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樓天后宮詳細攻略

旗津為國內觀光旅遊景點前三名,有鑑於此,旗津天后宮興建一棟現代化住宿會館,服務廣大香客與遊客,回饋旗津地區的觀光旅遊發展,提供到訪的香客與遊客一個便利舒適的住宿空間。 清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明鄭守軍。 日治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日治時期,曾在大正8年(1919)稍做整修,並且在祭磐下挖出明萬曆32年所鐫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一個。 到大正11年(1922)廟貌已「頗形殘缺,實不堪為棲神之所」,因此重修之議再起。 這次的重修由臺廈郊會館及一些日本人所主導,「在街諸紳商共相議,舉董事四十五人,藉郡守竹下康之及街長上瀧宇太郎之力,申請督憲許可」,並推舉街內出身的聞人陳柱卿擔任總董事。

相傳媽祖在世時篤信佛法,日日禮佛誦經,故靖海侯施琅捐建了佛祖殿,奉祀釋迦三尊,即釋迦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衛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 永樂初年(1403年),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廟。

本漁港初設於1988年,漁港總建設經費達3300萬元,港口碼頭約有460公尺,主要提供附近漁民簡易膠筏停靠,1994年漁筏數量約有150艘。 「四五堡漁港」位置在安平港與曾文溪口中點,但不同於其他漁港的是,漁港沒有靠海,而是依賴港區西側的出水道進入鹿耳門溪,之後再由鹿耳門溪航向臺灣海峽。 本漁港也是一極具傳統特色的漁港,保留了最古樸的環境與養殖技術,所以漁港設備雖然簡陋,不過附近居民生計卻有八成都仰仗著漁港。 而目前漁港的漁業經營形態,可分為在沿岸一帶海域從事刺網等漁業,以及在鹿耳門溪一帶養殖漁業兩種,往返一航次約15小時。 本漁港沒有漁市場,連外道路不良,且因鹿耳門溪口淤積嚴重,船筏均駛往安平港拍賣,主要漁獲為白魚、午魚、肉魚為主。

故在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眾人集資建廟,因為是媽祖香火安奉閣樓上而建此廟,故命名為「媽祖樓」,現列為歷史建築。 媽祖樓天后宮 由於媽祖在世時為虔誠的佛教徒,民間還相傳其為觀音菩薩化身,在閩南,禪門僧侶往往是天后宮的住持,亦持真言,施餓鬼、如伽藍,作佛誕、拜寶懺,顯現出三教合流的趨勢。 臺灣許多知名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關渡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松山慈祐宮、豐原慈濟宮、西螺福興宮等是由以臨濟宗為主的禪師分香來臺建廟,清治時期,大多數官建、民造之媽祖廟都禮聘禪師到廟中住持。 就是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媽祖廟還是經常以佛教禮儀展開祭典,如北港朝天宮(幾乎只用佛教儀式)、關渡宮、西門町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松山慈祐宮、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等。

媽祖樓天后宮: 台灣媽祖聯誼會

廟前通向海安路的道路上,若是有注意,還能發現左邊有石碑被保存得很好,只是上頭的字跡已經磨損到難以分辨,相當可惜。 媽祖樓天后宮所處之地,原為供水手休息之工寮,附近是清代臺灣軍工道廠的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 媽祖樓天后宮 相傳人民自大陸移居至此時,將香火袋安放在工寮閣樓上忘記帶走,其後里民及往來五條港船隻常於夜間看見香火發出微光,引導船隻平安航行,眾人認為是媽祖靈威顯像之故。

民國二年,日人拆除廟宇,鄉人再將三聖母暫時寄奉在屏東扶風宮,祖師公則寄奉在屏東市慈鳳宮後殿。 直到民國三十七年,由地方賢達發起建廟,經由仕紳的努力勸募與各方信眾的捐獻,才由名建築師程養先生精心設計成富麗堂皇的屏東天后宮,直到廟宇完竣才恭迎聖母及祖師公回宮內奉祀。 鹿港天后宮位於彰化縣鹿港小鎮,天后宮是一座國定古蹟殿宇,也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每逢媽祖聖誕農曆一月至三月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還記得兒時尚未信仰基督教時,每逢進香外公都會騎著三輪摩托車,從埔心載我前往鹿港天后宮進香,現在回想起來舊情難忘,故人已遠。

