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 規格10大著數

然而,安裝全新的作業系統不僅耗費時間,系統安裝完成後,用戶還需要安裝各種常用的軟體、將源硬碟的檔案資訊轉移到新的SSD、對系統進行各種設定等。 隨著新一代快閃記憶體類型的出現,舊款會逐漸被淘汰,而新一類快閃記憶體會得到更多支援,這種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即使QLC固態硬碟出現掉速的情況,其性能還是優於傳統的硬碟。

小容量SSD不僅價格不划算,而且256GB以下的SSD即便是僅作為系統磁片使用,容量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以128GB的SSD為例,安裝最新的Windows 10系統時雖然大概只佔用20GB,但再安裝諸如Office、Photoshop等軟體並開始使用系統,再加上各種來自系統的更新,系統磁碟分割的容量很快就會被填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旦SSD容量佔用超過75%,SSD的讀寫性能表現會在一定程度上變弱。 SSD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是256GB的容量格式,實際大小從240GB到275G不等,具體取決於製造廠商的設計,市面售價大約為550~700RMB不等,同時可以選擇的產品線也比較豐富。 選擇更小的容量並沒有什麼積極意義,以一半容量的128GB為例,一半的大小只會節省約30%的價格,仔細一算就能發現每GB的單位價格實際上要貴出不少。

ssd 規格: 推薦品牌

整體而言,不同的金手指防呆位置,可讓消費者於安裝使用 M.2 裝置時,可獲得最低程度之依循法則。 以實例來說,我們因為防呆鍵位的限制,而無法將 M.2 Wi-Fi 網卡硬塞到 M.2 SSD ssd 規格 的插槽之中。 伴隨著固態硬碟的逐漸普及,以及初代 M.2 PCIe SSD 曾因價格定位到達甜蜜點,得以其高性能價格比而襲捲市場之故,傳統 SATA 介面於頻寬上逐漸顯露其捉襟見肘之態勢。在各種因素之交互作用之下,M.2 SSD 遂成為市場之新風潮。 然而關於 M.2 SSD 其規格型式(至少有兩種主流介面型式,以及與其相關的兩種不同插槽類型,而其中一種插槽尚有三種不同之 介面/協定 相容性),卻成為令消費者困擾不已之難題。 在此我們特別以專文來介紹 M.2 SSD 其規格與相容性之相關知識,如此讓消費者於採買時,可擁有更明確之選購資訊。 首先使用Kingston的SSDNOW V+ 64GB來做HD Tach測試的示範,讓大家瞭解一下SSD的特性,此一SSD還有128MB的快取記憶體。

如果這個頁面的英文版與譯文之間發生任何牴觸,將受英文版規範及管轄。 出現磁碟的內容視窗,切換到【詳細資料】分頁畫面,屬性下拉選擇「硬體識別碼」,如果您的SSD類型是NVMe,您將在「值」欄框中看到有關NVMe的字眼。 QLC每個SSD顆粒可儲存4bit資料,跟TLC相比,QLC的儲存密度提高了33%。 QLC不僅能經受1000次程式設計或擦寫迴圈(與TLC相當,甚至更好),而且容量提升了,成本也更低。 任何嘗試過SSD的人,無一不能向您證明SSD領先于傳統HDD的優點,伴隨著應用程式的載入速度更快、整體效率更高,以及更強的耐用性與穩定性,毫無疑問,SSD終將會成為每一台家用電腦中的標配。 但您是否曾經想過,在同等容量下,為什麼某些SSD比其他其他更貴?

此外,AHCI需要四個執行指令去讀取不可緩存的資料,而NVMe則可以一個指令立即執行完成。 小型的 M.2 外觀尺寸適用於許多擴充卡類型,例如 Wi-Fi、藍牙、衛星導航、近距離無線通訊 、數位無線電、無線千兆聯盟 、無線廣域網路 和固態硬碟 。 針對主流玩家所需的Gen 3 SSD來說,簡單來說並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關鍵還是在於玩家「買了SSD想怎麼用」這檔事,是想要拿來做為主要系統碟長久使用的話,選TLC架構SSD可能會比較適合、如果是想要拿來作為第二儲存碟使用的話,有預算可選TLC、預算比較緊湊可選QLC。 甚至玩家如果是想要選擇入門等級SSD的話,不用花大錢也能買到C/P值不錯的選項,但秉持著品牌信仰或是產品耐寫度去購買的話,則是將近萬元也有對應的Gen 3 SSD產品可選,至於究竟是誰好誰壞就交給玩家自己評估了。 金士頓SSDNOW V100系列可以說是市場上平價固態硬碟的好選擇,64GB單顆無任何配件的版本,零售未稅價才3500以下,在這邊供作採購的參考。

