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福德廟詳細介紹

南北門福德祠的發展,從清領至今,見證了頭圍老街的發展歷史,今因港口的淤塞與交通的便利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大不如過往,但民眾仍可以從南北街福德祠隔和平街相望的距離,理解到當時頭圍街商業發展極盛的相關地理位置,以及和平街上當年的繁華景象。 當年,吳建和推甄上佛光大學文化資產創意學系碩士班,並以「蘭陽平原土地公廟祭祀與慶典之研究—以壯圍美城福德廟為例」做為研究題目,詳盡介紹此廟種種故事。 2011年農曆正月二十重新選定新爐主時,吳建和在三百多名候選人中,以續十二個聖杯雀屏中選。 2010年初舊廟修復動工,廟方為尋找相同的四稜砂岩石材,還遠赴中國大陸。 藉由老師傅陳清圳指導修廟工作,以蘭陽溪砂石混成混凝土地基,並在地基加裝汽車避震器,可耐8級強震。

二城福德廟

道光年間,烏石港奉為東臺灣唯一正口,宜蘭的對外貿易都由此進出,頭圍街即緣此水運之便,萬商雲集,商業鼎盛, 為蘭陽地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道。 而位於南北兩端的土地廟,在歷史空間上不僅清楚的界定當時頭圍街的發展規模,更見證頭城長期以來走過的繁華與沉寂,深具豐富的歷史意義。 土地神由來已久,淵源有自,可追溯到上古的社神,發展為鎮守土地,保護農作, 而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後來擴大為護祐地方,安定百姓,賜人福德,成為庶民百姓最歡迎的神明,各行各業也都樂於祭拜。 加上土地廟比較低矮簡陋,興建方便,費用低廉,甚至三塊石頭即可成事。 最適合移墾社會信仰的需要,以致無論山地、平原、街區、水域、海邊均可見其蹤影,而為臺灣最普遍的寺廟,關係最密切的神明。

二城福德廟: 社區規劃

卻擁有廟體周圍甚多土地,也是鎮上少數擁有廟產出租的土地廟。 據說本廟的土地公會做「先生」(即醫生之意),早期的台灣社會醫療並不普及,在鄉下地方資源更加匱乏,居民若是病痛纏身、嬰兒受到驚嚇而哭鬧不已,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便會前來廟中向土地公虔心祈求,多有見效,是居民心中徬徨無助時最重要的心靈依靠與安定力量。 在台灣社會型態由農業轉入工業之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大多承襲早期閩粵先民以農為本的生活模式,對土地的依賴性高,為祈農作豐收、拓墾順利,被視為土地及農業守護神的土地公,便成為先民們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 據日治時期寺廟調查資料顯示,土地公高居漢人民間信仰中寺廟主祀神祇之首位。 戰後,可能是調查取樣所導致的數值誤差,土地廟的數量、占比及排名上雖各有升降,依然保有前五名的地位,台灣民間對土地公的崇信,可見一斑。

北門福德廟先是有神無廟,神尊隨土地公會輪值爐主供奉家中,後信徒有感其他城門均存廟貌,獨北門尚缺,里長遂倡議興建,土地公也適時託夢現址,96 年3 月完工。 年左右, 居民全部搬到山下,廟遭廢棄,後有人來此,出資闢建新廟,因前有水池,故名「明湖福安宮」,造成新、舊土地廟並存的現象,饒富趣味。 福德坑溪上游山區的下湖福德廟附近雖僅幾戶人家,但為求農作順利,吳姓住民在果園蓋廟,只是比較小間,路狹不便,處在深山,實屬難得。 光緒年間,劉銘傳另外興修途經坪林的臺北宜蘭之山地便道,日治後擴建為陸軍路,即戰後的北宜公路,由是帶動這個區域的山間小路,為了保佑徒步越嶺的安全, 路旁土地廟就應運而生。 金盈里北宜公路旁有條明顯小路,走過山徑,滿地枯葉,遇二岔路,取左續行,可連上方北宜公路第二彎道,成為早期居民通行時的一條捷徑, 於岔路口高處隱約可見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祠。

二城福德廟: BonCity-棒城市:台灣好吃好玩好生活

當地傳說,過去農民清晨前巡田水時,常見到一點火光從田間小路飄到土地公廟附近後就憑空消失。 久而久之紛紛猜測火光可能為土地公的化身,不過對神明夜行的原因感到疑惑。 信眾遂向土地公擲筊請示,最後才知曉土地公「不安於廟」之因,是難耐孤獨而外出解悶。