媽祖樓天后宮: 馬祖港邊夢幻晚霞

而原本在南岸聚集的人們,後遷至現新港之處建立的新港奉天宮,則宣稱洪水將原廟宇的4尊媽祖(開台媽、大媽、二媽、三媽)神像沖至南岸,並被其保有。 除此之外,尚有爭論兩廟持有之媽祖分別是原天后宮媽祖中的哪一尊,此一順位之爭。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 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台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前幾年國片《總舖師》在台南取景,片中愛鳳(林美秀飾)便是在媽祖樓前唱跳,歡樂滿點;而片中的愛鳳小吃店就是媽祖樓旁邊的代工廠。

  • 台東市天后宮為百年寺廟已列為台東縣歷史文化建築,光緒帝御賜靈昭誠佑匾見証其歷史地位,臺灣的媽祖廟有五間官廟,此廟是清朝認證的最後一間,也是東台灣唯一的官廟。
  • 國曆十月二十日( 農曆九月十五日 )與台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組團赴大陸,參加賢良港媽祖祖祠『媽祖故居』復建落成典禮,同時亦參加湄洲祖廟新建南軸線新殿群啟用典禮。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佔了五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
  • Coolanews府城電子報 以大台南地區為主的網路媒體,希望透過多元化媒體報導,讓大眾獲得所需要的生活訊息。
  •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

其興建於清乾隆四年,初建有三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 清乾隆四十二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因接官亭地位為府城門戶,故又建立一石坊於風神廟前,以壯大聲勢。 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的媽祖廟,緊鄰昌黎祠,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 1895年乙未抗日時,六堆人即是在此選出正副大總理來指揮作戰。 顯示鹿耳門地區是臺灣的內門戶,更是用武必爭之地,設置礮臺即無庸置疑的迫切。

媽祖樓天后宮: 府城各大廟宇聯境交陪境

據說原址本來是一座工寮,有人在工寮的閣樓供奉湄州媽祖香火,後來離去時忘了將香火袋帶走,之後往來於五條港的船隻常於夜間看見紅色毫光,引導船隻航行,追查後發現來源是工寮閣樓裡的香火,後來信眾集資建廟供奉,也因為此一典故,所以廟名取為「媽祖樓」。 廟宇創立年代一般認為是古匾「聖奠鯨波」落款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不過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重修臺灣縣志》中已經記載有「媽祖樓街」。 國曆五月二十日,在鎮瀾文化大樓召開台灣媽祖聯誼會籌備會,各會員宮廟捐款做為福建省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故居」復建基金。 國曆十月廿六日、農曆九月九日大甲鎮瀾宮為紀念于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國曆十月卅一日、農曆九月九日往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是唯一代表台灣同胞,參加湄洲媽祖祖廟,紀念媽祖昇天一千週年慶典,媽祖塑像奠基,小樣揭幕儀式之團隊,特捐建牌坊舉行落成剪彩典禮。 分類古建築時代清編號6-597登錄2006年湄洲媽祖祖廟官方網站湄洲天后宮,通稱湄洲媽祖祖廟,原名神女祠,位於中國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的湄洲島,主祀天上聖母。 始建於北宋987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全毀,僅神女祠和聖父母祠倖免於難,整體於1989年重建完成。

澎湖天后宮的歷史悠遠,歷代或同一個朝代對天后宮的稱呼多不相同。 萬曆年間稱為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也稱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 媽祖樓天后宮 三郊鎮港海安宮廟方沿革以清乾隆元年(1736年)三郊迎請湄洲媽祖建廟奉祀為創建年份。

