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殿7大優勢

廟內也保有不少清代將軍餽贈的匾額,因過去軍官若被派駐來臺,渡海多災、又需適應島國氣候,離開時感念神恩庇佑,常饋贈匾額致意。 保安殿 登錄種類:寺廟評定時間2018年11月12日詳細登錄資料大龍峒保安宮,又稱大浪泵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鄰近臺北孔子廟的大道公廟,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廟宇,建築曾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2018年則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重修,民國三十五年重建,民國六十一年重修,民國七十五年舊廟拆除 重建,民國八十一年竣工落成,擇卲入火安座。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陎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陎大帝及本宮之紅陎大帝皆出 自唐山同一彫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 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 教信伖活動中心。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奉祀的醫神,又有「大道公」、「吳真人」等名稱,仙逝後奉祀為地方神祇,並在今福建白礁鄉建廟,公元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慈濟宮」。

三川殿又稱前殿,面寬五開間(兩柱之間的空間為一開間);中央三開間闢三門,以左門為龍門、右門為虎門,門口擺放仁獸一對;左右並各有一山門,共十一開間,建築木結構採二通三瓜式,以歇山重簷、假四垂屋頂及硬山等,構成了保安宮屋宇高低錯落、屋簷翼角飛揚的視覺效果。 大楣上雕有雙龍雙鳳,四角雀替雕有飛龍與鰲魚,中樑則設計辟邪的太極及後天八卦圖案,另外在「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

保安殿: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保安宮對面的廟埕,因民國四十八年間,南部運豬車載送豬隻到臺北屠宰場後,回程時經常在保安宮對面池塘洗車,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有鑑於此,民國五十年,由林拱辰策劃,將保安宮廟埕廣場建築圍牆,池塘上建卍字橋,同時栽植花木,惜因經費短絀及林拱辰去世,部分工程因而擱置。 民國六十二年又因臺北市政府萬大計畫拓寬了哈密街馬路,保安宮廟埕廣場部分也被劃為道路用地,哈密街隔開了廟與廟埕廣場。 民國六十三年,林拱辰去逝,工程停擺,到了民國六十五年,保安宮重新組織管理委員會,新的管理委員會集資接續林拱辰原先未盡之工程,並在庭園東西兩邊建兩座假山,前庭東側還有敬花會、敬果會信徒集資捐獻的「紫微閣」。 保安殿 保安殿 同時庭園內池塘上加建卍字橋,因與孔廟為鄰,故取名「鄰聖苑」,該項工程於民國六十七年完成。

保安殿

鄰聖苑屬中國庭園式建築,外圍宮廷式紅牆,門樓燕尾式屋頂,屋脊則飾滿精緻鮮豔的剪黏作品,並有書法大師曹容於甲辰年(民國五十三年)親題的「鄰聖苑」匾額,照壁外牆有書法家陳昭貳所書「保安宮」三大字。 在庭園入口處有牌樓一座,建於民國六十二年,面寬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重簷屋頂,重簷及屋頂並有栩栩如生的剪黏及泥塑人物裝飾,牌樓前左右立有獅子一對,對著三川殿前的石獅子,後來移入庭園內。 庭園內有亭臺樓閣,東為紫薇閣,西為春秋亭,平常有社區老人在此集會、下棋、唱戲、品茗。 此外,苑內還有保生大帝「醫虎喉」、「點龍眼」、「絲線診脈」等傳說的雕塑,生動活潑,讓人在賞景之時,了解到保生大帝慈悲濟世之神蹟,充分發揮寓教於樂的作用。 金寧鄉公所表示,安岐社區為多姓聚落,以周、蔡、許、吳姓居民最多,其次有陳、林、洪、薛、錢等姓氏居民;2001年成立安岐社區發展協會,2018年獲衛生福利部金卓越社區選拔全國甲等獎。 由於社區沒有活動中心,各項活動都借用保安殿廂房或安美村辦公處場地辦理;2019年底在保安殿協助下,地方仕紳許嘉旺捐贈土地,公所申請撥用安岐村土地,合併作為安岐社區活動中心暨安美村辦公處大樓興建使用。

保安殿: 發展源流

高雄文武聖殿又稱鹽埕埔聖帝廟,也是著名的澎湖廟,民國69年竣工就是現在廟的現況,正殿主祀文衡聖帝、陪祀有關平、周倉、中壇元帥、張仙大帝、王天君、福德正神、孟府郎君、赤兔馬、馬使爺、虎爺將軍。 台中市南屯文昌公廟本來位置在南屯市場裡面,但因為人聲雜沓難以管理,才移居到現在位在萬和宮後方的位置上。 日治大正年間僅供奉梓潼帝君、朱衣帝君、魁斗君等三尊神像,現在有增加其他神明神像,南屯文昌公廟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文昌公廟有提供開運葫蘆及文昌筆與信眾、學子結緣。 新竹芎林文林閣又稱作文祠,興建於清光緒二年,是全台最大的文昌廟,主要祀奉的神明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讀書人的主宰神,祈求開智慧、增考運。 大殿斜梯上有一幅引人入勝的「九龍白玉石」圖騰,雕琢活靈活現,代表文昌帝君庇佑學子,龍飛九天,學業有成。 文昌帝君供奉在樹人書院文昌祠,位在迪化街2段,這邊最常看到的供品是礦泉水與鳳梨罐頭,代表「旺來」的好彩頭,希望考運「旺來」。

