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進香介紹

2014年起,主題以「集團婚禮」的方式,以每年舉辦「大甲媽嫁女兒」的活動,每年的報名限額是99對,象徵長長久久,但2017年增加21對名額讓有意參加的民眾在官方網站及Facebook粉絲專頁上公佈報名人數及費用等。 2011年臺中市政府依照臺中市議會文化教育聯席審查會決議將「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預算名稱改為「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而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則稱為「臺中市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1979年(民國68年),增停雲林縣虎尾鎮北溪里擇元堂用餐(免費素食餐點),大甲媽祖徒步遶境進香唯一民宅。 20多年來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參與大甲媽祖香客服務,為了讓辛苦遶境的香客,可以在過程中得到優質的休息環境,除了頂新大樓5樓提供住宿外,今年多加入了慈濟環保站可以洗宿,讓香客可以好好休息,讓遶境有回家的感覺。

大甲進香

香陣組織是以信徒為主體,而非由演員所組成,香陣組成的目的在「宗教儀式」,不以表演為目的。 香陣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 大甲進香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 原PO表示, 發現家中大甲媽祖的進香旗突然倒下, 且被當作旗座的壽金、橡皮筋也斷掉, 讓她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沒想太多將令旗扶正後, 又走回去房間, 沒想到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外頭又傳來「碰」一聲, 發出很大聲響, 讓她慌忙出去查看。 新港奉天宮所有工作人員以及信徒於奉天宮外恭送鎮瀾宮媽祖回駕。 祝壽大典為整個活動的重頭戲,上午八點由董事們率領在場數萬信徒,一起為媽祖祝壽、誦經、祝禱,及行三跪九叩禮,祝賀媽祖萬壽無疆。 媽祖駐駕隔天的凌晨五點,備妥供品、鮮花茶果在奉天宮大廳舉行祈福典禮。

大甲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時間路線圖、行經宮廟

在進香過程中媽祖神轎所經之處都有許多民眾跪在道路中央,讓媽祖神轎從身上越過,稱為「倰轎腳」。 「倰轎腳」原本是信徒還願的方式之一,信徒向媽祖許願如願以償之後,自願以身體作為媽祖的腳墊,以示酬謝神恩。 以往倰轎腳都是還願的信徒,而且是在神轎停駕時才從中間鑽越爬行而過,但現在倰轎腳已成為「祈求平安」「袪除災厄」的儀式。 每年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期程,均在元宵節當天筊筶大甲媽祖遶境起駕日期與回鑾日期,共9天8夜行程,因隨行信眾眾多,參與者須自行安排食宿,沿途有店家提供飲水、食物襄贊。 「2022大甲媽祖遶境」即將熱鬧登場,為期9天8夜,將在國曆4/8正式起駕啦! 這次食尚小編特別整理了遶境的時間、路線,和務必遵守的6大禁忌,還有進香旗時須注意的5大要點,通通帶你一次看!

1989年(民國78年)10月,鎮瀾宮組團前往中國福建省莆田市賢良港天后祖祠(舊稱媽祖誕生地-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的媽祖父親積慶公與媽祖母親積慶公夫人等兩尊神像來台(現今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聖父母殿)。 每當大甲鎮瀾宮媽祖起駕時,總是非常熱鬧,人潮也相當擁擠,加上施放的鞭炮、煙火,請各位虔誠的信徒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而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活動也有「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這個正式的名稱,不過許多朋友還是習慣遶境進香這個較為人知的名稱。 鎮瀾宮之法脈由第一代住持若清湛禪師起共傳了七代,僧侶法脈中止後,豐原慈濟宮出身之淇滿嚴禪師(臨濟正宗法脈)接任住持,淇滿圓寂後其徒覺定禪師接任住持,直至大正13年(1924年),覺定往唐山鑽研佛學,卻一去不復返。

