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砲戰詳解

無論如何,由於八二三砲戰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放棄逐一攻佔沿海島嶼的計畫,因此台灣海峽的形勢,實際上已經固定為冷戰的軍事對峙局面,欲以戰爭形式消滅對方,基本上已不具可行性。 因此,縱使發生武裝衝突,也只是零星的事件,雙方的主要對抗戰場實際上已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這當然是八二三砲戰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層所使料未及。 在另一方面,當年十月二十三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蔣中正總統發表聯合公報,雖然提及金門、馬祖等外島的防衛問題,另外也正式提出反對以武力主動反攻大陸的可能,這也影響了台灣國內政治局勢的發展。 既然武力反攻大陸也欠缺足夠的空間與邏輯上的可能性,則要求政府在台灣加強落實民主、法治的訴求便較過去積極,包括立法委員齊世英提出要求採取精兵政策,或是省議員李萬居在省議會的總質詢中要求立法委員全面改選,皆是與此一歷史發展有關。 至於當時自由派的代表雜誌《自由中國》不僅更加明確主張:國民黨主政下的政府延續過去以武力反攻大陸的可能已然降低。 因此在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的前提下,更積極促進台灣自由、民主的追求,這也是八二三砲戰對台灣政治所產生的意外影響吧。

永慶房屋松山新站店店長馬淮旭表示,屋齡約15年… 自金門遷台的民眾,原來有6447人,其中的一千多人,自行前往投靠親友,剩下的5461人,自10月21日起開始配發到台中、雲林、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七個縣。 砲戰期間的新聞媒體採訪,對百姓生活層面的撰述不多。

823砲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縱使人民解放軍能在這些軍事行動中,順利佔領國軍駐防的中國大陸沿海諸島,則中華民國統治的領土將只剩下台灣本島,在地緣上便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如此一旦出現美方計畫的國共雙方「跨峽而治」的現象,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局面。 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表示,基於前述政治上考量,就改變原有的政策,決定要不就台、澎、金、馬一起攻下,否則也不各別取下金門、馬祖等外島。 此後,人民解放軍宣稱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實際上卻只呈現戰術上人民解放軍無法施展的事實,而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軍事騷擾。 而為了直接有效壓制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持續砲擊,美國軍方並且提供火力強大的新型「巨砲」至金門,果然在其後雙方的砲戰中充分發揮其功效。 在美方的協助下,中華民國軍方雖然在八二三砲擊當日遭到嚴重的損失,包括金防部副司令官吉星文中將等殉職,不過終究可以在火力上與人民解放軍抗衡,甚至進而可以壓制其火力。 823砲戰 更重要的是,人民解放軍若意圖佔領金門,除了必須在地面強大火力掩護外,也必須取得金門上空取得制空權,才可以遂行兩棲登陸作戰。

所謂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與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起,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 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也有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者。 金馬本身就是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象徵。

823砲戰: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國軍由於前四梯次運補由「美」字號中型登陸艦直接搶灘效果不佳,決定執行「鴻運計畫」,中字號戰車登陸艦留在解放軍砲火射程外,用艦載的履帶登陸車搶灘運補。 鴻運第一階段是從9月18日至10月5日實施,海軍65特遣隊採用履帶登陸車及機械化登陸艇運補,前後執行18次任務,載運物資9,390噸,實際下卸10梯次,下卸軍品3,613噸、人員316人。 8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魚雷艇於料羅灣擊沉戰車登陸艦「臺生」號(由1949年強征民生公司擁有的「平遠」號商船改回戰車登陸艦),並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201)。 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75號魚雷艇被擊沉。 即將上任竹東鎮長的郭遠彰,昨(22)日邀集相關單位會勘經常塞車的雲南路,要落實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拓寬雲南路」政見;他表示,二、三重地區快速發展,人口急速成長,解決通勤交通壅塞問題,刻不容緩,由公所建設…

823砲戰

但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人民解放軍可能也已經無力佔領金門。 823砲戰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說法,似乎也有意忽略其軍事力量不足的問題。 實際上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國軍制空權的取得乃至砲兵的火力戰方面,事實上已經使人民解放軍無太多施展的空間。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砲戰,中華民國國軍隨即開始反擊。 砲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也就是說「對臺灣而言,堅守金門的目的絕非只是為了確保臺澎和反攻大陸的跳板,相反地,以金門的地緣特性作為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具體象徵,以進一步維持在臺統治正當性。」羅德水這樣說道。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17日) –透過網易. 8月24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記錄:解放軍魚雷艇擊沉國軍「臺生」號運輸艦和重創「中海」號登陸艦。

