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廟詳盡懶人包

台南麻豆代天府又稱「五王廟」,相信它的盛名在台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麻豆代天府分靈出去的宮廟、王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神明聖誕進香的人潮更是盛況空前。 (圖/記者連宜方攝)根據廟方資料記載,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五府千歲選擇在麻豆建廟,創建「保寧宮」,後曾被迫遷建他處並改名為「保安宮」;直到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五府千歲遶境至麻豆時多次降駕乩身,指示眾人「開龍喉、堀石車」,五府千歲要重回麻豆、重建廟宇。 其中有熱心信眾不顧他人質疑、反對,堅持履行神明指示,後越來越多鄉民響應,雖中間幾度面臨停工危機,最後仰賴各方善男信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神人合作,我們現在看到的麻豆代天府終於落成。 據台南州寺廟名鑑載;相傳至鐘姓移民來此地時,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風豐登兒建廟奉祀五穀王,至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大地震倒圯,由管理陳實華籌款一千三百圓重建,並將同時倒塌之王爺廟及土地公廟主神,及奉祀於民宅之太子別奉迎合祀於本廟。 民國三十四年,由方得利、陳金柱等倡議,醵資一萬餘元重修。

五王廟

至民國三十六年,公選賴啟辰等十八人為管理委員,將廟產所得租金,於民國四十一年八月重建現在之廟宇。 五王廟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經信徒代表大會決議,制定「五穀王廟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重組管理委員會。 以好收三股半;山仔腳一股、陳厝寮半股之股份比例,每四年由該三部落選舉信徒代表,再由信徒代表仍以上項比例,選舉委員組織管理委員會,治廟理產。 主祀五穀聖帝,從祀開台聖王、太乙真人、太子爺、土地公等,例祭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本廟曆年舉辦公益,贊助教育,改善民俗,為地方貢獻良多,每年都受政府表揚。 五王廟 每年農曆4月26日的「神農大帝聖誕日」,先嗇宮舉辦為期1周的隆重而熱鬧的宗教慶典活動,昔稱為「三重埔大拜拜」,今稱「神農文化祭」。

五王廟: 麻豆代天府創廟歷史

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振動著,振動的頻率有時大,有時 小,但從未停止過。 這種神奇現象,在筆者的好奇中還屬第一次,所以大夥兒打鐵趁熱似的馬上上車急奔目的地。 柳世雄說,麻豆代天府又稱麻豆五王廟,位處龍喉穴,廟宇雄偉,五府千歲濟世祐民,造就麻豆地區人文薈萃,信眾廣布全台,是全台五王信仰的首廟,期盼透過立碑讓更多來客瞭解五王廟歷史,也帶動地方觀光。

今廟凡三落七殿:前落為五王殿,主祀五王與王船;中落為媽祖殿,主祀鹿耳門媽與國姓媽;後落底層為佛祖殿,中層為大士殿、千佛殿,上層為天公殿、元辰殿。 神殿兩側以廂房、迴廊相接,四周圍以護濠,東西為香客大樓。 廟仿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魏峨堂皇,廟地廣闊,因是享有「遠東第一大媽祖廟」之譽。 「土城仔香醮」為南瀛五大香之一,從西元1856年〈清咸豐6年〉起,啟巡整個西港仔堡。 台灣光復後,「土城仔」區居民每戶出丁出錢暨十方大德輔助廟務建設,也有時應香醮之需自組藝陣的郭岑寮金獅陣、蚵寮角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青草崙蜈蚣陣、砂崙腳八家將及現已失傳土城角牛犁陣、港仔西鼓花陣,都是現忙碌工業社會之文化信仰難得看到的社群凝聚力。 而從西元1961〈民國50年〉,鹿耳門聖母廟啟建首科香醮,嗣後每三年一科的「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於焉形成。

五王廟: 台南旅遊網

農曆元月初九為其生辰,這天的祭典,是由初九的凌晨開始,民間習俗在門前擺置八仙桌,桌上有一對紅燭,鮮花、水果、糖果、清茶、粿類祭拜。 清華宮其主神朱府千歲,與其他廟宇王爺神明,組成五府千歲祭祀聯盟,其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干冬(Kandang)區域,鄰近馬六甲城區域,信徒遍布廣大區域。 歸仁仁壽宮主祀保生大帝,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廟宇整修之後,首次舉辦五朝王醮,此後於戰後1961、1977年,1995年各有建醮紀錄,最近一次為2015年,該區域王醮之祭典多以12年間隔一次,且伴隨廟宇重修或重建等「慶成」之由舉行。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尹府千歲、游天王,相傳每年3月28日為尹王爺的聖誕日,因此前一天3月27日,13位巡海、7位巡山的王爺會搭乘一艘無形的王船,駛入八掌溪舊河道的王爺窟,新塭嘉應廟眾神則為表示地主的歡迎之情,前往王爺窟衝入河道歡迎王爺們上岸接受信徒的奉祀。 蘇厝長興宮主祀玉敕代天巡狩十二瘟王,平時廟內不塑王爺金身,僅奉祀王令為一大特色。 乾隆37年(1772)首次啟建三朝王醮,自此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

