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framenidus10大優點

异常贪婪的蛆虫群包围敌人并据以为食,直到敌人被[致病力]命中并在身上爆发Infestation为止。 突变适性对蛆虫有增益效果,而每击中一名敌人会增加突变适性的累积。 深陷肉块中的敌人身上的蛆虫在爆炸时会命中所有肉块中的敌人,这样不仅能造成高伤害,也能快速积攒突变层数。 爆炸每击中一个敌人都能攒五分之一的突变槽。 区域的边缘会出现三个Infested巢穴,它们呈三角形排列。 这些巢穴会发光并喷射出孢子,其外观效果会随玩家设定的战甲能量颜色而变化。

默认累积适应最高可达100层,每一层都会让计量槽看起来更具有Infested风格。 在达到100层之后,计数部分就会隐藏起来,而整个计量槽也会被红黑色的致病力技能图标所覆盖。 由于Nidus没有任何护盾,任何劫持目标都会通过消耗他的生命值来移动。 Nidus同样无法拥有过载护盾,但是他可以通过护盾鱼鹰和Orokin无人机来得到护盾。 奖励等级最初设定为80000加元,后来调整为满足内部开发截止时间表。 一些Infested组织还会从温床上长出并在周围的墙壁和地面上形成枝杈,它们的也会发出和战甲能量颜色一样的荧光。

蛆虫的生命周期取决于技能的持续时间。 在此期间它们会主动寻找周围敌人作为攻击目标,或是在繁殖温床周围徘徊。 技能所产生出的蛆虫会无视与你相连的敌方目标。 不过,如果蛆虫的自爆攻击打中的目标,则其依然会算作一次突变积累。 当你对一个身上附有蛆虫的目标施展寄生链接后,目标身上的蛆虫会自行脱离目标。 注意:巨兽也可以作为链接目标,但它不会被定身。

  • 这个尖刺带会与Nidus的致病力技能朝向同一个目标点,最终会相互交汇。
  • 所有在幼体拉扯范围内的,但已经被停滞的敌人将不会进入木偶状态而是继续保持停滞的状态。
  • 贴近被荚囊卷入的敌人进行近战攻击,可进行地面处决,效果将作用于荚囊中的所有敌人。
  • Nidus Prime躯体的左半部分与原版差距不大,而右半部分则覆盖了大量的金属,包括整个右臂,突变适性层数提升的体现在两边也有很大不同。
  • 在达到100层之后,计数部分就会隐藏起来,而整个计量槽也会被红黑色的致病力技能图标所覆盖。

放开技能键后,Nidus就会在指定区域内施展技能。 这个区域指示的颜色会随玩家设定的战甲能量颜色而变化。 玩家可以在按住技能键的同时移动准星,以调整最终的技能发动位置。

warframenidus: 技能

与队友相连时,另一条尖刺带的起点会随队友位置而变化,从而使技能的机动性更强。 当与友方战甲建立链接时,Nidus与目标都能获得10% / 15% / 20% / 25%技能强度及伤害加成。 技能强度加成和伤害加成百分比受技能强度影响。 施展对象为友军时,Nidus与宿主的技能强度都会提升;连结至敌方时,宿主可为Nidus承受部份伤害。 被触手拉扯的敌人会处于布娃娃状态。

每一个战甲最多只能被链接一次,如果小队中有1个以上的Nidus,则他们无法链接同一名战甲、敌人或相互链接。 新的链接要么会取代原来的链接,要么直接显示“无效目标”。 当幼体消失后,原本被其困住的敌人会落到地面并慢慢爬起。 待其爬起后再次施放幼体技能即可将他们再次困住。 )就会在画面上显示一个方形的区域指示。

warframenidus

基本确保是基于概率论玩家达到有99%、99.9%以及99.99%的可能性已经获得所有部件至少一次所需要的次数。 本维基使用灰机wiki提供的免费Mediawiki平台,站点内所涉及的公司名称、商标、产品等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资产,仅供识别。 站点内使用的游戏图片,其版权为Digital Extremes所有。 本维基中提供的资料为多种来源的汇总整理。 这个尖刺带会与Nidus的致病力技能朝向同一个目标点,最终会相互交汇。 致病力可以引爆队伍中所有Nidus所放出的蛆虫。

该被动效果发生时,界面上方会出现一个标有”不死”的横幅并且附有无敌时间倒计时。 玩家也可以看到消耗的层数从计量槽中消失的过程。 如果Nidus承受了致命伤害并且有至少15层突变/累积适应时,那10层就会被消耗掉,同时给予他5秒的无敌时间并回复50%的生命。 心得是由维基上的广大用户所创建的攻略文章。 使用它们提供的信息时请注意其是否过时。 随着Warframe加入被动效果,自版本18.13以来,Voruna是第一个新开发的不具备固定被动技能的战甲。

warframenidus: 技能

巢穴的作用就是维持温床上的Infestation。 如果一个虚能船员的虚能护罩触碰到一个巢穴,那个巢穴就会消失;当三个巢穴都消失了之后,贪婪技能的效果就会完全被驱散。 蛆虫具有1000点基础生命,并且会吸引敌人的仇恨。 蛆虫的生命不受技能强度或突变适性的影响。 在寄生链接激活的状态下使用致病力可以有效提高致病力的打击范围,并且如果两条尖刺带都命中了同一个敌人,突变积累次数也会翻倍。

warframenidus

使得其整体风格与其他Prime战甲有很大不同,更像是一个被感染的Prime造物,或者说是融入了一些Orokin技术的Infested生物。 的Prime预告片之后第三个和Prime Access一起推出的由Ballas解说的Prime预告片。 与之前的Prime预告片有所不同,从Octavia之后的Prime预告片开始引入游戏画面,并在预告片末尾展示Prime Access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会随着游戏开发进度而改变/删除。 请勿将此处内容作为游戏关键信息来使用。