媽祖樓天后宮: 媽祖樓天后宮

建醮活動是一種隆重的醮祭祭典,組織龐大、事務繁雜,為求統一事權,而有醮局的組織,也就是籌組建醮委員會,負責建醮的籌備工作,醮祭的進行由廟宇管理委員會出面總理一切事宜。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 小弟看資訊,近代以四聯境來稱呼,在清代晚期則為七合境,小弟在標題一樣都有寫上。 ▲延平郡王祠最初開基開台聖王,在2005年到2008年之間,曾經寄祀在媽祖樓天后宮。 這塊紀錄文也紀錄當時開臺聖王金尊流落民間,也寄祀在媽祖樓天后宮的故事。 雍正三年(1725年),為了因應戰船的需求,在福建省設立三座軍工廠,台灣本土的「台灣軍工道廠」便是其一(又稱北廠、大廠),其址為現今立人國小至海安路這一塊面積,但至於到底多大不甚明瞭。

曾經有個天后宮的小信眾,在雨天朝拜完聖母後欲離開廟宇,當她走下天后宮的樓梯時突然滑倒滾下四、五階,但毫髮無傷。 媽祖樓天后宮 原本她起念,「這是在媽祖廟耶!神明不應該庇佑逢凶化吉嗎?」後來,她才了解「這就像人生啊!神明並不能保佑你不跌倒,不遇挫折。祂所能給你的是站起來的力量和勇氣。而且,前提是你想要站起來。」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力量,可以「信」仰媽祖對世人慈悲與無聲智慧的教化,所帶來人心的安定;但是不「迷」祂顯神通救渡特定人的事蹟。 宮殿為三川式建築,一樓出租為商店,二樓供奉神尊,地下室置放神轎,兩旁為廟室及香鋪共四間,左右各建鐘鼓樓,廟左前方有金爐亭,後又增建一樓會議室於廟左前方,供會議之用,室內設置本宮附設之慈善會會所,為救濟貧困市民之慈善機構。 也提供社區民眾文藝、習技之所,成為社區休閒文化活動中心。

媽祖樓天后宮

不料回程時竟遍尋不到其屍首,女香客無可奈何祇得趕回家中,待其返抵家門,竟見其兒(或孫)正在門口遊玩。 詢問其經過,孩童說是有一位阿姨帶他回家,乃知是媽祖顯靈讓小孩死而復活。 眾所皆知,人死當然不能復生,此一神蹟乃表示媽祖之神通廣大,能使死者復活。 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

之後在同治四年(1865年),民國五十年(1961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重修過。 該廟於2001年3月時發生火災,三川殿、拜殿與正殿遭到燒毀,2007年修復。 此外臺南延平郡王祠原有的延平郡王神像一度流落民間,於2005年左右寄祀媽祖樓天后宮,直到於2008年2月17日神像才被正式迎回延平郡王祠安座。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國曆十二月十二日( 農曆十一月初九 )鎮瀾宮媽祖全球資訊網網站正式成立上線,將本宮對外的資訊服務邁向電腦化,也方便全球各地的媽祖信徒能夠跨越時空限制來參與本宮的相關活動。 國曆十月廿三日農曆九月九日往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於賢良港天后祖祠主持捐贈鐘鼓樓啟用剪彩典禮。

而這七街境後來又劃分成四角頭,鹽水護庇宮除了四角頭遶境之外,尚有不定期的南巡與北巡。 此外,金山慈護宮、士林慈諴宮有供奉全台少數官祀的金面媽祖。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 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新港奉天宮都有媽祖顯靈讓兒童死而復活的神蹟,傳說大意是:有一女性香客揹著兒子(或曰孫子)一同前往,在進香途中其子(或孫)因中暑突然暴斃,女香客不得已祇得暫時將其屍體放置在廟後草寮中(或曰樹林下),待進香返回時再做處理。

媽祖樓天后宮: 台灣之門鹿耳門

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另外,彰化南瑤宮係源自雍正年間窯工楊謙自笨港攜去之香火,而後南瑤宮為感念其之功勞,往笨港(水災後改為新港、北港)謁祖進香時期媽祖必訪楊家,楊家不堪此大禮因而自南瑤宮再分靈媽祖一尊供奉於家,以將「神對人」之屈尊謁拜改為「神對神」之同格進香。 之後楊家媽祖先改奉於新港水仙宮,直到2002年起於水仙宮旁新建一天后宮,承襲古名命名為笨港天后宮,並將古笨港天后宮之廟史納入其自身廟史。 但在1988年,因為朝天宮單方面使用「媽祖回娘家」等字眼,並且無中生有地宣稱「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遂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遶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