近代有功成神,是指功在地方、廟宇、家族,對於信徒而言那不是遙不可及的人,而是現實可以有所接觸的人,包含其所生活的環境、建立的功績等,所以另立一類討論。 陰神升格類別,為大眾爺、有應公等陰神,因為某些因素,而「升格」成為王爺,或是被作為王爺祭祀;其祂類別的王爺神明,有戲神、自然神或是器物神等複雜來源或無法歸類者。 王爺神明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的神明,如果以正式寺廟調查的統計資料 ,目前是臺灣神明寺廟的第一位,約有一千多間寺廟,加上其複雜的神系,構成臺灣豐富與多元的王爺信仰文化。 「大仙王爺公,細仙王爺囝」,這句臺灣重要的民間俗語,道出臺灣民間信仰將各種男性神明幾乎都以王爺稱之,讓王爺的神譜異常的複雜。 實際上王爺神明系統的構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包含在中國沿海原本信仰型態與在各地產生的變異,隨閩南移民來到臺灣後,也形成臺灣各地的王爺信仰型態。

五王廟: 五王廟

水晶宮已多年未開放了,可能是因為水晶宮地處地下易潮濕長綠藻難以整理,在安全考量之下就沒有再維修開放。 每回只要從鄰近的車道經過,抬頭望向窗外總是能看到五王廟的巨龍彷彿要遨翔上天一般。 主廟:主廟為泉州建築,其華麗與豐富之裝飾和細節反應神明靈驗、信眾興旺。 主廟的大門,為整塊厚樟木雕刻而成的立體門神,是其它廟宇所罕見。 先赴麻豆水堀頭龍喉鳳池(現台灣首府大學橋邊)汲取聖水,於首日建火醮,旨在驅除魔氛,以保醮事平順、合境安寧。 誦讀的經懺計有十卷,分別為:朝天大懺、天后妙經、天君真經、真武真經、玉樞寶經、三官妙經、三官經(天、地、人三官寶懺)、五斗經(東、西、中、南、北斗真經)、玉皇經(玉皇真經)。

民國十二年(1922年)因道路改正而須拆廟,所幸購得現址(忠義路二段87號),隔年破土重建,將原廟的構件全部移來組裝新廟,採坐西向東。 民國七十三年時,因忠義路拓寬,廟的牌樓與前殿,整座廟於是往後退,並重建前殿。 五王廟 五王廟 最近一次大翻修是民國一零一年時,因發現白蟻已將廟內大多木構件蛀蝕,深怕有倒塌風險於是整修,並於今年(民國一零七年)完工入火安座。

五王廟: 王爺宮廟地圖

民國47年(1958)鹿耳門聖母廟與西港慶安宮戊戌科王醮期間因故退出西港香科中斷往來,至民國48年(1959),鹿耳門聖母廟自行舉辦遶境,由轄區內各聚落廟宇自組陣頭參與,遶境臺南市安南區境域。 至民國51年(1961)首次舉辦香醮,遂成為定制,此後逢丑、辰、未、戌年的農曆三月,舉辦香醮儀式,稱為「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 五王廟 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雲林縣褒忠鄉,主祀五年千歲,是臺灣五年千歲信仰的重鎮,目前馬鳴山鎮安宮登錄有兩項民俗活動,分別為「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飯擔」、「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五王廟

觀音寶殿仿天壇格局,其高32公尺,供奉大陸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原鎮座觀音大士聖像,更特別的在觀音寶殿的外壁刻有84尊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化身像。 首先來到望鄉台,過了奈何橋就開始審判在陽世的做為,其後從第1殿到最後共18層地獄,每一層都有動態對話情境,還有掛解說牌說明,裡面的酷刑讓孩子們大開眼界,陰暗的18層地獄,並不會恐怖,但仍建議膽小者慎入。 先嗇宮原稱「五穀王廟」(穀,又作「谷」),又稱「五穀先帝廟」,原在新莊區頭前莊附近,乃清治乾隆廿年1755年所建,後遷建於三重區,為三重最古老之廟宇。 興聖堂六十年前在兵配廠後方的北華街上,因進出不便,搬至後甲,民國八十年建醮時,轟動後甲地區。 但三年後因廟地被回收,才第三次搬至北忠街現址。

《三教搜神大全》記載之說則是現代最為普傳版本。 第一世,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法堂前的一盞蓮花油燈,因其每天都很專心的聽經問法,綻放出一朵朵燦爛的燈花,這些燈花堆積久了之後,釋迦牟尼佛為祂做法,化成人身,就是妙吉祥。 先嗇宮目前建築外觀仍維持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建後之樣態,斗栱均為木雕,所有龍柱牆堵均是觀音山石之石雕。 先嗇宮亦是臺灣傳統建築工法「對場作」的經典呈現-「對場作」是指將1座建築區分為前後或左右兩邊邀請兩組木匠師傅各自在不公開下設計施作。 三重先嗇宮外矗立1棵高12公尺、重達12噸的古老巨大樹木,表層些微炭化,但樹幹與根部保留完整,原為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於先嗇宮廟址附近工地所發掘,現此闊葉林碳化木已由該工地建商贈予先嗇宮。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