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7大優點

即便線上展仍無法取代現場觀展的感動,卻能模擬實景,帶領遊客走遍博物館廊道;放大、拉近,細細品味每件藝術背後的故事,獲得心靈的慰藉。 帶你看展 ARTOGO:歷年展出之藝術家個展、學生畢業展、美術館,以360°VR實境拍攝,還原實體展覽空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考古文物3D資料庫」以3D模型帶領民眾觀看古物,可自由旋轉、放大縮小看任意角度;「世界南島」線上展覽包含文化部正在進行的「到美麗島:那些人、那些事」特展、精選館藏世界南島族群之標本等。 國立臺灣博物館:是目前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位於台北二二八公園北側,除了有生物、先住民展示區,另有當期及戶外展覽,展出蒸汽火車、銅牛等。 現以數位方式展出微化石、蔬果種子及 VR720° 線上博物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當代藝術家嘗試以幽默、挑釁或奇特的手法,挑戰我們所以為的現實。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他們不滿足於描繪眼前所見,更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大腦既有的認知、視覺特性引起的錯覺,甚至「什麼是真實?」這個哲學大哉問。 藝術家們各顯長才,使用多種「小技巧」,就像開個小玩笑,在作品中探索錯覺可以如何發揮想像力,顛覆慣常認知。 近年來,台灣文化平權的概念漸漸從社會街頭走進藝術領域中,語音導覽、非視覺體驗、無障礙服務等的設置,呼應著當代社會適應新興價值觀的渴求與行動,而藝術某種程度上,亦提供多重視角來解讀不斷更迭的社會文化與結構。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台北市擴建美術館8天決標 建築界轟「非常錯誤」只為快

由於全國仍處於「新冠肺炎(Covid-19)」風險之下,考量本展參觀人潮踴躍,為確保觀眾健康安全,落實觀眾分流、展場總容量管制及保持室內社交距離等防疫規範,以提供較優質的參觀品質,「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覽維持「網路預約制」,不提供候補或現場報名。 從小將對生命的展現藉由畫畫來抒發,立志成為一位畫家,但塩田千春在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那年,反而開始省思「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創作」,當時的她漸漸停滯,20歲便獨自離開日本,大半生都過著在海外漂泊的日子。 直到在澳洲留學期間,他做了一個關於三度空間的夢,才讓他重新振作起來,以夢境打造出他生平第一個裝置藝術創作《成為畫》,他把象徵鮮血的紅色顏料倒在自己身上,儘管使皮膚刺痛受傷她也不願放棄。 2019年在東京森美術館開展後,《顫動的靈魂》原本要進行大規模的海外巡演,第一站其實原訂是韓國釜山。 沒想到2019年到2020年初,韓國疫情大爆發,導致展覽還沒大肆展開就匆匆結束,而之後疫情轉移歐美,又讓歐美巡迴暫停,這導致2021年5月展開的台北站,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的海外海外巡迴首站。 因此,我希望能充分利用高美館所處自然園區的優勢與特色,以及我們所臨近的愛河、中都溼地、歷史窯廠等等,打造尊重自然、生態,連結土地紋理與城市歷史記憶的當代性美術館。

  • 張碩尹個展「BODO」展名來自黃明川導演的《寶島大夢》,如同電影中所刻畫的怪誕夢境與虛實交錯的性慾,藝術家從個人經驗出發,描寫其海軍陸戰隊軍旅中,處在熱帶叢林中男性世界裡的奇想、慾望、與暴力,並藉此探討所謂「男人」之抽象概念,如何在迷彩服與殺人工具中一步步操演而成為社會真實。
  • 以上是布列松的簡短介紹,回到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布列松在中國3A展覽廳,本次展出1948到1949年及1958年兩次在中國大陸拍攝的紀實攝影,呈現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了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
  • 參觀展覽前,提醒您,館內有些展覽不可拍照或錄影,請參考各展間的告示牌,以下摘述各項展覽,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親臨現場享受這美麗盛宴。
  • 而二者對於關於生命創造與演變的「詮釋」在時間上的差異,源自於「科技」及「科學」詮釋系統的演變,或者更為精確地說,神話與未來學的差異,存在於演算、推論邏輯系統完成與否。

