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詳解

同時拔罐的手法要輕,需要避開心臟、腋下、鼠蹊部等血管或淋巴管密集的地方。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罐罐把你的皮肉吸起來,產生充血、瘀血、血管擴張,可以讓血液循環加快。 有時拔罐也會讓你出汗,加上血液循環可以增加新陳代謝。 紓解疼痛:拔罐會造成皮膚底下的淺層肌肉、筋膜也會被一起拉扯,加上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舒緩一些軟組織的疼痛、痙攣。 舒緩局部問題:若發炎、壓迫等原因造成肌肉、筋膜的組織缺氧、沾黏、痙攣,可以利用拔罐來加強局部循環以舒緩問題。

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 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為這樣拔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發熱是陽氣盛實的表現,而寒戰惡寒是陰氣盛實的症狀,在大椎進行拔罐能夠治療發熱的疾病,而在關元進行則能治療寒性的疾病。 其實從很早以前,我們就想寫一些關於非西醫的部分是如何來看待身體、運動的相關題目。

拔罐: 衛生棉條吸滿泳池水 19歲處女繼續塞害子宮「發炎長膿」

如果拔罐後痛和瘀,即代表你體內的邪氣毒素甚多,需多加調理。 原則上,火罐的效果會比真空罐好,火罐的吸力也相對溫和,而且有暖和溫經的作用,但真空罐在使用上較方便,所需技術較少,也較安全。 要注意拔罐不是吸得愈大力愈好,力度過大有機會令身體受傷,拔罐時間建議在10分鐘內,拔罐時間太長容易使皮膚及軟組織受傷,如起水泡。 一般來說拔罐療法會用在身體肌肉比較豐厚、表面比較平整的位置,如肩、背、腰、大腿、小腿、胸、腹等,一般常用於治療痛症或勞損。 急性受傷一般避免拔罐,以免加劇出血及腫脹。

  • 火罐是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的空氣,使罐內產生負壓後緊密吸附在皮膚上,以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式,同時罐身也保留一定的溫度可以促進局部循環。
  • 過往比較有名的就是歌手齊秦臉、背部灼傷的案例。
  • 不少人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甚至認為,要拔出水泡才能體現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錯誤的。
  • 有助於舒緩肌肉僵硬、酸痛,增加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
  • 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拔罐較常見的副作用為「暈罐」,如果拔罐時處於緊張、疲倦、空腹狀態時可能會出現頭暈症狀,如果發生暈罐,當下應先休息,補充水分及進食。 拔罐後出水泡的話,應做好傷口的護理以避免感染,且不應反覆在水泡處拔罐。 而拔罐痛或是出現瘀血則是因為體內的毒素和邪氣較多,應多加注重管理。 拔罐 此外,曾有疑似拔罐後造成血腫壓迫神經、動脈剝離的個案,這樣的狀況基本上避免在肌肉不豐厚、重要血管位置較淺的部位(主要指頸部)拔罐多可避免。 若必須在這樣的部位進行治療,請交由專業的醫療人員評估、操作。 拔罐是透過簡單的補瀉方法為身體去除毒素,毒素即是淤塞或積聚在身體經絡的風寒和濕毒。

拔罐: 不同的拔罐工具

除此之外,HO-1也能一些透過一些途徑來幫助傷害修復,例如:增加組織內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促進粒線體的生成。 有不少研究都發現到:促進HO-1這個系統可以加速傷害的修復,抑制它則會讓修復變慢。 拔罐 瘀血內有大量的紅血球,紅血球內含的血紅素(hemoglobin)是由血基質(heme)構成。 在瘀血代謝的過程中,體內有個1960年代就發現的特別酵素「血基質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 HO-1)」負責將血基質分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與鐵。 這些物質都分別會對受傷部位產生不同影響。 「血基質氧化酶-1(HO-1)」負責將血基質分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鐵。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拔罐,此療法治療範圍非常廣,特別對感冒、減肥、腰背痛、腰肌勞損等有一定的功效。 Bowtie今天請來Bowtie & JP Health 健康中心的蔡嘉麗中醫師與大家分享拔罐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不同罐印顏色反映的身體狀況。 真空罐和火罐其實都是利用負壓作用於皮膚,不同的是火罐有經過「加熱」,對於風寒有預防及治療的功效。 但是拔火罐需要更多的掌握力,如對溫度掌控不良,容易造成燙傷,所以並不建議自己拔罐的人、沒有專業拔罐教學訓練的人自行嘗試。 如果病人出現急性的病痛,即突如其來的病痛,如扭傷、傷風,感冒等,建議可以隔日進行拔罐,直至病痛完全消除。

拔罐: 拔罐位置、功效、禁忌:從7種拔罐顏色看健康狀況!

