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持手印懶人包

2.法界定印 – 此為胎藏界大日如來之手印。 以左膝托左手,掌心向上,右手同左手一般,重疊於左手之上,兩拇指指端相拄。 此印代表法界的寂靜相,一切在理上是平等的,因此以寂靜相來顯現。 7.智吉祥印 – 雙手各自以拇指壓於中指上成彈指狀,其他指頭伸直;左為上求,右為下化。 1.說法印 – 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

“大”、“印”只有体现在“手”的行为上才有意义,没有利众行为的境界和智慧只是空谈、狂慧。 大手印法门是藏传噶举派、息结派、觉域派等所传法的心髓,它直承印度晚期瑜伽成就诸师之传,以简易明了的诀要,总摄一乘佛法之见、修、行、果,堪称藏传一系之正法眼藏。 關於薩迦的建寺,釋迦牟尼佛曾在「文殊師利本續」中預言授記:薩迦寺將使佛法在西藏盛開;而蓮師的授記則是預言該寺建寺之前,將有四座舍利塔被豎立在四方以清淨地基,使其成為吉祥之地。

依持手印: 金刚乘佛教台湾密宗

否定了五陰十八界,就是超過了五陰十八界的境界;不再認定它,否定它,這就把它滅了。 依持手印 不論是在自利上的滅除自己貪瞋癡等眾生,或者在利他上滅度眾生身中的眾生,全都叫作滅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度眾生的真實意涵。 依持手印 從世尊這段聖教開示可以知道,發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發了要成就佛道的願心之後,就應該生起滅度自性眾生,及有情眾生的作意,這樣才能攝受眾生,才能攝受佛土,也才有因緣成佛。

「金剛總持」之下有「五方五佛」--「中央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這「五方五佛」又稱「五大金剛持」。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 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

依持手印: 密宗手印手印的意义

」即如儀軌內容,依序地將四大八小部洲供品,總結即是以心緣取三界所有財富觀想而獻出,亦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偕同善聚諸一切,為了圓滿資糧而來獻予一切諸佛偕同佛子。 「如是之果,願我與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之後,念誦:「以此功德願我速,成就金剛薩埵尊,一切眾生盡無餘,願得臻於彼果位。」以迴向發願文作為結尾莊嚴。 「怙主我因無知及愚昧,觸犯毀壞三昧耶,上師怙主祈救護,執持金剛大主尊,廣大悲心自性體,眾生主尊我皈依。 當自己的五體投地時,要想著貪嗔癡慢妒這五毒造作的一切的罪業跟障蔽皆得清淨,而也藉此無餘獲得了皈依境聖眾的身、語、意、功德、事業,一切的加持跟成就,以此種意樂來頂禮,這是一般的頂禮方式。

依持手印

以時間上來說,他們相當於開元三大士來到中國的時間,因此,他們所傳授的密法,很有可能是行續與瑜伽續。 在佛教進入西藏之前,西藏原本就有苯教的傳統。 苯教近於蒙古的薩滿教,以役使鬼神為主。 蓮華生進入西藏之後,帶入的密宗,其中有許多部份與苯教類似,因此易於被西藏人所接受。 依持手印 苯教的神靈與咒語,也部份被融入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事續的一部份。

依持手印: 密宗手印

度眾生和成佛,其實也是修學佛菩提道行菩薩行的兩大目標,這一集我們要就 平實導師所說「度眾生和成佛兩大目標,也正是我們正覺陀羅尼的根本手印」這句極具指標性的開示,進一步闡釋它的意義。 藏密修学,也首依持三昧耶戒,一般在接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漢傳密教不同。 格魯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

除此之外,四臂观音、八臂观音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常被画成或雕塑成双手相合的样态。 除此之外还有法器,如观世音菩萨示现为度母时,二十一度母的手印和法器分别有着专门的针对性。 其中叶衣佛母手中所持为医治瘟疫的草药,这就是主要针对瘟疫时,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图源:雅德馨香在寺庙中,我们会发现佛或者菩萨往往有好多不同的形象,可能是表情、可能是颜色,也可能是姿势不同。 事实上,在印度的原始佛教中,就有“佛身像不应作”的明文禁忌,佛的形象被认为是无法用形象和语言描绘的。 作为一个佛法实修者,上师提到过,包括南怀瑾先生的书也提到,修持念咒时候,咒语发音和身体气脉有很大的关系,而不同手印是连接身体不同经络的,对应着相应的咒语。

依持手印: 金刚乘佛教概论

下语童子,即自结三部三昧耶印,诵三部真言,即取滑石与童子 ,童子即于地上书过去未来事吉凶善恶。 及失脱经论、废忘难义真言印,即得知解。 ⊙于净洁镜面,以好花,念诵真言108遍加持花,然后又诵真言,一遍一掷打镜面上,使 者即现于镜中。