本廟為一石砌小祠,小祠立於一長約250cm、寬約245cm、高約35cm的基座上;建築主體面寬132cm、進深140cm,簷高110cm,石頭土地公坐鎮其中,繼續守護往來民眾。 石鏡台福德廟,位於福德坑溪和雙面坑兩溪流匯合處附近,居民稱為「第三土地公」。 廟旁有一巨石,高約六公尺,寬五公尺,石面平滑如鏡,當地人以「鏡石」稱之。 相傳,福德坑內曾有貓精作怪,福德廟對岸的福崇寺王公(開漳聖王)顯靈收服貓精,石鏡因陽光反射驅走魔怪,保護福德坑居民平安。 因石鏡高聳,大正13年甲子年的山洪爆發,附近居民為了保命,紛紛攀上石鏡頂上避災,因而救回了生命,自此當地居民對鏡石產生尊敬和感激之心。 民國103年的調查結果,福德坑中上游山區的土地廟數量高達7座,而福德坑溪沿岸的三座土地廟也是具代表性的水頭水尾土地公。

二城福德廟: 社區總體營造

頭城土地廟廣布反映了人們對土地公信仰的普遍性,其設置映照出一地人群的活動與信仰需求,在時代變遷與新舊思維的交織下,形構出頭城地區土地公信仰的獨特風貌。 臺灣宜蘭縣壯圍鄉美城村大福路二段211號主神土地公例祭農曆二月初二建立時間嘉慶十七年(1813年)地圖美城福德廟,是位於臺灣宜蘭縣壯圍鄉美城村的土地祠,在2010年村民藉由修復舊廟來參與社區總體營造。 提及頭城的土地廟,當以座落於頭城老街南北兩端的南門福德廟與北門福德祠最富盛名。

  • 2010年初舊廟修復動工,廟方為尋找相同的四稜砂岩石材,還遠赴中國大陸。
  •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 許庭禎表示:能夠與金身土地公結緣,因為在美國從報紙上看到四結福德廟金身土地公的報導,這是一個緣份,因此發願,在美國從事商業地產公司,事業興隆會還願而且每年捐款給廟方。
  • 當地人稱內湖福德宮為「水汴仔路土地公廟」,背山面路,為一水泥之小祠,土地公默默保護商旅平順,也守護揮汗耕耘的辛苦農民。
  • 早年有十多戶農家,以吳姓為多,原開水田種稻,後改闢水池,從事水產養殖。

二為中崙里的福德祠,此廟位於田中央,原是現址榕樹旁黃槴花灌木叢下,立有四片石板架構而成的小廟,沒有神尊,僅有一石製香爐供信眾膜拜。 後黃槴花死去,民國70年,時任里長的林美智女士獲地主同意後廣邀庄頭的人募建而成,規模雖然不大,卻是極具代表性的土地廟。 三為頂埔里的福德宮,原位於堤防道路旁旱田的石頭縫中,居民用磚石堆砌當作供桌,有爐無神尊,因廟小不起眼,長年無人聞問。

二城福德廟: 台灣 機場名單

(註4)民國58年的芙勞西颱風,連日的大雨使得北勢坑、牛寮仔頂、紗帽山多處山區出現崩山,三十多戶民宅及多數田園慘遭埋毀。 更新里福德廟位於梗枋橋頭倚海側,又稱海墘仔土地廟,又本里有數個同姓的小聚落,如北坑仔、鼻仔頭、大塊厝、牛寮仔、大園等散布在不同的區塊,每個聚落各有屬於自己的信仰廟宇,本廟為全里居民共同的信仰中心,故又稱之為大公廟。 公廟意即公眾出資興建的廟宇,公廟依照規模又可分為跨域聯庄型、村里型(單一庄頭的信仰中心) 和聚落型等。 雖然土地廟的數量及普遍性皆高居眾神之冠,然因土地公神格較低,故以其為主祀神祇的村里型地方公廟比例卻偏低,甚至有被取代轉換的現象出現。