大甲進香: 大甲鎮瀾宮進香旗

此後,鎮瀾宮也開始與媒體密切合作,開辦實況轉播,促成日後名聞全球的契機。 大甲進香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起源自清朝雍正8年(公元1730年)福建湄洲嶼人士林永興與家人來臺墾拓,至大甲堡定居,將隨行的湄洲朝天閣天上聖母香火安奉自家廳堂,後來士紳將香火遷移至現址建祠,每隔12年即前往湄州朝天閣進香。 大甲進香 日治時期因臺中大安港廢港,臺閩海線交通逐漸阻隔,大甲媽祖遂轉向北港朝天宮「割火進香」,直到民國77年(公元1988年)鎮瀾宮才改往新港遶境進香。

  • 留八字鬍、戴老花眼鏡;頭戴斗笠留辮子,身穿清朝服飾、披羊毛襖;肩挑紙傘,手提銅鑼,紙傘上掛豬蹄、韭菜,繫酒壺,拿煙斗;右足生瘡且赤腳,左腳捲起褲管並穿草鞋,通常走在隊伍最前端,這就是報馬仔奇特的造型。
  • 1988年是改往新港第一年,大甲官方說詞開始調整,於是《大甲媽祖進香》(36、118頁)指出,因史料未說明,相關文獻也註明傳說而已,甚至推測起初「規模小,沒沒無聞」無人注意進香活動,自然在文獻史料上少有記載。
  • 當神轎經過時信徒也會在長板凳上綁滿壽金,讓媽祖神轎在板凳上暫置,代表媽祖在此停駕,一等神轎抬離,信眾們便「奮不顧身」搶奪「壓轎金(轎腳金)」,據說壓轎金可以保平安。
  • 臺灣遶境進香活動隊伍中,為神明探路、通風報信的腳色,途敲鑼通知信眾準備香案迎接媽祖神轎,在許多臺灣媽祖遶境活動中都能看到他。
  • 其中八家將是穿紅褲、草鞋,范謝將軍露肩,其成員有甘柳將軍、范謝將軍及春夏秋冬四神。
  • 1948年(民國37年),恢復往北港進香,人數約一百餘人,此後年年陣容逐年擴大,參與的層面也越來越廣,不再侷限於大甲地區人士。
  • 此外進香旗在前往新港路途中氏張開著,返回大甲鎮瀾宮過程則是捲起來,直到回家方可打開,象徵將靈氣包回家。
  • 媽祖的鑾轎在出發當天凌晨零時那一刻,由神轎班的人員將神轎扛起,出發前往遶境進香。

這些宗教器物在神聖化之前,通常要經過一些特定儀式才能具有靈性,例如:神像需要開光點眼,方具有神性;符籙需經敕符才具有功能;平安符香火袋要在香爐上繞三圈「過爐」之後才產生效用。 林重鎣.大甲媽祖到大里和霧峰遶境 國民黨副秘書長鄭麗文和市議員蘇柏興祈求國泰民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好新聞報. 【大甲媽祖遶境2021】時間、路線、禁忌、線上直播懶人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甲媽祖遶境2021。 2020年11月21日,大甲鎮瀾宮首度受邀前往南投埔里恆吉宮遶境會香,並參加「埔里鎮祈安清醮法會」,原本預定為2020年11月15日遶境祈福會香,因東、西、南、北柱醮壇尚未完工,經協調後決定延後舉行。 2020年10月10日,大甲鎮瀾宮上午往南投草屯朝陽宮會香,下午至南投草屯紫微宮參加玄天上帝文化季遶境。 2009年9月19日至9月29日,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五十三莊遶境,從大甲、大安、外埔及后里等四鄉鎮。

大甲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九天八夜停駕及駐駕路徑圖

2011年(民國100年)4月8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由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並舉辦授證儀式。 2001年(民國90年),大甲媽祖徒步遶境進香,來回駐駕改為去程第一天晚上駐駕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南瑤宮,回程晚上駐駕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天后宮。 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大甲媽祖小祠改建曰大甲堡「天后宮」(現今稱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每十二年一次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島謁祖(刈火)進香。 雖然今年活動受疫情影響,參與活動有一定規範,但若沒辦法到現場的民眾,則能透過網路參與這場盛事。 由於大甲媽祖鑾轎上共裝有 4 台媽祖視角的攝影機,推薦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隨時掌握不同角度的Live直播。 一般大甲媽祖繞境都有固定的進香時程,這次路線將會從 4/8 晚上 11 大甲進香 點於大甲起駕,並將持續共 9 天的行程;想進香的朋友不妨可以參考以下整理官方提供的時間表資訊。

