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證爭議不可不看詳解

其中,國巨規劃案中,關於系統的規畫、發放的流程、憑證的管理等等,都一直處於不公開的狀態。 一直到11月中,數位身分證試辦前兩個月,卡片都已經接近完成,相關文件才釋出。 20年過去,台灣經歷了兩次的政黨輪替,科技的發展已遠遠超過20年前的想像。 借鏡他國的經驗,這次數位身分證在隱私與資安上有所改進,加上防偽功能與金鑰技術的成熟,而晶片式的健保卡、銀行卡已普及,這些因素都讓政府更有信心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全世界已有128國使用晶片數位身分證,台灣要急起直追,跟上世界潮流。」行政院祕書長李孟諺當時如此強調,數位身分證將成為一把開啟政府各項線上服務的鑰匙,推動台灣數位國家、智慧政府的發展。 《報導者》專訪20年前就參與「反國民卡行動」的學者、第一手為內政部測試數位身分證安全的資安專家,和曾經破解台灣政府系統的白帽駭客,記錄這場長達兩年數位風暴迷航中,台灣需記下的幾堂課,重修人民與國家間的信任。

即時中心/劉芳妤報導台北市第3選區(中山、北松山)立委補選,議員王鴻薇投入選舉,被罵是「落跑」,昨日立委林奕華公布要擔任準市長蔣萬安團隊的副市長,也受到質疑。 民進黨立委補選候選人吳怡農今(24)日回應,讓選區失去一位民意代表,這是要對選民做交代的。 聖誕節周末寒流來襲2天,全台氣溫都在攝氏10度以下,受東北季風影響,呈現溼答答的天氣,體感溫度會更低,就連躺在被窩都能從背脊處感到一絲涼意。 對此,醫師提供「4招」暖被大法,讓民眾在涼涼的冬日雨夜中不害怕,回家還有個溫暖被窩在守候。

由於竊取國人個資,有利於敵對勢力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台灣內部製造分化動盪,中研院的政策建議,因而認定數位身分證「將對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帶來立即而重大威脅」。 這段比喻,符合各部會一再強調的「數位身分證只是一把鑰匙,並非將所有個資都儲存在一張卡片上」。 依國發會2018年解釋,這把與自然人憑證結合的鑰匙,可以透過「政府骨幹網路」與各部會管理的所有資料庫連結。 約2千萬名14歲以上國民,未來都會拿到用來開啟政府資料寶庫的鑰匙。 內政部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屢屢遭民間團體、專家學者、朝野立委的強烈反彈,導致進度一再延後,試辦範圍也因各界疑慮而大幅縮水。 針對數位身分證的推動,吳詣泓認為,科技、便利與人權、隱私權不斷在不同時代相互博弈,政府要在其中找到平衡,而從部份施行到全面實施採取漸進式的手段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爭議大 中研院舉辦研討會

她表示,過去學界與民間團體均已多次警告,在資安、人權等爭議未有明確因應方案時,應全面遞延換發身分證,甚至終止。 內政部換發數位身分證(New eID)爭議不斷,原定今年1月於新竹市試辦,但各界仍質疑有資安風險,新竹市政府決定暫緩試辦。 時代力量黨主席、立委陳椒華今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強行換發eID恐有違憲之虞,現行法規也十分薄弱,她呼籲政府應先舉辦聽證會廣納意見,並比照日本與德國訂定專法,同時修正「個資法」相關條文,再設置個資保護專責機構,陳椒華強調,行政部門應積極落實公開相關審議資訊,化解民眾疑慮。

當時這個比賽引發了一些爭議,我們頻道那時剛創立還沒多久,就做了兩集來談這個比賽。 兩年過後的現在,新設計的那個身分證,已經跑到最後的「印製」階段了。 唐鳳的國際媒體曝光率偏高,近日更登上富比世(Forbes)雜誌日本版最新一期封面。 Intergraf聯盟是發起於歐洲的非營利組織,並制訂各國印製身分證件、鈔券所需具備的ISO14298防偽印刷安全「政府等級」認證。 據了解,中央印製廠連幾年均赴歐參加Intergraf聯盟年會。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公司和政府之間在隱私保護工具上的互惠合作能促進這些機制的發展。 同時,政府亦著力於提升國內製卡產業技術,與國外廠商進行技術學習與移轉,可望透過本次數位身分證之製造與換發,將晶片卡產業鏈之技術留在國內。 數位身分證爭議 以申辦電信門號為例,為防止出現盜偽件或欠費問題,根據現行電信業者門號申裝書填寫與查核規定,申辦店家必須查核申辦者的戶籍地址是否正確且需要填寫完整的身分證換補紀錄。 然而這些資訊已經不在新式身分證的卡片上,就會衍生店家必須將被隱藏的戶籍地址..相關個資螢幕列印出來附在門號書上以佐證已經做好相關查核,這將造成民眾申辦門號許多麻煩,新式身分證公開區或加密區的資料被列印出來,也容易衍生個資外洩風險。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政府會想要一次到位,畢竟如果同時間有不同版本的身分證並存,確實可能製造額外的成本。

