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3005大優點

安裝於該產品或透過該產品存取的部分或所有軟體 / 服務可能會變更、中止、移除、暫止或終止,而不另行通知。 Capture One Express a6300 是一款榮獲獎項肯定的免費編輯軟體,能夠提供高階影像品質 RAW 資料製作、簡便的影像檔案管理,以及強大的編輯工具。 購買 Capture One Pro ,不僅讓您獲得更多編輯工具,還能進行連線拍攝。 檔案名稱預設以「DSC」開頭,但您可自行變更並登錄這三個字元。 此功能將方便攝影師管理檔案,針對使用多台相機的拍攝任務特別有用。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深入參考一下這次實拍的 Flickr 原圖;各 ISO 的照片也有放在上面了 — A6000 同場景下的表現可以看我。

  • 例如,即使您在觀景窗或 LCD 螢幕上放大選取的影像區域,更精細調整對焦,也可以使用自動對焦功能。
  • Α6300 提供焦點平面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即使使用 Sony 的鏡頭轉接環 (LA-EA3) 轉接 A 接環鏡頭,也不成問題。
  • 整體而言,除了機身手感比較沉了些,個人對於 A6300 在機身質感與紮實程度的進步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 一觸分享可以傳送相片/影片到您的裝置,以便在 SNS 上分享。
  • 就請透過我們的實拍體驗來窺探 A6300 的表現吧。
  • 除了密度極高的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排列外,α6300 的這套系統也具備可調整的自動對焦過片速度以及自動對焦追蹤靈敏度,能協助您挑戰真實情況與想像的極限,操控對焦方式,發揮更多創意。

不過,說真的,相機值不值得應該還是要看實拍吧,就請各位繼續往下看看囉 — 這次很難得的也有測到拍攝動態的機車,對焦表現真的相當強悍呢! 此外,小編也嘗試在同場景下拍攝了與 A6000 的比較照片,可以參考看看最高感度多了一級的 A6300 是否有更強悍的雜訊表現。 除了外接麥克風外,這款相機也支援專業等級音訊裝置的 XLR 端子線路輸入,您可以使用另購的 XLR a6300 轉接器套件 (XLR-K2M/XLR-K1M),連接多種高端麥克風。 如此一來,您可以進行精細的音訊設定調整,以及高音質/低雜音的錄製效果,就像拍攝正式的電影一樣。

a6300: 高音質 (麥克風端子,XLR 轉接器套件)

但我們把話題拉回標題的「踩在線上」這件事,比較 GH4 的配備與規格方面,除了還額外多了監聽耳機孔、全翻轉觸控螢幕等,針對專業用戶所注重的手感乃至於續航部分,人家可是有準備了垂直把了呢! 還有新加入的防潮濕防塵的規格,卻沒有對應的「專業級」APS-C 鏡頭可用,這點 A6300 就真的有點想的不是太周全了。 是說,即便跟自己家的全幅機比較也是一樣,A6300 的確強悍,但總覺得說是有決心跨進專業,好像又有點自綁手腳。 粗淺地從規格特點來看,Sony A6300 的確是部更完整的機型,但看似更朝向專業邁進的它到底稱職與否,這次小編與其相處了兩週的時間 — 雖然有一週以上的時間都在下雨… 就請透過我們的實拍體驗來窺探 A6300 的表現吧。 除了增進的收音規格外,A6300 還具備有 S-Log3 與 S-Gamut 3 的色彩模式。

a6300

密度更高的自动对焦点结合全新的算法,令A6300具备了非常出色的连续对焦性能。 利用這項應用程式下載服務,讓您將新功能增加至相機的功能組合中,盡情發揮攝影創意。 現在,高速混合式自動對焦,能讓影片自動對焦變得極度精確,這對 4K 錄影而言更顯彌足珍貴。 除了密度極高的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排列外,α6300 的這套系統也具備可調整的自動對焦過片速度以及自動對焦追蹤靈敏度,能協助您挑戰真實情況與想像的極限,操控對焦方式,發揮更多創意。

