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廟介紹

▲正殿感天大帝聖像,感天大帝又稱閭山教主.旌陽祖師.許真君.許真人等聖稱。 在南部有些保生大帝廟,則會奉祀三尊保生大帝吳真人.孫真人.許真人,稱為保生大大帝.保生二大帝.保生三大帝,各廟的大帝二帝三帝排法也不盡相同。 在地生活237,趣遊玩樂368,感受美食帶來的奇妙旅程。 三界公廟不多,但是三界公在臺灣民間信仰有其特殊地位,信仰非常普遍,往昔三合院式的民宅正廳皆垂吊有「三界公爐」,有時會以三界公爐懸吊鐵鍊的耳朵來區分族群,三耳的是漳州人,四耳的是泉州人。

神明相當的慈悲,先禮後兵,燒化金紙並度化祂們,希望祂們不要再為難村民,而一些不服管教的頑劣分子,帝爺公不再容情,操五寶、放鞭炮,驅趕這些惡鬼,保護村莊。 當時還有從俗稱家將窟的嘉義市聘請家將來協助帝爺公驅魔降妖,惡鬼們逃竄時,保生大帝乩身與家將一同驅邪,成為了一場傳說戰役。 雖然地方早已恢復安寧,但這項習俗就此保留,每年一樣會進行路祭,相信這也是慈悲為懷的保生大帝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教訓,小心行車,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保生大帝廟的香火鼎盛,兵馬眾多,更常被請到外地辦事,時常會有不肖的符仔仙用符法將一些兵馬調走,於是保生大帝便降駕指示要前往大龍峒保安宮、學甲慈濟宮向兩位保生大帝老大哥刈火借兵,再前往花蓮勝安宮向王母娘娘請兵馬回來濟世。

大尊的保生大帝神像因中途受困於風雨,便轉航到臺南布袋嘴北邊上岸,再取道陸路北上,途中又受到同安鄉親的恭迎膜拜,許多地方還有演戲的活動,因此抵達保安宮時,距離前者已有數月之久,此一大尊神像稱為「二祖」。 在清朝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臺北三大寺廟之稱;關於保安宮的創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相傳清乾隆七年,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來到大浪泵拓墾後,返回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名為「保安宮」,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惟當時人口稀少,僅以木造架設簡陋廟宇奉祀。 1987年11月6日,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等人前往白礁慈濟宮謁祖。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保生大帝廟: 台北故事館

有文獻記載這間廟建立於荷蘭時期,因此被某些學者認為是台灣最早的保生大帝廟。 (圖/WIKI圖庫,Pbdragonwang攝)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台灣知縣王禮監修的《台灣縣志》第九卷有記載「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紅毛就是荷蘭人,台灣的荷蘭統治時期為西元1624年到1662年,共三十八年。 保生大帝廟 根據史料顯示,1659年12月荷蘭東印公司將大目降(今新化)的土地賣給漢人,因此新化地區在荷蘭時期就有漢人聚落是沒有問題的。 全 臺灣以保生大帝為主祀神的廟宇約三百多座,多集中在臺南、高雄。

相傳乾隆二十一年,當時大龍峒的先民,前往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恭迎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奉祀,其中有大尊、小尊各一,以及中壇元帥、黑虎將軍亦各一尊,分乘兩隻帆船來臺。 中華民國93年(2004年)重建地圖城邑左營慈濟宮,簡稱城邑慈濟宮、左營慈濟宮,當地人俗稱老祖廟,是一間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的廟宇,主祀保生大帝,該廟附設的龍虎塔是知名觀光景點。 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大多還供奉有中壇元帥、溫康馬趙四大元帥、江仙官、張聖者、三十六官將、黑虎將軍等神祇,均被視為護法或部將。

保生大帝廟: 活動紀錄

醫好後,老虎遂跟著保生大帝成為其坐騎,大帝成仙後,老虎也跟著成神,成為民間信仰的虎爺,台灣民間虎爺的信仰,或許真的緣起保生大帝的奉祀也說不定。 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 悔而辭婚。 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 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於宋太宗太平興 國四年,媽祖十九歲時,保生大帝才出生,何況媽祖二十八歲成道,兩人有婚嫁聯想,實在不可能來,純屬荒誕虛構不可信之事。 元保宮主要祭祀之神,為傳說中的醫藥之神保生大帝,清乾隆年間漳、泉兩州的信徒將心田宮的保安大帝供迎來台,祈求除去台灣的瘴癘之氣。 建廟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香火鼎盛,不僅為地方信仰中心,更肩負傳遞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社會責任,也提供大家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保生大帝廟