兩地民間交流情感至深,加上到北港進香已是許多大甲信徒不可免的宗教風俗,在兩廟「斷交」後,每年大甲進香團南下奉天宮時,儘管「大甲媽」鑾駕不到北港,許多信徒則自行到北港朝天宮參拜,成了「不成文」行程。 1988年3月2日鎮瀾宮擲筊決定北港進香日期,致電要朝天宮董事前往監杯,但當天是元宵節,朝天宮舉行元宵遶境無法前往,加以婉拒。 此時與北港素有正統爭執的奉天宮,出面爭取大甲媽祖改往新港會香,因此鎮瀾宮到北港百年進香歷史就此中斷,迄今正好滿30年。

本論文將介紹大甲媽祖進香活動中常態性編組之宗教性陣頭,及各香所聘請非固定但經常出現之表演性陣頭,並解釋其源由與組織,以釐清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各種陣頭所代表的涵義,及其所擔任的功能。 其他網友則說「如果是要大甲媽的進香旗, 去大甲鎮瀾宮問大甲媽, 是否可以請, 但聽說請之後, 要跟著遶境3年哦。 」。 如果信徒們想要參與大甲媽祖遶境,請記得避開下面的8大禁忌,這樣對神明才尊重,繞境的同時也要做好防疫工作,記得全程攜帶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大甲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接著祭祀人員喊「婆仔,轉來去喔!」便開始將坐殿的神像與大印令旗等傳遞送出廟外,安置回神轎,此時香客會開始搶奪香爐餘落的香灰,以求保佑,安轎後神轎與隊伍即起駕回鎮瀾宮。 3.信徒徒步隨香過程中,男女老幼自我磨練,期能得到信仰與心靈層面之淨化與提升,共同促進社會祥和,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回到歷史現場,這是光緒13年許其棻無法去縣屬監獄的解釋稟文,許其棻向知縣解釋是「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返不絕」。 誤讀文獻的人,喜歡說這是「從文中看出清光緒13年,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盛況,『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又『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可見光緒十三年之前既有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的慣例」,事實上,這是斷章取義,這篇稟根本沒有提到大甲媽祖要下北港進香。

大甲進香

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估計參與「鑽轎腳」的信徒超過十萬人。 神轎是神明的交通工具,神轎班是負責神轎的所有事宜,舉凡神轎出發的前置作業,如綁轎,進香期間抬轎與管理的工作,以及供民眾祈求敬茶與爐丹等,都屬於轎班任務。 目前負責神轎班事務的有大安海口班及大甲橫圳班,每年由此兩班相互輪流負責。 由中老年婦女組成一個非固定成員的組織,竟能如此有規律,基於對媽祖的信仰,繡旗隊成員以接力方式跟隨媽祖前往新港,在進香過程中許多婦女腳板起水泡、小腿抽筋酸痛難行,但她們依然堅持陪伴媽祖走完全程。

大甲進香: 甲媽/大甲鎮南宮 媽祖遶境路線路線『去程』

報馬仔本是軍隊裡的偵探,負責偵測與探察敵情並通風報信,基於安全因素,其身份、行動不能公開;轉變成進香的角色後,「報馬仔」身分行蹤不再是秘密,其任務大致是探察前方路況是否安全,隨時回報進香隊伍。 報馬仔行進時沿途敲鑼,讓信眾知道進香隊伍即將抵達,亦順便提醒民眾,應擺設香案,迎接媽祖的到來。 大甲媽祖進香陣頭可概分為宗教性陣頭與表演性陣頭兩大類;其中,宗教性陣頭是由進香客所擔任,主要功能在增加熱鬧或扮演護駕角色;表演性陣頭則多由頭香、貳香、參香、贊香和散香所聘請,其作用除熱鬧之外,更具有表演藝術功能。 遶境結束返家前,記得再次到大甲鎮瀾宮向媽祖參拜報備(俗稱落馬),告知媽祖準備回家,祈求保護一家平安。 大甲媽祖進香遶境原本只有八大典禮,後廟方考慮到儀式的完整串連,請來專家、學者商討,擴大為現在的「十大典禮」,分別是:「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共十大典禮。 搶轎的目的是為了讓媽祖在當地停留久一點,賜福地方;而搶轎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也許是用盛大的煙火阻路或是出手改變遶行路線,其實一直以來漢人祭典都有一些「搶」的橋段,只要不要太越線,時間沒有延誤太久,大部分都會通融。

