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介紹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 ”杜牧的《秋霽寄遠》説:“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 在寬超過2公尺、高超過1.5公尺的巨幅畫面中,他先將紙張揉過,用墨擦出紋理做為基底,再以濃墨疊繪出山石樹木,只在右上角留出滿月。
  • 於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上闋主要表達政治失意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心理。

千里共嬋娟: 熱賣■課外閱讀書籍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凹凸世界同人本衍生雷卡本《SansenSekai》吻 千里共嬋娟現貨本子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 「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

千里共嬋娟

需要補充的是,“嬋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還沒有指代月亮或者月光的意思,到了晚唐及以後,“嬋娟”與月亮才聯絡在了一起。 蘇軾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中最後兩句的意思就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賞月”。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

千里共嬋娟: 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有沒有太浮誇?《水調歌頭》背後的天文運算

正如詞前小序所説,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 千里共嬋娟 可以説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徊。

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千里共嬋娟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千里共嬋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出自?全詩?

雖然柚子醫師的說法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項傳說針對小孩的原因,卻缺乏和「不能指月亮」這個禁忌結合的理由。 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是跟漢人社會的月亮信仰有關。 千里共嬋娟 傳統道教裡,月亮被神格化奉為太陰娘娘,而人們對月亮的崇拜,也衍生出許多想像和神話。

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下篇前三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

千里共嬋娟: 中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佳節,是中國人闔家團圓,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日子。 中秋節是家人團圓的節日這種思想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即使家人不能團圓,也要給家人打一通電話,報一個平安,讓遠方的親人得到慰藉。 並且詩詞要有意境,就不能太直白,如果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月亮」就顯得很沒水平了,這也是大詩人與普通人的區別。 千里共嬋娟 而且傳說中,月亮上面住著一個美麗的仙女,名字叫嫦娥。 所以詩人們看到月亮的時候,很多美好的意象浮現心頭,就以嬋娟代指月亮了。

這闋詞的場景是中秋明月夜,這裡的月是山東密州的月;此時的蘇軾已開始他的「下鄉之旅」。 從蘇軾三十四歲開始,他總共拜訪過十多個外省地方,最遠的還曾被貶到廣東之南的海南島。 「下鄉之旅」的第一站是江蘇的杭州,山東密州則是第二站。 蘇軾詞中的“嬋娟”,單理解為”月亮“不太到位吧,聯絡一說了很多,其實一句話就是月亮,大家知道,嫦娥奔月,姿態優美,長娥長的漂亮吧!

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挖掘、出版台灣與香港、中國的華文原創作品,同時也譯介歐美日韓書籍。 2009年起,新增圖文漫畫品牌(原動力出版),透過圖像說故事,累積原創漫畫能量。 長久以來,「指月亮會被割耳朵」都只被當作民間傳說。

白天姐姐來守家,晚上妹妹來敲門。 可以看出,古人是把太陽稱著姐姐的,把月亮稱著妹妹的。 從現實來講,千里之外,也只有日月可共享。 所以,我認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現在我們把這詩改一下,大家是否卻得意境相同。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揮灑淋漓,無入不適。 “轉朱閣”三句,“愈轉愈深,自成妙諦”(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不應”二句,筆勢淋漓頓挫,表面上是責月問月,實際上是懷人。

千里共嬋娟

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 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説:“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

每當到了中秋節,離家很久的人都包含著無盡的思念家人之情,早時候有鴻雁傳書,如今一個信息就能傳遞自己的思念之情。 蘇軾,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詞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蘇軾的詩詞,題材涉獵廣泛,內容豐富,且多蘊含理趣,現存詩詞作品3900餘首。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