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4戰機詳細介紹

1951年開始設計,1954年2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因航程短、載彈量小未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1958年洛克希德公司對F-104C的機體結構重新設計,提高了結構強度,改進了機載設備,研製成多用途戰鬥機F-104G,被德、日、加、意、荷、丹麥等國採用(或在G型基礎上改型),進行大批量生產。 直到停產為止,洛克希德共生產了2,578架F-104各式戰機,而最後一個退役的是,義大利空軍於2004年將麾下F-104s退役;而我國空軍的F-104戰機,多保存於國內作為展示機,2000年逢甲大學將一架校內教學機,運往美國「經典飛機航空博物館」進行修復展出。 CL-1200槍騎兵(Lancer):1972年,在F-104的基礎上,洛克希德推出了CL ,作為競爭國際輕型戰機計畫的項目,動力來源仍為J79。

F-104的機翼可說極盡短薄,即使是在機翼最厚的翼根部分也只有10.67公分,最薄處更是只有0.82公分,可帶來極佳的推阻比也可說是F-104高速的秘訣之一。 首先,凱力強生團隊將XF-104的機身縮短了將近兩公尺,重量比原本後來使用J79的F-104A少了將近一千公斤。 然而J-79的發展時程無法追上F-104,這使的洛克希德必須選擇另一具引擎為過渡期所用的引擎,連帶的原型機XF-104機身必須做出與原設計圖紙上不同的修改。 最後洛克希德選定了當時尚在研發的J-79引擎為F-104的動力來源,仔細分析J-79雀屏中選的原因,對講求「輕、快、高」的F-104而言,擁有比其他兩者更低的耗油率與重量、更高的推重比的J-79,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早在設計之初,供F-104選擇的引擎有三具,分別是艾利生廠的J-71(後燃推力一萬四千磅)、普惠廠的J-75(後燃推力兩萬一千磅),以及通用電氣(或翻成奇異)的J-79(預計後燃推力一萬五千磅)。 在一九五三年的三月十一日F-104計畫正式簽約後,凱力強生團隊便著手製造全尺寸模型,同年四月三十日完成重新評估後對F-104做出最後修改,如將兩門30mm機炮換為20mm火神炮一門等。

這段期間479聯隊的三個中隊共出動2269架次,累積8820飛行時數,並曾創下一個月內每架戰機70小時的出勤率。 這原本是配合「國家地理雜誌」在高雄駁二碼頭特區舉辦的慶祝國家地理雜誌125週年展覽,在臉書上露出,卻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根據媒體報導,(施瑞德)夫婦1968年來台,拍攝台灣的風俗民情,還曾經在軍方安排下前往金門採訪,(施瑞德)也希望能拍攝玉山,但因為下雪無法前往,於是透過官員連繫請空軍協助。 圖中四架銀白色塗裝的F-104G戰鬥機,隸屬第八中隊,中隊徽是一條巨龍,從清泉崗基地起飛,(施瑞德)坐在另一架由一位陳姓中校駕駛的雙座F-104後座,拍下了這個鏡頭。 至於戰機編隊的位置,根據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考證,應該是在中央山脈東側向南飛行,背景可以看到秀姑巒山和馬博拉斯山,還可隱約看到玉山北峰。

f104戰機: 失事紀錄

F-104A的性能大體上與YF-104A相同,除了發動機在一九五八年更換為J79-GE-3B外還增加了一片大面積的腹鰭,大幅增進飛行時的橫向穩定度。 次系統沿用在YF-104A上實驗過的AN/ARN-14T-1型射控系統、AN/APX-35型敵我辨識系統與AN/ARC-66通訊設備,還有各型導航裝置等。 一九五四年訂購的十七架YF-104A中,第一批先導生產型的七架YF-104A在一九五六年二月移交美國空軍。 XF-104的向下彈射椅無疑帶給飛行員極大的心理負擔,這意味著在起飛、低空、降落時都無法彈射,在經過試飛、總結試飛員的意見後,凱力強生在F-104A的後期設計上還是決定把彈射椅改回向上彈射。