823砲戰: 內容—

劉憲武上尉擊落二架、余鐘禔少校、秦秉鈞上尉、梁金中中尉各擊落一架、朱偉明少尉可能擊落一架、梁金中中尉擊傷一架,國軍創下五比〇紀錄。 在9月21日發表的文章提到,八吋榴彈砲也可以發射核武器,被某些觀察家認為是有人故意製造謠言,威脅中共,因美國當時實際存在的原子砲為11吋M65原子砲、及其配套的1萬5千噸當量W9核砲彈。 蘭德公司為美國國防部撰寫的備忘錄則認為,提供八吋榴彈只是單純要大幅增加國軍傳統武力。 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談判完成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表明美國的條約義務只是協防台灣與澎湖,並不協防金門、馬祖等外島。 9月中旬,美軍支援國軍6輛203公厘口徑的M55自走砲(八吋砲),國軍啟動「轟雷計畫」運往金門,9月下旬再部署6門M2牽引式八吋榴彈砲。

  • 1958年8月23日,共軍突然發動密集砲火,猛烈襲擊金門,國軍英勇反擊,保衛中華民國使共軍重挫收場,粉碎了中共赤化臺灣的企圖,史稱「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
  • 可是自當年九月起,持續在台海及金門島發生的空戰中,國軍持續取得制空權,並擊落二十多架米格戰鬥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明顯地無法取得制空權。
  • 李忠立少校、秦秉均上尉各擊落一架米格-17,潘輔德中尉、尹滿榮少尉可能合力擊落一架。
  •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度出國訪問的他,選擇赴美,向該國總統拜登表達感謝,並繼續爭取美方支持。
  • 美國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砲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搶灘成功。
  • 美國國際關係領域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莊宛樺20日發表專文,指出中國已採取越發廣泛、強迫性的手段,…

因此,1958年後金門進一步的軍事化,其主要動力不是來自於軍事顧慮,而是更廣大的政治脈絡。 台灣出版的《炮擊金門實戰錄─923與郝柏村》書中指出,在砲戰最激烈的1958年9月11日,金防部曾以12門M1A1型155毫米加農炮與小金門的M114型155毫米榴彈炮,集中向廈門火車站發射240發炮彈,廈門車站也有可能是這次小金門發射的榴彈砲所造成。 從民眾遷台前的歷史訪談中,當時民間曾經轉述出一些關於棄守或者淪陷的消息,一度傳聞疏遷的人民將會移往海外,使金門全島具有軍事化的戰鬥力,提高決一死戰的信心。 政府一旦宣佈疏運民眾遷往台灣,短短的期間就登記六千多人,其中都是老弱婦孺較多,較容易受到戰火的牽連;還有二成以上是僑眷,共計356戶1261人,其親屬之僑居地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北婆羅洲、泰國、緬甸、越南、香港、日本等世界各地。 由於迅速安排交通工具執行計畫,大部分民眾都是在倉促情況下,被通知前往報到,僅能攜帶簡單的隨身行李。

823砲戰: 內容簡介

然而這場戰役最終卻沒能拿下金門,就臺灣而言,認為這是國民政府的勝利,把曾經聲稱「最多十天」拿下金門的共軍部隊擊退,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更因金門地理上的特殊性,金門順理成章做為「反攻大陸(中國)」起點。 兩岸關係近幾年來緊張氣氛持續升高,讓人不禁想起63年前兩岸最激烈的一場在金門與廈門間發生的823砲戰。 823砲戰 兩岸對這場砲戰的記述有不少的差異,加上許多砲戰細節經過刻意吹噓或以訛傳訛而漸趨失真,呈現出極為戲劇化的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門國軍以巨砲一發將廈門車站夷為平地後,改變了砲戰的形勢,震懾共軍之後就未再進行大規模進犯的舉動。 823砲戰 這個很多人聽過的說法,其實存在大量驚人的錯誤,但仍有許多人深信不疑。

金防部司令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正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均負傷。 1958年8月23日,中共發起了對金門國軍的猛烈砲擊,國軍被迫反擊,史稱稱「823砲戰」、「金門砲戰」。 開戰初期,國軍其實被打得猝不及防,第一天就造成我方重創。

(路透布魯塞爾22日電)歐盟發言人今天表示,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將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明年2月3日召開高峰會,舉辦地點尚未決定。 1915年金門縣政府成立,全縣人口75357人,1929年銳減到49650人,1946年起因內戰征兵及移往海外謀生,人口漸漸流失。 1949年軍隊進駐金門時,百姓僅剩37000名,823砲戰前,軍隊駐防外島的比例偏重,金門全島軍民達13萬人,國防預算佔年度總支出的百分之七十。