a6300: 產品支援

根據官方的說法,這次的 A6300 在按鍵與金屬接環上都有下功夫。 後者除了金屬接環外(鏡頭接起來感覺緊很多!畢竟有做耐候吧),還強調上面的塗布採用的是接近 Zeiss 高階鏡頭的漆面。 機身質感方面則是比起前代要更粗獷一些,螢幕本身的外框也改得更厚實了些。 整體而言,除了機身手感比較沉了些,個人對於 A6300 在機身質感與紮實程度的進步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不過小編鬼打牆 A6300 硬是欠曝了 1/3s,So… 我們不但承諾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內容會傳遞有趣的體驗,同時也在各種業務活動中朝環境零負荷的目標邁進。 相機機身和鏡頭接環的強度及耐用度,能穩固接上沈重的大鏡頭,例如望遠鏡頭和拍攝電影的專用鏡頭,而且絕對耐用。 在艱困的環境中也能享受自由拍攝的樂趣,因為完整的防塵防滴設計 能阻止水氣和灰塵進入機身。 這些措施包括按鈕與轉盤周圍的密合保護,以及面板與元件緊密互扣的雙層防護結構。 對 RAW 拍攝而言,14 位元的 RAW 輸出及 16 a6300 位元的影像處理有助保留最多細節,並能呈現階調豐富的最高畫質。

14 位元 RAW 格式可確保後續影像調整 (透過 Image Data Converter 或其他軟體) 所需的最佳品質。 內部骨架、後蓋與上、前、後護板,皆由鎂合金打造,α6300 堅固耐用的超輕機身比上一代更加強悍。 專為絕對的可靠性與穩固的操控手感而設計,小巧機身能夠妥善應付艱困的戶外拍攝條件。 為能獲得 Sony.com.tw 的完整使用體驗,請將您的設定變更為允許 JavaScript。

a6300: 影片錄製

運用 Imaging Edge 電腦版應用程式提升攝影成果。 使用「遙控」功能即可遙控攝影; 「Viewer」應用程式可讓您從龐大的影像資料庫中,快速預覽、評分並選取相片; 「Edit」應用程式則可以將 RAW 資料生成為高質感相片以供輸出。 充分運用 Sony RAW 檔案,並更有效率地管理您的製作。 讓您更容易檢查曝光,特別是以 S-Log gamma 設定拍攝時。 選擇 0-109% 的視訊訊號亮度,設定該值 +10% 及 -10% 的範圍,然後斑馬紋則會表示達到該曝光等級或範圍的影像區域。 這項功能支援 4K 及 Full HD,可將未壓縮的影片輸出至外部攝影機或螢幕。

沒問題,因為新的 QR 條碼相容性,也可以配對裝置。 靜音拍攝模式可以讓您無聲按下快門,即使以最高 3fps 加上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追蹤連拍,一樣安靜無聲,因此非常適合用來拍攝室內表演、戶外野生動物,以及需要安靜的其他拍攝情況。 您可以將這項功能指定為可自訂的按鈕,就能以更直覺、無干擾的方式,開啟/關閉這個模式。 操作方法:打开相机的设置页面,点击HFR设置,选择程序自动即可拍摄升格视频,如果无法拍摄,可能是内存卡写入速度太低,建议使用标有u3的内存卡,容量需要在64GB以上。

a6300

但終究我們還是在今年初看到,已經接近三年未更新的 Alpha 千位數高階機型有了 A6300 這部後繼款。 就規格而言,這次的更新算是大大改進了 A6000 以往令人感到有點遺憾的缺點,包括更高的螢幕與觀景器解析度、3.5mm 麥克風收音,還有電子水平儀等細節。 當選擇 ISO AUTO (處於 P 或 A 模式,或多框雜訊抑制) 時,可以設定快門速度,使 ISO 感度自動變更,以避免拍攝動態主體時影像模糊。 極致精確的眼部偵測自動對焦功能 (使用 AF-C 時可用) 能提供穩定、實用的主體眼部自動對焦,即便主體正在移動也不例外。 使用這項可靠且非常有效的工具,可確保拍攝出對焦更成功的肖像,並減少拍攝失敗的相片數量。