f104戰機

也因為無法具備太過完善的視距外攻擊能力,"狗戰"仍是F-104大多數時間採用的戰鬥方式,但不同於米格二十一擅長的纏鬥方式,F-104講究的是與中古世紀重鎧騎兵相同的一擊脫離戰法。 一九九八年(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三十日,F-104G開始飛往清泉崗基地,五月初,另一架編號四三七八的F-104G單座型戰機也轉往清泉崗基地。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民國八零年代),我國的F-104開始大量除役,第三大隊第七中隊首先換裝自製的經國號戰機,一九九四年(民國八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為了統一後勤維護工作,F-104統一移駐新竹基地。

f104戰機: 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列表

加装了腹鳍,垂尾后移,装备1门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 美国空军于1954年10月17日订购了17架,第1架飞机于1956年2月17日首飞。 20世纪60年代部分YF-104A被改装成QF-104A无人靶机。 f104戰機 F-104战斗机A/C星的雷达系统主要功能:搜索空中目标、测定目标距离,并以电压形式输送给瞄准具;提供发射导弹所需的距离范围、角度范围。

當時荷蘭空軍的F-104G因導航系統故障誤入東德邊境,塔台雖一直呼叫該架戰機,駕駛卻認為不是再呼叫他而未採理,當駕駛反應過來已經深入東德邊境,兩架米格二十一快速起飛意圖攔截,所幸該架F-104G迅速開啟後燃器逃離。 南部集團生產的兩百二十架F-104G全數進入西德空軍服役,北部集團製造兩百二五十五架,分別進入西德空軍、皇家荷蘭空軍服役,西部集團(含義大利飛雅特公司等)生產四百一十七架,西德空軍使用一百三十九架,荷蘭空軍使用二十五架,比利時空軍九十九架,義大利空軍一百五十四架。 事實上在西德空軍宣布由超級星式勝出後,西德空軍內部不是沒有異議的,如時任西德空軍厲秋分聯隊的前納粹德國空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上校,認為應先操作F-100這類的超音速戰機累積經驗,再使用兩倍音速的F-104。 f104戰機 早在韓戰爆發前,洛克希德的首席設計師"凱力"強生(”Kelly” Johnsion)就有意設計一款能擊敗北美航空公司F-86的戰機,韓戰爆發後一年,美國國防部派員前往美軍駐韓基地調查,而凱力強生也在隨行人員之列。 韓戰時的空戰大多在高空,而擁有更高的飛行高度的米格十五對空戰擁有較大的主動權,若米格十五不飛低,軍刀機可說沒有把它擊落的機會______當然,因為共黨空軍飛行員的素質,通常飛低的米格十五都會被打到地面上。 為了抑制飛機在俯仰軸和航向軸產生耦合動作(即荷蘭滾)的趨勢,機翼採用了高達10度的下反角。

F-104在越戰中表現並不突出,對地攻擊能力不盡理想,在主要負擔的對地攻擊任務中略有斬獲,也損失了不少的戰機。 A型許多實驗性的項目與改良也都應用到了C型上,帶給飛行員龐大壓力的向下談射椅早在中後期的A型機上便已改正,C型自然見不到這項設計;在部分A型機上實驗的可卸式空中加油受油探針也加裝在大部分F-104C的機身左側,讓F-104C擁有空中加油的能力。 約旦皇家空軍的F-104A除了是我國使用過的外,還有我國的軍事顧問協助戰法的訓練等,例如一次攔截任務,該國空軍意圖使用駐於北邊基地的F-104A攔截南方的不明機,即為我國顧問勸阻。 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柏林危機發生,使用F-104A的三個空中國民兵中隊移防歐洲,一五一中隊與一九七中隊駐防於西德Ramstein基地,一五七中隊駐防於西班牙Momestead基地,直至一九六二年年初返回美國。