簡單來說,拔罐是借助負壓和熱力,將玻璃罐中的空氣排走,從而產生吸力和刺激導致皮膚出現瘀血。 如果你不肯定該名中醫師是否有專業資格,可在求診前先查閱名冊搜尋名字。 因為拔罐需要在中醫基礎和理論下操作,所以選一名合資格中醫師才最安全。 剛完成拔罐的病人建議不要進行令皮膚有毛孔擴張和充血的活動,如游泳和洗澡等。

拔罐

膽綠素或膽紅素有抗發炎的效果,在糖尿病的動物實驗中,膽紅素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效果。 拔罐 一氧化碳有著擴張血管的效果,有助於促進患部的循環,具有抗發炎及止痛的效果。 走罐法:又稱推罐或滑罐,多施用於腰背部等皮膚面積較大、肌肉較厚的位置。

拔罐: 拔罐有什麽方法?

拔罐的手法大體上分成三類:定罐、滑罐、以及刺絡放血拔罐,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要是定罐、滑罐所產生的「黑青」或「微小出血」(後續統稱瘀血)對傷害部位或人體的作用。 結合專科醫師群與國際級運動教練、運動傷害防護員、物理治療師、運動心理訓練師與營養師團隊,大多數都擁有豐富國家代表隊隨隊服務經驗,以堅強陣容提供最專業運動醫學服務。 因人而異,要視乎病人的體質、年齡,以至病情,可進行5至20分鐘不等,一般而言為10分鐘左右。 如果拔罐時間過長,有機會出現起水泡情況。

訪問了很多人、經過很多跨領域的討論後,一直很難有個結果。 困難點包括了:是否能經得起科學驗證、中醫不同流派的觀點、如何去定義與解釋一個名詞或概念等等。 紓解疼痛:罐罐裡的負壓,會拉扯皮膚,皮膚底下的淺層肌肉、筋膜也會被一起拉扯,加上剛剛提到的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舒緩一些軟組織的疼痛、痙攣。 拔罐是把一個罐子裡面的壓力降低後,讓罐子吸附在筋絡、穴位或是身體不舒服的地方,讓那個地方充血、瘀血或是起泡。 舒緩疼痛:拔罐時會將淺層肌肉以及筋膜牽動拉扯,加上前述提及的提升血液循環,共同效果下可以緩解筋膜沾黏、軟組織疼痛,以及舒緩肌肉僵硬的狀況。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產生充血、瘀血、血管擴張,可以讓血液循環加快;有時也會讓人出汗,加上血液循環可以增加新陳代謝。

拔罐: 拔罐禁忌:不可立即洗澡!

如果病人的病痛是屬慢性,即長期都有的病痛,會建議拔罐療程間相隔 5 至 10 日,每次療程約 5 至 10 分鐘。 實際情況,建議向中醫師咨詢,以了解個人身體情況是否需要接受拔罐治療。 拔罐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最早記載在戰國時代著作《五十二病方》中。

拔罐

陳醫師表示比較傳統的醫師會較常選擇火罐。 但要注意如果玻璃罐燒得過熱,有機會造成燙傷情況,醫師和病人都要多加要留意。 將真空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後,垂直快速提拉桿數次,至拔罐部位皮膚隆起,以客人耐受為度,治療結束時提一下罐頂活塞放氣即可,每次治療時間 10 分鐘。 很多人喜歡在拔完火罐後就洗個澡,認為這樣很舒服,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 因為這時候的皮膚處於一種非常脆弱的狀態,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發炎。

拔罐: 拔罐的禁忌

若在拔罐後不慎起泡,一般直徑在 1 毫米內散發的(每個罐內少於 3 個),可不用處理,自行吸收。 但直徑超過 1 毫米,每個罐內多於 3 個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及時到醫院處理。 一次不成就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復拔,認為這樣才能拔出效果。 其實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壞,比如紅腫、破損等,那就得不償失了。 拔罐應選擇肌肉豐盈且沒有毛髮的部位,例如肩胛、腰部、背部、腹部等地方。 拔罐時姿勢要舒適,常見的是坐姿、平躺、側臥或趴著。

當大部分人會誤以為身體出現痛症才能進行拔罐時,陳醫師表示其實亦可以用來調理身子。 拔罐 拔罐 拔罐可以用來疏通經絡氣血,有祛風散寒祛濕作用。 醫師亦建議大家在拔罐應前先進行咨詢,一般而言,醫師會先詳細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才決定是否適合和需要使用拔罐療程。

另外,如果病人是老人家或小朋友,進行拔罐的時間或需減少。 此外,他指出,罐斑會隨時間逐漸消退,避免過份刺激便可,一般而言罐斑顏色既受體質影響,也受血熱、瘀滯的程度有關,愈熱、愈瘀者顏色愈深。 若罐斑顏色不明顯,原因多數是體質因素,少數原因與氣血虛弱、吸力不足有關。 拔罐時罐壁出現水氣不是因為「濕」給「拔」了出來,它只是個物理現象,不要迷信。 長者或小朋友按情況需要可減少進行拔罐的時間。

拔罐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