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羅蜜詳細資料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 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 而“萬行”則是對六度的實踐。 “六度”即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地完成,便能成佛。 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

眾生妄想紛飛,有如脫韁野馬,念念攀緣散亂,未嘗暫息。 故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 禪定應有之觀念:(1)我們得遇明師指點,是真人靜坐,不假外觀,直入本心,動則慈心應世,靜則迴光返照。

稻盛先生完美演繹「求財有道,散財更加有道」。 慧僧法師通過不同妙喻的小故事,給予大眾很多佛法。 慧僧法師叮囑大家,今生80%的福報是前世修來的,能修行學佛是很大的福報。

六度波羅蜜

兩年後把它轉虧為盈,更成為當時全世界盈利最高的航空公司。 稻盛先生曾於65歲出家,寺院主持卻建議他再入世回歸奉獻社會。 稻盛先生將大部分資產注入慈善機構創立「京都獎」。 京都獎靈感來自諾貝爾獎,每年頒發巨額獎金給世界不同領域的出類拔萃表表者,藉以鼓勵創意及獎勵默默耕耘的傑出成就者。

行般若波羅蜜得真實不住者,若非為度眾生故,妄心常滅,行走坐卧俱是般若。 以不住六識故,不著五藴;不住七識故,離於五藴,度一切有苦;不住八識故,離一切相,於一切法逮得清淨;不住菩提一真如心故,離於身心,了知一真如心性同一切法性,得現清淨圓覺。 菩薩隨順應遊法生,而觀察法造立行等,不為逆亂設使諸法,應柔順者當度度之,志性清淨遵修平等,勤加精進順入成就。 還有一種十法忍法,以智慧觀照入修得見思清淨,以見思清淨得法忍。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

菩薩因為精進之故,能夠長久流轉生死,保持菩提心不失,究竟戰勝無常大鬼和魔王的誘惑。 (三) 忍辱 ── 忍辱可以對治瞋恚。 菩薩修忍辱,是透過智慧思維的抉擇,以清凈心、悲憫心,來面對、接受和安住於逆境,是有別於一般凡夫那種無耐地接受的苦忍。

以三種般若言,文字般若重在安立二諦、抉擇空有,於此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為主。 經如理思惟、籌量分別,攝心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為主。 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 總之,其修學方便是依文字而入離文字,由分別而入無分別。 佈施: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

六度波羅蜜: 什麼是「六度萬行」? 佛教所講的六度萬行到底是什麼? 對於修行者而言,其真正意義跟用意又是什麼? Part I

有人一天到晚宣揚政府的壞話,破壞社會的祥和,這種人早出晚歸都在蠱惑煽動,使人心散亂,這不是正精進。 受五戒的人本來不可以殺生,所以有客人來訪,他很喜歡吃魚,你知道這個人對你的事業有幫助,為了升官發財,你就破了殺生戒來討好他,這種作法也不對。 你應該想個法子婉轉的告訴訪客不吃眾生肉的原因,不要給他吃這類東西。

六度波羅蜜

她告訴國王,晚上想和國王好好喝酒。 由於國王非常寵愛她,就和她渴酒。 宴飲到一半時,她問國王這些菜好吃嗎? 國王直誇好吃,她把握這個機會,說:「可惜我們快要吃不到這麼好吃的菜了!」國王問她為什麼? 她說國王下令要殺掉廚師,這個廚師以後不能再作菜了,其實廚師作的菜最合她的胃口,其他人的菜餚她都不愛。 國王說:「這只是一件小事,既然妳愛吃他作的菜,我就赦免他吧!」這位夫人為了救一個人的性命,破了飲酒戒,這是有智慧的人才能開的方便法門。

乃得自在而無所滅,便於無為而得由己。 無所亡失,除無實身,成就真體,順如律教,心無所望,則為一相:其身自在,入於無相。 則以無相,無有限量,佛力無限,身普自恣,靡不周達。

  • 慧僧法師以布施及持戒,說明六度波羅蜜在佛教修行實踐中的重要性,風趣幽默的妙喻及善引日常生活的有趣例子,令聽眾笑聲不絕。
  • (2)禪定並非遠離眾生,在禪房或深山中獨守幽玄。
  • 假使菩薩行能具足成斯忍者,則得自在亦無所至,無往無來悉無所趣。
  • 是故菩薩若佈施時,或多、或少、或好、或惡,應以一心清淨奉上,莫於受者生下劣心。
  • 四念處中,能勤繫心,是精進分;四正勤,是精進門;四如意足中,欲精進中是精進;六度波羅蜜上,名精進波羅蜜。
  • 持戒有如保障銀行存款不能提取一樣,令功德不會流失。
  • 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消除恐懼(無畏布施)。
  • 善男子,若菩薩於一切處無障礙不分別行檀波羅蜜,以我淨故於施亦淨,以施淨故於願亦淨,以願淨故於菩提亦淨,以菩提淨故於一切法亦淨。

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辱應有之觀念:(1)忍辱並非卑下,能忍辱更顯心胸開闊,人格高尚,如同天地包容萬物,也如大海淨穢不棄。 (2)諸佛菩薩皆因行忍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方能圓滿菩薩萬行。 「精」為精純專一,「進」是上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 精進應有之觀念:(1)方向要正確,不要龐雜,否則浪費光陰,易增加偏見。 (2)以三教聖人旨意為依歸,三教經典為典範。

  • 止惡修善就是六度中的持戒波羅蜜。
  • 菩薩大士已住於此等無所獲;令普聽者入於一切諸佛所興,面見諸佛轉於無限,所度法輪順無想念。
  • 〈二〉、法施:《大智度論》云:「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法施應有之觀念:1、說法要莊嚴、真誠、不隨便。
  • 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修因。

例如,行布施時,若以般若智慧引導,便能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波羅蜜;若不與般若智慧相應,布施就只能成為人天乘的福業。 所以菩薩必須修學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無上佛道,這也是般若被尊稱為”諸佛之母”的原因。 在四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四度精進度,對於佛所說的法,能精進不懈怠地修學,也能努力護持正法。

老前人常說:「講道的不會成道,行道的方能成道」。 〈三〉無畏施:以無畏施於人,使眾生的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稱為無畏施。 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即以言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 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皆須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為本更進一步,要達到三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白三輪了不可得,緣起性空、當體即空,方能真正圓滿布施波羅蜜。 二、持戒:能對治毀犯,止惡生善。 《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做根由,???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的因緣。

六度波羅蜜

喻如虛空增益一切眾生,菩薩所行諸施利益眾生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不可窮盡,菩薩所行諸施於生死中無有窮盡亦復如是。 南傳上座部,立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忍辱、諦(真實)、受持(決意)、慈、捨、精進、般若(智慧)。 世間人得這果報的,大多數是前生所修的,少數人是這一生所修的。 這一生所修,如果修得很積極,他不用等到來生,現世就得果報。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