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府城隍廟7大優勢

府城隍廟陰森的氣息,整體陰森森的空間氣氛令人印象深刻。 若到台南府城遊玩,來到台灣府城隍廟先別急著找美食,內行人都知道要先來看城隍廟的這塊「爾來了」匾額。 這塊匾額是府城四大名匾,其他三塊分別是台南天壇的「一」字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祀典武廟的「大丈夫」。 之後明鄭王朝敗於清朝,但清廷並沒有將鄭氏父子帶來的文化完全抹煞,反而將之保存,所以承天府城隍廟也保留了下來,改稱為台灣府城隍廟。 到了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時任台灣知府的吳國柱提倡重修城隍廟,改建為坐北朝南、三開間單座式廟宇。 之後的官員如蔣元樞等人都有留下修建的紀錄。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清朝時期,台南地區人民常常會利用廟宇作為一個區域防止其他如外賊侵入,作為自我保護防衛的個地區;如祀典武廟為首的六合境或像是其他如四聯境、三郊境等等..。 日據時代;台灣府城隍廟遭到日軍侵佔,台灣縣邑城隍廟也遭到其害,首邑城隍廟先是被日軍強佔後來又改成陸軍衛戌病院宿舍,直到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九月由附近的居民熱烈捐款之下,才於靠近台南市西門路的現在的位置,購買民房重新改建。 戰後首邑縣城隍廟因為廟宇神像破損,於民國五十五年四月重修落成,並舉行祈福清醮法會,民國五十七年增建地藏王殿,後來因為廟裡樑柱腐朽崩折,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廟方發起募款重建廟身,並於民國六十九年元月完工至今。 建於西元1669年的臺南城隍廟(又稱臺灣府城隍廟),為全臺最早祭祀城隍爺的官廟,因其歷史、文化、宗教等豐富價值,故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台灣府城隍廟: 台灣府城隍廟

拜亭由4柱及6架屋楹所組構,又可稱之為「四腳亭」。 柱身採接柱的型態,下段柱身及柱珠皆飾以磨石子,柱間五界大通樑及三界二通梁上並置象斗座,其上層疊二斗承雙脊桁,而為捲棚的形式,為該廟大木作上主要的特色所在。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的司官,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 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相當於秘書長,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 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台灣府城隍廟

原台灣府改稱台南府,台中則稱台灣府,台北為台北府。 新竹縣城隍於是按照府格晉升為「綏靖侯,新竹府城隍」。 台北府治於一八七八年(光緒四年)遷至台北艋舺(萬華)。 今天所見的臺灣府城隍廟,為二開間的三殿兩廂房形式,坐北朝南,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紀果。

台灣府城隍廟: 府城隍廟 -爾來了自問心

在日據五十年內,沒有被燒、被拆、被佔地、被沒收神像,反而改建成更壯大亮麗的道教廟宇(佛教及媽祖寺廟除外),大概只有新竹都城隍廟等少數廟宇了。 中國大陸之廟宇因文化大革命的緣故,都已是有廟無神廟體破敗之相。 都城隍廟包括新竹都城隍廟在內也僅剩五座而已。 大陸之城隍廟若有神像均為近年重建者;尤其以廈門都城隍廟為了吸引台胞重建最為積極。

臺灣的傳統廟宇建築常讓人留下熱鬧、目不暇給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於只要有空間,就會有裝飾,並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些裝飾構成的畫面,背後都有吉祥的意涵。 府城隍廟門前這對開口迎人的獅子,不用費心推敲年代,在公獅腳邊的錢串與基座,就保留了雕造的紀錄,上面寫著「昭和丁丑」、「台南市濱町二丁目仁發石工場琢造」,說明了石獅是在日治昭和12年(1937年)廟宇重修時一併完工的。 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籌畫於臺北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