f104戰機: 服役歷史

葛光越少將步下F-104戰機,向當時的空軍總司令黃顯榮總司令報告:「F-104任務完畢」,並親手將F-104戰機模型交予黃顯榮總司令。 1967年1月13日12時56分,中國福建沿海預警雷達發現一架國民黨空軍RF-104G在福建漳州東南145千米、高度200米入侵,同時有1批4架F-104G戰鬥機自深滬灣入陸,到晉江地區上空,掩護RF-104G並企圖伺機伏擊解放軍空軍攔截戰機。 XF-104是洛克希德公司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合同研製的原型機,共有2架。 由於原來計劃採用的J79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XF-104裝備的是XJ65-W-6發動機,軍用推力為3540千克,加力推力為4630千克。

  • 民國七十二年,新竹空軍基地F-100戰機除役,全面換裝F-104,進行所謂「阿里山八號」計劃,這一批向北約組織採購的戰機,連同清泉崗基地F-104聯隊,將台海領空建構成一個堅實的防空網。
  • 競標案在1953年3月12日簽約,洛克希德打造2架原型機,編號XF-104。
  • 1987年,軍方將一架F-100A機號0218贈送台大保存展示。
  • 但看看油量,四架F-104G的油量都差不多了,為首的飛官指示下,四架F-104G剽悍的開啟後燃器,將推力推到最大,殺進F-4機腹之下、高G拉起,以戰機尾流震盪抗議後揚長而去。
  • 一個未經證實的軍方內部說法指出,是次危機造成日後空軍新舊飛行員之間的對立,原因是當時局勢緊張,空軍不得不將有豐富經驗的飛行老手留下接戰備,而將較資淺(更極端的說法是,更不可靠)之飛行員派往國外接收二代機轉換訓練。
  • 1965年4月美國空軍派遣了一個中隊25架F-104C前往東南亞。

接著換單位,主官要我到高緯度的所在一年,我問可不可協調找人去? 剛有一個小姑娘對上眼,天空的戰鬥機喧囂,有的外觀看起來已是老舊像要掉下來的樣子,年輕哪! 依簡氏年鑒的資料顯示,它的直徑為 604.52mm,長度 3,403.6mm,重量 603.3Kg,其軍用推力 2,732.94Kg,最大後燃器推力 4,195.8Kg,發動機的推重比值為 6.95。

f104戰機: 性能諸元

F-104G改用的J79-GE-11A引擎再推力方面雖無顯著增加,可靠性卻是直線上升,最高速度到達了二點二馬赫,進氣口裝有電力除冰裝置,而多數的機械液壓系統為了方便地勤人員修理安裝在後機身下方的發動機進出口。 隨著美國介入越戰,F-104C也投入了中南半島的戰火中,一九六五年四月,四七九聯隊下轄的一個中隊首次進駐越南Da Nang基地,最初執行防空任務,但因北越空軍在此時對美國空軍而言只是有些困擾而非威脅,很快的便轉為對地攻擊任務。 與交付美國防空司令部的F-104A相比,F-104C這款專為戰術司令部研發的戰機空重較F-104A輕二十磅,拜當時更為先進的J79-GE-7A一萬五千八百磅推力之賜,C型的戰鬥重量多出A型近兩千磅之多。 我國先前接收的部分F-104A在一九六七年經由美國之手轉交給約旦空軍,而我國在一九七零年獲得相對應的回報:阿里山六號計畫購入的二十二架F-104A/B,使用大推力的J79-GE-19型發動機。 美國防空司令部共有四個戰鬥攔截機中隊配有F-104A,第一個使用F-104A的是美國防空司令部在加州漢彌爾頓基地的第八十三戰鬥攔截機中隊,第一架F-104A交付的時間是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而第一批交付給美國空軍的YF-104A被用來測試武器系統,如當時編號仍為T-171的M61火神砲,與海軍發展的GAR-8______即日後鼎鼎大名的AIM-9響尾蛇飛彈。

