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詳盡懶人包

教育部公布 教育報告書,打造未來教育黃金十年, …… 當初教育綜和筆記、教育精選大全與時事、教育法規我都有買,我覺得教育綜合筆記整理得有些亂,但表格和重點清楚,還是有參考價值。 如果有時間壓力不想花時間自己整理,推薦教育精選大全與時事,裡面有許多最新教改資料,以及同類型考古題幫助蠻大! 裡面包含常考的法規及重點畫記,省得自己花時間再去抓法規及整理。 在準備過程我事先規劃我的 “讀書計畫“,因為我準備時間不到兩個月時間,每一天都相當重要!

同化:個體在環境中遇到任何事物,以舊有的認知結構套在新經驗上去適應環境。 15、弗洛依德人格理論中的「認同」:兒童期經由主動的模倣,或被動的教導,吸取他自認適當也自願具備的行為特徵。 因此,兒童期的認同可能是片面的,是由很多別人湊成的自我。 教育觀念有些很艱澀難懂,自己念真的會很崩潰,但如果在課堂老師講解得很清楚,日後再複習也會很輕鬆,建議在修習教育專業挑選一位認真負責的好老師,認真上課做好筆記。 而這種現象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而如果時間充裕,整個工作效率與節奏就會放慢,或是增添其他可能不關緊要的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一個不稱職的主管或官員,可能有三種做法;其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其二,是讓一位有能力的人來協助自己的工作;其三,是多聘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來當助理。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動機

社會閒散:此為一種動機性的損失,因為處於團體中,覺得個人的努力,別人不會知道,因此就偷懶,較不努力。 ’現象:團體表現優於個人表現,但卻沒有達到團體可能達到最大的潛能,亦即隨著團體人數增加,個人平均工作量卻減少。 即團體成員單人工作時他會全力以赴,若其他成員跟他一起工作,他便會偷懶,少出些力。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6.興趣論(多方面興趣):包括來自與自然接觸的知識興趣(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以及與人為交往的倫理興趣(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 5.螺旋式課程:教材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次升高,範圍漸次擴大,終而學到完整的知識。 、諮商小書整理出來,使我能釐清自己的觀念,我自己覺得這份筆記可能相對於考銓來說,對大家的幫助比較不大,但還是供大家參考下載。 ,讀到第十一或十二章時,又會翻第三章的內容看,這樣的作法雖然會很花時間,但我覺得這樣可以加深我對於各理論的印象,亦能有助於章節的橫向串聯。 又稱為連續漸進法則,是指要求學生完成的行為,區分成若干步驟,每完成一個步驟就給予增強,而漸次完成目標行為。 *艾瑞克森認為與大人的世界分離只是青少年想要做到的目標之一而已,他們真正的目的,要尋找發現自己是誰,即認同危機。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相關知識

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 在大學裡,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認為各體生理感受在攻擊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提出「悸動轉移理論」。 這是個人讀教育心理學的建議,以前對教心總覺深澀不好懂、似懂非懂的,後來看到教育學的書,腦中好像有了奧蘇貝爾所說的前導架構,讀起教育心理學來才漸漸比較了解。 在過去10年中,教育心理學在自主學習(又譯自我調節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和元認知的理論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研究活動。

他認為人是非理性的動物,人類的行為完全受到潛意識的驅使。 同時亦主張性與攻擊是人類的基本本能,這兩種本能成為主宰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英國人鐵欽納,倡導意識結構的理念,結構主義遂成為科學心理學的第一個學派,藉著內省法,探討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之下,其內在意識的內在結構。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教育心理學」準備重點

