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必看介紹

1968年,即民國五十七學年度,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該計劃對台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伴隨著更多人進入國中接受教育,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台灣史 解嚴之後,教育政策日益寬鬆,校園風氣日益自由自主;教科書由過去的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入學管道也多元化。 在教學內容上,加強鄉土教育的教學比例與本土語言的教學,出現了臺語、客家話和原住民族語言的教育。

台灣史

除原有的台灣府以外,另置台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另於恆春半島設置恆春縣,東部設卑南廳,南投地區設埔里社廳。 台灣史 台灣史 從以上我覺得自已的腦中裝載了無數的被扭曲的資訊,我不願。 台灣歷史四百年來,在外來的統治者下,倒底有多少真實性,實在令人擔憂。 十年來我努力閱讀台灣歷史,將閱讀的心得輸入電腦,對台灣史的熱愛,旦旦而習之,久而不怠焉,自然有了結果。 台灣史 首先將筆記整理後,以小說体寫出「荷據時期台灣史記」並出版銷售,頗獲好評。

台灣史: 文化

安土桃山時代文祿2年(1593年),豐臣秀吉派遣使者原田孫七郎諭令高山國納貢,但是因使者找不到可傳遞文書給高山國的人而無功而返。 江戶時代慶長14年(1609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曉諭土番納貢。 元和2年(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長崎代官村山等安征服台灣,等安以次子村山秋安率領2、3千人征台,為規模最大的一次,但因遭遇風災無功而返。 寛永18年(1641年),鎖國制度完成,交流漸次減少。 不過在明鄭時期,台灣與鎖國時期的日本仍保持相當的貿易和政治往來,台日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

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臺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挖出了大量的粗製石器及骨角器。 從日月潭的孢粉分析顯示,從11000年前到4200年前止,就有大量的燒山林開墾的痕跡,這一期有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 雖然長濱文化與現今中國南方的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尚不能確定臺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 1973亞洲美軍完全自越南撤退 台灣史 (03/29)。

台灣史: 教育與知識

1979年(民國68年):高雄縣發生橋頭事件(1月22日)。 1941年(日昭和16年):「台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2月9日)。 推動皇民化的「皇民奉公會」開始活動(4月19日)。 1921年(日大正10年):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1月30日)。

1669年鄭經以比照李氏朝鮮事例、世守臺灣、稱臣朝貢等條件和大清談判,因大清堅持鄭氏須剃髮易服,談判破局。 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發動三藩之亂。 鄭經率兵響應,渡海攻打大清治下的福建與廣東,奪下泉、漳、汀、潮、惠數州府。

台灣史: 【02】1895~1945年 台灣日治時期

四月十四日),成為福建省台灣府,下設台灣、諸羅、鳳山三縣。 台灣史 有人認為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 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奏准攻澎湖荷蘭人,擒高文律12人,驅荷大勝後南居益於暗澳(今文澳)築天啟城,設游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建炮台以守。 1622年:7月1日晨荷將雷爾生率艦12艘、兵1,024人侵入媽宮港,當時澎湖汛兵已撤離,即在風櫃尾登陸,居民數千人抵抗,被殺3餘人。

在1991年的亞洲銀行年會上,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合法政府,不再將中共視為「叛亂團體」。 近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試圖重新申請加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目前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 1943年底,《開羅宣言》發表,表示日本所從中國佔據的地方臺灣和澎湖等要歸還中華民國,並於1945年《波茨坦宣言》再次重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盟軍最高統帥命令在臺日軍向盟軍將領蔣介石投降。

台灣史: 內容—

清治初期,與福建廈門合署臺廈道,道署下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隸屬於福建省。 但是,自從朱一貴事件後,清政府於雍正元年(1723年)不但將臺灣與廈門分署,從臺廈道升格為臺灣道,又在諸羅縣北部增設淡水廳與彰化縣。 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於臺南運作的臺灣道行政區劃之下,除既有一府四縣一廳外又於澎湖群島增設澎湖廳。 台灣史 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宜蘭地區增設噶瑪蘭廳。 大肚王國雖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友善,但從未歸順鄭氏王朝,甚至頑強抵抗鄭軍,導致鄭成功等人認為他們受到荷蘭的煽動。 由於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鄭氏王朝和大肚王國發生數次武裝衝突。