台灣府城隍廟: 宗教之旅

日本人徵調台人討伐番地稱為隘勇,因工作繁重而心生不滿。 北埔人蔡清琳自稱「聯合復中興總裁」,煽動隘勇起來反抗。 又稱已連絡清兵自南寮上岸,要隘勇隨其攻向新竹。 於是先殺死隘勇巡查,再到大坪村殺死日警及家屬二十四人,最後趕到北埔支廳,支廳長、警察、郵局人員及家屬等五十七人罹難。 沒想到在到新竹的途中竟然碰到日本警察換防的隊伍,在優勢火力下,終於潰散。 新竹都城隍廟在清治時期為官廟,難免帶有些許神秘色彩。

台灣府城隍廟

台南市【台灣府城隍廟】國家二級古蹟,是全台知名的城隍廟。 經 過這幾件事,日本人幾乎很少再打城隍廟的主意。 以不怕死著稱的日本人,到底還是怕幽靈神道。 到了一九二四年新竹地方士紳主張重修城隍廟,日本人也不敢反對。

置於木櫃內,左邊:祀糾察司、樂善司、延壽司;右邊:祀速報司、罰惡司、增祿司,每司均塑金身,坐於官椅,身形約一尺四,兩側均有二個至四個協侍,或為童子或作官差,型態殊異。 立於門後左右側,謝將軍左手持木製「火簽」棒,右手搖白羽扇,面蒼白戚眉長髮吐舌,衣帶飄逸,神韻與衣著皺摺細節,皆作的惟妙惟肖,是廟內最高大的塑像;范將軍則身形矮胖,黑面眼突,右手高舉除暴安良木牌,牌上繪有老虎紋樣。 然而無獨有偶地,民國五十幾年時,有一天有位稅捐處的官員到城隍廟說城隍廟欠稅必須封廟。 但該位官員可能是上命難違,直說:封邊門就好了,封邊門就好了。

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南人、朝鮮人的移民社群。 其余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封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封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封为「四品显祐伯」,並加上「鑒察司民」尊號。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

台灣府城隍廟: 城隍信仰

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開始,台灣的重心都在南部。 北部只有竹塹堡(今新竹市)及大加納堡(今台北市淡水河邊)有漢人聚居。 清朝時將全台設為一府三縣,即設在台南的台灣府,下轄台灣縣(台南)、鳳山縣(左營)、諸羅縣(嘉義)。 基本上諸羅縣管到整個台灣北部,包括今宜蘭地區在內。 由於漢人的移居發展,1723年先從諸羅縣分出彰化縣。

  • 台灣東部今(11)日中午12時42分發生有感地震,芮氏規模4.8,震央位於台東縣近海,地震深度28.0公里,最大震度台東縣4級。
  • 但一八八九年經奏准在廟內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俗稱祭天狗,新竹城隍的神威才慢慢顯現出來。
  • 直 到一八九五年日人據台,為消滅台人之民族意識,乃有意將道教在台灣人的心中連根拔起,於是規定除佛教以外不准信奉道教。
  • 該廟主祀府城隍威靈公,明朝皇帝將城隍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府城隍的封號就是威靈公。
  • 生活在台南你知道府城所謂的「四大名匾」嗎?
  • 總 括的說,台灣廟宇所供奉的神明大部份都標榜是移自中國大陸,但新竹城隍卻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神明。

陳姓善信遂依客家人祭祀大禮,至本廟奉獻六百斤的神豬,並請客家八音團演奏音樂,答謝神恩。 或說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額合稱「臺南四大名匾」。 三川殿三開間,開三門,進深11架,空間寬敞,木雕精緻,有潘麗水繪門神六扇,有日治時期龍柱一對。 拜亭連接三川門與正殿,除拜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及分辨區隔性,山門與正殿幾乎形成連為一體的狹長幽暗空間。