大甲進香

大甲鎮瀾宮原本是大甲、大安、外埔和后里地區五十三庄的信仰中心,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進香更以歷史悠久、規模盛大、路線遙遠,成為台灣最大的進香活動。 大甲媽祖進香目的地,日治之前是前往湄洲嶼朝天閣「謁祖進香」,日治之後,轉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一九八八年起則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前後為期八天,信徒來自全國各地,行程經台中、彰化、雲林和嘉義縣,行經約十八個鄉鎮市,全程約三百廿十餘公里,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每年的香客人數約五、六萬人,而在起駕、祝壽大典、回駕時,信徒更是多達一、二十萬人。 進香途中凡進香團所經之處,當地民眾都擺設香案恭迎媽祖,並主動供應餐點、飲料招待香客;這種龐大的進香活動,除需動員許多義工組織之外,更因沿途民眾的熱忱協助,才能使進香活動順利完成。

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經常有民眾向報馬仔求紅絲線祈求姻緣。 其實紅絲線原本並無特殊意義,只是報馬仔用來綁東西的線,為何會演變成民眾爭相求取之物,起因據說是由於某年有婦人向報馬仔求取紅絲線為女兒祈求姻緣結果應驗,導致後來愈來愈多的民眾祈求紅絲線,因此報馬仔也需準備許多紅絲線以供未婚男女索取。 報馬仔,原稱為「探馬仔」,是由古代軍隊中的「探子」轉化而來。

進香客在出發當天,先在家中祭拜神明,稟告即將跟隨媽祖進香之事,祈求神明庇祐一路平安。 大甲進香 此外,也必需執進香旗前往鎮瀾宮向媽祖稟告,自己準備就緒將跟隨媽祖前往進香請媽祖庇護,並且持進香旗在香爐上繞行三圈「過香煙」、蓋廟章象徵報到,是為「起馬」儀式。 進香活動結束後也必需先到鎮瀾宮向媽祖稟告已完成進香,返家後再向家中供奉神明稟告平安歸來,並感謝神明庇佑,謂之「落馬」。 大甲媽祖進香的「搶香」活動也是在元宵節晚間,當決定起駕時間後,由有意參與搶香的團體、廟寺,經過「協調」方式,決定「頭香」、「貳香」、「?香」的順序。

每年釋迦牟尼佛誕日,仍保持舉行浴佛法會,浴佛用的悉達多太子像,為第一代僧侶若清湛禪師自大陸迎請。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福德彌勒團聯絡處:位於台中市大甲區中山路一段198巷附近,裡面有一尊福德正神等,還有放置一台鼓車。 周邊鎮瀾宮建物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鎮瀾文化大樓:位於台中市大甲國中附近及台中市大甲區信義路口,1994年5月興建,至2000年3月落成,包括廣場、演藝廳、宴會廳、會議廳、文物館。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誦經團教室:位於廟內二樓,裡面有三尊媽祖,還有兩至三支團旗及多套誦經團服飾、多本九霄天上聖母經經本等。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媽祖文化展示廳:位於廟前廣場的地下室提供給信眾參觀,目前有三尊珍貴媽祖,漢白玉媽祖(外圍為仿唐朝宮殿)、香樟木媽祖、黃金媽祖(歷年來信徒捐贈的金牌另加銅製熔鑄而成),以及販賣媽祖的相關文創商品。 台灣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多由社區民眾組成,平時各有工作,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

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祈求合境平安。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臺奉祀後,即成為臺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 臺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曆3月媽祖誕辰,全臺各地如臺中市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臺中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大甲鎮瀾宮,俗稱大甲媽祖廟,是一座位在臺灣臺中市大甲區的媽祖廟。