F-104則從引擎第17級壓氣機處引氣至襟翼、機翼結合部,當襟翼放下至15度時,引氣系統開始工作,當襟翼達到45度最大偏度時,引氣系統也處於全開狀態。 f104戰機 高壓氣流從襟翼鉸鏈線處的狹縫沿襟翼上表面噴出,為當地附面層補充能量,減小了由於附面層分離而導致的紊流,從而提高了襟翼效率,F-104的失速速度因此減小了15節。 副翼比較特別,只能單向偏轉,並且受後緣襟翼影響,當後緣襟翼處於全放下位置時,副翼只能達到最大偏角的65%。 為了降低起降速度,F-104還採用了附面層控制技術(也就是“吹氣襟翼”),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架採用這種技術的戰鬥機。

此時發動機由於轉速上升,發動機在到達轉速70~90%時壓縮比下降,即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狼嚎聲」,也就是F-104戰鬥機降落時必須使用大油門的原因,此種狼嚎聲也讓軍事迷回味不已。 ),共使用200架加拿大建造的CF-104和38架洛克希德建造的CF-104D,服役期間約有110架左右墜毀,大量使用(主要是低水平的轟炸和偵察任務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惡劣的天氣條件造成了近50%的意外損失。 退役時機身平均飛行時數為6,000小時,德國F-104的三倍,剩餘的CF-104和CF-104D後來被轉移到丹麥、挪威和土耳其。

F-104G很快的開始量產,除了一百七十九架左右是由洛克希德生產外,大多數戰機都式授權西方各國生產,當時依地理位置,可將歐洲授權生產的國家分為三大集團,分別是南部集團、西部集團、北部集團。 除了F15A型雷達外,F-104G還具備自動飛型裝置,模式包括可預先設定、保持飛行高度、速率、方向、轉彎率等各項數值,轟炸計算電腦則可讓對地炸射獲得最佳的精準度,其他系統還有各式導航裝置、UHF無線電、資料鏈的設備空間、並且可在機腹中線掛載偵照夾艙。 f104戰機 空對空模式可提供進行空戰的必要資料,如射擊的前置量、前置角,還有何時發射飛彈等,和固定式的光網光學瞄準具搭配則可提供機砲射擊的精確訊息,還可與座艙風擋前方的簡易型紅外線感測器使用。 F15A雷達在二零一四年的今日毫不起眼,只是博物館中的展品,但在一九五零年代末,它的功能卻令眾多國家垂涎三尺,該雷達的NASARR系統有兩種任務模式:空對空與空對地。

  • 這4架RF-100A由於已經是美軍汰除機種,零件撥補不易,再加上故障率高,且經由反射鏡進入相機成像,照像品質較為不理想,因此第4中隊從未將RF-100A使用在本島以外的偵照任務,且每飛行1個小時後續維修工時得耗費100小時,極度消耗後勤修能。
  • 該系統對4發大型目標作用距離22.5~24公里,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作用距離1.6~6.5公里。
  • F-104的迴旋纏鬥性能雖然不佳,但他的爬升性能即便是現代的戰機也未必勝過他,高空高速性能也是現代BVR作戰理論裡極為重要的一環,只可惜星式機無法使用太過先進的雷達,掛載也不高,讓他即使擁有視距外攻擊能力,性能也不特別突出。
  • 但美國政府拒絕出售F-4後,與我國斷交的跡象仍然未減,做為補償,美國政府願意"牽線"讓德國出售一批二手的F-104G/TF-104G給我國,且願意出售更多的F-5E/F。

F-104B具有部分的作戰能力,可攜帶AIM-9熱追蹤飛彈,但不構成戰力,所以F-104B專司訓練、支援任務。 一如多數的空軍雙座機,F-104B採縱列座艙罩,為了增加一個人的座位,F-104B取消了單座型的M-61A1火神砲砲位,還有部分的機內油箱,這讓F-104B的滯空時間減少,F-104B在飛行時大多數時間是攜帶兩個翼端油箱的。 而F-104B則是F-104A的雙座型教練機,F-104B的出現主要與當時教練機並未進入超音速領域,以及超音速戰機要直接單飛是很困難的這兩件事是息息相關的。