如果你是2022年購買全新電腦,那肯定有支援Gen4,但如果是舊電腦,你在購買Gen4 SSD之前要先看一下CPU及主機板是否有支援,Gen4的SSD都有向下相容Gen3,也就是你插在PCIe 3.0的M.2插槽也能用,只是速度不上去,最高只能到3500M,那就尷尬了,因此在購買及安裝前都要先看清楚。 如果你是2020年以前的舊電腦,建議還是要買Gen3比較保險,其實Gen4 SSD也可以插在Gen3的主機板,只是速度不上去Gen4。 答:Gen4是2019年以後的CPU才有支援,所如果你是2022年的全新電腦,那Gen4或Gen3都可以,主要的理由是現在Gen4 SSD的價格已經降下來了,不像去年比Gen3貴上一倍。 如果你的電腦是2022年以後的新款,目前大部份都是直接裝M.2 SSD了,為何? 主要是因為兩者的價格差不多,但在理論上M.2 SSD會快很多,但請注意這只是理論上,在實際體感上真的差不多感覺不明顯。

ssd 規格: 效能實測

因此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低價大容量且效能也表現不錯,新一代的產品都還持續在進步的情況下,傳統硬碟還是儲存裝置上的首選。 它在儲存介面和搭載高速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之間進行傳輸,不受儲存裝置的外觀尺寸與規格限制。 與使用傳統AHCI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 協定的 SATA SSD 相比,採用 NVMe 協定可以縮短輸入/輸出作業的啟動時間、增加資料傳輸量,並加快完成速度。 NVMe 是專為 SSD 所設計,因此它已成為資料中心伺服器,以及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甚至是次世代遊戲機等客戶端設備中的新產業標準。 另外,如果是走 SATA 通道的M.2 SSD,那麼一樣會受到6Gb/s 頻寬的限制,在傳輸效能上等同於2.5吋的 SATA SSD。 而 mSATA 可算是 SATA 的衍生介面,其主要差異在於採用嵌入式設計,縮減了安裝的尺寸,因此通常在筆電上比較常見。

ssd 規格

SOLIDIGM P44 Pro 的正面張貼了標示品牌與規格的貼紙,背面則有另一張規格與序號貼紙,並沒有額外的散熱機制,後續的實測不妨可以關注一下這款 SSD 在溫控方面的表現如何。 而 SOLIDIGM 除了延續 Intel 面向企業級的產品市場,今年也全新推出消費端的 SSD 產品,像是首款小試身手的 PCIe Gen4 SSD P41 Plus 就受到市場不錯的好評,以 DRAM-Less 壓低成本並透過 HMB 技術帶來不俗的效能表現,可以說是 PCIe Gen4 規格的入門級好選擇。 而近期 SOLIDIGM 也再接再勵,推出了以高階定位的 PCIe Gen4 SSD P44 Pro,官方標榜循序讀取可達 7,000 MB/s 的數據毫無疑問是目前市面上數一數二的高規格。

,包括:SSD 型號、韌體版本、全部容量 / 剩餘容量、工作時間、開機次數、Trim 支援 / 是否啟用、健康狀態、預估壽命…等資訊。 了解該怎麼選購、以及市面上有哪些商品以後,各位是否還有一些其他的疑惑呢? 以下列出幾個使用者可能會有的問題,並邀請了專家解答,希望能為大家排困解難。 推薦該款的原因主要是因現在 PCIe Gen4 SSD 逐漸變成主流,PCIe Gen3 SSD 也變得便宜了,如果想要將原先的 SATA SSD 升級為 M.2 PCIe NVMe SSD 的話,這款散熱佳、效能高的產品就蠻值得入手的。 除了電腦的硬體之外,軟體介紹文以及實體開箱文也沒有少,甚至製作多支教學影片,只為了方便大家快速掌握電腦實用技巧。

ssd 規格: 如何使用您的舊 SSD 固態硬碟做為外部儲存硬碟

加上這款攜帶式 SSD 重量僅有58g,體積更是比一台智慧型手機還小。 雖然搭配的裝置也要支援 USB3.0連接埠才能達到最高速度,但總體而言是台相當劃時代的優質產品。 市面上有許多不同規格的 SSD硬碟,由於各款式的安裝方式有所不一,挑選時請記得先考慮它的使用目的,以確保購買的 SSD 具備對應的連接方式。 在過去,傳統硬碟主宰硬碟市場,電腦內部設計當然以配合傳統硬碟為主。 傳統硬碟有3.5吋、2.5吋、1.8吋等幾種form factor,這長度代表磁盤的直徑,所以其實3.5吋的硬碟機殼長、寬都比3.5吋大。 有的SSD一次只能處理4個數據塊,有的SSD能夠同時處理32個數據塊。