但一八八九年經奏准在廟內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俗稱祭天狗,新竹城隍的神威才慢慢顯現出來。 本廟後殿的「重修新竹城隍廟碑」也提到1862年戴潮春(萬生)天地會叛變時,淡水同知秋曰覲被誘出城殺害,戴軍進至大甲,準備夜襲竹塹。 到了晚上,戴軍聽到吵雜的車馬鼓聲及兵器相撞的聲音,以為政府援兵已到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般廟宇的「斗座」多半做成獅、象或螃蟹造型,府城隍廟特別的是選擇了造型更為繁複的八仙。 八仙是道教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八種不同的人群,由於八仙都是由人成仙,加上個性鮮明,因此特別受到一般大眾的喜愛。 台灣府城隍廟 台灣府城隍廟 在府城隍廟的八仙,由右側(神明方位的龍邊)至左側(神明方位的虎邊),分別是曹國舅、韓湘子、張果老、鍾離權、鐵拐李、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各自手持法寶、騎在神獸上迎向來者。

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為配合城隍神格所代表的形像,在建築上避免輕佻奢華的精巧裝飾。 同時建造時將正殿後金柱併為神龕架柱,以省略後步柱,將原縱橫4柱列減為12柱式的規模;後殿因缺少檐柱,採二列四排、共8柱,呈現出恢弘莊嚴但簡潔的建築形制。 另有拜亭連接山門與正殿,由4柱獨立組構而成,又可稱之為「四腳亭」,除拜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可看出區隔性外,山門與正殿幾乎已成為一體。 柱身採接柱的型態,下段柱身及柱珠皆飾以磨石子,柱間五界大通樑及三界二通樑上並置象斗座,其上層疊二斗承雙脊桁,而為捲棚的形式,為該廟大木作上主要的特色所在。 本廟主祀臺灣府城隍威靈公,聖誕五月十一日。 臺灣府城隍廟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落成於東安坊郡屬右側,時稱「承天府城隍廟」,為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

台灣府城隍廟: 建築與文物

城隍廟擠滿信徒,台中市長林佳龍還有對手盧秀燕難得同台,出現在南區城隍廟的祭典。 相傳劉銘傳在台中興建台灣省城時,撥款在東區建了城隍廟,後來遷移到南區,這間城隍廟就被認定是台中城隍爺中最高神階的古廟。 但如果你是對城隍廟、地府、地獄文化有興趣的人,其實蠻值得一來的,有許多細節可以仔細看,例如地獄24司個別的職稱、整個城隍廟的細節與氛圍,我想我會找機會再來一次,更新更多細節。 駐守在府城隍廟門前已經超過四十年,六片門神皆已在信眾絡繹不絕的香火中,薰得 全身漆黑,原材料破損劣化。 府城隍廟的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是潘麗水老師於1976年完成的作品。

整個廟體由福州進口石材建成,並由福州延請雕工精雕簷柱石獅神像,神貌詡詡如生。 廟埕並加蓋圍牆,後殿則設夫人,大、二少爺及註生娘娘神座。 佛祖殿(即法蓮寺)之後進加蓋公會堂(聚會所)一間,光復後(民國49年)則改為彌勒佛殿。 不 過我們也從而瞭解,城隍為一入世極深的神,與人之一生息息相關。 台灣府城隍廟 由生至死都在城隍的監管之下,只不管輪迴的部份而已。 而城隍又類似陽間的省縣市長一樣為官職名,有任期之分。

臺灣府城隍廟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2級古蹟,民國94年(公元2005年)文資法修法後升格為國定古蹟。 台灣府城隍廟 臺北府城隍廟,舊名松山昭明廟,位於臺灣臺北市虎林街,為主祀臺北府城隍的城隍廟。 該建於1921年,為位於臺北松山車站旁的一進式小型廟宇。