雖然前一年美國與台灣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毛澤東仍決定試探美國的態度,他認為美國雖介入台海,但不願固守金馬,反而是蔣介石不願放棄,因此毛蔣之間雖然持續透過香港記者曹聚仁暗通訊息,但毛決定以砲擊金門來維持與蔣之間的戰爭狀態,避免美國將兩岸完全切割開來。 依據中華民國方面記錄:美國提供中華民國空軍F-86並配備AIM-9響尾蛇飛彈,中華民國空軍錢奕強擊落兩架,李叔元、傅純顯、宋宏焱、馬大鵬、夏繼藻、王淵博各擊落一架,唐積敏、李載權合力擊落一架,共計九架。 823砲戰 又劉賡元、宋宏焱各可能擊落一架,冷培澍可能擊傷一架米格17型機(殲-5)。 不過,根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林克、徐濤、吳旭君等看法,李志綏和毛澤東接觸有限,根本不會知道這方面資料,他說出這樣的話,完全是出於他個人和一些其他目的,故他的說法很不可信。

古寧頭是大金門被炮擊最厲害的一個村莊,村子的磚頭房子都是遍體砲痕。 幾位夫婦們述說了很多死亡的故事,我隨後走到一所醫院,證明他們所說的都是實話。 在一間小房子裏,一個女孩子大腦被震,躺在那裡昏迷不醒,旁邊躺著一個中年農夫,左腿下半段全部被炸掉,一位懷孕的婦人被榴霰彈所傷,渾身纏著繃帶,但是這些人都還活著,死掉的三十七名村民,已經被葬在山邊,那裡依然籠罩在炮火之下。 在掩護的地區上,你可以看到一批批的村民,環坐成半圓形,靜聽部隊裡的教官,告訴他們如何扔手榴彈,如果共產黨進犯的話,每個人都必須準備作戰。 後來美國海軍協助我海軍補給金門,但避免與解放軍海軍直接交火。

  • 中國的疫情解封已經使全國陷入了一場混戰,醫療系統發生嚴重擠兌,死亡和重症患者遠遠超過官方的數據。
  • 當時為了減輕高雄市的負擔,及暫住民眾對學校課業的影響,於是就轉向台灣省政府請求協助,將臨時接待所的民眾,全部疏運到中南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七縣。
  • 解放軍空十八師五十四團被敵機擊落一架,被擊落者系五十四團團長王保鈞。
  • 後來美國海軍協助我海軍補給金門,但避免與解放軍海軍直接交火。
  • 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維持金門補給線。
  •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解放軍僅有小規模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也會還以顏色,至於大規模之砲戰則從未再發生。

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維持金門補給線。 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當天,通過《告臺灣同胞書》正式宣布停止砲擊。 毛原訂1858年的7月25日開打,後來因為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到中國訪問,因此推遲到8月23日。 823砲戰發生後,中共曾於9月4日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聲稱由三海里展至12海里,意謂金、馬、台、澎等屬於「內政問題」,不容許美國等西方國家介入干涉。

823砲戰: 毛澤東政治目的:支援中東、牽制美軍說

因美國提供的均為短管的榴彈砲(Howitzer),所以有美方擔心國軍擴大戰事,將砲管鋸短之說。 實際12門均為原廠出產的25倍口徑榴彈砲,和同期37倍口徑加榴彈、50倍口徑加農砲不同。 「鴻運計畫」第五階段,從11月11日共軍取消雙日停火起,至12月31日止,除恢復履帶登陸車艦岸運動運補外,雙日則用中字號戰車登陸艦搶灘,同時試探共軍雙日是否會恢復砲擊,共實施17次運補,卸載軍品63,858噸、M24霞飛坦克24輛、人員8,630人。

台灣軍方聲稱這12門傳奇的八吋砲讓我方取得火力上的優勢,解放軍砲陣地遭到重創,無法再以砲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終於被迫降低衝突能量。 當天白宮舉行會議,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空軍上將特文寧(Nathan Farragut Twining)認為如果有需要,美軍應協助台灣軍隊防守金門和馬祖,防止解放軍海上封鎖,甚至不惜動用核武。 「823砲戰」至今已五十八周年,當時國共兩軍相互砲擊雖各有傷亡,但最後中華民國(台灣)還是成功守住金門。 回顧這場戰役,國軍從劣勢轉勝的關鍵在於一個秘密武器「八吋榴彈砲」。

823砲戰: 資料保護與加密技術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