  • 建議目前 RAID, NAS, Server 建議還是安裝 SAS 傳統硬碟,應該是較『保險安全』方式。
  • 而目前持有前一世代設備之使用者們,亦可以參考以上列表歸納之建議,來選擇適用於自身設備之產品。
  • 這樣可以避免永久性儲存裝置(例如傳統硬碟)的啟動延遲、搜尋延遲…等對程式以及系統造成的影響。
  • 在量產之前TLC架構的速度相較於SLC和MLC產品,原本也是令人質疑的,因為理論上隨著每一電閘記錄位元數的增加,判讀和寫入的速度在相同的準確度之下都必然更緩慢。
  • 以4KB的檔案為例,Kingston SSDNOW V+ 64GB的可達讀取:75.3MB/s、寫入:80.8MB/s,但是WD20EARS只有讀取:40.8MB/s、寫入:45.2MB/s的能力。
  • 答:看理論速度是是真的有差異,1800→3400,但你實際使用上,你感覺不出來有任何差異,哪怕只是感覺快一點點,你都感覺不出來。

如今,隨著搭載U.2介面的SSD開始量產上市,英特爾十年磨一劍的SSD發展計畫,終於到了要驗收成果的時刻。 然而進入固態硬碟的世界,AHCI/SATA介面的架構就顯現出效能的不足。 固態硬碟沒有傳統機械式硬碟所需之存取搜尋的時間延遲,效能更高,SATA 3.0傳輸頻寬6Gbit/s已不敷使用。 M.2模組是被安裝到主機電路板提供匹配的連接器,並且使用一個安裝螺釘固定模組到指定位置。

ssd 規格: 支援關係圖

如果以跑遊戲會比較快來說,當然是要安裝在C槽的SSD,但SSD的缺點就是它的顆粒有寫入次數的限制,而遊戲通常會有大量讀寫,擔心SSD容易故障,所以遊戲以前會建議放傳統硬碟。 SSD因讀寫時需要遷移殘遺的 Pages,所以需預留一些暫存空間,目前 SSD 設計是已內建『暫存空間』,Windows, ssd 規格 MacOS, Linux….. 下是無法識別,使用者也看不到,當然更無法去使用這些空間,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ssd 規格

相較於Gen 3 SSD平均價格落在5,000元以內(少數近萬),多數Gen 4 SSD在相同的1TB容量下就至少6,000元左右起跳,2TB版本更是破萬。 Gen 3 SSD動輒都有個2000~3000 MB/s以上的讀寫速度,幾乎是SATA SSD的4倍以上。 ssd 規格 在市面上的 PCIe Gen4 規格的 SSD 中,SOLIDIGM P44 Pro 的效能表現無庸置疑會是數一數二之選。

SATA SSD為了取代傳統硬碟而設計,是市面上最先出現的SSD。 為了能輕易取代傳統硬碟,外型尺寸和傳統硬碟一樣設計2.5吋,並且也採用SATA介面,因此在電腦安裝方式和傳統硬碟相同,SATA SSD的效能速度相較於傳統硬碟有數倍的提升,但因SATA屬於傳統硬碟用的傳輸介面,使快閃記憶體效能受到限制,無法發揮極速特性。 目前市面規格為SATA 6.0Gb/s,讀取時間 560 MB/s,寫入時間 510 MB/s。 單就測試成績而言,其實並不能夠完全地表現出一個產品的好壞,畢竟每個人購買的用途都不盡相同,而且對儲存裝置來說,多少都還是會有效能衰減的問題發生,像是HDD就比較會有部分磁區磁性衰退甚至於失效而影響到傳輸效能的問題。

ssd 規格

不過同樣是MLC的記憶體顆粒,但是如果是不同的SSD控制器的產品呢? 接著用使用SandForce SF-1222TA3控制器的OCZ VERTEX 2 120GB來做測試。 由HD Tach的測試中可以看得出來,同樣為MLC類型的記憶體顆粒,但是因為不同的控制晶片,在連續寫入的測試中落差會非常的大,雖然說同為MLC類型但是不同廠牌的記憶體也是會影響成績,但是造成完整連續寫入測試效能低下的關鍵原因還是在控制器本身。