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主動積極與善良本性以達到自我實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2) 帕森斯(Parsons)、蓋哲(Getzels)、謝倫(Thelen)提出『班級社會體系AGIL』:適應(A)、目標達成、整合、模式維持。 柯萊(Cooley)強調自我觀念係透過與他人接觸,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站在他人角度反觀自己所形成的結果,這種概念稱為:鏡中自我。 1992年教育法案:針對學校自主管理制度模式,建立一種新的責任控制機制。 一為設立『教育標準署』(OFSTED)負責中小學定期視導;二為每校四年一次視導,失敗學校將被教育委員會接管;三為設置『視導督學』,而且需含一位非專業人員。 說明:英語是重要語言,教師甄試筆試有時只給人物的英文名字,而不給中譯名,若因此而失分,十分可惜,平時多對照、多看熟,自然能以不變應萬變。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故有人認為應採激烈運動,來消耗其精力藉以除掉暴力。 攻擊的誘發環境因素:包括挫折、挑釁、攻擊示範的存在、引發不舒服感的因素,以及過去的學習制約誘發線索,如天氣、暴力影片。 受難者跟我付出的代價同樣低時:此時決定介入與否,跟我們在此情境中所知覺的規範有關,如你與受難者有親戚關係,則會介入。 則解釋因大城市匯聚了各種種族、宗教背景之人,如此極大的變異性,降低了人們對週邊他人的相似感及同理心感受,而不易出現助人行為。

另外,下面文章還分享兩位通過教師檢定資格考試的學長姊準備方法,跟隨著前輩的腳步,相信你也能順利通過教師檢定考試。 認知發展理論:性別差異主要來自社會情境中社會角色的規範,性別認同是發展符合性別類別的關鍵動力。 性別恆常,性別認同出現在兩三歲,各種物體恆存的觀念開始發展;三四歲會以表面特質判定性別;六七歲會了解性別與生理性器官有關,並逐漸習得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台灣地區的文化價值屬於:個人主義低、權力距離大、逃避不確定性高、男性化中等的區域。 係因臺灣的生活在集體取向的農業型態聚落中,而強調人情及關係華人企業主的重要認知與理念是儒家倫理轉化而成的「信任格局」概念。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社會認知觀點

運作的自我基模:自我基模蘊含的訊息豐富,哪一部份會被觸發往往是取決於當時特定的情境,在該情境下被觸發的自我基模。 類實驗法:獨變項的操弄並非研究者所為,而是自然發生的,如地震、政策推動,好像自然在操弄這個獨變項。 由於獨變項與依變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先後次序,具有實驗法的性質,因此仍能相當程度的推論因果關係,所以稱為自然實驗法。 實地實驗法:指將實驗室的情境移至實際生活情境之中。 其對變項的操弄、第三變項的控制以及受試者的隨機分派,無法嚴謹的控制。

  • 1、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的一個學門,它吸收了其他心理學門的理論和方法,在教育情境上以教師學生間的交感互動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解決教學上的實際問題及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
  • 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所創立,主張心理學應採科學方法,研究可以觀察得到的與可以驗證的行為,反對研究有關思考、情緒、認知及意識等內在的心理歷程。
  • 人們經常使用一套基於操作條件反射的技術——應用行為分析來進行教育。
  • 故人們多半選擇個人關心在意的訊息加以處理,而忽略了他人的狀況。
  • 說明:英語是重要語言,教師甄試筆試有時只給人物的英文名字,而不給中譯名,若因此而失分,十分可惜,平時多對照、多看熟,自然能以不變應萬變。

建構主義取向隱含的理論是兒童透過「親自直接參與」的方法去完成學習過程。 他們由「實踐中學習」,而非依賴別人「告訴他們」會發生什麼事。 教師除了觀察兒童學習外,也須要在兒童活動期間吸引他們、為發現而驚呼、並用難題刺激起他們的理性思維。

人們常會以「察言觀色」來解讀當前的情境,在不明確的情境中,常會出現「多數人的無知」情形,而抑制或延遲了人們對危急情況所應採取的立即反應。 三、同理心─利他假說:指當我們能同理對方的感受,能對對方的感受與情緒感同身受時,會激發我們的利他動機,我們會想要幫助對方,改善對方的處境。 親屬選擇及自私基因的觀點:指我們幫忙的對象最可能先選擇有相同或相似基因的親屬,在幫忙的過程中就算我們犧牲了,但相同的基因仍能傳遞下去。

32、頓悟學習(by庫勒):不是盲目亂動偶然獲致的結果;而是由於在知覺經驗中發現了各種刺激之間的關係。 14、艾瑞遜的發展危機論說明了教育對人的重要性(人格的發展是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幼年教育環境的重要性(人格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十二年國教升學是我在準備教檢過程中,花了些許時間找資料及整理的,也是必懂的一塊,身邊也有很多朋友有疑惑。 5.消弱作用:對某刺激表現的制約行為不再獲得強化物時,則其已建立之制約反應將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五)刺激辨別:當制約刺激能引起制約反應之後,個體學習到只對原來的制約刺激反應,而不對與制約刺激相類似的制約做反應。 我自己是做 年的,但聽有人做到94年,甚至自己找其他教育類考試來做。

