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研究所5大分析

本系所博士學位包含教育系博士班(教育哲史組、教育社會學組、教育政策與行政組)。 教育學研究所 教育目標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高深學術研究人才、中階以上教育與學校行政人才、教育研究機構專門人才,以及大學校院教育相關學門師資。 教育學研究所 須修習之課程有「理論基礎科目」、「研究工具與方法科目」、「分組專門科目」。 畢業前須具有外審制之學術期刊或專書獨立發表論文一篇、學術研討會論文一篇;最後,通過博士資格考、完成博士論文,即可獲頒教育學博士學位。

博士班教育目標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課程與教學領導人才、高深課程與教學學術研究人才、教育研究機構專門人才、文教產業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人才,以及大學校院教育相關學門師資。 本所碩士班旨在培養中等學校師資、中階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人才、學術研究人才、教育政策與行政相關機構之專門人才、文教機構管理與企業教育訓練之人才。 論台灣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 發表於「2008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1月9-16日。

教育學研究所: 年度「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師資培育獎學金」甄選公告

重視理論、實務與研究方法學的訓練(質、量的研究作業及報告著重個案分析及行動研究),分「心理與學習」、「研究方法論」、「輔導與諮商」三大領域開課,使學生有所專精。 教育學研究所 ◎ 投考幼研所未來出路: 一、學術教職:有修習教育學程者,可擔任國內公私立幼稚園教師、園長;亦可擔任大專院校講師。 ◎ 投考教研所未來出路: 一、學術教職:有修習教育學程者,可擔任中小學老師、補教老師;亦可擔任大專院校講師。 師生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國內外頂尖期刊,自創所以來共計5位教師或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計10人次),3位教師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此次活動為教師與談會議性質,歡迎全國教師報名參加。

教育學研究所

由於兼辦中等師資教育學程,現專任教師十名,兼任教師四名。 本所位於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力行校區社會科學大樓四樓,與社會科學院各系所相鄰。 教研所的設立主要在配合學校師資培育之需要,負責中等與小學教師教育學程課程的規劃與設計,並肩負各項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學術研究與發展。 由於教研所的考試科目與教師甄試的教育綜合科目與高普考教育行政的考試科目皆有重疊之處,同學如果以研究所的深度同步準備教甄及高考,將可一魚多吃,投資報酬率超高。 本所師資卓越,研究專精,教師團隊之研究領域,引領當前教育之發展。

教育學研究所: 學術活動

台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 臺灣高等教育治理政策之改革:邁向新管理主義? 論文發表於2009年「第六屆兩岸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兩岸互動新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10月28-29日。 中國廈門:廈門大學。 潘昌祥、詹盛如。

論文發表於「兩岸教育高階論壇:教育功能與均等的省思」,5月13-14日。 臺南市:臺南大學。 王如哲、詹盛如、劉秀曦。

教育學研究所: 面對「教育學群」,你可能會問⋯⋯

◎ 投考輔研所未來出路: 一、學術教職:有修習教育學程者,可擔任中高級學校老師;大專院校輔導與諮商相關工作。 教育學研究所 教育學研究所 繳交及審查資料包括畢業證書、成績單、個人簡歷、研究計畫、修業計畫及修習中文課程相關證明。 詳情請詳閱本校國際事務處網頁。 各位同學您好:以下為110學年度研究生申請學位考試相關事宜:——本學期研究生學位考試申請日期:111年9月5日起至111年12月15日止。

  • 1.封面/目錄/自傳、學經歷/讀書、進修計畫/研究計畫/工作經驗/專業表現/學習知能表現/論文架構/領導成就/推薦函/公司簡介/個人附件。
  • 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專業發展指標之建構。
  • 科學教育學刊,16(4), 。
  • 須修習之課程有「理論基礎科目」、「研究工具與方法科目」、「分組專門科目」。
  • 英國大學品質保證制度與實踐。

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 1-21)。 高雄市:麗文。 還有一些人,因為現實、資深前輩的僵化想法,讓他們最初想翻轉教育體制、創新教學的抱負漸漸消失。 除了上述科系,其他科系的同學若想當老師,通常每間大學也會設立「師資培育中心」,通過甄試後便可開始修習「教育學程」,成為「師培生」。

教育學研究所: 碩士班

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黃俊儒、簡妙如(2006)。 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

林明地、詹盛如、李麗玲。 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專業發展課程內涵研究。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研究報告。 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籌備處。

教育學研究所: 學術資訊

要成為正式老師,的確越來越難 ! 如果就現實面考量,同學確實必須三思。 絕對不是 ! 教育學群課程所涵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教育評量等等,能運用在不同產業中。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