  • ”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總持。
  • 古代先知們在冥想入定經驗中發現到的終極智慧,就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走向眾生合一之境。
  • 【解说】:每半个月,喝大悲咒水一次,所食秽食,皆得清净,亦可破降头。
  • 阿彌陀佛也可能相應於因緣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眾生時,示現法界定印,安住在圓滿法性。
  • 作为恐怖或威胁的手势,食指像钩子一样从紧握或松弛的拳头中伸出。
  • 初传始于汝巴;中译分上下二译,上译为弥勒巴弟子洽纳来藏所说,下传为阿苏在前藏所译;后译为阿里人纳波协得赴印度就洽纳所学,回藏后传译。
  • 涂香用白檀,加少许郁金,烧白檀香, 燃芝麻油,以喜悦心相应。

如果不能从前净法界真言次 第持诵者,只持准提神咒亦可。 更或根钝不能具此受此准挂者,只要持嗡以下之正咒即 可。 欲近成就时,必有种种障起,应作降伏息灾等法,随行者根性差别,于其中间必获三昧 现前,即于定中见无数佛会,闻妙法音,证十地菩萨之位。 ⊙若常三时念诵,即于道场西南向东至心合掌,五体着地,敬礼十方诸佛菩萨,虔诚运 想遍虚空界。 便右膝着地合掌至心忏悔,自无始以来,身口意罪,今对诸佛菩萨前,弟 子某甲发露忏悔。 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福智圆满种种功德,我今随喜。

像「噶烏大手印」是由蓮師伏藏所取出的「大手印」,所以在「大圓滿」也有「大手印」。 僅需憑藉雙手伸屈的動作,即能累積無量的福德資糧,這是曼達的特點。 依持手印 雖然有著顯現的基礎或說種子,但被造作過多的罪業遮蔽後,善品的、白業的功德則無法顯現,此即在開頭即淨化罪業、障蔽,極為重要之故。 在淨化罪障的方法當中,在顯教主要是依止三十五佛,誦經而來懺悔罪墮等,有多種淨罪的方法;然而在密乘道中,淨罪的最殊勝方法則是開示藉著觀誦薄伽梵金剛薩埵法來修持。

手是我們探索外部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嬰孩喜歡用雙手去觸碰物件,這種對世界的好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手印可以說是最直接的法門,讓我們體驗「合一」的抽象概念,連繫內在世界。 雖《金剛頂》說瑜伽續中有十四根本墮之建立,然無其它解釋十四條細目之標準梵典。 《金剛界攝義釋》中言及此十四條,如前已述。 接著,至中統元年(西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西藏)。

或以净瓦钵,烧香 熏之,内外涂香,盛满香水,并好香花,置曼荼罗中,依上面之法,亦可。 一念诵,若 瓶或钵转动,当知所为所求事成就,若不动转,其事不成。 依持手印 ⊙以朱砂,或以苏摩那花浸胡麻油中所成之香油,涂大拇指甲,念诵真言108遍,即现天 神及僧菩萨佛等形像或文字。

左右小指,无名指叉入掌中,二中指直竖头相合,开二头指少屈,二大拇指压无名指, 名请时头指来去,似华台座,诵咒咒七遍,用印处两膊、咽喉下、眉间、发际,复即此 印当心诵咒,108遍。 二手合掌,二头指向外相叉,大指并捻头指中节上,中指已下三指直竖合,若逢盗贼, 将印顶载。 先印左肩、次印右肩、印心前、印头下、印眉间、此不敢侵。 【金剛身、口、意】的手印金剛的本義是空性、清凈、不變。 金剛身、口、意的顏色是白、 紅、藍。 「迎請」及「迎請合一」兩種手印,幾乎所有法本儀軌都完相同。

依持手印

在壇城供儀式中,修持者的念珠常盤卷在掌心和繞在直伸的無名指上,代表環圍須彌山之金山的七座山脈和湖泊。 結此印者有大日如來、觀世音菩薩、綠度母等。 說法印,是佛陀說法時的慣用手印,它的形態是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無名指,並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張,手心向上、向下、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均可,藉以顯示說法的莊嚴性。

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 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 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

依持手印: 金刚乘佛教教义

法輪印源自佛陀釋迦摩尼在瓦拉納希附近斯里納塔鹿野苑初次闡述「四聖諦」。 這個歷史事件也被稱作為「初轉法輪」。 在該地,他「轉動」了其教法的「完美法輪」。 法輪印室雙手相結的手印,雙手放在胸前,右手外縛,左手內縛。 雙手食指和拇指指尖通常稍稍想觸形成一個圓圈,代表著法輪是方法和智慧結合而成。 三根直伸的手指稍有內縛,沿著食指彎曲,代表著佛教的各種三位一體。

也就是說,〈正覺總持咒〉已經將整個佛法架構及內涵,用化繁為簡、執簡馭繁的方式,以五個字為一句,將初轉、二轉、三轉法輪法義重點一一臚列出來,便於唱誦憶持。 接下來,宣講者就只要再針對這些重點,以化簡為繁的方式一一詳加說明,就能為學人完整述說這些內容。 索南策莫的弟弟扎巴蔣稱,十一歲時即昇座說法、辯才無礙;每日毫無間斷地禪修七十種密法,曾以神通阻止日蝕發生,具足前往不同佛剎的能力。 扎巴蔣稱的姪子—薩迦班智達慶喜幢,是薩迦派和漢地淵源之始。 他是文殊師利的化身,能立刻通曉一切教法,並獲得清晰的理解,對其他知識亦然。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