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葬8大好處

而在這些設施內,有栽植各種不同花草樹木的「花葬區」、「草葬區」和「樹葬區」。 植葬 《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第十款,把「樹葬」定義為: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 植葬 此一對「樹葬」定義所指稱的「樹葬」,即是廣義的「樹葬」。 廣義的「樹葬」是相對於「海葬」,是以「自然葬」處理身後事的方式之一。

植葬

準備好申請人身分證及影本,受葬人的死亡證明書正本,向辦理樹葬的縣市政府(可至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查詢)申請。 身後事在近年來因觀念逐漸開放,越來越多人能接受化繁為簡、回歸大自然的環保葬,其中又以樹葬、花葬最多人知曉,也有越來越多藝人的身後事採用樹葬方式,如果能接受環保葬且未來會考慮採用樹葬的方式完成人生最後一程,不妨先了解樹葬流程、樹葬申請方式以及樹葬有哪些優缺點。 是指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 植葬 灑葬則是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環保葬顧名思義有「環保」的用意外,實際上也能節省喪葬費用的開支。 因為選擇自然葬的民眾,基本上是以簡單為原則,省去了過往繁複的喪葬禮俗或是宗教儀式。

植葬: 樹葬優缺點

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自然葬」是近幾年來經常被提及,並且迅速發展的新式葬法,由於自然葬與今人對「綠色地球」的環保意識相符合,所以很快地這一新式葬法獲得許多人的認同和履行。 不僅是在歐美或是日本等先進國家,自然葬有很完整的做法。 在臺灣也因為地狹人稠,自然葬也一樣同步在積極地被推廣著。 T1聯盟桃園永豐雲豹隊洋將霍華德(Dwight Howard)(左)17日首度在客場新莊體育館出賽,可惜第3節被對手拉出一波21比6攻勢,終場雲豹以94比103不敵新北中信特攻隊。 環保:不論公墓或納骨塔,都需要使用大片土地,過程中還會製造不少污染。

植葬

隨著台日觀光再開,除了風景名勝之外,當地觀光單位特別推薦疫後適合少人數旅行的戶外活動,邀台灣遊客感受秋田的觀光魅力。 價格:殯葬業者統計,一般公墓至少8000元起跳(6平方公尺),公立納骨塔約5萬至10萬元,私立納骨塔甚至需要耗資上百萬。 環保葬雖然各縣市費用不一,但價格平易近人,有些縣市還會祭出多元環保葬鼓勵金,花費相對較低。

植葬: 樹葬流程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7)日公布總統大選最新民調,國民黨新北市長侯友宜以38.7%支持度,力壓民進黨籍副總統賴清德的29%。 雖然環保葬近年逐漸盛行,但他建議民眾,若是重視地理風水的人,對於是否要選擇環保葬,則需要更慎重思考。 「環保葬」節省土地資源又環保,但也有許多人擔心亡者「居無定所」、無法「入土為安」,更傳聞有人海葬,卻託夢親友喊:「好冷」。 華人過去重視身後事和陰宅風水,如今環保葬打破傳統,讓往生者回歸自然,也毋須堪輿,從風水信仰的角度來看,風水師認為恐使先人生魂不安寧、影響後人運勢。 所謂植存,就是將骨灰灑在草地上挖好的洞穴裡,不立碑也不留名。 聖嚴法師也有考慮到國人傳統,忌諱馬上翻土,因為馬上去挖他的墳是不敬的,目前大概1、2年才翻土。

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 為提升優質殯葬文化,積極倡導並推動環保自然葬,新北市政府特於三芝青山路示範公墓內,增闢「三芝櫻花生命園區」,該園區為國內首座由公部門設立的骨灰植存專區,並於102年世界地球日舉辦落成典禮,響應世界性環境保護運動。 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的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