數位身分證爭議: 相關

2月,「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32.9億元由東元電機得標;「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系統第三方獨立驗證與確認委外服務案」由迪悌資訊得標。 數位身分證爭議 在一波波的質疑、批評和地方政府不願試辦中,行政院終於在1月懸崖勒馬,宣布暫緩發行數位身分證。 但除了專法之外,顯然,台灣要真正成為數位國家、智慧政府,還有太多必須面對的不足。 除了銓敘部59萬筆公務人員個資在國外網站上被揭露,今年初則爆出超過兩千萬筆的戶政資料被賣到暗網上。 另一項不公開的關鍵資訊,是2019年初「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工作小組」的成員名單。

數位身分證爭議

猶記去年5月主管機關內政部還曾發下豪語稱「未來紙本身分證將作廢,未換發新證恐無法投票」云云,將重要的選舉權與數位身分證掛勾,一副勢在必行貌。 所幸天佑台灣,這個「未來」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不太有機會來到。 德國的身分證為通關時的必備證件之一,和台灣類似,身分證是德國人民的生活必備品,可以說是德國文化與習俗的一部份,必須隨身攜帶,否則會被處以罰鍰。

數位身分證爭議: 內政部:數位身分證明年7月全面換發

圖片來源:內政部在台灣,所有國民皆須領取紙本身分證,若民眾希望以此身份證進行數位驗證,可自願向內政部申請另一張「自然人憑證」卡片。 有了新式數位身份證,自然人憑證將自動存入數位身份證的 IC 晶片裡。 IC 晶片內的各種個人資訊為強制啟用,唯有自然人憑證一區可在申請後選擇性關閉。

何明洋表示,有些國家若是沒有提供英文版本的資料,要精準翻譯該國文字以理解內容,並不容易。 何明洋說,在他們找尋國家發行eID資料的過程中,曾發現有研究是把臺灣列為已發行eID國家,他推測,這是國內曾推行自然人憑證的關係,既然如此,他們便自行從各國政府公開資料逐一盤點。 這次研究的主講者,是臺灣大學生醫電資所資訊組研究生何明洋,他表示,他們的研究小組由4人組成,以歐洲4個國家推行eID的實行狀況做深入分析,關注的焦點不只是卡片本身的設計及專法的設置,還包括通訊加密、通訊協定(protocol)等系統架構,以及申請流程,並與臺灣目前揭露的資訊逐一分析比較。 兩岸 從吃閉門羹到被市長請上座,日本與澳洲黑客如何進入政府 一邊是敢衝、能衝的民間黑客社群,一邊是擁有龐大資源、資料,卻不知道能有什麼價值的公部門,了解彼此的角色定位、分工後,麥茲依據各政府部門的需求跟預算來源的不同,發展出黑客與政治合作的各種fellowship協力計畫。 1月21日,資安爭議、質疑聲浪下,行政院院會決議暫停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待專法審議通過、取得社會共識再施行。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有侵犯個人隱私、權利等多項爭議,面對學界和民間團體疑慮,數位政委唐鳳今天說,她希望在下一個立法院會期提出個資保護專責機關的設立組織法相關議題。 該聯盟聲明指出,除了一般性的ISO14298,Intergraf對應於不同防偽安全級別,有不同的專門規範要求,亦即區分為「基本等級」、「政府等級」以及「中央銀行」等級。 因此Intergraf聯盟籲請台灣政府應特別審慎檢視並提出質疑。 依第一美卡取得的訊息,Intergraf聯盟已向包括中央印製廠、法務部、內政部等單位發出由該聯盟秘書長Beatrice Klose署名的書面聲明,指台灣有廠商以非Intergraf聯盟簽發的防偽印刷安全「政府等級」證書,用於政府標案投標。 但截至目前為止,Intergraf還沒有收到有關單位的任何回應。 據了解,該證書是用於行政院委託中央印製廠採購空白身分證,並由東元集團得標的約33億元標案。

