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歷史必看攻略

民進黨執政後課本越改越“獨”,這就是蔡英文口中“天然獨”的來源。 新學期“108課綱”又上路,新的麻煩和亂象又在上演。 108課綱 高中必修歷史科本次安排由蔡承峰老師進行授課,蔡老師是臺灣大學哲學系與歷史系畢業,運用哲學系的邏輯辯思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除了學到文字記載的歷史過程,更能進一步的思考與判斷。 蔡老師目前除了任教於各大補習班,更是補教協會指定的學測與指考解題老師。 108新課綱上路,歷史部分將中國史大量刪減改為「東亞史」,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要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引發社會各界輿論。 對此,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諷刺,「台獨教育何等成功」。

108課綱歷史

不過我必須指出,納入「歷史思考」教學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生在探究、考察歷史之前,要能學到足夠的「歷史事實」知識才行。 那麼台灣的中學生是不是有必要讀單獨成冊的台灣史? 答案當然也是要,除非台灣大多數人民認為自己居住的不是一個國家。 在全世界,恐怕也很難找到有什麼國家的人民自認不必讀本國的歷史。 曾有一段時間,台灣是為了要「反攻大陸」而存在,並且為此而付出代價,一直到今天。 以高中歷史的教科書為例,1949年國府遷台之後,台灣的歷史課本只教中國史及世界史,並未教台灣史。

108課綱歷史: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開始對臺灣行使統治權,臺灣地區改採中華民國各級學校課程標準製作教科書。 1948年(民國37年),教育部發布〈小學課程第二次修訂標準〉,旨在增加公民訓練。 同年12月,教育部修正發布〈中學課程標準〉,以因應《中華民國憲法》頒布需要。 ),簡稱「課綱」,舊稱課程標準,是規範臺灣學校課程教學、教科書和升學考試的重要依據。 課綱經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研究與撰寫,並經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審議核可後公告實施。 臺灣現行課綱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2019年(民國108年)實施,因此俗稱「108課綱」。

對於108課綱必修歷史教科書,我卻也必須直接說其中確實有若干不妥之處,應考慮再修訂。 由於上述的原因,我建議把台灣史擺在最後才教,如此老師和學生都輕鬆。 王偲宇還提到,其次另一項問題,就是每個主題、子題雖多據時序書寫,但時間軸會因章節教學過程中產生時序無限迴圈之感。 其三則是中、日、朝、越等國因專題之設計而採平行時空之教法,本章之中、日、朝、越上完,下一章又再中、日、朝、越的循環,既非國別史形式、也容易讓歷史基礎較差的同學有空間錯置以及無所適從之感。

108課綱歷史: 台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比較

在國中已經學過論語、孟子和儒家的基礎概念,那麼高中國文可以試著上〈大同與小康〉、〈大學〉和〈中庸〉一樣,困難嗎? 這是一個時間上跨越四百年、空間上跨越臺灣史、中國史卻又不至於拉到全世界歷史格局的特殊議題探討,所以才會有新聞上所說的「中國史消失了,變成東亞史了」。 我們追求先在國中時期讓學生認識基礎且關鍵的歷史事實,到了高中才讓大家接觸主題式編排的各個單元。 這些單元有時候為了探討得比較深入,甚至會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就像是上面的圖片,派對咖孔明、橫山光輝孔明、火鳳燎原的孔明都不是真實的諸葛亮。

但不論歷史教科書能否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其實也還有空間改善,其中最值得研究的,是如何能減少國中與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不必要的重複。 因而我在這裡要呼籲,希望政府及教育當局將來在訂定新課綱時,請慎重考慮把歷史及國文教學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教科書篇幅及教學時數。 再者,以我出身科技及企業管理背景的經驗,我從來都是認為,科技新知及財經管理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裡面學。 人們在學校裡只要能學到基礎知識,出了校門如果發現有必要,自然會去想辦法自我學習。 我有許多好友分別在研發、管理、投資、創業領域卓然有成。 他們在和我討論此一議題時,大多也和我的看法一致。

正是從三國開始,中國華夏民族確立了想要擁有一個統一王朝、而非只有分裂割據的局面。 無論是傳統藝術的戲曲,或是現代影視、流行樂等,不乏以此為背景或主題的作品。 而武則天作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也經常被翻拍成片。

108新課綱上路,但歷史課本的中國史卻將三國、武則天等部分內容刪去。 反觀馬來西亞,由於捍衛華文教育先鋒的堅持,華人獨立中學的歷史課綱中完整地保留了整個中國史。 溝通互動:學習者能廣泛且妥善運用各種工具,包括物質工具(如人造物、科技及資訊等)和社會文化工具(如語言、文字及符號等),與他人及環境能有良好且有效的互動,並具備藝術涵養與生活美感。

  • 在初中歷史6冊裡中國歷史既是佔了4冊,自然有足夠的篇幅詳述中國歷史。
  • 舉一個例,關於黃帝、蚩尤、堯舜、夏朝的歷史都有相當的篇幅。
  • 獨中的歷史課本特別在唐朝的部分,闢了一個小節(約2頁)來描述武則天的登位與政績。
  •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 課綱爭議最大者為歷史科,由於其經常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因此造成持有不同價值觀的族群對立。

換言之,教科書不只是要教導學生「歷史事實」,同時也要以「歷史思考」為教與學的另一個重心。 國別史大多不免是從自我本位出發,區域史卻能兼顧各國的不同角度,比較能客觀敘述。 我在大約十年前出版拙著《另眼看歷史》,敘述中、日、韓、台3000年的歷史互動,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上述將歷史教科書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後改為「中國與東亞」)及世界史3個分域分別教學的概念,一般稱為「三分域」。 這是從95課綱開始,為了台灣的特殊國情而提出的。 這樣的劃分是否有必要是爭論的關鍵,必須先客觀討論。

但如前所述,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時數已經被大幅刪減,又必須採取三分域教學,我們其實沒有餘裕這樣做。 再以翰林版高中課本為例,必修單獨3冊總計頁數為600頁,其中屬於「歷史思考」性質的部分加總為77頁,佔比為13%。 區域史能避免只從中國單一國家的角度出發,而讓學生同時讀到中、日、韓、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歷史,以及其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係。 如今世界可說是越來越小,東亞人民互動比以前要頻繁得多,學生學了東亞史不但能增廣其視野,也必有助於將來與鄰近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 首先,教東亞史其實已經足以達到介紹中國歷史的目的。 至少在19世紀中葉(即清朝道光年間)之前,中國無疑是東亞歷史的主角,不但影響周邊所有國家、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也影響其思想、文化。

108課綱歷史

如果再加入「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的因素,減少就更多了。 我粗略估算,佔比降到只剩20-25%之間。 馬來西亞如今主流的中學教育劃分為國立與獨立兩種。 國立中學的課綱由教育部制定,內容以本土歷史為主,涵蓋了馬來西亞歷史、伊斯蘭教史,與少部分的古文明和世界歷史。 由於種族的原因,中國歷史並未包括在內,只有黃河文明在四大古文明的篇章中被簡略提及。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