這樣簡陋的「樹葬 SOP」,別說是對往生者的祝福了,連恭敬心都蕩然無存,家屬失去親人的悲傷更加無從宣洩了。 在公墓中的樹葬花葬區域挑選好區位和穴位,以及確定下葬日期,經巡察員實確認範圍位置後才可開始進行。 其實以經濟面來說,根據《網路大數據》整理資料,一般公墓約8千元起跳,造墓至少也要上萬元起跳;公立骨灰塔位平均價格也需約2萬元。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願意在此毫不藏私地分享樹葬儀程做法,主要是想藉此告訴一般民眾:只要禮儀人員心存恭敬,願意處處用心,「樹葬」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做法與風貌! 除了為親人送行祝福,家屬更可透過親身參與圓滿至親「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過程,有效宣洩悲傷、撫慰心靈。 十年前,早在政府尚未意識到土葬和塔葬的資源飽和危機之時,法鼓山便主動捐地設置了「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肩負起管理維護之責,但因本身為佛教團體,為了維持立場中立,並鼓勵各種宗教信仰的民眾善用植存園區,法鼓山一開始便明訂規範,植存過程中禁止一切的宗教儀式。 樹葬在各縣市的費用不太一樣,以雙北市來說,因為土地與人口比例比起其他縣市更緊縮,政府為了推廣環保自然葬,因此現階段的收費標準是免費的!

因此,採行自然葬者在「殯」的實際花費,費用會降低得許多。 是指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 樹葬/花葬:將骨灰裝進可分解容器,再埋入公墓內,並在上方種植樹木或花草,自然分解後便會成為植物們的養分,台灣目前以樹葬為大宗,提供花葬的地點較少。 前行講解:由禮儀師向家屬簡介稍後的樹葬流程,並分享「落葉歸根、生生不息」的佛教生死觀,邀請家屬以恭敬、感恩之心,展開此一兼具生命教育意義的感恩祝福儀式。

就經濟面來說,一般公墓約8千元起,造墓至少也需6萬元起跳;出殯相關費用約10萬元起;公立骨灰塔位平均也需約2萬元。 而各縣市推廣環保葬都有一定補助,以新北市來說,推廣期間免使用費;若參加聯合公祭,從追思會,火化,到植存都是免費,且政府會事先安置好環保葬前置作業,民眾可省下一筆費用。 植存是指在屬於「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是埋葬骨灰,與灑葬(樹葬、花葬等)的差異在地點的差別,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 在過程中,家屬可以用花瓣代替冥紙,相對上較一般喪葬模式環保許多。

一般常見的做法是:雇請可載客船隻,至港口防坡堤最外端向外延伸六千公尺半徑扇區以內的海域,把裝在可分解紙袋內的骨灰,連同紙袋一起拋入海裡;因政府明令禁止撒冥紙,因此通常是以拋灑鮮花花瓣來代替冥紙。 目前全臺各地可實施骨灰樹葬、灑葬的公墓,計有31處(以民國106年1月底的內政部統計資料為準),其中不乏免費者,至於需付費者,收費標準多在萬元之內。 目前的作法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再處理,使其成為小顆粒或細粉,之後用雙層環保袋包裹盛裝,並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外海時,由家屬為亡者做最後祝福祈語後,再將環保袋伴隨鮮花拋向海中,在眾人默禱下,目送骨灰沉入海中。 目前國外像是紐西蘭、澳洲都已實施這種頗具環保的自然葬法,將冰冷的墓園變成風景宜人的美麗公園。 植葬 【記者田欣雲/台北報導】來到自然資源豐富的日本秋田縣,能在海、山、川、湖等地進行體驗活動,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

取得火化許可證,向臺北縣立殯儀館申請,然後與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服務部確認植存時間,植存當日則先向生命園區辦公室報到核對文件,聽取管理員說明植存程序,播放植存影片,再前往生命園區,由親人默禱追思、植存、灑花瓣、覆土、親人默禱追思,植存完成。 相較之下,自然葬的費用就少得多了,收費大都是1萬元有找,最多也不超過2萬,有些公立的植葬園區甚至是免費的;即使是海葬,也可以考慮參加免費的縣市聯合海葬。 如此盤算下來,參加地方政府舉辦的聯合公祭並選擇自然葬,最是經濟實惠,從追思會、火化到自然葬,幾乎統統都免費。 目前國內可實施植存的(公墓外)園區僅有兩處,皆位於新北市,其一是由法鼓山負責維護管理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其二是「三芝櫻花生命園區」。