另外新化原有的鄉土活動「鬥蟋蟀」,自1985年豐榮里長楊進丁發起「鬥蟋蟀比賽」以來,多在夏秋之際於保生大帝廟的廟埕舉辦。 保生大帝廟 七月初一是「開鬼門」的日子,當天傍晚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準備豐厚的牲禮,準備「拜門口」敬奉「好兄弟」俗稱「孝月頭」。 自七月一日開鬼門關後,孤魂野鬼便四處遊蕩,所以本省各地以村莊或鄉鎮都會舉行普渡,以祭祀孤魂野鬼,祭祀活動每天排得滿滿的,因此為了杜浪費起見,就將普渡集中在七月十五日集行,稱為「中元普渡」。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一般人相信,人是靈肉結合而成,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亡後,靈肉自然分開,七魄分散,只剩下三魂就是鬼。

濟安宮於廟內道場設內壇,廟外之外壇有玉皇壇、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及福德壇等五大壇。 醮祭經費由「斗燈首份」及「丁口錢」來籌措,斗燈平均約一千元,爐主最高則要一萬二千元,丁口錢限醮祭內十二里信徒,但居民非常踴躍捐獻,此相隔40年的建醮大祭典,場面盛大且耗費鉅資,多達一千五百萬元以上。 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也指出這個故事尚有可討論之處,若保生大帝來台時台灣已由荷蘭人統治,何以會有「知縣」來台? 保庇NOW以此論點耙梳史料,離荷蘭時期最近的「知縣」是明鄭時期天興縣的第一任知縣莊文烈。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是當時大道公顯靈的對象是其他在船上的有力人士,並非政府官員。

保生大帝廟: 台北保安宮》主祀: 保生大帝

經保生大帝救護後,從此不再傷害生靈,並成為保生大帝的座騎。 此外,臺灣民間還流傳有保生大帝分別和玄天上帝、媽祖之間的 保生大帝廟 通俗故事,但這類故事多半較近於戲謔之間,對於神祗並無敬意。 筆者的祖父有一次應友人邀請,前去幫忙婚禮迎娶,但那天正好他犯沖,本來不應該參加,保生大帝還特別指示他,絕對不能參加,否則會有性命之憂,但他因為生性善良,不忍推辭,果然在迎娶的當下犯沖。 雖在保生大帝的暗中保護之下,保住了性命,但他也因此右眼受傷,視力減弱,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隨著時間推移,乩身在服務保生大帝數十年後,年歲漸老,於是信徒便向保生大帝請示要不要取新的乩童,沒想到保生大帝竟然罕見的生氣拍桌言明:「這個乩身吾要用到他八十二歲。」,果不其然,筆者的阿公真的到他八十二歲的這一年過世。

  • 廿四歲中舉,任御史之職,後來辭官退隱,初隱於漳郡澄邑大雁山,後再結廬白礁故里,海島談經,廣宣聖道洪慈,有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人,隨吳真人雲游,煉丹救世。
  • 保生大帝在整個閩南民間或台灣島內,都是十分受尊崇的信仰神祇,一方面由於祂是閩南的鄉土神祇,與當地民眾有十分親切的地緣關係,主要還在於大道公在閩南人心目中所受到的崇敬。
  • 而後在昭和三年(1928年),董事林德成、陳文山、蕭漢、楊凱風、蔡蓋儀、林鴉母、鄭番、沈盛、楊天乞、林奢等人再次募款重修。
  • 保生大帝指示這裡有孤魂野鬼盤據,成群結黨抓交替,因此在當年出巡時,帝爺公親自降駕來與孤魂野鬼談判。
  • 後殿奉祀-南海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十八羅漢;觀音佛像為明萬曆年間(1616年)大陸青斗石所雕塑,彌足珍貴。
  • 新化保生大帝廟第二次在自家廟埕前舉辦燈會,現場可以免費讓民眾體驗繪製燈籠,2/12當天晚上八點,在廟埕前會有長達半小時的煙火秀,聽說晚上還會有摸彩和打卡送小禮物等系列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現場看看。

相傳百年前,臺北連月乾旱,農民焦愁萬分,於是有人向大帝祈禱求雨,獲得指示:「須從景尾溪仔口乞雨,酉時可見雨下。」在乞雨隊伍還沒回到雙連時,忽然大雨滂沱,旱象解除。 宋高宗為太子時,受質於金,思歸中原,夜行步月,至崔子廟前,忽有馬嘶聲,俄頃馬至,即飛騎至將干,金兵追之甚急,因大帝顯聖護駕,得以回中原。 又明太祖與陳友諒會戰於鄱陽湖,颶風大作,太祖敗北,大帝現身於雲端,旗幡森布,風反浪回,太祖得以轉敗為勝,為感念神恩,於洪武五年(1372)敕封「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帶著一顆名為【初衷】的心,領著大家一起看見台灣和世界風景,吃遍道地美食與小吃! 新化保生大帝廟第二次在自家廟埕前舉辦燈會,現場可以免費讓民眾體驗繪製燈籠,2/12當天晚上八點,在廟埕前會有長達半小時的煙火秀,聽說晚上還會有摸彩和打卡送小禮物等系列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現場看看。