  • 唐朝滅亡後經約五十年的分裂期後,趙匡胤統一全國建宋朝。
  • 換言之,與中共的任何政治結合在台灣都是最缺乏民意基礎與政治市場的選項。
  • 樺山總督向大本營報告全島敉平(11月18日)。
  • 1925年(日大正14年):桃園大圳竣工(5月17日)。
  • 第一屆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全部退職 (12/31)。
  • 前 202中國漢朝,分前、後漢,漢武帝確立中央集權體制。

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台灣的黨外運動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醞釀對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重慶遷移至臺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政府改變對台政策。 6月27日,杜魯門命令美國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以防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動渡海攻擊台灣,或中華民國國軍進攻大陸。

1948年到1949年,國民政府在台灣展開了大規模逮捕槍決學生的行動,該事件被稱為「四六事件」。 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調整台灣地方政治制度,廢除台灣省行政公署,改設台灣省政府,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任首屆省主席,縮小公營事業範圍。 1949年,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改變幣制(舊台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台幣),實行三七五減租,通貨膨脹形勢得到緩解。 在公共事業方面,日本在台灣建立詳細的戶政與地政檔案、統一度量衡、設立臺灣銀行、日台同步幣制,以及大興電信事業。 至1919年,全臺已有7,146支電話與6條電報線。

1945年10月25日盟軍將領蔣介石委任陳儀將軍在臺北公會堂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並接管台灣。 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並未註明台灣主權歸屬。 在1952年的《臺北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但從未提起台灣主權的最後歸屬。

二戰後,一方面在政府的領導下,國劇(京劇)等中國劇種在台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為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 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 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台灣最具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 音樂界也被政治力延伸,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 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 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

1900年(日明治33年):中醫師黃玉階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北天然足會(3月15日)。 三井投資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廠(12月10日)。 1885年(清光緒11年):因清法戰爭的刺激,台灣從福建省獨立出來成為台灣省,劉銘傳就任第一代台灣巡撫。 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出兵台灣引起牡丹社事件。 日本政府與清朝締結《北京專約》,清承認日本的行動為保民之舉,賠款50萬兩。 沈葆楨奉派至台灣,清朝對台灣的經營轉為積極, 但初期僅及於西部。

在西方各教派中,以基督教的長老教會影響為最大,著名的來臺傳教士有馬雅各、馬偕、甘為霖、巴克禮等。 同時,各國的勢力也紛紛進入臺灣,1867年(同治六年),發生了羅發號事件,十幾名美國船員在恆春一帶被原住民族殺害。 最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半島十八社首領簽訂了《船難救助條約》,這等於否定了清政府在番地的管轄權,為其後大日本帝國出兵臺灣提供了理由。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 大清雖領有臺灣,但剛開始對臺灣並無強烈的領土野心。 部分官吏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皇帝有意放棄臺灣,後因率兵攻臺的將領施琅力爭,才將臺灣併入大清帝國之版圖。

台灣史

大坌坑文化前4000中國約西元前4000~前3000,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黃河文明發祥於黃河流域。 前2000中國夏朝,約西元前二千年~西元前一千六百年,持續約四百年,中國最古的王朝,傳說始祖禹因治水(黃河)有功自舜承讓帝位建夏王朝。 前1600中國殷商朝,約西元前一千六百年~一千一百年,實存的中國最古王朝,統治黃河中流域,發展青銅器文化。 前1100中國周朝,約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前七百七十年,滅殷商後統治黃河中流域,實行封建制。 前 770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春秋 (-770~-403)、戰國 (-402~ 台灣史 -221),戰亂時代,最後秦滅其他六國建秦朝。

台灣史: 台灣首次的「言論自由日」,蔡英文:台灣人就是民主人 5年前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