日昭和十二年(1937)盧溝橋事件爆發,為防止民眾藉迎媽祖來凝聚民族意識,日人遂禁止此活動,該年變成了日治時期的最後一次迎媽祖。 民國六、七〇年代起,「迓媽祖」盛況不再如前,也從以前的1年1次改成4年1科了。 鹿耳門公館為一座多元性的歷史性建築物,融合中國南方建築特色與臺灣在地建築風格而成,正面形塑「府城三郊」之意象,側面則營造成港邊商店街之意涵,以回溯清乾隆時期的媽祖宮街意象。 比較特別的是,所有木質門窗取自古建築遺物,此為「重建」之重要價值之一,亦藉此展現古典門窗之美。 國曆十月二十日( 農曆九月十五日 )與台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組團赴大陸,參加賢良港媽祖祖祠『媽祖故居』復建落成典禮,同時亦參加湄洲祖廟新建南軸線新殿群啟用典禮。

2003年10月,臺南市政府進一步擴大了「四五堡漁港」的港埠專用區範圍,計畫開闢為「遊艇港」,期望日後漁港能朝休閒漁港發展使用。 雖然「四五堡漁港」規模不大,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淤沙問題,以致船筏進出常觸頂毀損。 因此,如果慮及漁港的永續發展,除了應編列經常預算進行泥沙疏濬外,也必須避免在外海處興建防沙堤或延建防波堤方式,並且透過攔截工法、控制海灘法、港口沙阱(sand trap)等新式漁港整修方法,以改善漁港先天及後天的泥沙淤積問題。 清領時期,此地原本是讓水手休息的工寮,先民從中國湄洲移居此地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到本地,將香火安放在工寮閣樓上,後來離開時忘了將香火帶走,之後往來於五條港的船隻常在夜間看見微微紅光,引導船隻航行,眾人皆以為媽祖顯靈。 民間相傳,媽祖救難,多著便服,而非鳳冠霞帔的正裝,「以免遲刻(遲到)」。 水手呼救也只喊叫「媽祖」,不敢稱「天后」,蓋因相信稱「天后」,媽祖就會梳妝打扮才來救人。

工程由大木師傅藍木承攬,並且邀請多位唐山及本地的師傅參與,於翌年完工。 在「買廟邊店屋,移故址,築新基,增前進,造後樓」之後,廟貌才成為面闊五間,縱深三進帶天井的格局。 此後媽祖宮又歷經了數十年的風雨飄刮及戰後軍人、軍眷的佔用,以致香火日益衰微,廟貌更加殘破。 到民國68年(1979),媽祖宮的歷史價值再度受到重視後,才在民國72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並由政府主導,依循「殘跡保存」的原則展開修建,媽祖宮才得以恢復舊貌,並延續其香火。 來到正殿,神龕內是侍奉第二尊媽祖,為同治年間重修天后宮時的鎮殿媽,此尊媽祖為軟身的造型,同治年間請泉州「西來園」雕刻師傅連來雕塑。 昭和年間鹿港天后宮重修,由於正殿規模宏偉,所以重塑土塑正殿媽祖神像,,軟身的正殿媽則改稱「鎮殿二媽」。

回歸這次介紹主題,身為彰化人當然要來寫一篇關於鹿港小鎮的故事,鹿港昔時大陸商貿頻繁,為求航海安全,眾善信集議於明萬曆19年建立天后宮崇祀媽祖,作精神寄託之所,自湄洲開基聖母奉祀於此後,神澤廣被,香火日盛,致廟宇不敷眾用,遂於雍正三年由施世榜獻地及諸信士踴躍捐獻,得以擴建,壁畫詩題石刻雕精細雅緻,堪為寶島工藝寶庫。 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 媽祖樓天后宮 驚訝之餘,遂將其遭遇向導遊的鹿港友人述說,於是媽祖化身救苦救難的故事,於焉傳開。 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 ,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台南市鹽水護庇宮、雲林縣崙背奉天宮也有相似的傳說。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