保生大帝廟: 保安宮

新化保生大帝廟在清領時期時,曾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楊能萬倡議重建,後來在道光年間又重修。 同治五年(1866年)由董事楊胤、林貓、黃化、廖玉、沈全、陳芳、蔡亮、楊逝、李英東等人募款,以資金1千3百多銀元進行大修。 左右時基於宗教與政治因素,荷蘭東印度公司已將大目降社(在今新化區)居民遷到有一名牧師的新港社(在今新市區)以接受更好的基督新教教育,而大目降社的耕地則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以1500里耳賣給了漢人耕種,故新化地區在荷治時期的確有漢人活動。 本宮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謝太歲」儀式,由本宮道長率道士以三牲五果舉行隆重科儀,引領本宮董監事及信眾作全天的祭祀,信眾也於謝太歲當日,對來年犯沖之值年太歲作安太歲之登記,祈求能消除歲運災厄。 本宮自每年農曆十一月即接受信眾及報名點光明燈供於神尊座前,長年受神尊護持,又於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由本宮誦經團誦經加持,為點光明燈之信眾消災納福,更於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舉行光明燈法會,透過道教隆重科儀,由道士引領祭拜,過程隆重莊嚴。 近年來各廟宇,因點光明燈之信眾很多,以往使用油燈或蠟燭之方式,其大量的燃煙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設計有現代燈塔型之光明燈,每一層中都有小隔間,內用暖色的小燈泡或LED作成之燈具,外面透明小窗外殼寫上供奉人之姓名,每年春節期間,信眾都會到廟中去認捐光明燈,祈求「照耀前途」及一年之平安順利。

民視新聞/易俐廷、黃啓豪 台北報導繼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之後,又有重量級外商要進駐台灣,經濟部先前證實,繪圖晶片龍頭輝達,決定在台設立物流中心,就連超微也可能將香港倉庫改設在台灣,傳出將落腳遠雄自貿港區,專家分析,除了考量台灣半導體優勢,跟美國政府的禁令也有關係。 《南瀛古廟誌》《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均作「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則寫「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埋』」。 到了日治時期,保生大帝廟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當地信眾聚資七百圓進行修繕。 保生大帝廟 大正三年(1914年)再修,另據說在此時曾改名「大帝宮」,此廟名後沿用至近年方才改回原名。 而後在昭和三年(1928年),董事林德成、陳文山、蕭漢、楊凱風、蔡蓋儀、林鴉母、鄭番、沈盛、楊天乞、林奢等人再次募款重修。

農曆三月十五為保生大帝之神誕日,保安宮均會在當天舉行聖誕祭典,依例以三獻古禮進行。 三獻禮共分為初獻、亞獻、終獻三個階段,祭祀者還分為主祭者、分祭者與陪祭者。 典禮由擊鼓三通到迎神、唱保生大帝靈應讚,上香、初獻獻金帛、獻爵,恭讀祝文,然後亞獻至終獻,送神、望燎後結束整個典禮,場面莊嚴肅穆。 臺灣傳統的地方戲曲表演活動,透過集體的參與,在相當程度可以達到情感表達與族群認同的目的。 保安宮每年的家姓戲,正是藉此有效地凝聚大龍峒同安人的向心力。

兩獅都抬著頭,身子微微內向,彷彿微笑張著口表示「歡迎光臨」。 保生大帝廟 下次經過別忘了看看兩獅的嘴巴,裡面不時會有信眾奉獻的「糕仔」,為的是向石獅祈求小孩子能頭殼硬、身體跟石獅一樣強壯。

根據長輩的說法,是因為俗稱後庄的西安村並沒有奉祀玄天上帝,而帝級神明只有保生大帝的緣故。 雖然距離新化市中心有一段距離,較少觀光客,但新化保生大帝廟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從各神明前方的神桌就可看出來。 保生大帝前擺著一個個紅包袋,上面寫著姓名、醫院、病床,祈求神明保佑看診順利;文昌帝君前有著各式准考證;武財神前則有信眾所放置的名片,顯示廟宇與信眾間的緊密連結。 2005年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接任聯誼會會長後,乃積極推動轉型工作,2007年5月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組織,同年8月1日獲內政部核准籌設。 保生大帝(閩南語白話字:Pó-seng tāi-tè)為閩南(漳州、廈門、泉州)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本名吳夲ㄊㄠˉ(音「濤」),原為宋代的醫師。 通常保生大帝是指宋人吳夲,然而亦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認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醫家,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而都會被稱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