在最近數十年間,北美洲女性參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有了戲劇性的增長。 女性作者在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百分比在1976年為24%,到1995年上升了一倍,達到51%,此後保持穩定。 教育心理學雜誌編輯部的女性成員比例從1976年的17%上升到2004年的47%。 同一時期,女性占有總編輯職位的比率也從22%上升到70%。 女性的負面歸因影響到兩性對自我的評價,女性會用運氣解釋自己的表現,扼殺女性對自我的肯定,只做幕後支援性的工作,不敢嘗試挑戰。 六、大陸國營企業員工對領導行為的評價分為三個因素:個人品格C、工作績效P、團體維繫M,其中品格因素為華人所特有。

受難者付出的代價高,而我付出的代價也高時:間接助人,亦可能採取「認知防衛」,即人們會重新定義所面臨的危急情境(如受難者目前情況尚可),來合理化我們的間接介入行為。 以「心情維持假說」來解釋:即指個人此時較可能以正向的觀點來解釋他人的行為,並藉幫助他人來維持或延長自己的好心情。 的「城市負荷過度假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周遭環境充滿了各種刺激及訊息,若一一加以注意或處理,一定會負荷過度。

係因不同的人知覺、記憶與解釋的方式各不相同所致。 認知觀點學者常使用「基模」:指對某些對象或概念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其由過去所經驗的事情組織起來而形成的。 Schunk 和漢森,進行了一項實驗,利用社會學習理論,來研究曾經在學習減法中遇到困難的2年級學生。 第一組學生觀察教師進行減法示範,然後參與減法 教學程序。 第二組學生觀察其他的2年級學生 進行同樣的減法程序,然後參與同樣的教學程序。 在減法測驗中,觀察同類榜樣的學生的得分顯著較高,並且對於減法能力有較高的自信。

測量與評估的區別:測驗是使用數字對事件或屬性加以描述;評估包含測驗,包含學生的技能、知識與能力進行檢查與觀測的所有方法。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即使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也不會創造多大財富。 (3) 學習遷移:個體在某項刺激情境中學到的聯結,將有助於在其他類似情境中學習新的刺激反應聯結,但只有在兩種刺激情境中有共同元素時,才會產生學習遷移,即同元素論。 三元學習論(交互決定論):環境(E)、個人對環境的認知(P)、個人的行為(B),三者彼此交互作用,影響學習的行為。 81、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兒童:心理年齡8~12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歲之間,智商50~75,只有在需要用到抽象思考能力的學習方面,智能不足的現象才會顯現出來。 79、養護性智能不足兒童:此類兒童心理年齡多低於3歲,智商低於25,同時身體上又有缺陷,他們感官與動作協調能力很差,無法自理生活,無法接受學校教育。

自我基模:其為對自我的認知結構,它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 個人的豐富基模中,那個在某情境下,被觸發的自我基模稱為:運作的自我基模。 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社會刺激包括當前實際存在的或隱含存在的他人之言行、態度及想法等。 即研究個人對這些社會刺激如何知覺,以及這個知覺如何影響個人作反應。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又稱畢馬龍效應或是自驗預言,相關實驗結果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與學生的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1912年由德國心理學家魏哲邁在法蘭克福大學所創,研究主題在探討人類知覺與意識的心理歷程。 1950年代,皮亞傑、強士基、西蒙等人,強調「知在先,行在後」,個人處理訊息的結果影響其行為。 教育相關領域的考試這塊行之有年的洪祥老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也是教育行政和教育法規相關考試書籍的撰寫人。 外表蒙上神秘色彩的他,乍看嚴肅,實質上教學時卻是喜歡穿插笑話、生動教學的老師,這門學科因他變得有趣,也因他變得簡單。 教育、心理相關科系同學在準備研究所的同時,亦可為自己未來公職就業鋪路,投考組合1中的研究所考試科目與高普考、也方特考的考試科目有三個科目是相同,所以同學可同時兩者並行方式準備。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考試前先把專書略讀一遍,對於考科內容有初步的瞭解。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