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藝術家5大優勢

1997 〈歷史圖像:攝影的修辭策略與抗拒〉,第二屆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 除了媒材變化,物件本身的處理與展現也慢慢突破,不僅僅是表面象徵,而是一種承接觀念與意識的載體。 物件在當代藝術中的關係質變、擴大了可能性,科技的發展更將觀念帶進另一個紀元。 錄像做為媒材不但將轉化觀念與意識形態的方式擴增,更提供多重感官的體驗方式。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明治維新的影響下,西化的成果不斷導入這座島嶼。 台灣當代藝術家 近代化不只為人民帶來了教育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思想方面的移植,彷彿也為當時的藝術家另闢一扇窗,窗裡與窗外的世界,則分別象徵了舊與新的價值,從小細節中得以窺見其交錯與改變。 其中,生活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畫家陳進,便以當時的現代化社會生活為樣本,繪下一幅又一幅展現自信、自主的多元女性圖像,堪稱台灣近現代藝術史上第一位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 展覽名稱雖為「全集」,因受限於展出空間,今年只能從各大類型藝術中,選出部分藝術家的作品展出。

台灣當代藝術家: 高雄最霸氣流水席 尾牙請2.6萬人吃辦桌

這次來台辦展,掀起了一股「奈良美智熱」,因此在網路上的討論也是聲量飆升,是其他日本當代藝術家的數十倍甚至百倍,網友不僅討論其作品,更討論賣到嚇嚇叫的周邊,網路影響力十足。 草間彌生在全世界都相當知名,被譽為「圓點女王」的她作品總是給不少人一種療癒的感覺,知名的南瓜、鏡屋等作品,風格都非常強烈,讓人不一眼認出都難,曾來台舉辦展覽的她,也在台灣掀起一股草間彌生熱潮,甚至持續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網友想要蒐集其相關周邊,甚至是其藝術創作,相當受到歡迎。 森山大道是日本最知名的攝影師之一,其作品通常以黑白效果呈現,街道上的人、事、物,都是他的作品中常見的元素,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野犬」系列的攝影,風格強烈的他將攝影比喻為「光與時間的化石」。 他曾拍攝過台灣的街道,也發行成攝影書,因此被許多台灣網友所認識,更被不少台灣攝影玩家定為志向與目標。

  • 馬凌畫廊將於台北當代展出賴志盛的近期作品,這一系列在2020年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曾展出,同時也是來自他於2019年鹿兒島霧島藝術之森(Kirishima Open Air Museum)展覽時的領會而構思。
  • 在這兩個世代之間,伴隨著當代藝術成長不曾缺席的胡永芬,由藝術記者變成策展人,她說,台灣九○年代無疑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爆發期,值得人們對當時掘起的藝術家與經典的作品,重新回顧審視。
  • 這次沈昭良大師在展覽中所展出的作品是一幅以舞台車為主的攝影作品,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強烈的色彩對比,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滿滿台灣味的傳統攤販、土地公廟、隨意停擺的器機車;也有外來的冰淇淋跟可樂;亮麗的舞台車在中間閃著光芒,在幽暗的畫面中製造了許多光亮。
  • 觀眾可見系列作品深入到中國古代的詩意意境中,卻又饒富極簡思維與抽象情調,數幅大中型新作及首次亮相的紙上水彩作品都將出現在此次展覽中。
  • 就策展人而言,目前台灣多半著重獨立策展人,提供經費補助計畫申請,比如國藝會行之有年的策展人培力計畫,以及北美館的策展徵件計畫。
  • 在藝術家劉耕谷畫作中,不僅有一種時空移位錯置的現象,讓作品的面對者也能輕易的遊走在作品內,一種超時空的景致之內,讓人無不暫時離開一切人為的醜陋,如此一些曼妙雲霧飄渺的情境,在此是否也說出,藝術家劉耕谷自我內心那份浪漫與理智的情懷。