  • 聖嚴法師也有考慮到國人傳統,忌諱馬上翻土,因為馬上去挖他的墳是不敬的,目前大概1、2年才翻土。
  • 法鼓山義工鄭文烈表示,1994年聖嚴法師就提倡佛教聯合奠祭,強調以佛號聲代替樂隊聲、以助念關懷小冊子代替毛巾、以火葬代替土葬,落實禮儀環保,但因為佛教聯合奠祭需要大量義工,法鼓山開山後(2005年),聖嚴法師改推植存環保葬觀念,至今已有逾5000人選擇在此植存。
  • 環保葬的推動不僅是愛護自然環境,更是落實環保的實際行動,德恩生命禮儀公司對於選擇環保葬的客人提供愛心捐贈葬儀用品的義舉,將用不到的骨罐或其他葬儀用品,以亡者的名義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人,多年來也形成了一個愛心公益的公開平台。
  • 「自然葬」是近幾年來經常被提及,並且迅速發展的新式葬法,由於自然葬與今人對「綠色地球」的環保意識相符合,所以很快地這一新式葬法獲得許多人的認同和履行。
  • 當地縣(市)政府無再處理設備者,應備當地縣(市)政府核發之火化許可證明,將骨灰送達新北市立三峽火化場,可免費代為再處理。

以美麗的自然景觀代替冰冷幽暗的石碑墓園,除了可以維持生態的循環,還能減少繁文縟節所帶來的開銷。 現今社會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開放,許多人在年輕時就已經決定好自己未來身後事的方式與過程,為的就是讓自己或家人能提早準備,沒有遺憾。 而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環境保護,選擇「環保自然葬」作為自己下葬方式的人也愈來愈多。 傳統上,骨灰火化後,我們將骨灰放進靈骨塔裡供奉著,每到清明時節,便會回到靈骨塔祭拜已逝親人,表達思念之情;而環保葬在火化之後,會找個地方將骨灰埋藏、拋撒,讓骨灰在大自然中分解,既不立碑、不造墳,也不記亡者姓名。

親友可於最後再次獻花祝福並默禱追思,主持人及司儀最後宣布葬禮儀式圓滿完成,逝者的骨灰已回歸自然塵土。 近年來政府為推行環保葬,祭出了很多補助優惠,尤其台北市為讓更多民眾願意參與環保葬,只要配合政府申請將全額補助往生者火化費用,另外也推行「多元環保葬鼓勵金」自塔位遷出改為環保葬也能享有1萬至2萬元鼓勵金。 植存是指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通常為生命園區),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再研磨處理後直接埋入土裡,回歸自然。 為例,從臨終關懷、靈堂、火化到完成樹葬花葬儀式完整協助,樹葬、花葬費用約為6萬,以最自然無負擔的方式協助家屬與逝者道別。 此外,北市府為提升民眾參與環保葬意願,往生者火化免費,北市殯葬管理處甚至推出「多元環保葬鼓勵金」,自塔位遷出改為環保葬有1萬至2萬元鼓勵金,提供給大家對於「後事」多一種選擇。 以上即是簡單的樹葬和植存的流程、優缺點介紹,冬瓜行旅也有提供樹葬,也提供花葬、海葬與植存。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現今殯葬處理的方式也不斷突破傳統,在日益強調環保的時代趨勢之下,「環保自然葬」應運而生。 這種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葬法,簡單的說就是讓遺體化為春泥,或者將骨灰灑在特定區域,回歸大自然懷抱。 這種殯葬方式,具有避免環境破壞、節省土地資源等多重功能,並提昇殯葬文化與人們的精神內涵,許多國家皆已實施多年,成效良好。 從骨灰研磨處理,至將骨埋藏於花葬核准位置,以上步驟皆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除此之外,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甚至還推出了「多元環保葬鼓勵金」,金額一萬元到二萬元不等,提供給民眾對於身後事多一種選擇。

  • 正如以上分享的短片中所引用的吳晟詩句,「每一片落葉,輕輕鬆手/都是為了讓位給新生」,選擇「多元自然葬」,其實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大地滋養萬物的恩澤所做的一點微薄回饋。
  • 樹葬採循環利用方式,強調不立碑、不造墳、不進塔,將遺體火化後,骨灰經特殊研磨處理後,葬埋於綠草如茵的園區內,回歸大自然。
  •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7)日公布總統大選最新民調,國民黨新北市長侯友宜以38.7%支持度,力壓民進黨籍副總統賴清德的29%。
  • 結合科技,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提供線上追思功能,部分縣市政府(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以及金門縣)架設「生命紀念網」,讓民眾能夠打破時空的藩籬,隨時隨地追思祭拜祖先,解決以往一年僅一次的祭祖儀式。