其二,二圍四城門土地廟:據地方耆老稱,嘉慶初年,吳沙率三籍先民入墾烏石港南,建立頭圍,繼之進至二圍,墾民推築土堡,設置城門,並供奉福德正神,以祈求物產豐收,保佑民居,因而形構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城門福德廟的特殊景象。 東門福德廟設立與威惠廟同時,至今約有二百餘年,位於舊稱東門口,今二城路上, 二城福德廟 二城福德廟 是早期居民通往中崙及頭城的要道。 日,都會在門前祭拜土地公,以求生意興旺,增進財源, 二城福德廟 斯為無形的土地公信仰,從而得知其如何的深入人心。

二城福德廟

橄仔樹即大葉山欖,是噶瑪蘭村落的標誌,推測該處早期可能為平埔族舊社所在。 若此推論成立,本廟在空間界定功能上又存在了另一層特殊意涵,更說明漢人在進入噶瑪蘭地區後,原漢雜處,莊社交錯並存的普遍現象。 本廟最初也是三塊石頭堆砌而成的小廟,約今日廟旁長壽亭前方圳溝的水溝蓋旁,因廟小,神尊輪祀於爐主家中,廟內只有小香爐做為祭祀象徵。 民國75年,信徒林江屘女士向土地公祈求保佑,而後心願得償,乃還願重建,附近居民知悉紛紛主動出資參與,乃購現址興廟改建,民國100年再度整修。 二城路為早期居民通往中崙及頭城的主要道路,現今廟貌為民國67年重建,由林長枝先生提供土地,信眾鳩資興建。 廟內神龕上方懸有一方「威靈顯赫」匾,上款寫著「十年前張志丁受福德正神顯靈特於戊午年千秋奉獻」,下款「宜蘭站長許文正 蘇澳司機林火樹 敬獻」。

高賢治(1996),〈臺北市區域的眾土地公廟──里莊社區的守護神福德爺〉,《民俗曲藝》101:1-64。 周明、黃旭(2009),〈神界派駐人間的里長伯──土地公信仰的社會現象〉,《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254。 李豐楙(1998),〈道、法信仰習俗與臺灣傳統建築〉,刊於《聚落與社會》,郭肇立主編,頁 。

雲林縣斗六市保長廍福德爺宮 位置:雲林縣斗六市保庄里建興路116號 建廟沿革:民國乙未年興建 對聯:(1)福昭合境安和樂利欽其正 德被全民吉泰康寧仰是神 (2)香焚精誠朝臨通法賜福錄 … 投50元後自取一式五種稟文發財金, 填好招財土地公金、五路招財金上的資料和祈願, 蓋上手印, 再與金紙貢品放置供桌。 頭城財神福德廟位於往頭城九股山路上,自吉祥路吉祥橋的吉祥福德廟廣場步行慢慢走約25分鐘 即可抵達頭城財神福德廟,沿途幽境景色怡人、樹蔭相伴、蟲鳴鳥叫,常見樹鵲、藍鵲、小彎嘴自由飛翔,依季節更能欣賞到不同的候鳥,灰面鵟鷹、赤腹鷹等,香客、遊客行如仙境。 四結福德廟總幹事陳榮楷表示,銅雕土地公2006年完工至今已有15年,遇雨滲水、表面斑駁等狀況頻傳,今年初經信徒大會決議通過,7月動工整修、8月竣工,花費約800萬元。

二城福德廟: 颱風過後修招牌 宜蘭肉丸店老闆不慎墜落當場死亡

而台灣各處土地廟普遍設置,荒山、野地、田園、要道、圳旁、樹下、甚至墳墓等,隨處可見的情形,即為最佳明證。 台灣僑胞許庭禎董事長,祖籍高雄台北長大,在台灣中興大學畢業服完兵役,隨即負笈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南加州創「全能商業地產公司」。 昨(十二)日上午許庭禎偕夫人翁建華到四結福德廟受到主委高志肇及廟方人員熱情歡迎。

本鎮土地廟中,屬於村里型地方公廟性質者共有3座,茲分述如下。 如今,福德坑內居民多已遷出,然而,對於原居福德坑內居民而言,這三座廟的土地公依舊是他們心中不可取代的信仰與凝聚的力量,每於神誕之日,居民們必會特地前往參拜,感謝土地公的庇佑。 第二土地公位於靈山寺對岸的福德坑產業道路旁,今主事者將土地公定位為財神角色,故又名財神福德廟。 據耆老稱,該廟最早位於福德坑溪河床邊,即今宜三之一福德坑產業道路路基下方的石頭縫中,距現址並不遠。