從2020年1月爆發武漢肺炎疫情以來,光是以口罩實名制的政策推動來看,就可以發現,許多民眾都能以健保卡的晶片卡,作為串連政府服務的介面。 從這個政策推動的方式也可以證明,要達到智慧政府的目標,民眾可以便利使用智慧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即便沒有數位身分證,有健保卡,或者是其他可以證明個人身分的工具,例如行動裝置等,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研議小組認為,針對規劃中的晶片身分證將對台灣自由民主體制帶來立即而重大威脅,原因在於晶片身分證資訊安全性嚴重不足,內政部目前只有強調晶片製造安全,卻無視晶片設計、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序開發、晶片寫入設備、資訊應用軟體均為外包,因此存在系統與軟體安全風險。 李德財指出,數位身份證太多問題沒有考慮,法規沒有到位、資安風險也還沒釐清,加上還有委外廠商安全疑慮,因此呼籲政府暫緩執行,接下來會將建議書給總統府和行政院作為政策考量。 第一案規劃案,在2019年4月由國巨管理顧問公司得標;第二案製卡案,在調整規格後共32.9億元,由東元電機得標;第三案系統建製及維護案,經數次流標後,由中華電信得標;第四案是驗證案,由迪悌資訊得標。

數位身分證爭議: 政治

邱文聰認為,公民審議的結果本應在政府網站公告,讓人民比對審議的意見是否被處理了,如今會議紀錄被刪去,顯示了政府根本沒有與人民對話的誠意。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邱文聰解釋,以其他國家為例,推行晶片身分證,一般採取兩種方式來確保個人資料不會被濫用。 其一,是在法律中明定身分證的用途,並制止或限制收集及使用身分證形成的數位足跡,像是日本與德國。 人們可以隨時檢查是誰,在何時,為了什麼查看了自己的資料,若有異常活動,便可馬上反應、甚至提告。 相比之下,台灣目前無任何法律能規範數位足跡的利用,也沒有個人對政府的監督機制。 台灣人權促進會認為,因數位身分認證而在四處留下的數位足跡,可成為鉅細靡遺地描繪個人行為的現成資料來源,對現有社會運作帶來截然不同的改變。

在回答有關隱私的問題時,內政部表示,數位身分證將僅用作身分辨識,而非資料儲存,並且其「數位身分識別證卡面個資規劃比現行紙本國民身分證少」。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資訊法中心主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研討會,29、30 日兩天在中研院舉行,29 日與會發言的政治、學術界和公民團體代表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何明諠、國家發展委員會參事李世德等。 內政部澄清,相關政策都還在討論階段,沒有定案,避免爭議延燒,立法院國民黨團指出,數位身分證必須經過事前充分評估以及專法通過才能發行,但內政部明年仍編列數位身分證的預算,高達6738萬元。 行政院有意發行新式數位身分證,引起輿論撻伐,宣布暫緩後,內政部傳出不推數位身分證,但不排除先發行無晶片版本,引來立委痛批浪費公帑。 此外,內政部明年編列6738萬元的數位身分證預算用於設備維護,對此國民黨團跟民眾黨團強調會嚴審預算。

針對資安風險,喻家聲說明,數位身分證上的晶片到中央印製廠後,會先經過洗卡程序,才會寫入資料,而晶片在到廠前是鎖定的,不能儲存資料,否則就會損壞。 他強調,每一晶片皆以高規格處理,有關eID的個資保護、系統測試,以及相關人員的訓練,均符合國際標準。 台灣立法蠻常參考的德國、或者是數位身分證發展很好的愛沙尼亞,也都有著專法跟隱私的專責機關。 另外,就像之前我們在討論防疫相關措施是否違憲時有提過的,有時候一些反對者的聲音,其實也是為了讓整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周全。 此外台權會也有提到,這些訴求的目的並不只是要保障個人的隱私,更是希望,換發數位身分證這件事,不會反而成為有心人士或外部勢力威脅台灣資安的破口。 數位身分證爭議 也因此政府需要對各種潛在的風險,有更全面的評估跟實際的作為才行。

  • 數位身分證原訂今年10月換發,不過各學界對於數位身分證仍有資安、人權上的疑慮,中研院昨日下午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研討會,政務委員唐鳳表示,在大規模資訊和自由的侵害發生前,就應該成立個資保護法規專責機關。
  • 台灣數位匯流網歡迎各界踴躍發聲,來稿請寄至,並請附上姓名、聯絡方式、職業與簡介。
  • 當時,積極推動數位轉型的行政院,期待「運用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優化決策品質⋯⋯,進而帶來更創新便捷的服務、體現更透明治理的政府」;負責擘畫藍圖的國家發展委員會認為,政府數位轉型的基礎,是讓民眾線上申辦政府服務,因此必須對全民發放一張能在網路世界辨識身分的證件。
  • 其實在馬英九政府時代,已經有數位身分證的政策推動,當時也引發許多學者的連署反對,相關政策也沒有進一步發展。
  • 數位身分證即將於 2021 年 7 月全面換發,但仍有部分民眾對 IC 晶片的使用甚感擔憂,深怕資料外洩會對人民與國安構成威脅;而政府擔保的卡片規格、資安防護仍資訊模糊、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未能取信於民,因此學界人士與民間團體也紛紛表態不認同過於匆忙的發行方式。