若想選擇海葬,目前全臺受理海葬的縣市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臺東縣,而北北桃聯合海葬為配合季節風向等問題,一年舉辦一次,全程免費。 當然,如果想自行透過禮儀公司施行,只要過程及拋灑地點符合政府規定,也是可以的。 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引領全國植存環保葬之先,當年法鼓山為落實聖嚴法師環保理念,捐出金山宗教園區內一塊優美草地,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創辦植存專區,民眾向新北市立殯儀館申請後,由法鼓山代為執行植存儀式。 因聖嚴法師幾年前也以植存方式回歸大地,讓金山生命園區的環保精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環保葬的推動不僅是愛護自然環境,更是落實環保的實際行動,德恩生命禮儀公司對於選擇環保葬的客人提供愛心捐贈葬儀用品的義舉,將用不到的骨罐或其他葬儀用品,以亡者的名義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人,多年來也形成了一個愛心公益的公開平台。

法鼓山聖嚴法師日前圓寂,他的遺體荼毗後,今天以不建墳塚、不立碑石、不封不樹、不留記號的方式,把骨灰值存在臺北縣金山生命園區。 這種在人死亡後,不在我們有限的地球上佔有空間,讓人的軀體在失去生命後,如凋花落葉般回歸自然,化為塵土的「自然葬」方式,為吾等眾生展示了一切空無的禪理,也為臺灣自然葬的推動,做出示範與大貢獻。 若想實施環保自然葬,民眾須備齊申請人證明文件、死亡證明、火化證明或起掘證明等相關資料,到有辦理環保葬的縣市殯葬處申請,不限戶籍,也沒有往生時間限制。 法鼓山義工鄭文烈表示,1994年聖嚴法師就提倡佛教聯合奠祭,強調以佛號聲代替樂隊聲、以助念關懷小冊子代替毛巾、以火葬代替土葬,落實禮儀環保,但因為佛教聯合奠祭需要大量義工,法鼓山開山後(2005年),聖嚴法師改推植存環保葬觀念,至今已有逾5000人選擇在此植存。 傳統葬禮或以土葬,遺體埋葬在墓園;或以火化後,骨灰安放在靈骨塔。

海葬會將遺體進行火葬處理成骨灰,再將骨灰撒向大海或裝入環保容器中沉入海底,過去進行海葬儀式多為臨海國家的傳統或海軍。 申請者先填妥申請書及埋葬許可證明,需繳費者經受理審核後開立繳費單,申請人現場繳費並選擇埋藏方式。 灑葬:同樣是公墓內,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將骨灰袋週邊先以泥土填滿至罐頂或袋頂,並回填挖開之泥土,最後將原有草皮覆回蓋滿整平,完成置骨灰覆地,親友獻上祝福並默禱追思,讓先人之骨灰回歸自然塵土。 遺體火化(約2小時)後須再將骨灰研磨成細小顆粒或粉狀裝入容器,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做的、可分解的骨灰袋,使骨灰易於分解後,才能進行拋灑或植存。 多元自然葬以知福、惜福為初衷,一不破壞既有景觀,二可循環利用土地,不造成後代負擔,三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骨灰入土後,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自然環保」。

申請通過後,即可安排骨灰研磨,待研磨完,將骨灰裝入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所提供的免費容器後(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民眾便能在管理員陪同下將往生親友的骨灰埋藏於臻善園花葬區內。 植葬 就環境面而言,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不需要造碑,土地可持續循環利用,因此不會造成死人跟活人搶地的奇景。 若選擇花葬、樹葬或植存等方式,火化後的骨灰會直接置入植存穴中,對環境來說是更好分解,也更友善的做法。 近幾年,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為了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政府及環保團體都在推行「環保自然葬」,有別於土葬或靈骨塔等方式,指的是:將遺骸火化,經過特殊研磨處理後,在政府規劃的地區內下葬,並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 有別於樹葬通常在公墓中進行,植存是指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通常為生命園區),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再研磨處理後直接埋入土裡,回歸自然。 然而,「火化遺體」後再以土葬或是靈骨塔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台灣這個小島來說,依然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