從國中美術班開始,過了將近三十年到現在都未離開過這個領域,成為了策展人的我現在在美術系裡頭任教,並有機會去到不同的藝術相關科系和學生對話。 這個展覽靈感來自於這幾年的一個觀察:要成為一個能透過創作支撐自己生活的全職藝術家,是越來越多學生的目標。 3月23日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藝術家出版社攜手於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行《陳澄波全集》出版完竣發表會,現場嘉賓雲集,共同見證並分享喜悅。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受理年度申請展覽

涂維政以博物館和考古學為經緯,串連自己過往的系列作「卜湳文明」、「甲米神話遺跡」與「珠洲鯨魚傳說遺址」,融合成一艘乘載著虛擬、真實、過去交錯未來,以及文化操作的超現實大船。 此外,館方於今年度獲捐贈作品達320件,為開館以來受贈作品數量之冠,也使北美館館藏增至5,711件。 此次展出皆為2019後之新作,以兒時的一段經驗展開。 藝術家透過文化符碼將時間、事件重構與破壞,重現其個人經驗、意識上偶然的空缺,並將其視為「夢」與「現實」移動的過程。 配合不同展覽,不定期推出語音導覽服務,內容包含展覽介紹及作品導賞,邀請策展人或藝術家親自錄音,營造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親密感。

「一一重構:楊德昌」為北美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由王俊傑館長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孫松榮教授共同擔任策展人。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的楊德昌,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等有著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被取代的資產。 展覽將首度公開歷經三年整理與研究,楊導演遺留的手稿、文件與檔案,透過五個轉化其創作核心題旨的主題展間,體現其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開放時間

此外,楊德昌在劇情長片之外的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劇作(《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李爾王》)、動畫遺作《追風》及各種手稿等,也計劃在展覽中重現其迷人神采,完滿導演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 展覽開幕時將舉辦國際論壇,展期間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同步舉辦楊德昌電影回顧影展。 她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組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同時擁有台大外文系學士、日本上智大學比較文化碩士、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史及建築史博士;兼具中國美術史、當代藝術及建築史等專業背景。

  • 小工作坊位於兒藝中心另一側底端,提供學齡前幼兒及團體使用。
  • 他接手父親陳重光的重任,感謝嘉義市政府每年購買兩百冊《陳澄波全集》轉贈給全國文化局圖書館及大專院校、高中職美術科系,同時也宣告正緊鑼密鼓籌備與陳澄波相關的影視作品,包括從陳澄波遺孀張捷角度出發的電視影集與舞台劇「藏畫的女子」。
  • 展覽將於12/19(六)舉行開幕暨頒獎典禮,由臺北市文化局倪重華局長代表頒發「首獎」獎金新臺幣55萬元,首獎得主同時將受邀於北美館舉辦個展;「優選獎」將獲獎金新臺幣12萬元。
  • 而王大閎的科幻小說則是述說西元3069年時,於太空中漂流的王子。
  • 圭納策畫《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將臺灣帶入全球藝術網絡的舞台,持續建立與國際藝術網絡連結與對話。
  • 高重黎,《卡賓槍手─物像書系列之二》,平板顯示器、現成物,55.5×43.5×15 cm,2018。

「廿一世紀的美術館絕對是美學、教育與經濟並重的」李玉玲說,過去美術館可能只談美學與教育,但當今的美術館已經不能只思考美學與教育,經濟的問題也必須納入考量。 也期許未來的高美館在她的帶領下,將成為提升大高雄城市文化與經濟動能的關鍵引擎。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李玉玲說,當代藝術貼近生活,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在各式各樣的場合中遇見趨近藝術的展覽;因此,做為美術館的展覽,要如何吸引觀眾,讓他們覺得來美術館看藝術展覽是一件值得的事呢? 曾獲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林柏壽先生藝術獎助學金)、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研究獎助計畫、紐約大學獎學金 、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策展人駐館計畫 4 個月)、傅爾布萊特獎學金 、文建會美術館專業人員出國研習獎助 (四個月美國)、日本東急財團獎學金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 新一代設計展:為應屆設計科系學生主題聯展,橫跨數位多媒體藝術設計、空間與建築設計、服裝與時尚設計等跨領域整合設計,每年約有 60 多校、 140 系近 4000 件作品參與展出。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目前展出手捏陶、纖維染織、藝術家駐村等展,部分有 3D展間,可深入欣賞作品。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無障礙網站