數位身分證爭議點多在於資安相關問題的不信任,目前看到新加坡、南韓在制度上的補強也是個資外洩後的亡羊補牢,台灣可以各國前車之鑑,審慎檢視現行的法規是否完備,並尋求官民合作保障個資蒐集與使用限制。 內政部在今年三月發布〈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辦法〉,並且不尋常地將這個辦法的生效日期回溯到去年(2019)一月一日,讓它溯及既往地發生效力。 甚至在今年四月,才公開一份〈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但這份計畫早在去年五月就已經完成了。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數位身分證爭議: 身分證功用,各國大不同?

但檢察官函詢國內知名的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發現所謂的ISO認證,並沒有限定由哪個機構認證,也就是任何人都能提供有需要的廠商相關專業領域認證,最大的關鍵區別在於,發出認證的機構本身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足以讓外界信任獲得認證的廠商品質。 數位身分證爭議 身分驗證政策的成功,需要的是長期且持續的努力,我們除了可以借鑑如德國的嚴明法規,更需要有對自身權利義務清楚了解的人民,才能讓身分證不僅僅是政府統計與確認的依據,而是一種對自我身分的認同。 身分證制度的出現和戶籍管理的關係密不可分,在1945年修正並通過的《戶籍法》中正式出現「身分證」一詞,當時處於戰後重整時期,為確認國家與人民之間關係而出現這種需要隨身攜帶的證件,讓地方與中央政府便於掌控人口,也讓各地旅行遷徙的人們身分得以被確認,更在國共內戰時為管理遷徙人口與分辨敵我的重要依據。 根據內政部 – 新身分識別證懶人包簡報內容 ,未來卡面個資將會大量刪除,只留言 5 個個人資訊欄位。 紙本身分證再用的 10 年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最近有許多身分證盜用問題,如果解決紙本防偽問題,並升級系來統提升政府單位效率,達成數位台灣的新生活,也許長痛不如短痛。

其中,法規面、系統架構面與申辦過程等,還有對民眾的實用性等,都是國內可以關注的面向。 另外,福島食品的後續觀察,以及冬奧閉幕式引發爭議的台灣選手黃郁婷,該不該繼續擔任掌旗官? 台中捷運綠線自2021年4月通車以來,搭乘人數於今年9月突破千萬人次。 數位身分證爭議 看好市政府站交通樞紐位置,月平均入出站人數逾10萬人次,人潮等於錢潮,「台中市好禮協會」邀集18家伴手禮業,進駐中捷市府站3樓成立…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後,蔡英文總統上周召開「財經高層會議」,指示推動平抑房價政策,讓《平均地權條例》預售屋實價登錄修法,… 數位身分證爭議 他分析,是因為在傳統人類生存的概念當中,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拔河,是許多戰爭的原因,看現在瘟疫再度爆發,許多歐洲人還在抗議這些隔離的政策,他們覺得自由可以取代安全。 所以數位化後,我將發票存在網上,沒有紙本更環保,還可以自動對獎,我省下了時間,中獎直接匯入我們設定好的銀行帳戶,然後手機還跟您說有 1000 萬已經進入了您的戶頭,多爽多方便啊。 「東西好好的,為什麼要換新的 ?」這類問題只會出現在人類身上,因為我們是唯一會思考現在、憂心未來的動物。 從資訊揭露程度的角度來看,愛沙尼亞與比利時都公開的相當清楚,德國與克羅埃西亞則是相對難找,而臺灣釋出更少,且釋出資料也有不一致的狀況。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乃是將過去紙本身分證升級為具晶片功能的「數位身分證」,除了安全防偽性加強外,更可整合自然人憑證功能,成為一把數位鑰匙與虛擬世界的「數位分身」。 內政部提到,目前大家在使用的第六代紙本身分證,長期使用下來發現有四大問題,也因此他們希望透過這次的換發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四大目標。 OCF Lab 是開放文化基金會創立的文字實驗室,用淺近的語言,讓公眾認識開源文化所訴求的開放、透明與協作;更期望在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的今日,帶讀者了解在便利與效率提升的正面影響之外,伴隨而來的隱私外洩、數位監控等數位人權隱憂,並提供讀者在商用軟體以外的開源方案選擇。 本刊調查,本案招標須具備的3項國際安全規範中,業界公認最重要、取得輔導驗證難度最高的,就是總部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際印刷產業聯盟」所制定推動的ISO 14298「政府等級」防偽安全國際認證。

數位身分證爭議: 數位身分證爭議難解? 民團憂資安、侵害資訊自主權 內政部:個資保護、防偽均比紙本佳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