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經10大優點

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 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 是法界中無眾生相,一切法空故。 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

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個能得的我,一個所得的法,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門。 一涉及到二,就背離了佛法的宗旨──不二。

現在解釋經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分別題及通題。 因只有此一部經才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別在此經,跟其他經的名字不同,所以稱為別題。 所有經藏的,通通都稱為經,所以稱為通題。 上次在凌雲寺講般若經十一堂,還未能講畢整部經;現在講三晚,更沒可能。

那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大般若經》。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 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 本來清淨無餘涅槃是沒有一切念,它是無意、無念、無妄的。 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是定具足,無妄是慧具足,所以淨心就在妄裡,就像冰裡就含水,水裡也有冰的成分。 但常修行正法,就會離開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

  • 舍利弗回答說,「我」者但有假名,而無實法,所以這個假名字相是空的。
  • 世間法之中以智慧最第一﹔出世間法之中則以般若為首。
  • 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譜,但是不會飽腹。
  • 此金剛經是最上乘的法門,是為大智慧人說,是為具上根人說的。
  • 佛能知一切眾生根性之優劣,及與得果之大小。
  • 三、道種性,是十迴向位菩薩。

學佛法的人,就是要去除毛病,若只光會說幾句,一點用都沒有,也是最愚癡的行為。 妄念就是不真不實在的念頭,虛妄不實在,儘打妄想。 顛倒就是明知這事不對卻偏要做,且狡辯說它對。 你所好的雖不合法但仍任性做去,這是顛倒。

摩訶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依彌陀要解,位不退,入聖流不退墮凡夫。 行不退,恒度眾生,不退墮二乘。 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摩訶般若經 今約地上菩薩言,初地至六地,習行有時不進,名為行退。 七地名遠行地便無行退,然猶是有功用道,或起愛習氣,故名念退。

你假使說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時靜坐在那地方,就會落到無記空。 無記空就像死了似的,什麼也不知道,雖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 我們修道,是真空裡有妙有,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為甚麼雖證知而不取著呢? 因為於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所以菩薩以大悲導大智,行空而不證。 以大智導大悲,涉有而不著。 此自證而不取著,正表現出菩薩的偉大之處。

摩訶般若經: 心經是什麼?

由此可以知道空中原來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根本沒有,它本來就是空。 摩訶般若經 在以空為真相,為實質的前提下,所謂感受、覺受、想念、行為、意識都是虛幻的,由執著而產生的,也都是當體即空的。 空是無限創造發展的勢能。

這種境界若能了解,則沒有家也沒有國了,既然什麼都沒有,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 你可現身到住何地方而無罣礙,你看這妙不妙? 這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嘆氣呢? 若你可以這樣,就這樣;若不能就慢慢來。 所謂:「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摩訶般若經

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 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 概括地說,般若的當體是個「無」,是個「無無」。

摩訶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 (顯密圓融2020年珍藏版)

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言:如是! 摩訶般若經 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髮大莊嚴心,恆不見有眾生相。 為一切眾生髮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爾時釋迦牟尼佛受是千葉金色蓮花,以散東方如恒河沙等諸國土中。 佛所散寶花滿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一一花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聞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各以供養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釋迦牟尼佛。 是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養釋迦牟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帝釋又贊般若調伏菩薩令不高心,行六度時以無所得為方便,能令迴向一切智智。 佛更為説般若是一切咒王,於我及法雖無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饒益等。 二十四、《受教品》,更為舍利子説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薩和已見諦的聲聞等人能信受。 般若教中廣説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

摩訶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而且皆能了知其決定義無疑無礙無有錯謬。 縱令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摩訶般若經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念念相續者,淨念相繼也。 即能於此淨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因為諸佛同一法性身,所以念一佛功德,與念諸佛功德無二。 所以念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皆是釋迦牟尼佛。

  • 舍利弗問文殊菩薩言,不思議定不可得嗎?
  • 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 既然原本不生,最後無有可滅。
  •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 所謂正觀者,是觀諸法空相。

若欲如是知,應學般若波羅蜜。 此一段文是說欲修菩薩行,當學般若波羅蜜。 如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是成佛因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不違法相者,即不違實相也。

摩訶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真言

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般若(prajñā)直譯為「慧」,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菩薩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般若波羅蜜多」為其中一種,是徹知空性,了達無我的波羅蜜。 十二因緣只是一個虛幻的過程,菩薩不觀「十二因緣」,無須分析,般若觀照下,當體是空。 摩訶般若經 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容,大有文章。 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 空,很多人認為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

當知於法相不取亦無住,這樣便是隨順般若波羅蜜而說了。 佛回答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 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不思議界,不思議界非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非一切相,所以不以因得,亦不以非因得。

若人種福以思議心望報,便是大貪著,非是真修福者。 若人深植善種而無取於相不受於福德,於是其福德不可稱,非所稱故;不可量,無有限量故;不可數,過諸數故;不可思議,滅諸籌量故;無等等,如虛空故。 而無增無減者,即是無盡義也。

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般若經

大寶積經文殊說般若會寫作「不也世尊,我不謂如來為如來耶」,文字便比較明白。 意思是不也世尊,我不是說你就是如來也。 增上慢人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如人未得禪定,謂得禪定,未證果位,謂證果位,此皆增上慢人。

摩訶般若經

熈怡微笑,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花。 是諸花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 眾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皆亦如是。 「般若」為梵語prajñā音譯,指通達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為沒有空性的智慧。 讀般若心經,就是為了通達空性的智慧。

是諸天華乃至天樹葉香,以散佛上。 所散寶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虛空中化成大台。 是華台邊垂諸瓔珞,雜色華蓋五色繽紛,是諸華蓋、瓔珞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以是華蓋、瓔珞嚴飾故,此三千大千國土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摩訶般若經

因為凡夫雖具實相而不見,故在凡夫僅名曰佛性。 摩訶般若經 不見作恩報恩者,作恩與報恩者皆是我人相。 菩薩修般若波羅蜜,離我人眾壽相,心無分別想,故不見作恩者與報恩者,因為思惟二相(我人)心無分別故。

摩訶般若經: 心經朗讀

二、向佛作答,有請佛印可意。 佛告文殊師利說,若能如是見於實相而見如來,則心於諸法無所取亦無不取了。 而此「空」亦空,故無不取。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