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 109詳細介紹

由於傳統戰鬥部重量高於核子戰鬥部,BGM-109C的射程降至900海里(1600km)左右。 BGM-109A搭載二十萬噸級黃色炸藥威力的W80核子戰鬥部,導引系統為慣性導航暨地形比對系統 ((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射程約1350海里(2500km);由於彈頭籌載最輕,所以BGM-109A是戰斧系列中射程最遠者。 BGM-109A這套地貌比對系統技術來自於1964年7月被美國政府取消的Vought公司冥王(Pluto)超音速低空陸攻飛彈(Supersonic Low-Altitude Missile,SLAM)。 在海面上飛行時,BGM-109A以慣性導航系統維持航向;進入陸地後則啟用地形比對系統,透過雷達高度計偵測地貌高度,與記憶體中儲存的雷達地形圖比對,使飛彈照著預定的航道而不偏離。

此外,美國還曾有一個中程空對面飛彈計畫,打算發展AGM-109H/L空射型戰斧飛彈,換裝不同的彈頭與巡標器,不過此計畫後來遭到取消。 在服役生涯中,戰斧系列不斷進行改良,同時也推出多種不同的衍生型 ,其外型都一樣,但由於彈頭的不同以及科技的進步,使戰斧家族各成員的用途與性能有極大的差異。 艦射型方面,早期戰斧使用專門的MK-44四聯裝裝甲箱型發射系統(Armor Box Launcher System,ABLS,發射器本身型號為MK-143),發射器上部是一層裝甲外殼,在平時發射器處於折收狀態時能保護飛彈,發射器在射擊前才揚起。 ABLS用於改裝後的愛荷華級戰鬥艦以及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長堤號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以及部分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上,爾後艦射型戰斧則整合入MK-41垂直發射器中。

bgm 109: 伊拉克衝突

Block 2A:即BGM-109C(或TLAM-C)單一常規彈頭的改進版;仍然用BGM-109C,制導為INS/TERCOM(地形匹配)制導組件以進行中段制導,在射程為1200千米時,其命中精度(圓機率誤差)的理論值為6-10米,在海灣戰爭中的實際命中精度為15-18米。 BGM-109B(與BGM-109A同步研發):戰術型反艦飛彈,它是第一個在作戰環境下部署的“戰斧”巡航飛彈;用來裝備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新澤西號戰列艦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該飛彈屬海對地布撒型,於1988年裝備部隊,射程875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配備子母彈頭,裝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徑炸彈。 bgm 109 1976年,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設計的「戰斧」BGM-109巡航導彈戰勝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的BGM-110,從而使「戰斧巡航導彈的研製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並於該年進行了第一次水下發射試驗。 「戰斧」BGM-109/AGM-109巡航導彈的研製始於1972年,主要是發展海基型,即從戰艦和潛艇上發射的反艦導彈和對陸攻擊導彈,後來又發展有空基型。

bgm 109

依照此時的計畫,空軍ALCM打算大量使用先前取消的SCAD項目的技術,包括載具設計、小型渦輪扇發動機等。 由於使用既有的SCAD技術基礎,空軍的ALCM粗估領先海軍SLCM約兩年,因為SLCM所有部件都必須從頭開始。 當時美國國防部長副部長(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比爾.克萊門特(Clements)認為,空軍的ALCM可望在1978年底開始部署,海軍的SLCM則可望在1980年開始部署。 美國海軍使用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亞里勃克級驅逐艦、洛杉磯級核子潛艇及愛荷華級戰艦等13艘水面船艦與至少兩艘潛艦上發射的戰斧飛彈攻擊伊拉克的陸上目標。 其中大約100枚在第一波攻擊機組進入伊拉克領空前先打擊數個重要目標。

bgm 109: 制導方式

战术导弹BGM-109B装有B-61爆破战斗部或WDU-25B战斗部。

bgm 109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觀察過德國的V-1飛彈的攻擊後,利用占領德國期間大規模搜集各類相關發展的資料、硬體與人員,送回美國之後加以分析、組裝、測試,作為後續發展的基礎。 巡弋飛彈的發展自1940年代末期就一直進行,直到彈道飛彈成熟之前,巡弋飛彈是美國早期核子打擊的主要手段。 當彈道飛彈能夠以更高的速度攻擊更遠的目標下,巡弋飛彈的發展腳步就漸趨緩慢。 该弹从“战斧”Block 3 型发展而来,由雷锡恩导弹系统公司研制,已于2004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bgm 109: 第一批次

雷神公司還將在2005年推出戰術型戰斧的混凝土貫穿(TTPV),配備最新發展的混凝土貫穿彈頭。 聯合司令部司令官將戰斧對地攻擊飛彈(TLAM)任務開發的任務指派給負責陸地任務計畫制定的巡航飛彈支援活動(CMSA)。 目標與繪圖是為地形匹配(TERCOM)和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DSMAC)服務的。

1950年代以来,导弹在体积上持续缩小,但是功能和精确度不断提升的导引系统。 1958年LTV-Electro公司(后来更名为E系统公司)研发出地形轮廓匹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导引系统,体积比过去的使用雷达做为地形比较的导引系统要小且轻,而且在精确度上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成为美国两款巡航导弹的导引系统。 戰斧巡弋飛彈 戰斧巡弋飛彈,是一種長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次音速巡航飛行的飛彈。 bgm 109 1995年,美軍對塞爾維亞第一次使用戰斧巡航飛彈,從美國的諾曼地號巡洋艦上發射,一共發射13枚飛彈。 換裝了傳統的高爆彈頭,並引進數位影像區域比對(DSMAC)系統,大幅提高精確度,CEP降至10m左右。 TLAM是第一種真正好用的戰斧飛彈,由於配備的並非核武,故能在一般的情況下使用,並憑藉其極佳的精確度達成極高的效益。

bgm 109: Bgm 109 Tomahawk Premium High Res Photos

其改进型为BGM-109F是一种TLAM使用反机场战斗部(可能使用BLU-106/B子弹药)的海对陆型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放弃(为BGM-109D的改进型)。 1995年,美海军开始对对地攻击导弹的性能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与测试;同时还测试的项目还有作战测试发射(OTL)项目。