除了傳統觀念上的疑慮之外,其他問題像骨灰結塊、未說明土地如何循環利用等民眾會擔心的部分,相關政府單位及業者應在推廣同時也讓民眾可以更清楚了解這些流程與釐清相關問題,才能真正讓民眾不再害怕或誤解。 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理與傳統葬禮沒有太大的不同,真正的差異是「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 植葬 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可以採用樹葬、植存、灑葬、海葬、花葬等方式安置遺體,本文針對樹葬與植存細節加以說明。 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大家熟知的葬禮並無差異,真正的差異是喪事結束火化後遺骨的存放的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土葬),也不放進靈骨塔(塔位)。

而自然葬者將骨灰拋灑在大海或得重複使用的樹葬區,費用確實節省許多。 樹葬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再處理後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環保紙袋內,或以灑葬的方式放入土中,並植花草樹木在上方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葬骨灰,且不記名、不立碑、不造墳,經過簡單的追思儀式,等一段時間後,骨灰化作春泥回歸大自然,延續生命的永恆。 殯儀館儀式及火化:會先於火葬場火化,之後將受葬者骨灰研磨再處理,然後裝入殯葬管理處免費提供可分解之棉紙袋,待火化人員確認完畢後便會於申請文件上註明「已完成骨灰再處理」,由申請人將骨灰攜回。 結合科技,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提供線上追思功能,部分縣市政府(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以及金門縣)架設「生命紀念網」,讓民眾能夠打破時空的藩籬,隨時隨地追思祭拜祖先,解決以往一年僅一次的祭祖儀式。 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也不造碑,土地持續循環利用,火化後的骨灰直接置入植存穴中,對環境來說是更友善。 除了不為後代環境留下負擔,更重要的,也是一種亡者對於家人的體貼。

▲2009年2月15日【中天新聞】報導了聖嚴法師的植存過程,當時的正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分別親手植存法師骨灰入土。 ※ 植存名人:東初老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新聞界名人葉明勳、作家曹又方、前中油董事長陳朝威、前副總統李元簇。 ▲斗六市公所的樹葬宣導影片,質樸地訴說回歸大地生生不息的自然哲理,並特別引用饒富深意的吳晟詩句為短片作結,在在觸動人心。 於墓園中將骨灰藏那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在樹木根部周圍埋葬骨灰隻安葬方式,骨灰可使用能分解或溶解於土中之容器,於若干時日並由樹根及土壤所吸收。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

樹葬及植存,兩種都是屬於環保葬,環保葬的起源主要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入不敷出,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可能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 申請人備妥上述文件資料後於上班時間,至本處大雅生命藝術館、神岡區崇本堂、崇德殯儀館、東海殯儀館、大甲殯儀館、東勢殯儀館均可辦理。 目前國內許多縣市藉由「墳墓更新」方式,清除舊有墳墓,並在原有的公墓內設立骨灰「多元葬法」,如「壁葬」、「骨灰葬」…等。

日本在2008年時,火化率就達到99.85%,為世界第一,同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以上,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 而各國因民情不同,環保葬盛行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日本靠海因此不少民眾採用海葬,而丹麥、瑞典、挪威三國除了紀念花園之外,也設置海岸墓園,供民眾提供多元選擇。 環保葬又分為:樹葬、花葬、海葬、灑葬和植存,以自然景觀代替過去的墓碑和墓園,讓死亡不再只有哀傷的情緒,雖然沒有替逝者留下實體的實體居所,不過卻達到了「回歸大地」,也能減少傳統喪禮、祭拜造成的環境破壞。 繼去年的樹葬骨灰分解問題研討會之後,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訂於今年1月24日上午,在臺中市神岡「崇璞園」樹葬區,召開第三次的交流研討會——以「愛.生命與大自然的對話」為主題,邀請殯葬實務經驗豐富的協會理監事,交流分享「樹葬的流程安排以及儀節規劃」。 開始樹葬儀式:接著取出骨灰袋,並於挖掘好的樹葬洞內緩緩將骨灰撒入,參加喪禮的親友此時可以逐一輪流撒土蓋穴,以及撒上花瓣,恭送亡者入土。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