一進到大廳內就有展覽品可以看了,不過這次的作品挺不顯眼的,還要有工作人員專門來照顧,因為有太多人沒看到地上的線而走進去了哈哈哈,不過都不會碰撞到作品啦,只室都從旁邊走過去感覺挺驚悚的。 回到一樓中央,北美館以白色為基底的大方塊堆疊而成地上三層,地下兩層的建築,鏤空的中庭盈滿充沛的陽光。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細雨不但洗去塵埃,也洗滌了美術館的白色外牆,讓它看來更加潔白亮眼。 衣服可以是一種個人的表現,也可能是一種偽裝,而我們看見的是真實還是虛幻,人內心所想與表象所見難辨的關聯,帶觀者細細品味。

有一群藝術家不用畫筆,而是用鐵鎚和電鑽,在電火四射中創作,「會動的藝術」串聯了作品以及具互動性質的現地製作,邀請徐瑞憲、邱昭財、王仲堃及盂施甫等四位當代藝術家,呈現運用動力機械實踐的種種巧思。 搭乘捷運(從台北車站出發):搭乘捷運自圓山站下車後,於1號出口出站,步行穿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再左轉進至中山北路三段,右前方即可抵達美術館。 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老師所創作的《JOJO的奇妙冒險》,為紀念動畫推出十週年,本次特展集結2012年至2022年這十年間播出,自《幻影血脈》到《石之海》,總共六部動畫作品的內容進行展出。 台北雖然比較不受疫情影響,但外國人入境都要先隔離,讓這一次台北站施工也得做出相對應的改變! 前期大量地討論都是透過視訊,而實際施工後,則是台北東京兩地密切的不斷修正,例如怎麼把線拉對,不要過緊或是釘牢的位置等等。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台北市立美術館

此外,楊德昌在劇情長片之外的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劇作、動畫遺作《追風》等,也計劃在展覽中重現,完滿導演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 黃土水創作於1919年、入選1921年第三回帝展的〈甘露水〉,歷經百年流轉,在2021年終於重返世人眼前,同年12月於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至隔年4月,2022年5月接續移師至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於9月22日正式入藏文化部所屬的國美館。 自入藏典禮日起,國美館以典藏展形式將〈甘露水〉常設於一樓美術館大廳入口右側特別設計的獨立展示空間,以饗民眾,並預計於2023年3月以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為主軸推出大型展覽「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 「臺北市立美術館導覽APP」,提供導覽服務與館舍探索互動體驗的手機應用程式 ,可於iOS及Android兩大操作系統使用。 運用iBeacon室內定位技術,觀眾看展時拿起手機APP自動顯示鄰近作品,聽取語音導覽,並可立即連結臉書、IG社群。 想體驗北美館導覽APP,請於App Store、Google Play輸入關鍵字「臺北市立美術館」免費搜尋下載。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由臺灣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編輯與教育推廣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策展人莉姆. 以展覽、音樂表演、駐地研究與創作、工作坊等各種敘事及體驗形式的公眾計畫為基礎,聚焦在大型產業外的不同世界,探索日常生活和生存的壓力如何在超高性能現代機制上翻轉尺度;使尺度經驗複雜化、讓感知處於恆常波動。 本屆雙年展希望能帶領觀者一同重新發現,並訴說某種抒情生命及創造的可能。 倪蔣懷,《朝(基隆旭町)》,水彩、紙,33×50 cm,193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2年,北美館以各式精采展覽為觀眾帶來多樣紛呈的藝術饗宴,並於今年度獲捐贈作品共320件,為開館以來受贈作品數量之冠,含括水墨、水彩、油畫、雕塑、裝置等綜合媒材作品。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展覽呈現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