ssd 規格: 固態硬碟進入NVMe時代 U.2/M.2介面補上臨門一腳

NAND Flash還有一項限制就是區塊內的資料只能序列性的寫入,無法像傳統硬碟隨機讀寫(Randon read/write)。 PCIe 採用四通道連接,讓資料傳輸比 SATA 快4倍,且省電。 這是搭配目前最高速的 PCIe 介面,NVMe 也是較新 SSD規格,如是舊款主機板可能不支援,但近期新款主機板都已有支援,據說近年的 Notebook 都搭配 PCIe / NVMe 的 SSD。 這是最早出現市面的 SSD,當時是為了取代暢銷的傳統硬碟而設計,外型就是和一般 2.5”傳統硬碟完全相同,也是採用 SATA 介面,安裝和傳統硬碟相同,毫無困難,可以輕易取代。 建議目前 RAID, NAS, Server 建議還是安裝 SAS 傳統硬碟,應該是較『保險安全』方式。

伴隨固態硬碟的發展,直接應用PCIe匯流排傳輸資料成為SSD業界的新顯學。 除了筆記型電腦常見的M.2介面外,在英特爾帶頭之下,許多業者把目光轉向U.2介面。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隨機4K讀寫、也就是IOPS數值上,這邊我們就不特別列出官方數值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行前往SSD官網查詢,不過也還是先幫玩家附上實際測試數據。 可以看到雖然因為檔案大小並不是非常大的關係,SATA SSD和Gen 3 SSD在兩項測試中都能在10秒內搞定,但平均Gen 3 SSD都能減少50%以上的時間花費,尤其從SSD中複製檔案到電腦時的速度更是有明顯差異,Gen 3 SSD花費時間減少了6秒之多。 所以玩家在購買SSD時除了讀寫速度要注意以外,更要注意IOPS的數值,尤其是做為系統碟安裝作業系統的話,更是影響日常使用的最重要關鍵。 現在也有廠商已經研發出了所謂的PLC五層式儲存架構,每單元可儲存5位元運算,雖然尚未進入大量量產時期,但基本可以預期其寫入壽命將會比QLC更少。

它使用不同的接頭,並且透過 PCIe 介面傳送資料。U.2 SSD 技術一般是保留給高階工作站、伺服器以及企業應用程式使用,這些設備通常需要較大的儲存空間。 它可允許較高的作業溫度,並且利於在比 M.2 所能承受的更高溫度下進行傳輸。 在購買 SSD 固態硬碟時,您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是自己系統適用的外觀尺寸。 舉例來說,2.5 吋是 SSD 固態硬碟最常見的類型,這個尺寸可以裝入大多數的筆記型和桌上型電腦。 它的形狀與傳統硬碟 類似,並且透過 SATA 電源線連接,因此可提供與目前使用習慣較為類似的體驗。 目前絕大部分支援第六/七/八/九代 Core™ 處理器之主機板上內建之 M.2 M key 插槽,至少有一組為 PCIe/SATA 兼容。

如果您的日常任務包括較為繁重的工作負載 (例如影片編輯以及大型檔案傳輸),NVMe SSD 固態硬碟會是您理想的選擇。 目前能夠支援NVMe傳輸控制標準的U.2與M.2 PCIe SSD產品不多,大多數集中於具有技術優勢的相關SSD廠商。 多數PCIe SSD選擇搭載先進三維 MLC架構快閃記憶體,而不是常見的二維 MLC架構快閃記憶體,藉由此創新技術引領儲存效能與耐用度的全面提升(圖6)。 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 NVM Express)是一個最佳化、高效能、擁有擴展性的主控介面設計,是由英特爾所主導開發與制定規範,讓主從端系統能使用有別於傳統硬碟的PCIe SSD。 NVMe是指非揮發性記憶體儲存裝置技術,非揮發性記憶體在今日以NAND Flash為代表,隨著NAND Flash技術的發展,NVMe為固態硬碟提供更有效率的傳輸方式與更為優異的效能表現(圖1)。

