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槍6大分析

依2005年增訂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20條之1,指的是具打擊底火,且外型、構造、材質類似真槍者,「模擬槍」足以改造成具殺傷力之槍枝,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告查禁。 內政部同年進一步公告,「模擬槍」指槍枝具有類似槍機、撞針、擊錘等擊發機構或預留有槍機安裝座等機構等。 〔記者邱俊福/台北報導〕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修正案經總統公布實施後,自明 (12)日起生效,這次修正重點是將極易改造成具有殺傷力槍枝的「操作槍」全面納管並提高罰鍰,為保障修法前已持有操作槍民眾權益,該條例修正生效之日起 6 個月內,開放民眾報備持有或自願繳銷,警政署今呼籲民眾儘速於期限內辦理,以維護本身權益。

熟悉人士說,目前最流行的改造「操作槍」為JP╳╳╳金牛座手槍,黑市行情約7、8千元可以買到,警方查獲的改造槍械中,此款高達7成。 2005年以前,市面上常見華山牌「模擬槍」,這種槍的槍管雖有阻鐵,但只要打穿槍管,即成火藥型改造手槍,「319槍擊案」槍傷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就是該種改造手槍。

操作槍: 家中有模擬槍恐觸法 民眾最好申請報備查驗發照或自願銷毀

至於改造手槍部分,角頭則說,早期的道具槍用料較差,就算放進制式槍管,卡彈情形也時有所聞,更別提有些師傅學藝不精,車出來的膛線歪七扭八,不是開槍打不死人,就是膛炸害慘槍手;拜現代科技進步所賜,近年流行的操作槍,只要拿掉阻鐵便能使用,因此成本大幅下降後,取得槍枝相對容易,價格也十分低廉,導致槍擊事件頻傳,說穿了就是警方慢半拍,太晚修法管制操作槍買賣一事。 〔記者邱俊福、吳昇儒/台北報導〕台灣對槍枝採嚴格管制,但對不具殺傷力的模型槍,仍可買來收藏或遊戲使用,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俗稱的「操作槍」,質感近似真槍,從結構、材質甚至操作,幾乎與真槍無異,差別在於內部無撞針,且是實心槍管無法擊發。 但「操作槍」只要經過改造,就具殺傷力,刑事警察局還發現,「操作槍」已成為國內改造槍枝主要來源,因此研議修法禁止販賣「操作槍」,從根本斷絕改造槍枝來源。 操作槍 立法院已於109年5月22日三讀修正「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部分條文」,立法院新聞稿說明,本次修正重點為修正本條例所稱槍砲之定義,將特定類型槍砲之管制範圍明確及於所有制式及非制式槍砲,使非制式槍枝比照制式槍枝,以較重刑度論處;修正模擬槍之要件以納管操作槍,並提高相關行政罰鍰金額,違法製造、販賣最高可處新台幣250萬元罰鍰。 但近年流行起「操作槍」,槍管有阻鐵,但無撞針,「操作槍」與配件透過網路及進口很容易取得,因改造技術門檻低,使得近幾年查獲改造「操作槍」數量又逐年攀升,去年已達1621支。

警政署表示,修法前已持有操作槍的民眾,可於今年6月12日至12月11日間,僅需攜帶操作槍及相關身分證明文件至戶籍所在地的警察局或警察分局辦理報備持有或自願繳銷,並當場填寫相關表格,俟警察機關完成鑑驗及發照後,即可持續合法持有操作槍;如未能於期限內完成報備程序,依據新修正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違法持有者最高可處罰鍰新台幣20萬元,請民眾切勿以身試法。 操作槍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黑幫份子持有改造手槍時,早就學會將主體跟槍管分開藏放,根據台灣法律規定,倘若警方查獲槍枝零件,必須能組裝成手槍,才能將持有者定罪,而且現在槍枝藏放地點千奇百怪,有的是公共場所的寄物櫃,有的則是報廢機車的置物箱內,造成警方查緝困難度大增,這也是槍枝氾濫的主因之一。 警政署再呼籲,本次修法將操作槍全面納管,乃是以源頭斷根方式杜絕改造槍枝來源,警察機關將持續全面檢肅非法槍枝,以維護社會治安及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操作槍: 「操作槍」太像真槍 警促修法禁賣斷禍根

角頭接著表示,一般而言,制式槍枝不是拿來犯案的,一旦開過槍就會被註記,不可能會留在自己身邊,等於把20萬元丟到水中,對幫派來說開銷太大,反觀改造手槍只要2萬元,打完後直接拿去自首;制式槍枝是用來展示身價,與名錶或超跑一樣,是道上兄弟行情的象徵,平常都鎖在保險櫃中,鑰匙或密碼則由幫派「武將」保管,遇到需要火力較勁,或是面臨幫派存亡戰的場合,武將才會從保險櫃取槍,並擔任第一線衝殺的角色。 操作槍 操作槍 操作槍 而刑事局建置的非法槍彈資料庫,將查獲的改造槍械工廠與查獲5把改造槍械以上的槍枝案件,進行資料建檔分析,追出零件來源的網路與商家,同時追查購槍可疑人士,刑事局透過「大數據」溯源追槍,發現目前「操作槍」已成為改造槍枝主要來源,因此研議修法禁止販賣「操作槍」的可行性。 基本上分別制式跟改造兩種,一把沙漠之鷹制式手槍要價20萬元,M4A1制式衝鋒槍是50萬元,AR-15突擊步槍則上看百萬元,至於改造手槍則是2萬元,而且還享有買5送1的優惠,通常你掏出10萬元,至少可以拿到6把,甚至更多也說不定。

操作槍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