a6300: LG 的 2023 款 soundbar 支援杜比全景聲且能無線連電視

單就這些對於專業錄影人士而言相當貼心的功能,會讓筆者不禁覺得 A6300 這次提升的方向應該是有取代 NEX-VG 系列專業地位的態勢。 基本上已經擁有 A6000 的小編是覺得沒有太多衝動升級啦,畢竟平時個人是以平面拍照為主,其次是覺得與其衝一台綜合許多用途於一身的機身,好像針對錄影用途可以去買個專職的 4K 機器來用,目前來講其實也沒有太貴也能夠當備機使用。 不過,如果你有專業錄影需求,或者是想要認真拍拍影片,那麼 A6300 應該是你除了 A7 系列之外的不錯選擇。 來到機身的表現上,坦白講,A6300 的各項提升都是很有感的,但直接破三萬台幣的價位,說真的對一般人而言應該比較難體會到它的價值。 其實個人覺得覺得答案是要端看你是什麼用途,因為 Sony 近期對於 4K 錄影的規格提升,在 A6300 上面算是發揮到一個極致。 從規格上可以看到 A6300 擁有 Super 35 全畫素讀出,具備 100M 流量的 4K / 24fps 的影片規格,這方面的表現可以從本篇的影片實拍中驗證,不過就目前市場上所看到的反應是都還覺得不錯啦。

a6300

已經跨越 A7 II 世代的 A6300,也帶來了靜音快門的規格;更為提升的對焦性能也帶來了新的更直覺的對焦點選擇操作方式,還加入了版權資訊的設定功能。 好了,細數上面這些深入接觸 A6300 才發現的功能,真的感覺得出來 Sony 這波升級 4K 的數位相機產品,基本上都朝著更專業的錄影功能在邁進,但也因為定位更為專業的關係價位就必須將價位往上疊。 也因此就讓 A6300 的定位在 A7 系列越來越往下降的態勢下有點尷尬了。 雖說接近 APS-C 感光元件大小的錄影取向機型還有 Panasonic GH 系列也不錯,不過價位看起來 A6300 其實價格也沒有比較貴,加上 S-Log3 等更貼近專業錄影的功能,基本上 A6300 都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存在。

例如,即使您在觀景窗或 LCD 螢幕上放大選取的影像區域,更精細調整對焦,也可以使用自動對焦功能。 這對微距攝影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微距攝影非常注重精確對焦。 一觸遙控可以讓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變成觀景窗/遙控器。 一觸分享可以傳送相片/影片到您的裝置,以便在 SNS 上分享。 只要透過 Wi-Fi,將 Imaging Edge Mobile 應用程式安裝到具備 NFC 的 Android 裝置上,然後用裝置輕觸相機,就能建立連線。

  • 畢竟不見得大家都會想要升級全幅囉 — 小編就是從全幅退了下來的人,因為 FE 鏡頭實在太少放大率夠用的鏡頭了,拍產品有點痛苦。
  • 安裝於該產品或透過該產品存取的部分或所有軟體 / 服務可能會變更、中止、移除、暫止或終止,而不另行通知。
  • 採用純銅材質能提高讀出速度,以及高階 4K 與 Full HD 120fps 拍攝的潛能。
  • 除了增進的收音規格外,A6300 還具備有 S-Log3 與 S-Gamut 3 的色彩模式。