是日中午,黑住教本部於飯店舉行紀念招待會,在教主與副教主的介紹下,廖董事長和日本大本教教主出口紅、出雲大社宮司千家尊祐、蓮華院誕生寺貫主川原英照互相交談,會中宗教家、經濟人、政治家齊聚一堂,無論是何種身分,皆以慎重肅穆之心與會。 廖董事長受邀上台致辭時,也以最謹慎莊重的態度,將來自台灣的誠心祝賀傳達給主辦者及在場五百餘名賓客。 二○○九年,本宮應玉湖殿要求特別製作精緻「真人古地」匾額乙面,於十一月十四日由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及董監事前往玉湖殿出席致贈儀式,一行人抵達保生大帝紀念館時,先舉行贈匾儀式,再由副縣長鄭清花致歡迎詞,玉湖殿致贈本宮禮品,最後請本宮廖董事長致詞,一行人再登山至玉湖殿參香。 當天安溪縣領導、感德鎮長、石門村民、吳氏宗親、玉湖殿執事人員及泉州保生大帝二十間宮廟代表及專家學者皆應邀出席儀式。 保安宮在民國四十六、四十七年,主委林拱辰為弘揚保生大帝聖道,以誦經團組織「全省巡禮行香團」,兩度帶領保安宮誦經團南下巡香,參訪台南下大道良皇宮、頂大道興濟宮、台南天壇、南廠保安宮、萬福庵、屏東水底寮保安宮、北勢寮保安宮、嘉義震安宮等友廟。 保安殿 另外,本宮於八十五年提撥三千萬,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在於推動傳統的美術、音樂、戲劇及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董事。

保安殿: 金門家扶寒冬送暖籌助學金 鄉親再憶陳福海「領福利、做愛心」

其它以諧音或以象徵表示,如四隻蝙蝠代表「賜福」,元寶象徵「財」,花瓶表示「平安」,蟹有甲殼「登科甲」之意,葫蘆取其諧音表示「福祿」,以旗、球、戢、磬之音代表「祈求吉慶」,琴、棋、書、畫象徵「詩禮傳家」等等。 中國古代社會除以禮來制約各類建築的形制之外,也因禮的要求而產生符合禮制建築的壇、廟、祠建築類型,隨著人們對神明的崇敬,對其建築規制的形式與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禮制建築包括自然神祇壇廟與人文神祇廟宇兩大類,因祭祀對象不同,其配享也有差異,在建築形制及規模上,亦視其神格而有相當大的差別。

本宮直至民國九十七年,馬尼拉寶泉庵侯董事長來台參加保生文化祭時,請侯董事長回菲律賓代為聯繫,才讓保安宮廖董事長燃起積極前往參拜的決心。 同年本宮受邀前往參加「馬尼拉寶泉庵」正爐建宮六十週年新宮落成安座大典的因緣,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專程前往馬尼拉保安宮參訪,向保生大帝上香表達最虔誠的敬意。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廈門後山尾慈濟南宮因處在工業區範圍內即將被廢,亦請求台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協助,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隨即赴大陸邀請海滄區政府前往關切,並與當地村民溝通後,海滄區政府初步決定慈濟南宮將隨村民一起遷離,覓地重建。

保安殿: 台北孔廟

因台灣的現代化,部分建材難覓,於是派員赴福建考察,購買福州杉、泉州石雕、石板及晉江紅磚。 曾在古蹟界流傳的故事是,保安宮過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實測尺寸去定料,導致整批料報廢的荒唐事出現,才讓廖武治決心自行介入修復。 他以幾位匠師接觸的經驗感慨說,台灣民間各角落散佈有不少手藝一流的古蹟修復匠師,但未必名列在內政部提供的名單上,使得部分師傅平時只好當大樓管理員、擺地攤,修復古蹟反而成兼差。 廖武治引台大城鄉所過往的資料指出,古蹟修復體制最嚴重乃在學者身兼建築師,互相包庇放水。

  •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台灣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
  • 保安宮廖董事長接任第六屆會長後,為向白礁慈濟宮祖廟保生大帝稟告並表達崇敬之意,遂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四日由廖會長武治率團,赴廈門及泉州等地謁祖參香。
  • 1742年(乾隆七年)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泉州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來臺。
  • 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 清嘉慶10年(公元1805年)開始建廟,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建廟完成,成為大龍峒地區同安人信仰中心。
  • 廟前原為一排的木造瓦頂的四十四坎店鋪,每一間正好有一進,寬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慶北路三段擴建多數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寬保安宮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餘店鋪。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推動確有相當的成效,同時,也使本宮在宗教之外得與民眾有更深入的接觸與更頻繁的交流,使本宮和地方發展出更密切的關係。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 八十三年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 八十八年起為了開擴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關於保安宮的創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相傳清乾隆七年(1742),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來到大浪泵拓墾後,返回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名為「保安宮」,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惟當時人口稀少,僅以木造架設簡陋廟宇奉祀。 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乾隆二十年(1755)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咸豐年間陳維英在此廟籌建樹人書院,後因鄉人以書院不宜附設於廟宇遂遷移。 頂下郊拚時,頂郊人以艋舺龍山寺為據點,對抗以大龍峒保安宮為據點的下郊人,中界點是今日的康定路、內江街一帶,雙方出陣前必至廟內誓師。 在歷經一連串的械鬥後,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宮有了第一次大規模整修。 1742年(乾隆七年)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泉州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來臺。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 1802年(嘉慶七年),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1805年(嘉慶十年)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