保安宮歷經清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和日治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兩次重修建構成當今廟貌。 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指出,新化保生大帝廟既然在荷治時代已存在,建廟之初怎會有知縣來臺,且當時新化地區應無媽祖信仰。 濟安宮一直是樹林人精神信仰中心,自西元1788年在潭底建廟以來忽忽已過226年。 1922年因交通變遷遷建現址,宮廟建築採格局方正、莊嚴古樸,無論雕刻、彩繪、脊飾、剪黏都細緻繁複,此乃閩南大工匠陳應彬得意之傑作也。 本宮本著保生大帝慈悲為懷,以濟世安民、培養地方人才為宗旨,歷屆先賢、主事者,都抱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致力推廣社會公益事業, 綠妹忝為董事長率全體董監事秉前人所奠基礎為本宮宗旨,全力以赴。 欣逢乙未羊年,期盼世界和平、無災無難、祝福台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信眾大德、平安、如意、事業順遂、財源滾滾。

保生大帝廟昔稱「大道公廟」,三百多年前新化豐榮里一帶原是可以通行小船的商港,昔稱「洋仔港」,當時先民搭船與當地原住民交易鹿皮,進而墾地開發,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洋仔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廟建於1624年,為全台首建奉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其建廟年代之由來,根據廟方記載,乃是在民國61年廟宇重建時,於觀音佛祖神像背後,發現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恭造」之字樣,因而推斷其創建年代。 關於大道公在洋仔的經過,有一段傳說:相傳大道公在乘船渡台時,同舟有知縣為侶,抵台後大道公告訴知縣要住在「埔羌村八卦宅」,而新化洋仔正好有一古名為「洋家埔埔羌村八卦宅地理」,大道公為了這塊廟地,還因而和媽祖發生爭執,後來順利獲得該廟地。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1742年,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 每年農曆3月15日,為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特別舉辦為期2個月,結合宗教祭祀、民俗技藝、古蹟導覽、藝文研習、美學競賽、家姓戲、遶境踩街、過火、健康關懷與學術研討會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臺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也使大龍峒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文化重鎮。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肇源於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墾台北大龍峒地區,由於水土不適,瘴癘四起,所以返回故裏白礁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神像來臺灣,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廟,1805年(嘉慶十年)遷於現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區艋舺頂下郊拚、漳泉械鬥時,保安宮為同安縣籍移民避難之所及據點。

保生大帝廟: 新化保生大帝宮

據說,保生大帝大多都是金面,但元保宮卻有一尊黑面的保生大帝,被認為是分尊中被譽為最靈驗的神像,若要遶境,首選就會是這尊黑面的神像。 昇天後,里人感念德澤,遂立廟奉祀,尊為「通賢靈女」,香煙不絕,俎豆常馨;清康熙年間施琅駐軍莆田平海,祂顯靈湧泉濟師,皇帝得知媽祖聖德參天,敕封「天上聖母」,歷代帝王對聖母屢屢誥封。 俗稱「媽祖」,又有天后、媽祖婆等尊稱,俗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莆田縣湄洲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東至保安宮巷貳坎內為界,……」,可見保安宮在嘉慶七年之前已興建。 清嘉慶十年(1805)保安宮的重建,原本是選在座東的地,其地為邱筆所有,因他不肯讓出,後來才改採座北的方位,由大龍峒鉅富王仁記及王義記一族獻地,地方仕紳募款。 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乾隆二十年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 保安宮的遶境活動在保生大帝神誕前一天農曆三月十四日舉行,上午先在保安宮廟埕舉行民俗競技,下午一時起,由報馬仔、土地公、頭旗車等率先開道,接著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魚貫進入廟前,展開拜壽表演,隊伍由本宮正門出發,一路浩浩蕩蕩,極為壯觀。
  •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媽祖十九歲時,保生大帝才出生,何況媽祖二十八歲成道,兩人有婚嫁聯想,實在不可能。
  • 我國數千年以來均崇玉皇上帝,百神在天之下,各率其職,以其神格之高,民間廟宇但有立廟奉祀,而不塑其神像。
  • 早期先民披荊斬棘墾荒困苦生活中,宗教即成為勇於面對惡劣環境重要力量和精神寄託。
  • 媽祖聰慧非凡,五歲學經,八歲從師,悉解文義,十歲誦經禮佛,不食葷腥,十三歲拜玄通道士為師,深得秘法,十六歲得靈符,潛心修持,弘道濟世,二十三歲在桃花山收伏千里眼(水精將軍)、順風耳(金精將軍)二位為左右部將。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弘志/台北報導 環保與經濟對撞!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弘志/台北報導 環保與經濟對撞! 數個環保團體包括台南社區大學、看守台灣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和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29日肯定經濟部廢止歐欣掩埋場興辦事業計畫書,呼籲環保署也應同步廢止,另外台南市政府也應進一步把龍崎工業區全區變更為符合保育用途的使用分區。 陳椒華表示,環保署應基於歐欣掩埋場的興辦事業計畫書… 北勢寮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歷史已經有兩百三十五年了,根據《鳳山縣采訪冊》記載,該廟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楊光興先生所倡建,據說北勢寮保安宮位於「剪刀路口」,用以鎮壓不祥之氣。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隨泉州府同安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賴厝元保宮、高雄市五塊厝慈聖宮最為著名。 以上的歷史痕跡都告訴我們,這間廟在台灣見證了許多歷史階段,至今已走過403年。