選擇的自動對焦點追蹤失敗,或未對準在移動主體上時,較大的彈性定點功能會自動引導周圍的自動對焦點,並立即重新將焦點對準在該主體上。 Α6300 具備高對比、高解析度、非常清楚的 XGA OLED Tru-Finder™ 觀景窗,能以驚人細節重現暗部及色彩,還能以 120fps 的高影格率顯示影像,讓您可以在這款電子觀景窗上看見流暢的動作,並追蹤動態主體。 既然現在的工作機是 A6000,那我就直接從兩台機身的對比開始。 基本上兩部機身的配置最大的差異是在於 a6300 AEL 的按鈕改成了與 A7 系列相同的撥盤,統一了 Alpha 系列的操作。

a6300: 規格

這項功能可以讓您在使用 S-Log Gamma 設定進行錄影時,能以自然的對比檢視影像,將 S-Log2 及 S-Log3 轉換為 ITU709 a6300 (800%) Gamma,以在 LCD 螢幕或觀景窗上放大影像時監控 影像或檢查對焦。 如果跟丟了主體,相機會在該主體重新出現在畫面上時,偵測該主體,並恢復鎖定自動對焦功能。 使用 Super 35 mm 格式拍攝 4K 影片,提供完整像素讀出,無須進行像素合併,能提供比 4K 基本需求高約 2.4 倍的資訊 (4K 基本需求,QFHD: 3840 x 2160)。 事實上,如此豐富的資料約等同 6K 影像的資料,因此能清楚傳達 4K 影像的極致解析度。 或者,您可以根據拍攝情況,選擇最高 8fps 的三種速度;即時檢視連拍,在 EVF 或 LCD 螢幕上也幾乎沒有延遲,您可以使用光學觀景窗,享受立即拍攝的感覺。 全球最多的 焦點平面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涵蓋範圍更廣、密集度更高,讓 α6300 能在整個畫面上更精確、有效率、可靠地對焦在主體上。

a6300

對焦速度方面則是覺得 A6000 就已經滿快的了,不過 A6300 搭配 mm f/4.0 拍攝動態照片的時候的追焦成功率倒是滿讓我驚豔的。 格與格之間的延遲感還是依然有,加上手感不如 DSLR 那樣好,整體而言並不算太推薦用這種組合長時間拍運動題材。 除了稍微沉了點外,用慣了 A6000 的小編使用 A6300上手的速度真的是極快 — 其實之前擁有過 A7S 也有幫助到,畢竟介面部分 A6300 比較接近新世代的 Alpha。 畫質部分說真的不能說沒有進步,但差距個人覺得可能頂多接近一格感度左右吧? 但更棒的螢幕解析度說真的提升了很多拍完照片後的「成就感」– 此外,要注意的是假若把觀景窗調整為 120fps 的話,解析度會有明顯的下降。 Sony 將相機產品的重心放在了全幅無反之上,讓 APS-C 的無反系列有一種看似被擱置一旁的感覺。

A6300 是部更往專業靠攏的機型沒錯,實際上它的表現也的確不俗,對焦性能也非常強,但個人覺得如果要全方面地吸引專業用戶的話,更全盤針對專業用戶的考量應該會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方向。 畢竟不見得大家都會想要升級全幅囉 — 小編就是從全幅退了下來的人,因為 FE 鏡頭實在太少放大率夠用的鏡頭了,拍產品有點痛苦。 全新的 2420 萬像素 Exmor® CMOS 感光元件,為成像性能樹立了新標竿。 銅線及增強型電路可以降低佈線層、提升集光效率,以高達 ISO 的寬廣感光度範圍拍攝低雜訊影像。 採用純銅材質能提高讀出速度,以及高階 4K 與 Full HD 120fps 拍攝的潛能。

Α6300 提供焦點平面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即使使用 Sony 的鏡頭轉接環 (LA-EA3) 轉接 A 接環鏡頭,也不成問題。 因此,無論您使用其他鏡頭或 E 接環鏡頭拍攝,都能善用這套自動對焦系統獨有的寬廣涵蓋率,多達 425 個焦點平面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以及快速流暢的追蹤性能。 從之前台灣發表會的訪問中,官方曾經透露過現階段無反的確是有朝向中高階市場擴大的趨勢,這點除了因為性能提升逐漸分食高階 DSLR a6300 與攝影機市場之外,智慧型手機逐步取代輕便入門機的地位也是不爭的事實。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