美海军计划耗资16亿美元采购超过2200枚“战术战斧”导弹,采购期为5年。 每枚“战术战斧”导弹的售价大约为72.9万美元,仅仅为当前装备海军的“战斧”Block 3 型导弹售价的一半。 “战斧”BGM-109/AGM-109巡航导弹正在美潜艇和水面舰艇上的广泛使用,促使五角大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将该系列导弹作为第一攻击武器。 美有关机构在参加缩减战备武器的谈判时,故意将海基导弹不包括在战备进攻实力之内,且签订的缩减战略导弹武器的合约中有意用现代化“战斧”导弹取代了“海神”旧式导弹。 核潜艇上用鱼雷发射器和MK45垂直发射器存放的发射“战斧”导弹,水面采用的是MK143装甲箱式或MK41垂直发射器。 美海军接下来的主攻武器就是BlockIV型“战术战斧”导弹。

bgm 109: 攻擊能力

於是,美國國防部選擇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作為海軍、空軍巡航飛彈的TERCOM主承包商,其中SLCM版本的發展合約為1280萬美元的,ALCM版的發展合約是140萬美元。 该导弹属舰(潜)核攻击对陆型,1984年6月部署,计划产量1000枚,其中190枚部署于水面舰艇,194枚部署于攻击潜艇,用以执行全球战区对地面目标的核攻击任务,并作为战略后备力量执行核大战后期打击任务。 该弹制导系统采用麦道公司研制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惯性导航系统(TAINS),控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自动驾仪和AN-194型雷达高度表,发射指挥系统为MK117火控系统,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涡轮风扇发动机。 bgm 109 导弹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2米,巡航速度0.72马赫,战斗部重122.5千克,内装当量可调的20万吨级的W-80-1型核弹头。 战斧武器系统主要由四个重要部分组成:战斧巡航导弹,战区任务计划制定中心(TMPC)/舰上计划制定系统(APS),水面舰只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WCS)和潜艇作战控制系统(CCS)。 所有的攻击潜艇都是通过鱼雷管来发射导弹的;另外,有些攻击潜艇的前端安装有垂直发射系统–也就是在耐压船体之外,它具备有装填和发射功能。

bgm 109

薩姆-22防空飛彈 薩姆-22防空飛彈(SA-22“灰狗”),俄羅斯稱之為“鎧甲”-S1,是一種改裝自“通古斯卡”防空飛彈系統的防空飛彈系統,是用於替代“通古斯卡-M1”。 1998年8月20日,美以阿富汗和蘇丹境內建有恐怖組織訓練基地為由,從印度洋分別向阿富汗和蘇丹境內發射了60枚飛彈,搗毀了阿富汗境內基地組織與塔利班的陣地。 一枚戰斧Block V剛在雷松公司位於阿肯色州康登市(Camden)的廠房中通過認證出廠,攝於2021年3月。 電子遊戲《戰地風雲4》(Battlefield 4):在多人模式中以指揮官模式的指揮官技能「巡弋飛彈」之姿出現。 bgm 109 (USS Philippine Sea CG-58)還創下準備與計畫任務時間最短非正式記錄(101分鐘對比於一般需要6小時)。 1998年8月20日,美以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建有恐怖组织训练基地为由,从印度洋分别向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发射了60枚导弹,捣毁了阿富汗境内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的阵地。

bgm 109: 服役歷程

水面舰只和潜艇的火力控制系统(FCS)具有通讯管理、数据库管理、作战计划制定、发射控制功能。 这些系统为导弹初始化、导弹发射、以及环境保护提供导弹和火力控制系统的接合面。 水面舰只的火力控制系统是ATWCS(AN/SWG-3)的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WCS);而潜艇的火力控制系统是MK1作战控制系统(CCS)、MK2作战控制系统(CCS)、或者AN/BSY-1。 該彈從“戰斧”Block 3 型發展而來,由雷錫恩飛彈系統公司研製,已於200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美海軍計畫耗資16億美元採購超過2200枚“戰術戰斧”飛彈,採購期為5年。 每枚“戰術戰斧”飛彈的售價大約為72.9萬美元,僅僅為當前裝備海軍的“戰斧”Block 3 bgm 109 型飛彈售價的一半。

  • 为了增加战斧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海军将配合战术型战斧导弹引进新的舰上计划系统(Afloat Planning System,APS),使得装载战斧导弹的水面舰艇或潜舰能自行拟定任务计划,而且与原先相较最多可减少90小时的任务计划时间。
  • 為了達成超過1000km的飛行距離,飛彈勢必得採用渦輪噴射發動機,而不是燃燒時間短的固態火箭;但是在1960年代以前,噴射發動機都是龐然大物,除非把飛彈尺寸造得跟飛機相近,否則根本不可能應用在飛彈上。
  • (對外正式型號為F107),這顆發動機可以提供1.910千牛頓(430磅)的推力,相較於當時具有類似推力輸出的渦輪發動機,WR-19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的小,經過不斷的測試和改良之後,WR-19的可靠度讓縮小巡弋飛彈的體積不再是夢想。
  • 换装了传统的高爆弹头,并引进数位影像区域比对(DSMAC)系统,大幅提高精确度,CEP降至10m左右。
  • 在2015年1月,美國海軍提出分佈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概念。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