每位藝術家均帶來全新創作,除了可見彼此美學間的連結,同時可見藝術家個人的最新發展。 台灣當代藝術家 也因此,高達九成的作品被訂購一空,展覽現場成為台灣藝術家進入國際目光的窗口,也為畫廊下一次展覽預作積澱。 索卡藝術以洪凌、毛旭輝、趙夢、張英楠與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五位亞洲藝術家聯展,呈現畫廊根植華語地區、擴延亞洲的經營脈絡與光譜。

台灣當代藝術家: 高雄義享時尚廣場《世界百大名畫大展》

3.在邀請過程當中,朱德群夫人特別從法國致電文化總會,表示欲以朱老師所繪之〈國父畫像〉參加「百歲百畫」畫展,以彰顯建國百年之歷史意義。 朱老師所繪之〈國父畫像〉是由當時的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羅家倫,邀請朱德群以孫中山在廣州元帥府批示公文的歷史照片,臨摹作畫而成,是朱德群赴法定居前,最後的一幅寫真畫像,不論就歷史或文化意義而言,都是身價不菲的畫作。 從向南非環境保護署獲取許可,為岸上擱淺的座頭鯨翻模到實際擱淺的發生等待了兩年,並在擱淺的當下,由在旁早已預備好的團隊進行維護與成模。 對於鯨魚的在教堂中的展示,作品展示了對於空間、生態、聚集與哀悼的反思。 台灣當代藝術家 台灣當代藝術家 台灣當代藝術家 當代藝術是在時間上來回走動的信使,帶著多種素材、前往東西南北,不只傳達當下更是際遇過去與未來。

關於悍圖社的歷史沿革,自2017年起,在國立臺灣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台東美術館,接續邀請悍圖社舉辦聯展,也藉這幾次大規模展覽的機會,整理出悍圖社編年史表及展出重要文件史料。 2018年,延續《悍圖文件I》畫冊的策劃方向,出版《悍圖文件II》,並將1980年代以來悍圖社重要史料掃描入冊。 在當代藝術市場中快速竄紅的超人氣印尼新銳藝術家Roby Dwi Antono,受Dopeness Art Lab之邀於台北當代舉辦個展,藝術家從個人經驗出發,透過藝術創作,探索科幻元素及自然歷史。

台灣當代藝術家: 台北雙年展

此次展覽定義羅智信是台灣新世代不容小覷的藝術家,而本次台北當代,谷公館 @michael_ku_gallery 也特地闢出一區塊展示其作品。 馬凌畫廊將於台北當代展出賴志盛的近期作品,這一系列在2020年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曾展出,同時也是來自他於2019年鹿兒島霧島藝術之森(Kirishima Open Air Museum)展覽時的領會而構思。 他不只致敬藝術大師,深受流行文化的MADSAKI在香港個展時也特別繪製了王家衛和周星馳的作品。

台灣當代藝術家

他們通常會聯合當地的機構與單位,常態性規劃臺灣的藝術家在歐美等國舉辦展覽。 這樣的展覽雖然在國外舉行,但就規模、組織與執行層面,其實跟在臺灣舉辦沒有太大的不同。 若將藝術家的意識視為創作過程中的中央處理器(CPU),則其作品無關具象、抽象、幾何、卡漫、影像等形式,皆是意識與無意識共同合作後的再現。

台灣當代藝術家: 網站導覽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初步建置「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三類,共65筆藝術家與藝術事件資料、754件作品、2955張圖檔、287個影音檔案,並備有中英文兩版供讀者閱讀。 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視盟)常務理事胡朝聖表示,台灣當代藝術在與國際交流時,常必須透過口頭傳播介紹。 想要在網路上搜尋吳天章、姚瑞中、牛俊強等當代藝術家各項資料,不用再擔心資料來源是否正確、有沒有過時,因為「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資料,不僅來自藝術家一手確認過,未來也會持續擴充更新,今日正式上線。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 朱銘的作品充分展現東方文化的韻味,並且刻劃社會生活中最真實的面貌,其不僅在藝術界獲獎無數,對於文化、社會關懷也相當重視。 2007年就曾獲頒第18屆福岡亞洲文化獎藝術文化獎,用以表彰朱銘對於亞洲文化創造的貢獻,這也是繼侯孝賢之後第二個獲獎的台灣文化人。