這種藥籤,大致上來說和一般抽詩籤問吉凶的方式並無不同,但是抽藥籤之前除了祈禱外,還必須將病情陳述一番,讓保生大帝知道後,再從籤筒中抽竹籤一支,並擲筊來決定是否為適合之藥籤。 由於信仰上的治療,或多或少對病情有有所助益,因此數百年來保生大帝的信仰,歷久不衰,原因在此。 有一天他們竟然在路上碰到這個童子原本的主人,名叫江仙官,江仙官相當驚訝! 因為在幾個月前,他明明見到自己的童僕被大老虎叼走,此時他的這位童僕居然死後復生。 保生大帝廟 他不相信保生大帝能令死人復生,於是大帝將童僕再度變回枯骨,江仙官佩服的五體投地,於是棄官從醫,追隨保生大帝四處行醫,這也就是後來民間流傳「神方活骨,江張從師」由來。 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零三二年〉,福建漳、泉一帶旱災嚴重,瘟疫橫行,保生大帝出錢出力,到處脤災,而且亦帶著學生們下鄉為鄉民們醫治疾病,他們借住在花轎亭客棧,免費行醫救人無數,幾年後,鄉人感念他的義舉,便在花轎亭蓋了一座「真人宮」,表示對這位偉人的敬意,也因為如此,後人也尊稱他為「花轎公」。

保生大帝廟: 媽祖也玩寶可夢!? 抓寶秘訣大公開

主祀保生大帝,同祀朱府千歲、曹府千歲,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配祀康元帥、趙元帥、虎爺、馬使爺、神馬;三樓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附設龍虎塔奉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和孔夫子。 該廟原位於鳳山縣舊城內,建城之前已存在於興隆庄,建城之後廟宇臨近鳳山縣署,所在的街道後來變成「大道公街」。 有一天三帝爺降駕(當時乩身還不是筆者祖父)說祂劫數到了,說也奇怪,講完後不久神像就這樣憑空消失了,於是大家便商議雕了一尊新的保生三大帝,人稱「新三帝」,就是取筆者祖父為乩身的神靈。 還有一次,有人在保生大帝聖誕之時聘請電子花車脫衣舞前來祝壽,神奇的是乩身人在幾公里外的家中,根本不知道廟口發生的事情,但保生大帝便突然降駕,生氣的說道:「學甲跟台北的保生大帝來到廟埕準備看戲,你們怎麼能用這種有礙觀瞻的東西呢?有失禮數!」大家聽了趕緊將電子花車請到廟埕外。 位於秦叔寶與尉遲恭旁的門神,是保生大帝的部屬「三十六官將」,同樣為陳壽彞作品。

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劉志達、連光陽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北四營的主帥。 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 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 而這些努力,也經由2003年8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得到多方肯定。 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西元1804),這是比[淡水廳志]所記載的更早;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乾隆三年(西元1738)三邑人在艋舺建龍山寺,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

在四片門板上,三十六位神像以「之」字形態由上而下排列,由於人數眾多,每尊人物連坐騎都不足一尺(約三十公分)高,可以看到畫師精細的用筆。 興濟宮門口的一對石獅,雕造於清朝的同治年間,已經護衛著廟宇超過百年以上。 左邊的公獅腳踏彩球,神采奕奕;右邊的母獅腳邊有小獅一隻,神情溫柔。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