尼也一直试图通过“复杂”的翻录手段来限制大家盗版的热情。 一个可以存储数据的磁盘却不能使用最通用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管理,直到2002年,索尼才开放了MD的数据通道,发布NetMD。 MD播放器的装碟方式基本没有差别,打开舱门,碟片会自动弹出,那种掌控的感觉的确很好。 R900的机身两侧有两个3D的Jog Dial,它负责了进入菜单选项以及具体设置的大部分工作,这种滚轮和按键结合的操控方式在当年是高档产品的象征。 就好比大家的手机还只是500万摄像头,你已经用上1300万的感觉一样……当然,这也是索尼的专利技术,至今索尼在电脑等产品中仍在使用。 MO[包括MD]尺寸虽然很小,却可以提供比当时软盘[磁盘,甚至硬盘]高得多的存储容量。

sonymd: 使用 Facebook 留言

按照惯例,仍然可以采用我们传统的测试方法,使用测试信号配合专业的录音声卡得到客观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R900使用了耳机输出的设置[同一个接口,可设置为耳机或线性输出]。 由于手中没有NetMD的机器,所以测试信号仍然使用光纤录音的办法。

  • 但作为一款随身听,最重要的功能当然还是音质,也许在当年看来没有多少人会理性的分析它的声音到底比CD随身听有多大差距?
  • 与iPod Classic相比[播放MP3音乐],R900的声音要暖很多,高频解析力略差,声音稍有干涩,而iPod Classic虽然是很多发烧友不喜欢的“白开水”中性风格,但细节却充满灵气。
  • 这也是包括MP3在内的有损压缩存在的同样的问题,受损的除了细节之外,最重要的是动态水平的下降。
  • MD由于它的尺寸小巧成为了随身听产品中的宠儿,而索尼也试图发行MD为载体的正版唱片,但可以录音的功能成为MD播放器的一把双刃剑,为了版权问题,索尼也一直试图通过“复杂”的翻录手段来限制大家盗版的热情。
  • Sony 在 2011 年停產最後一部 MD WALKMAN 產品 MZ-RH1,當時新聞稿表示 Hi-MD 碟片依然繼續生產到 2012 年 9 月為止。
  • 我手上有一个N920 采用的是数字放大技术,也是NETMD的末代旗舰。

而我们的频率扫描信号,是从20Hz-20kHz的正弦波扫描信号,频率从20Hz起,逐步提高,信号内容相对简单,ATRAC算法没有对它进行明显压缩。 而大家看到,不同的两张MD碟片确实测试结果不同,但到底是测试误差,还是真的受碟片影响? sonymd 这个问题也留到以后分析[高端MD碟片当年都号称有调音功能,EQ Disc]。

sonymd: MD 20年歷史說再見,Sony 最後一款 MD 產品宣佈停產

虽然一张MD碟片的容量在存储音频时只有160MB[定义合74分钟音乐内容]。 但大家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家流行的存储设备室3.5英寸的软盘,它的容量只有1.44MB。 索尼MZ-R900是在MD随身听产品中一个重要的型号,它在编码技术方面和产品定位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显然,R900的表现早在意料之中,4倍于PCM编码的压缩率让整个声音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作为高端产品,R900的DAC水准应该并不是整体表现的瓶颈,在使用光纤录音时,耳机可以实时监听录音效果,此时的效果是明显好于MD碟片播放的。 但作为一款随身听,最重要的功能当然还是音质,也许在当年看来没有多少人会理性的分析它的声音到底比CD随身听有多大差距?

(Premastered MD)、可录制MD(Recordable MD)、混合MD(Hybrid MD)。 其中可录制MD和混合MD是可以反复擦写的,这也是MD和CD的最大不同。 而MD机本身又可以分为可录音/下载型MD机(有写入磁头和读取激光头)和单放型MD机(只有用于读取数据的激光头,不可写入)。 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可以简单地认为MD机是CD机和磁带机的中和体。

因为它在功能上、体积上、便携性等方面和CD是差异很大的两类产品。 而今天的音质测评,也是为了还原数字播放器中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MD代表产品的客观和主观的资料。 对指导用户购买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指导大家购买甚至收藏二手MD播放器的意图。 sonymd 而内容来源则主要依靠从CD转录,这就需要从CD机的S/PDIF的光纤输入到MD机上,花费1:1的翻录时间来完成。 我们现在手里有几款90年代末期的磁带机,MD的录音品质超越它们,实在是轻而易举!

根據日本av.watch網站報導,Sony 在昨日發出新聞稿宣佈最後一款含 MD(Mini Disk)錄放音功能的產品「CMT-M35WM」小型音響,即將在 3 月出荷終了,未來不會再銷售 MD 錄放音設備。 意謂這個由 Sony 創立的 MD 儲存媒體將正式下台一鞠躬。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R900是索尼同一代MD随身听中的顶级型号,在此之后索尼还发布过R909,加入了Type-R信号处理器,主要作用是补偿有损压缩带来的听感上的不足。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sonymd: 喇叭 / 音響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 + 左方向鍵←。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Sony 將停產最後一款含 MD 錄放音功能的 CMT-M35WM 小型音響,代表 MD 20年的歷史即將結束。 MD 是在 1990 年首度亮相,Sony 在 1992 年首款推出 MD WALKMAN 產品 sonymd MZ-1。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