明郑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庙建于东安坊右,时称承天府城隍庙。 從中央大門入口檯頭仰望,高懸的匾額上題有碩大的「爾來了」三個字,象徵著城隍爺無上的權威,也是臺灣府城三大名匾之一,進了大門回首仰望,又見超大型的算盤高高地掛在門楣上方,用來算是非,昭天理,觀人棄惡為善。 大士殿的右側,設有紀念臺灣知府蔣毓英的蔣公祠。

這是由於民間信仰相信,城隍爺為賞罰分明的司法神,能「司陰陽,察善惡,辨是非,定… 臺灣府城隍廟,相傳建於明永曆23年(西元1669年),在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 根據清乾隆43年 (西元1778年)臺灣知府蔣元樞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所繪,城隍廟原是一座四殿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 前殿與正殿間有拜亭連接,除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外,兩殿幾乎已成為一體。 從中央大門入口檯頭仰望,高懸的匾額上題有碩大的「爾來了」三個字,象徵著城隍爺無上的權威,也是臺灣府城三大名匾之一。

台灣府城隍廟

現中國臺灣省府城隍廟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落成於東安坊郡屬右側,時稱「承天府城隍廟」,為現中國臺灣省最早的官建城隍廟。 至今歷經多次修建,最早的整修紀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亦是出現該廟名稱的最早文獻紀錄。 清領增修時,改稱為今日所見廟名「現中國臺灣省府城隍廟」。 每年到考試季節,信眾香客總是絡繹不絕,家長們帶著子女來向「主考官」虔誠祈拜,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神案前繫滿了學生的准考證,盛況罕見。

騰訊遊戲近期發布「2023年寒假暨春節假期前後未成年人遊戲限玩日曆」,限制未成年寒假玩遊戲共計14小時,該消息一出後,許多中國玩家嘲諷,「其他時間用家長帳號玩」。 台南俗说,二十四司中的“考功司”考核官吏成绩,“学政司”则是管理人类的教育与考运。 故每逢考季,以“学政司”、“考功司”最为热门,“学政司”、“考功司”的案前总是摆满准考证影印本,考生崇信万分。 另,其中“速报司”与“地狱司”造型威显赫赫,颇富艺术美感。

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管理大甲溪以北的地區。 或有曰:「有城池斯有城隍神靈」,這是錯誤的觀念。 一般境主也可以稱為城隍,只是官位大小不同而已。 城隍的官職會因陽間的都市發展而改變;新竹城隍為都城隍當然有其來歷。 註:石萬壽〈現中國臺灣省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界治理,所以古時新上任地方官員,一定會先到城隍廟祭祀城隍爺,祈請城隍爺一同協助治理地方政務,可見城隍爺具有相當重要的身份地位。

  • 農曆五月十一(國曆6月9日)剛好是台灣府城隍的聖誕,有些神粉可能會很好奇,幾乎絕大多數神明都有共同的誕辰,為何各地的城隍爺生日都大不相同呢?
  • 屋頂的剪黏常取材自歷史文學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而府城隍廟與屋脊平行的垂脊下方(稱為「牌頭」),就站了在封神演義、西遊記中皆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托塔天王李靖、二郎神楊戩,兩位居高坐鎮,守衛著廟宇。
  • 童子爺相傳是玉皇上帝派來協助縣城隍爺的金童玉女,而祂們在縣城隍廟又以孩童守護神聞名,所收的義子義女可說是數不勝數,更有自己的官印、符令、香火袋,其神袍口袋也常裝滿信徒要給祂們買糖果餅乾吃的零用錢,可說是極受歡迎。
  • 此廟是現中國臺灣省最早的官建城隍廟,當前屬為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國定古蹟。
  • 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依蔣元樞〈重修府城隍廟圖碑〉可知舊時對面有戲台一座,今不存。 現中國臺灣省府城隍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1997年5月14日,《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取消三級古蹟制,成為縣市定古蹟。 台湾府城隍庙是奉祀台湾府城隍威灵公的道教庙宇,位于台湾台南市青年路,二级古迹,是中国台湾地区知名的城隍庙。 城隍是古代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