台灣當代藝術家

由於早年台灣並無專責的文化主管機關,因此相關參展事宜,一直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執行,選擇從事現代藝術創作的年輕藝術家,在國際社會展示「現代中國」的形象。 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 第二檔「LIS偷偷愛上你」多屬於歐美80、90年代興起的藝術類型,傾向多元文化、後殖民、去中心等議題的探討,可視為台灣版的後前衛(The Post-Avant-Garde)與奇觀前衛(The Spectacle Avant-Garde)藝術,作品多與日常生活問題的探索有關。 對前衛藝術一向抱著敬而遠之的觀眾,相信看過第二類展覽後,一定會偷偷愛上當代藝術,尤其是台灣的。 從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見我國近代美術的變遷,可以感受畫家心靈對時代的細緻觀察,更可以體會每一個創作者的美感堅持。

台灣當代藝術家: 高雄翰品酒店舉辦花磚特展 百年花磚重新綻放

善於在傳統中創新的曹吉岡,以西方坦培拉媒材特性、技法、表現創作中國山水的人文精神境界,讓東方與西方的相遇,創作出當代獨特的個人風格。 台灣當代藝術家 双方藝廊於主展區帶來四位藝術家,曲德義善用抒情流動的抽象手法,表現不斷交錯的平面,創造視覺空間的跳躍,可以看出大膽運用顏料的過程,融合文化經驗的情感綻放,流體的指向、鮮明飽和的大面色塊,視覺延伸讓作品超脫了畫布形式之外。 創作時使用帆布為基底,橫溝美由紀將顏料塗抹在精密計算的細繩上,運用重複來回的規則來回緊拉,呈現規律而筆直縱橫交錯的成果,如同機械運作的作品,兩種極端技法,卻恰巧為觀眾平衡了理性與感性的欣賞經驗。 致穎拍攝電影並且創作視覺藝術,他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材進行創作,以探討全球資本化時代人類生存語境與環境體系之關聯,並多方關注全球南方當代社會之主體性研究與探查。 致穎的作品曾於許多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入圍了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 2019 年獲Han Nefkens基金會與米羅基金會合辦的年度巴賽隆納LOOP錄像藝術首獎,且於同年入圍柏林藝術獎。

台灣當代藝術家

計畫中的作品媒材廣泛的從平面、裝置到新媒體影像,將杜象在二十世紀初時對藝術型態的煽動,重新地用更廣闊卻又細微的角度切入,思考地跳脫了單純的藝術作品的形式,進入對過去與當下兩者之間交纏的錯綜關係。 「當代」這樣的時序也因此在王俊傑的作品中更是貼切——沒有歷史的當下並不存在。 因此,我決定將這群藝術家的當下身影當作基礎,以自己的觀察為理解途徑,書寫所知所感的當代藝術的面貌。 「凝視的身影」並不是田野調查或紀實報導,而是一個我個人的寫作實驗——以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取樣,在他們所陳述的生命際遇裡,經過主觀的詮釋和編寫,尋得情節與其藝術創作間的關聯,同時描摹出他們所經歷的環境與時代的風景。 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刻意聚焦於台灣中生代的藝術家們——我無意於此進行嚴謹的學術論述或歷史定位——權衡稱之為「中生代藝術家」,是因為我設定的對象是當時年齡在45歲以上、也就是出生於1950至1960年代左右的創作者。 2018拉古納藝術大獎特別獎、2013與2015 紐約ISCP駐村、2014年慕尼黑以及吉隆坡駐村、2010年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2013伊勢基金會獎、2016、2012年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2011年高雄獎首獎。

台灣當代藝術家: 展覽推薦|周末就來看台灣攝影大師的作品吧!喜歡攝影絕對不能錯過!

