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懶人包

四、佛知一切眾生諸根。 佛能知一切眾生根性之優劣,及與得果之大小。 五、佛知一切眾生之意欲。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 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裏,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 「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以大智導大悲,涉有而不著。 此自證而不取著,正表現出菩薩的偉大之處。 三轉十二行法輪,是佛成道後對五比丘初轉四諦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三世非三世,是著於時間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若不著空間相亦不著時間相,則一切法無二相,亦無不二相。 如是一切相皆離,是如實空義。 如實空即菩提,即法界,即如來。 如果稍著於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同樣是不可得的道理。 若人能作如是解者,乃能於佛自說己智,能起正信。 知體無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 知體無性者,如鏡淨空寂,無有自性,隨緣顯現相有萬差。 雖然相有萬差,而鏡體空寂,原本無所有相。 眾生迷惑執著亦復如是,妄於畢竟空中見一切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他是屬於這個「大愚若智型」的,「大愚若智」不是「大智若愚」啊! 他講的話當中,有很深很深的含意。 有的時候是他心有罣礙,他離開了七天以後,做為鬼道。 最後是不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所以,為什麼我們講題:「一心念佛」下面加了一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這樣。 所以這一拜下去,十大願王幾乎都可以摸得到、觸得到,這拜佛跟念佛不可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譯文

若人證得無相,便可無諍了。 為甚麼雖證知而不取著呢? 因為於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所以菩薩以大悲導大智,行空而不證。

若無煩惱,有生死也就沒有生死了。 我們為何在這裡受生死? 為何有煩惱,就因有無明。 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因為這種道理,所以亦不樂涅槃不厭生死。 因為不見有生死,何況厭離?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不見有涅槃,何況樂著!

故曰佛不可思議,眾生亦不可思議,眾生心亦不可思議。 諸佛眾生及心皆橫遍豎窮,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為取相貌則生分別,若生分別則不能如法界緣了。 所以修觀非是取相之謂也,行人欲修觀者,應依於經教,不可妄以分別心而取著於相。 故觀無量壽佛經佛教行人,須依十六觀起修,并說如此觀者是為正觀,不如此觀者,悉是邪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有些人不懂,平常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唸多了,他以為這是一句,經名則是「多心經」。 佛法講求「一心」,哪裏有什麼「多心經」呢?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 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

若能轉而化他,便是為人分別演說了。 於法開敷其義曰分別演說。 讀誦信解受持,是言自度之德,為人分別演說是言化他之德。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若人於今會上,得聞如是經法,於未來世不但能信解,且能自度度人。 一切智智略有三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大、多、勝

所以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小乘人於三界外別求涅槃相,大乘人知三界如空華不可得即是涅槃界。 故曰生死即涅槃,因為生死性空,性空即是涅槃。

所以文殊菩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即不住一切相),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乃至於此般若波羅蜜亦無增無減。 佛復問文殊菩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 因為文殊菩薩曾說「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既然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法焉有住與不住? 若謂不住於法,是說明有法可以不住了,如此說來,豈非前後矛盾。 所以文殊師利答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経(般若心経)

如果大家想知道何謂七種立題,可以聽我講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會明白。 2011年,我在香港凌雲寺講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共十一講。 今年有居士發心,請我在市區再講一次,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同時亦能為其他的人,於聚落中,或城邑中,廣說流布。
  • 菩薩修般若波羅蜜,離我人眾壽相,心無分別想,故不見作恩者與報恩者,因為思惟二相(我人)心無分別故。
  • 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 思議者世諦,不思議者真諦。
  • 而二乘凡外,皆以有所得心求證菩提,是名增上慢人。
  • 密教的咒語,原來是不翻譯的。

所謂無有因緣者,是說因緣無有自性,以無自性故,說無有因緣。 而此無自性,即是不生不滅不可思議,常住不變之法,所以無性之性即是涅槃。 即此無性,隨緣成事,而事隨緣成,即無自性,無有自性即是常住之法。 故曰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如果住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那麼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了。 般若波羅蜜若有處所,便是有所得,可思議,有二有相了。 佛故意讚文殊菩薩,令其更能發揮般若波羅蜜深義。

心經是什麼意思

三世平等者,是過去未來現在性相不可得也。 所以說法界性相無三世故。 法界性相一如,空寂無相,無有分別,是曰一真法界。 法界一如者,是說一切法皆無所有也,何以故? 因為一切法悉是一法也。

  • 如果灰身滅智,便名入無餘涅槃。
  • 五分法身者,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
  • 因為佛經裡所說的『金剛』,常借鑽石以喻其本質是恆常不變、能斷一切,故『如來藏』亦可稱為『金剛』。
  • 須知凡夫墮入六道輪迴,二乘取證有餘涅槃,皆由不識自心之過也。
  • 上文講到不可思議,即此不可思議亦不可得,若有「不思議」,便是住了。
  • 所謂平等,即是性空義,如幻義,不二義,無相義,不增不減義,無生無滅義,無分別義,無所有義。
  • 若人持念即得一行三昧,決無差錯。

世智辯聰乃八難之一,障你見佛聞法﹔般若令人轉凡入聖,成佛作祖。 古德為了令人容易記憶,又避免令世人把般若及世智辯聰混淆,是故有時把般若翻譯為妙智或淨慧。 其實般若包含覺性——覺一切法空,覺一切法不可得。 世智辯聰又怎會覺一切法了不可得?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世智辯聰只會執著一切法,以為自己了不起,反而增加煩惱。

譬如水中無月,癡人投水捉月,妄取其死也。 一切眾生皆依名相而起諍論,故大般若經云一切眾生唯分別假名相。 智者知一切名相悉皆性空,於空相中不住一切法,故無有諍論。 空中既無諍論可得,故亦沒有「無諍論相」可得,故言亦復不取無諍論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

不見寂滅界,寂滅界即是涅槃界。 涅槃界是對三界而立,今三界如幻,故涅槃界亦非有。 因為法不二故,一法界故,畢竟空故,不可得故。 所以說不見有法是盡滅相。 故一切法空義,唯佛自覺聖智究竟。

無礙無相,即是如法界緣了。 這一段文,是就理上明。 以下所說,是明示事上起修。 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 此即如金剛經所云,「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意義相同也。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