本里面積9.75平方公里,居民335戶,1351人,以林、楊、吳、王、陳諸姓為多。 本里東鄰新建里、西以九股山接臺北縣、南鄰金面里、北鄰拔雅里,境內多屬山區,主要二大河川為金面溪、福德溪,為灌溉本里農田和其他各里主要水源、民生用水。 蜿蜒曲折的九股山道上坐落數間廟宇,假日來往之各地信徒絡繹不絕。 福成,取自福德坑,當地人稱之為土地公坑,顧名思義應與土地公廟有關。 本里在清代屬於福成庄;日據明治33年將福成庄分為福成、福德坑二庄,次年又將該二庄重新併為福成庄,下轄福成、福德坑二土名,大正九年改福成庄為大字,下轄福成、福德坑二小字,光復之後,福成大字又改為福成里。 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旁邊有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

道光6年,清廷將烏石港定為東台灣唯一的正口,宜蘭對外的貿易由此進出,因此水運之便發展而成的頭圍街( 和平街舊稱) 成為蘭陽地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道。 兩廟同建於同治2年,分立於頭圍街之南北兩端,朝向街內,相傳是居民希望土地公將整條街的財富堵起來,保留當時老街的熱鬧繁榮景象,在信仰上具有鎮守財氣之意。 在空間結構上,充分展現了頭城老街「街頭街尾土地公」的街坊特色,為全台少有。

本文依土地廟坐落位置及土地公之職能角色,將頭城地區土地廟概分為山頂山腳、田頭田尾、水頭水尾、海濱港側、庄頭庄尾、街頭巷尾及四境門戶七大類型。 研究發現頭城分布山區的土地廟占比最高,蓋與早期山區聚落發展及古道交通有關;不止山間土地廟多,頭城北部沿海地區山腳下的土地廟亦不遑多讓。 隨著對外交通型態改變及簡易型漁港的闢建,部分原先是山腳沿海古道護佑行旅的土地公,轉而成為漁民守護神。 坐於田間一角,守田園、護莊稼的田頭田尾土地公,在社會發展、經濟型態、土地利用的轉變下,被迫遷移原址、併建他廟,甚至直接消失於世。 水利與農業息息相關,身為農業守護神的土地公自然被賦予把守水路之職,除了獨自護守渠圳的土地廟外,亦形構出相互呼應的水頭水尾土地公之空間景觀。 街頭巷尾土地公概指街肆型土地廟,頭城老街的南、北門福德祠及隱身於大里舊街的福德廟,皆因早期交通之利而帶動街肆形成,尤以頭城老街兩端的南、北門福德祠,空間界定指標意涵濃厚。

二城福德廟: 臺中市北區北新里福德堂

從外澳慶天宮北側旁小道進入,即為往山豬窟的小徑,這條小路是早期烏山居民往來頭城、外澳的另一條古道,乃為山豬窟古道,可通石空古道,接匠寮古道、坪林古道到烏山,再到灣潭、坪林或泰平、頂雙溪,成為附近古道的交會處。 二城福德廟 在此區塊中,石空古道上又見榕嶺福德廟,循小路到接天廟之後,轉向匠寮古道、梗枋古道、坪澳古道、可達烏山,然後到灣潭,再往坪林, 或從烏山另走總爺坪、泰平到頂雙溪。 二城福德廟 至於頂坪溪福德祠地居太和山步道中末段,從石空金頂接天廟旁山徑進入,沿步道行走,過溪、匠寮古道岔口處後不遠,右側林間即見平地,乃福德祠所在。

二城福德廟

修復祖廟的專案執行委員吳建和表示,此土地公格局雖小,卻具備傳統石材建築的完整結構,為探究台灣寺廟建築之美的入門實例,也會作為出巡之用。 28日舊廟舉行修復落成典禮,當日近百人合力把石廟抬上板車出巡,由貨車牽引進行6公里的繞村祈福。 廟方說日後這座行動土地公廟可供出借,但必須先擲出聖筊,才能將神像連廟一起請出場。 在農曆新春時,作為該村信仰中心的此廟神像會巡視村里,繞境祈安。 昔日,宜蘭市魚販要到大福村一帶海邊買魚途經該廟時,會入廟膜拜,若未能得筊即掉頭回去,因為他們認為這趟買魚一定不會有賺錢。 1996年報導,時年八十二歲的廟祝陳金長講,附近居民無論殺豬公、娶媳婦或入厝時,會請這尊起基土地公神尊前去坐鎮祈福。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