中華民國空軍是美國盟邦中最早獲得F-104A戰機的外國部隊,第一架引進時間是1960年,最後一架除役是1998年,它是世界上最後一種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執行軍事任務的美製戰機,共在台服役38年,總計先後購入238架。 前後接收過來自美國、荷蘭、比利時、丹麥、西德、日本等國的F-104戰機,執行阿里山計劃延壽換裝,在機身上並漆有一行紅字「價值台幣五一四六萬,來之不易,當心使用維護」。 首架F-104A戰機(4101號)試飛官為晏仲華,1960年(民國49年)5月29日,阿里山一號計畫F-104(4101號)出廠,6月24日首飛成功。 1958年洛克希希德公司對F-104C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出口給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國使用。 F-104G是在F-104C型飛機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單座全天候戰鬥轟炸機。 裝備J79-GE-11A發動機(軍用推力4,540千克,加力推力7,080千克),加強了結構強度,增大了機翼面積,增加了機動襟翼,增加了3個掛架(每個機翼下增加1個,機身下增加1個)。

f104戰機: f104 戰機

1955 年 12 月,通用電氣向海軍借了一架 XF4D “天光”戰鬥機,將 J79 裝上去試飛。 根據試飛結果,J79 很快將獲準投入使用,正好趕上 YF-104A 的試飛。 于是,最終這 17 架 YF-104A 都按照安裝 J79 發動機的標準來製造,它們預計將裝備 XJ79-JE-3 發動機,該發動機軍用推力 4,218 公斤,加力推力 6,713 公斤。

——由此可見,IDF在同時期戰鬥機中動力系統幾乎墊底,與主流超音速教練機或殲7EM相近,技術水平優於殲7B、殲8-1。 ——由此可見IDF的雷達性能高於殲7E、殲8BD、米格29A、蘇27S,F16AB早期型,近似於米格29SM、蘇30MKK、幻影2000、F16AB後期型。 ——由此可見IDF的機體設計水平達到了三代戰機的主流水平,高於殲7E、殲8BD、米格29A早期型,蘇27S,近似於幻影2000,F16AB早期型。 F-104战斗机于1955年4月便达到飞行速度马赫2.0,后成为20世纪60年代世界三大高性能战斗机(米格-21、“幻影”3)之一。 f104戰機 执行截击任务时,F-104可以携带AIM-7空空导弹和AIM-9空空导弹各2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携带AGM-12A空地导弹2枚,900千克核弹1枚以及多枚普通炸弹,最大载弹量1800千克。

民國56年「金門113空戰」中,我方四架F-104迎戰12架中共的米格十九戰機,當場擊落其中兩架米格機。 當時的空戰英雄石貝波回顧卅年前的激烈空戰,彷彿還是前些天的事。 巡弋台海領空長達卅八年的F-104星式戰機,今天正式除役,星式戰機最後一次在空軍清泉崗基地,展現特有狼嚎似的發動聲響,也為她的光榮戰史劃下完美句點。

f104戰機

爾後F-104C改行當對地攻擊的戰轟機,但這與設計者初衷不符的"轉職"才是F-104C在越南戰場上不幸的開始。 f104戰機 然而,印度空軍也非省油的燈,坎培拉式很快地便以低空飛行,將F-104A拉往其所不擅長的低空領域,星式的ASG-14T1雷達也無法偵照到利用地形回波隱藏身形的坎培拉式,大大增加了空戰的難度。 Star mark看完了,寫得很好啊.只是說為啥哈特曼建議不要讓飛行員直上2馬赫飛機的會讓高層懷疑他的忠誠度?

f104戰機: 使用國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