利用这一点,你可以协助同队的Nidus更快地积攒突变适性槽。 在Nidus恐惧神外观下:在突变适性达到3层时,大腿和肩部上会增加盔甲,肩部上的盔甲以其顶部突出的尖刺而显得特别明显。 Nidus的外观也会随着层数增高而变化:在突变适性达到3层时,颈部后方及其下方会伸出触须,肋部的外甲也会打开,并伸出触须。 按照时间顺序,她在第50款战甲Styanax之前亮相,Styanax的动画预告首次亮相是在2022年的Tennolive之后。

warframenidus

温床上还会长出许多像是草一样的Infested植物群系,玩家或AI在经过它们的时候它们会四下摇晃,其荧光颜色会随战甲能量颜色变化。 在繁殖温床内出现的各种物体并没有实体,玩家和AI都可以不受阻拦地穿过它们。 地面上的纹理会变为Infestation风格。

贴近被荚囊卷入的敌人进行近战攻击,可进行地面处决,效果将作用于荚囊中的所有敌人。 即使宝珠已经处于破损状态,效果仍然能被触发。 高伤害输出以及侧重于技能强度的战甲都是使用寄生链接的首要对象。 由于寄生链接的强度加成,对方可以在配装时相对地放弃一部分技能强度而提升其他属性。 地面瞬间迸裂出有害的菌状生长物,从被击中的每个敌人身上吸取能量。 每击中五名敌人便会使Infestation突变,倍化其破坏力。

一次击中至少4个目标就能完全回复技能所消耗的能量。 如果命中5个或以上的目标,Nidus还能回复额外的能量。 由于能量返回永远是技能能量消耗的四分之一,所以降低技能效率可以提升返回的能量,但这样同时也会增加施放技能时的能量需求。

在突变适性达到7层时,触须覆盖躯干,并向下延伸至大腿上部,同时后颈与头部后方也会产生触须,右肘和右腰则会出现爪状环形金属装饰。 注意:游戏中对这项资源有两个名称,分别是突变(被动技能描述)或累积适应(技能消耗)。 Nidus的被动效果最高能叠到100层,可通过装备增生突变突破至300层,但也会导致不死效果拥有30秒的冷却时间。

巨兽依然能四处移动和攻击,但Nidus身上的伤害转移和减免效果会让巨兽死于自己的攻击。 技能强度在180%以上时达到伤害减免的上限90%。 Tabber需要JavaScript才能使用。 使用技能时持续时间内被近战击杀的敌人有? %几率掉落生命球,被爆头击杀的敌人有100%几率掉落能量球。 击杀一个具有5个及以上异常状态的敌人将会延长?

相反,她的四种技能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通过长按技能按钮在任务中切换被动效果。 当宿主被致病力攻击到(无论是否击杀)时,他本身算作击中2次,一次是致病力攻击增加的计数,另一次则是引爆蛆虫增加的次数。 就能在不施放技能的情况下取消区域指示。 在更新24.6.0之后,因为技能可以在空中施放,所以无法通过跳跃来取消区域指示(会立刻落地然后施放技能)。 相连时,只要Nidus使用了致病力技能,那么链接目标处也会延伸出一条尖刺带,其目标即为Nidus发动技能时所指定的位置。

warframenidus

灰机wiki的SemanticMediawiki(SMW)已升级到4.0.2版本。 使用SMW功能的站点可参照本文档进行升级后的兼容性检查。 Nidus Prime在设计中引入了大量不对称元素,这一点与大多数战甲以及Prime战甲有很大差别,还包括与其原版以及华丽外观。 Nidus Prime躯体的左半部分与原版差距不大,而右半部分则覆盖了大量的金属,包括整个右臂,突变适性层数提升的体现在两边也有很大不同。 左侧即为传统的生长触须,而右侧则采用了添加装饰物。

被蛆虫爆炸攻击到的敌人会增加突变适性计数,计数累加遵循下列原则:每个被爆炸攻击到的敌人都会被算作击中1次。 技能生效期间,Nidus和目标之间会出现一道Infestation生化能量链,其颜色受玩家的战甲颜色影响。 敌方目标在技能效果期间免疫任何外界伤害及控场效果,但他不对Nidus转移过来的伤害和控场效果免疫。 效果期间该敌人所受到的伤害会被积累起来,并在技能到期或玩家手动解除时一并施加到敌人身上。

warframenidus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