  • 影音創作者不僅需要儲存大量的高畫質影像,剪輯影片時也需要頻繁地進行讀取跟寫入資料,這時候就建議選擇擁有1TB以上的大容量 SSD 來應對。
  • SSD,全名稱作”Solid-state drive”,中文叫作固態硬碟,最初是設計來取代『傳統硬碟』,其主構造是以『積體電路』結構,無任何高精密機械零組件,所以和硬碟無關。
  • 綜合TrendForce、Gartner等研究機構的數據,2015年出貨的筆記型電腦中搭載SSD的比率已經達到30%,預估在2018年時,SSD就會取代傳統機械式硬碟,成為筆記型電腦儲存裝置的主流規格。
  • 先進格式化與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是,將硬碟內部的磁區由512Byte更改為4KB為一個磁區的單位,不僅硬碟經過格式化之後可用容量會比往要多出百分之10左右的可用空間,讀寫效能也較以往的管理方式要來得好,因為讀取寫入都是以4KB為單位在運作。
  • 雖然逐漸有廠商開發SSD輕度損壞時的救援方法,但傳統的多儲存媒介備份習慣還是萬全之法,不論是機械碟或SSD只要無備份習慣都將承受資料損失的風險。
  • 圖5 Molex研發的OCuLink纜線,將可支援4通道PCIe,可望成為U.2搭配的主機板連接方案。
  • 也是因為這樣,一般來說會建議玩家在選擇TLC或QLC SSD時,可以先根據自己的預算或目的做考量,如果預算相對來說較緊的話,可以先選擇QLC SSD使用,或者是即便預算足夠,也可以將QLC SSD拿來做為第二個SSD儲存裝置使用,然後以TLC作為主要系統碟與主要儲存碟,整體上來說會獲得不錯的C/P平衡效果。

簡單講,你用WIN10/11提供的光碟或隨身碟來分割硬碟就能自動4K對齊了。 答:要改也可以,理論上比較快,但實際體感上其實差不多,並沒有很明顯的差別,而且這也要你的主機板有支援M.2才行。 答:有一個可能是你的SSD嚴重掉速,這種算故障,請送回原廠,另一個可能是你如果把SSD安裝在老電腦,記得一定要到BIOS開啟AHCI模式,否則會嚴重掉速。 但我也要坦白講,對於一般的使用者來說,Gen4及Gen3其實感覺不出來,只有在大型的3D渲染或剪像剪輯轉檔時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感覺。 M.2 SSD的防呆缺口有很多種,常見有B KEY(左邊)、M KEY(右邊)。

一個page上所有的 unit共用一字元線(Word line)所以 NAND 讀寫一定是一個 Page 一個 Page同時進行。 目前市面規格 SATA 6.0Gb/s, 讀取時間 560 MB/s ,寫入時間 510 MB/s。 同樣是 PCIe SSD,支援 NVMe 標準的 SSD 的傳輸效能,硬是比 AHCI 標準高出一大截。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對於 B key 插槽而言,B+M ssd 規格 key 之 SSD 可以順利插入,而 M key 腳位之 SSD 則無法順利安裝。

相信各位讀者在想要購買一個新的電腦零組件的時候,都會上網或是看雜誌來搜尋所需要零組件的相關資訊,網路上雖然有較多的測試數據但是因為測試環境的問題,所得的效能可能會落差很大。 而在此篇,小編將為大家介紹常用的儲存裝置測試軟體,這裡所謂的儲存裝置包括了硬碟(HDD)、固態硬碟(SSD)、隨身碟、記憶卡。 這次將為大家介紹的軟體有:HD ssd 規格 Tune Pro、HD Tach、ATTO Disk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這五套軟體,然而同樣的一個東西在不同的軟體所測出來的成績也有相當的落差。 這些軟體在網路上流傳的相當廣泛,除了官方網站可以下載到最新的版本之外,也有許多中文化的版本,讀者們可以自行從入口網站上打入軟體名稱搜尋,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在這邊小編就不另行提供載點了。 然而標示的數據卻不能完全代表這個固態硬碟的好壞,就以小編的經驗而言,控制器管控資料讀寫方式的好壞真的會造成在當做系統碟時效能落差很大,對於使用壽命的掌控上,控制器更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控制器必須要將資料分配給還未寫入過或是寫入次數較少的儲存槽上,以平均整體的寫入次數。

ssd 規格: 為何您應該採用 NVMe SSD 固態硬碟?

而考量主機板晶片組之 PCIe 通道總數限制,大多數主機板會設計其中一組 M.2 插槽兼容 PCIe/SATA 介面,而另一組僅支援 PCIe 介面。 再一次地,我們會建議消費者以 PCIe 介面作為優先考量,而如此即便主機板其介面支援程度有所不同,亦不至於造成太多困擾。 小編使用Ventec的NexStar SATA to USB3.0快捷線來做傳輸效能測試。 由測試圖所知,USB3.0的介面就幾乎已經能夠發揮WD20EARS硬碟機的效能,寫入不穩定應該是與快捷線的轉接晶片有關係。 因為光碟機的性質以及測試項目比較特殊而不同,因此有機會的話小編將會再另外為各位讀者做個別的介紹。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