〈臺灣次高山〉是藝術家描繪台灣風景的傑作之一,掌握水彩的特性,畫面以三等分區分,並以輕盈簡潔、明亮浪漫的色彩貼切地表現出台灣陽光強烈照射的特質。 「最重要的是,那個年代的藝術家多半靠自己,創作生涯能持續至今的,多是靠意志力堅持下來的。」胡永芬說,策畫這次展覽過程中,發現「有許多人不見了,但不見了就不可惜。」策展人認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藝術家必需有堅持的毅力,這也是此次策展在選人上最重要的原則。 由1990到2000年間的九○年代,相對於2000年後至今的年代,台灣當代藝術有著重大巨變。 在這兩個世代之間,伴隨著當代藝術成長不曾缺席的胡永芬,由藝術記者變成策展人,她說,台灣九○年代無疑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爆發期,值得人們對當時掘起的藝術家與經典的作品,重新回顧審視。 朱晨維對於自身創作的敏銳觀察度來自於大量對科幻電影與影集的熱愛。 朱晨維的畫作多以批判的口吻敘述消費文化,將其視為一種喜劇再現,並運用色塊、平塗技法,併發成具有普普藝術(pop art)張力的語彙,他筆下的畫面定格在某個高潮的瞬間,一個消費文化、社群軟體、集體焦慮匯聚而成的訊號,如同時代的火口。

1978年出生於台北的時永駿,2003 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修西方繪畫;作品將於今年台北當代的伊日藝術計劃展出。 來自成都,刁德謙1955年之後居於紐約,受到紐約1960年代抽象繪畫潮流的影響,他開始發展圖像化的觀念繪畫,作品嘗試突破了抽象框架,有獨特的強烈知性辯證以及反身思考的特質,且成為當時少數立足西方藝術界的華人藝術家。 當抽象再無法滿足,70年代後期刁德謙前往巴黎探索屬於當代的繪畫語彙,1984再次返回紐約展開對環境的反思、對藝術史的分析批判,更對自己作品的銷售成績調侃做為創作題材。 2022 年也正屆藝術大師霍剛 90 歲生日,采泥藝術將於台北當代展出霍剛於 2020 創作的大型作品,觀眾將見到霍剛以其知名的幾何抽象表現主義呈現出全新風貌,藝術家本人也將親臨現場。 1995年與2013年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8年起陸續於橫濱、台北、台中、曼谷、嘉義及香港等城市進行訪談創作計畫。 侯俊明的作品獲路德維國際藝術論壇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收藏。

其中,張乃文的《操控自然》將黑色大理石製的方向盤,插在綠色花岡岩之上,並將人類機械產物與自然素材並置,傳達出幽默的效果。 林鴻文則以鐵片的焊接創作,在不過於改變原媒材的狀態下,將焊接接口的凹凸質感如實呈現,在矯飾與極簡之間,探索了另一種可能性。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在台灣,專事雕塑的藝術家比起平面創作相對稀少,當中有一位最具代表性,且富含東方文化風格的藝術家,他的《太極系列》作品幾乎已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那就是享譽國際的雕塑家-朱銘。 值得一提的是,在林壽宇過世後,其遺孀將33件作品交給高雄美術館收藏,因此高雄美術館是台灣目前擁有最多林壽宇作品的公立美術機構。

台灣當代藝術家

侯溫與陳彥斌以影像記錄批判殖民化與現代化帶來的傷痕,並反思追憶民族的傳統。 金碌兒(雷斌),傳遞了臺灣原住民古老的圖紋符號也是一種語言介面,藉由儀式創造關係線與神聖性。 給怒(賴安淋)的作品也畫出族群的生命印記、神話故事及生態反思的當代課題。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為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and Gallery of Modern Art)主辦的旗艦展覽,是澳洲唯一以亞太地區當代藝術為主軸的國際展會。 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吸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策展團隊近年數度訪臺考察,進而邀請位於屏東大山地門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參展。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