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原為7天6夜的進香活動,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後改為8天7夜的活動。 早在北港進香時期,遶境進香便相當規模龐大著稱,可以達300多個陣頭,香客人數6萬人。

  • 儘管1809年笨港天后宮被水災沖毀,各宮廟仍維持笨港進香傳統,因北港朝天宮堅持承襲笨港天后宮正統,種下後來各宮廟間交流的紛擾因子。
  • 武王伐紂時兩軍交鋒,高明眼睛能看到千里之物,高覺耳朵能聽到千里外聲響,使得周武王的戰略都被紂王所預知,使周軍大敗。
  • 涼傘構造一共分為三層,代表天地水三界,在各層之間繡上彩鳳紋路作為區隔。
  • 進香客在啟程之前,需先持進香旗到鎮瀾宮香爐上繞行三圈表示報到,信徒稱為「起馬」,媽祖即將派遣神兵護衛進香客沿途安全,保佑進香過程平安順利。

為何會稱作「馬頭鑼」,據說是此兩面鑼具有指揮隊伍的功能,因其為「馬首是瞻」,故命名為馬頭鑼。 大甲進香 「鼓吹陣」是由鼓吹所組成的陣頭,民間稱作鼓吹,正式名稱則叫「嗩吶」,聲音高亢明亮,是台灣民間各種婚喪喜慶場合經常可見的傳統樂器。 不過用在不同場合卻有不同稱呼,用在廟會進香的神轎前叫做「轎前吹」;若是用在出殯場合則稱「棺前吹」,但無論如何,主要的意義都是在「帶路」,以增加熱鬧氣氛。 執士隊相當於皇帝出巡的儀杖隊伍,古代的帝王君侯出巡,必有隨從兵士開路、護駕,執士隊中彩牌具有開路功能,而兵器則具有護駕作用,故三十六執士走在大轎前方,以達到開路及護駕的作用。 而在入廟時立於廟的兩側,等待迎接大轎的到來,此時執士隊則擔任維持秩序的工作。

足見媽祖業務以不僅是航海守護神,而擴充為各種領域的全能之神。 大甲進香 進香旗是大甲媽進香活動中,代表進香客的標誌,大甲媽祖進香旗是三角形布旗,有紅色、黃色兩種,旗面繡一條龍及大甲鎮瀾宮字樣。 神轎是媽祖乘坐的交通工具,由於轎中安奉媽祖神像,因此成為民眾爭相顧摸的對象,藉以沾染媽祖的靈氣,每當大甲媽起駕、回駕或駐駕時,總是有許多信徒競相觸摸神轎,廟方則須動員大批安全人員圍繞周邊護衛神轎。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當時禁止各項大型社會活動,所以該年即取消進香。 「頭燈」代表整個進香團的眼睛也代表光明,為照明之用,燈上繪有八仙,書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謁祖)遶境進香、合境平安」的字樣,掌燈者立於頭旗兩旁。 「頭旗」代表媽祖,為四方形的杏黃色旗幟,旗面鏽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頭旗、(謁祖)遶境進香」的字樣,旗頭為木刻紅葫蘆,兩枚紅絨球裝飾,葫蘆上插貢香一枝,旁有一藍一紅小燈,燈號與大轎上的燈號配合, 行進時掌旗使雙手執旗,旗面在前。

大甲進香

神龍在製作完成、正式表演前需經過「點睛」儀式,此儀式相當重要,一條龍的「神」,全掌握在此一筆之間。 官將出陣前必須先由法師淨身,並請神護身,之後由損將軍向陰陽司領取令旗,增損二將軍進行三進三出之點兵閱將儀式,方可過火出巡。 結束後,過火入廟進行三進三出的點將收軍儀式,並將令旗繳回,退神後即可散隊,此即官將首出兵收兵儀式。

淨轎的過程是誦經、恭讀疏文,再以茉草淨水噴灑神轎及相關器物,象徵潔淨。 大甲媽祖進香前的犒軍是屬特定任務,是祈求神兵神將擔任進香期間的「維安」工作,並非常態、固定式的犒軍。 當廟方決定進香日期、時辰,協調「搶香」團體,完成陣頭登記,以及拜訪沿途各宮廟等前置作業之後,整個進香活動即準備就緒。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